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奋斗史:在既往的历史认定中,针对朱元璋的评价一直是不低的,不少史家从正面去肯定他,甚至发自内心地欣赏他。朱元璋出身寒微,白手起家,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建立起一个朱姓帝国,这差不多算作超级“奋斗”明代版,这样的人不是一位成功者,还有谁能配得上?平心而论,从个人奋斗的角度来说,朱元璋是一位成功者。
他生逢乱世,削平群雄,逐蒙元于漠北,给黎民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其功业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一个皇帝毕竟不同于一个商人,不能拿牟利多少,实业大小作为成功的评判标尺。尤其是朱元璋,他在世时奠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绵延此后明清四五百年的历史回响,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皇帝,我们显然不能用好人或坏人来一言以蔽之,而需要把其放到历史的天平上,运用现代的眼光,人文的视角去重新品评和衡量。
朱元璋在位31年,可以以此为分水岭,将他的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他无疑是成功和辉煌的,至于他的后半生,成功与否姑且不论,给我的一个直觉是,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悲剧色彩。一个人最大的悲剧不在于凭一己之力不能成功,而在于,拥有了无限的绝对权力后仍不能成功,不能实现他胸中的理想,朱元璋恰恰是这样。
那么朱元璋胸中的理想是什么呢?他梦想建立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民风淳朴,官员清廉,为此他大兴八股,苛严地实施海禁,将整个社会禁锢起来,变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国家。其结果是,国家经济不振,人民生活困苦,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民族的文明进程因此延缓。
朱元璋还有另一个理想,那便是求得朱明的千秋万代,为此,他分封子弟到各地为王,将功臣杀伐殆尽。可笑可叹的是,他尸骨未寒之时,“靖难”之役已至。当燕王朱棣的军队杀进南京时,可怜建文帝竟派不出一个像样的将帅前去抵挡——朱元璋本想交给他的孙皇帝一根无刺的“荆条”,可历史是诡异的,你给了它一记重拳,它总要找个机会,将这个力量回敬给你。
臧否历史人物,我们历来喜欢盖棺论定,当代学者虽然写出了《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但对于朱元璋其人,作者基于史实给出的评价是:他算不上一位成功的皇帝,而且也非一流帝王。这样的评判不免让人错愕,也许并不能获得史界和一些读者的认同,但我以为,著者敢于抛出自己的历史观点,只要是自出机杼,不似是而非,不亦步亦趋,这样一种历史态度,是理应得到我们称许和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