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那,咱们就来聊个关于中秋的话题——月饼。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传统、著名的节日。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每逢节日这天,便有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等浓郁的习俗。每当此时,合家团聚,赏月聊天,其乐融融。
在我们中国,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汉代有了“中秋节”,不过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而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李唐王朝,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了,中秋节才成为比较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即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后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传说,其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
通常认为,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己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朝廷还在中秋节给假3日。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还有人提出,中秋节兴起吃月饼,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统治,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暴政,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烙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便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朱元璋终于成了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胜利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实际上,据史籍记载,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将农历每季中的每个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节。
古代,由于长期战火绵绵不息,造成了国破民穷、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乡,怀念亲人。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间的自然科学缺乏了解,便将“月缺月圆”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宫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萨,祭拜他们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间逐渐形成了祭月、拜月的仪式和赏月吃团圆月饼的风俗习惯了。
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北宋文豪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