首页 » 尸体鬼故事 » 尸体鬼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尸体鬼故事》两个尸变的故事

关灯直达底部

   最早看得关于“尸变”的故事就是卫斯理先生的《尸变》,不过卫先生喜欢把什么事都推到外星人身上。现在看了古代小说里的故事,觉得更有意思。毕竟人的身体奥妙无穷,谁知道尸体又会不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呢?

  

  第一个故事:陕西某村庄有个姓胡的女子,嫁到李家作媳妇。一天夫妇俩发生争吵,女子一生气就离家出走了,走了好几天都不见回来。

  

   丈夫以为她回了娘家,可是去探看却发现胡并没回去。丈夫这下可着急了,找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家,但都不见胡姓女子的踪影。

  

   胡家见女儿失踪了,这还了得。一状就告到了县衙,说是李家人谋害了他家女儿。衙门把李家人抓起来严刑拷打,但是无法拿到证词,只好把李家人扣押在监狱里,一关就是一年多。

  

   村庄后边紧靠着丛山峻岭,人迹罕至,只有樵夫猎人偶尔进山。

  

   这天,有位樵夫进山林砍伐木柴,忽然看见一个人悬吊在柏树上,眼睛瞪得好像酒杯那么大,高举着双手做出扑人的样子,发出吱吱的响声像是蝙蝠叫,身子在树上摇摇晃晃地好像在荡秋千。

  

   樵夫吓得半死,狂奔下山,把情况告诉了同村的人。村民们聚集起来手持棍棒,鼓起勇气前去。从四面打去,那悬吊的人很长时间一动不动。

  

   李家的邻居也在,虽然悬吊的人衣服已经年久变旧,但还能辨认出就是姓胡的女子离家时穿的那套衣服。邻居把这事告诉胡家父母,请他们来辨认,一看果真不假。夫妻俩伏在女儿的尸体边大声痛哭,

  

   衙门派人验看后焚毁尸体,臭味散布了几里之远,还不断发出嗤嗤的声音。长达一年多的疑案这才了结。

  第二个故事:前辈某公,没中进士前入京应试。为了避开喧嚣,他便寻乐广渠门外的一座古庙寄宿。庙中房舍虽多,却大多低矮狭小,不是很适宜读书学习。只有一所小阁楼,十分雅净高敞,就租下暂住。

  

   寺里的和尚告诫他道:“住在这里也可以,只是要提防强盗,后窗最好不要打开。”某公听后,满口答应了。

  

   住了没几天,天气越来越热了,某公暗想:“夏天闷在屋内,古人就以为不宜,不通风无以消除暑气。即使有强盗,我一个穷书生又有什么好怕的!”于是拔掉窗栓打开窗户,只见外面是碧绿的田野,一望无际,景色十分宜人。

  

   阁楼下面是一片墓地,古墓一个挨一个,不下百余座。还有十几座尚未落葬的新坟,只用砖在棺木外砌个井壁,堆在乱草之中的。

  

   某公笑道:“对此正好取乐。”夜月当空之时,清风送凉,某公独自斟酒,边喝边倚窗远眺。醉后又将酒洒在楼下墓上,表示祭奠之意,说:“长眠人如有像刘伶般嗜酒的,见到这酒,一定会好好享受一番的!”

  

   大约二更以后,突然听到一个棺柩边发出窸窣的声音。某公起初以为是风吹草木的响声。后来响声越来越大,棺材的盖板突然掀落在地,一具尸体从里面爬了出来。全身雪白,两眼绿色,在月光照映下发出绿莹莹的光芒,比那野兽的眼睛更加吓人。

  

   某公非常害怕,但他平时为人正气,敢作敢为,又想:“虽说它是鬼,但是楼高有几十尺,量它也跑不上来。我倒要看看它出来干什么?”于是吹灭了蜡烛,躲在黑暗中窥看。

  

   只见那尸体出来后,向棺柩叩拜了几下,那野草便神奇般地合拢起来,看不出有人出入的痕迹。尸体僵立了一会,突然瞪大眼睛,忽地一下向西而去,像风一般迅疾。某公惊愕不已,估计它一定还要回来,于是关上半扇窗,屏住呼吸悄悄等待。

  

   将近三更时分,月亮开始西落,尸体果然回来了。转眼间到了棺柩前,尸体正要叩拜,某公突然感到喉咙口发痒,止不住大声咳嗽起来。

  

   尸体慌忙起身,直盯着阁楼的窗户。某公急忙关窗,不料用力过猛,窗栓脱落,一下子掉到楼下。

  

   尸体马上奔了过来,往上一蹦,离窗只差咫尺之远,某公十分紧张,拿起蜡烛架打了过去,尸体掉下去又往上蹦。某公仓促间随手拿起一套书,使劲扑打,正好击中尸体的脑部,它一下子摔倒在地,再也不能动弹。

  

   某公这才下楼,敲开寺僧的房门,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寺僧大惊道:“再三关照过你,不是我多事,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从。现在平白招致如此惊吓?你今晚就和我同睡,明天再想办法。”某公入睡后,多次从梦中惊醒。

  

   第二天,寺僧召集了十几个长工,带着武器去墓地。众人见到尸体,都不敢走向前,过了很久才壮着胆子靠拢过去。

  

   众人用家伙把尸体拨动开来,只见它全身长满一寸多长的白毛,嘴巴一直咧到腮边,十个手指如同鹰爪般锋利。寺僧道:“怪不得一个夏季没有雨水,原来是这个晕魃在作恶。”报请官府来查验后,堆积柴火焚毁尸体,边烧边发出唧唧的响声,还散发出很浓的臭味。

  

   再看某公用来打鬼的书,原来是《周易》的下卷。寺僧笑道:“书呆子用的兵器,也与众不同啊!”

  

   某公很快就移居到京城,遇到人就讲述这段见闻,后来应试及第,做官一直做到少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