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诡异故事》第77章 丧服
要说这媳妇手还挺巧,比照老头之前穿的衣裳做了一套,藏蓝的衣服黑色的里子,式样也不错。做好了先给婆婆看了,老太太看了觉得很好。拿过来给老头比了比,大小也正好。就很高兴的叠起来放在柜子里。忽然搭眼看到旁边有些碎布,是做这装老衣裳剩下的。老太太比媳妇更节俭,看看布料这么新,扔了浪费了,就随手给自己的小孙女,才八个月大,做了一个肚兜。因为颜色不鲜艳,上面还特意绣了红色的花。然后也没告诉媳妇,就给小孙女穿上了。
媳妇因为下地干活,小孙女就给奶奶看着。这天晚上回来喂孩子奶,发现孩子脸红红的,呼吸也不怎么顺畅了,还吭吭的咳嗽。忙问奶奶是不是午睡着凉了。于是到赤脚张那要了点药。农村孩子没有娇生惯养的,也没当回事。只是这孩子的病却越来越严重了。到后来灌不进去药,也喝不下奶了。
加上这几天老爷子的病更重了。一家子忙的手足无措。这天,老头子眼看着不行了,家里将衣裳都穿给上了。请了风水先生给看坟地,预备后事。风水先生倒是有些道行的,看完了坟地进屋吃饭的时候,一搭眼看见了那边炕上躺着的小孙女,也已经病的奄奄一息了。就说:“这孩子什么病?咋这么邪性呢?不像是着凉啊。”
孩子奶奶就说:“是啊,要着凉喝了这么些天的药一点也不见好。要不先生给看看是不是犯些毛病?”
先生先翻看孩子的眼皮,又摸摸额头,想掀开被子摸摸脉的时候,看见了孩子身上的肚兜。惊问道:“这孩子身上的肚兜不是和老爷子身上的装老衣服一个料子?是一起做的?”
孩子的妈并不清楚,那边孩子奶奶接话了说:“是啊,我看剩下那些布,怪可惜的,就给这孩子也做了一身衣裳。”
风水先生顿足道:“你们啊,这抠劲也不至于节省在死人身上。不怕犯忌讳。死人还有口活气的时候,知道你们给做了衣裳,就认准这布料是他的了。临了走了就要将这东西都带走的。你拿这布给孩子做了衣裳,这可好,你家老爷子估摸着也想将穿着他装老衣裳的孩子也带走了。这肚兜上身几天了?”
老太太万没想到会惹下这样的大祸,吓得结结巴巴的说,能有个四五天了吧。风水先生摇头叹息道:“来不及了,三天以上我就无能为力了。快,死马当活马医,将这肚兜扒下来,趁着你老爷子没断气,当他面烧了看好不好使。”
媳妇忙上手脱。没等脱完,那屋里自己丈夫的嚎哭声传了出来。老爷子咽气了。媳妇再拉着风水先生给想办法,先生只是叹气,不肯说话了。
果然,这孩子在爷爷下葬的当天也闭眼了。跟着老爷子一起下的葬。老太太做错了事情。连累了孙女,对不起媳妇儿子,成了一块心病。这以后再也没动手拿过针线。
不单死人的衣料不能另作他用。死人没上身的装老衣服,也不能随便试穿的。
后屯的张庆喜,家里挺有钱的。他爸却得了一种怪病。浑身起满了红疮,又疼又肿。渐渐地发烧,浑身疼,不能说话。大夫来了都摇头说看不了。他就给父亲置办了装老衣服。是在一家成衣铺子里订做的,不过没说明是装老衣服。去取那天,衣服铺子的老板怕做的不合适他换来换去的麻烦,就说,要不先试试。他挺为难的说,是给自己的父亲订做的,父亲已经病了不能过来。忽然想到自己和父亲的身量差不多,之前也互相穿过衣裳的。就说:“那我帮他试试吧。”老板才明白是装老衣裳,忙拦着说这个不能乱试。他不听,说没这个讲究。就将父亲的装老衣裳穿上了。这一试,刚刚好,好像给他做的一样。式样又是新样子。他自己喜欢的够呛,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舍不得脱下来了。也不知道哪里犯得一阵糊涂病,嘴里说:“这衣裳挺好,我倒是相中了。要不这套给我,我再花钱给我爹重新做一套得了。”老板哭笑不得说:“这衣裳还有抢着穿的?你快脱下来,你要是觉得式样好,我重新帮你做个其他颜色的。”说也奇怪,他就像相中了这一套,怎么看怎么顺眼,就是想要。最后还是老板连哄带劝的让他脱下来了。他拿回家后,又在自己家换上了,走到已经病的差不多的父亲面前说:“爹,这套衣服你看我穿着挺好的,要不我给你重新做一套,你这套给我得了。”他爹已经病的糊涂了,压根不懂。他就瞧着他爹像是点头答应的样子。很高兴。从那天起就穿着这件衣服里外进出的,家里谁劝也不听。家里只好托成衣铺子再做一套新的。老板听说这事儿,都当笑话跟周围人说。
怪事就来了。不到一个礼拜,庆喜的身上开始瘙痒起来,慢慢的竟然也起了和父亲身上一样的红疮。他这一病可比父亲来的凶猛,仅仅几天的功夫就倒床不起了。水都喝不进去。倒是他父亲的病开始见好。邻居都觉得奇怪,议论纷纷让他媳妇赶紧找个明白人给看看。
他媳妇连忙找了个先生。先生听说了装老衣裳的事情,冷着脸给家里人骂了一顿,说:“你家可真没忌讳啊,快死的人的衣裳还要抢着穿。这就是自己上赶着当替身去了。他喜欢那装老衣裳,他当然得死了才能穿走呢。他替他爹死了,他爹当然就不用死了。这我化解不了,估计阎王殿那边还正缺这么个代替父亲去死的孝子,正在宣扬孝例呢。你们的后事都不用准备,都用他爹的吧,反正他不是喜欢么。”说罢挥手而去。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全没招了。果然,他没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他爹倒是慢慢的好了起来,后来又活了二十几年。人们都说他爹是和儿子换了命,才这么长寿的。
所以说,快死的人的东西,不要动念头。所有的寿材啊,寿衣啊,哪怕剩下的再多,也别做其他用途,在人走后都烧掉是最利索的方式。活人的便宜都不好占,何况死人的呢?
踏青。
二姨在农村住,所以脑袋里从来没有端午节要踏青的概念。因为平时出门就是山,周围都是水,哪天出去都是在踏青,所以就是端午节,姥姥家不过是做顿好吃的,没有专门出去上山一趟的。也就是谁上山放牛,顺便采摘些艾蒿回来大伙分一下挂在门前。现在我们踏青,要找有山有水的地方还真难找,这在当时的二姨眼中,周围的青山绿水都是司空见惯,没啥稀奇的。
这年端午,二姨的屯子里忽然来了驾马车。下来一群人,看样子都是城里装扮,挺洋气的。大家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富裕的人过来屯子里,于是细细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哈尔滨的一户人家赶在特意出来踏青的。住在城市里的人就是气派,听说是为了赶早,昨天晚上半夜就从家启程了。车上一家老少四五个人,带着各色吃的喝的,铺垫坐褥,拎着就上山了。屯里人远远的跟着瞅热闹。看他们一家选了个风景好的地方,铺上席子,摆上吃的,又是钓鱼又是摘花的玩的热闹。到了中午,吃饭喝酒,把带的粽子往西河沟里扔了好几个。刘奶奶见了就说:“啧啧,到底是城里人会享受,端午节还要特意过来爬个山看个风景。吃个粽子也要往水里扔,不怕糟蹋粮食。”邓姑姑笑着说:“那是为了纪念屈原先生的风俗。本来这粽子的就是为了这个做出来的,屈原先生爱国自尽,大家敬仰他,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了他的尸身,才往江里扔粽子喂鱼虾的。”刘奶奶听了也笑道:“可惜屈原没跳在咱这西河沟,不然咱这西河沟的鱼虾还真跟着沾光了,捞下不少好吃的。”说的大伙都笑了。
那一家人玩了一天,也尽了兴。晚上就回去了。回去前将席子什么的都没带走。就扔那了。二姨眼睛转了转,拉着张丫刘小说:“明天咱们也带上吃的,就像他们似的上山玩一次吧。我看挺好玩的。就用他们那席子。”张丫刘小儿都是爱玩的。就纠集了几个孩子,约好了明天一早上山。第二天,二姨磨着姥姥给做了煎饼,自己带上几根葱,一点酱,揣了几个鸡蛋两个饽饽。就出去找其他人。果然大家都带着吃的,有的带着自己家包的粽子,有带黄瓜柿子的。一起叽叽喳喳的去昨天那家人去的地方,准备拿他们的席子来用。到哪里一瞧,竟然有家人比他们还快,已经坐在席子上吃喝了。这家人还不是本屯子的,看着都眼生。还都是老头老太太,吃的也不是粽子,而是什么馒头桃子的。这馒头倒是好说,桃子在这个季节可是稀罕物,几个孩子都眼馋。二姨不稀罕,那东西看上去都干巴巴的,肯定也不好吃。这几个人老得牙都豁了,啃着那些干粮盘腿坐着唠嗑。二姨几个互相看了一眼,见他们也是长期作战的打算,只好跑到旁边草地上坐下,没了席子,屁股坐在草地上觉得湿乎乎的,刚开始来的兴致被打消一大半。大家将带来的吃的放在草地上一起吃,只是心情不爽,手里的吃的也没那么好吃了。看着人家老头老太太都能吃到桃子,自己只能吃到黄瓜柿子,心里很嫉妒。也没想想这个时候农村的老头老太太哪里来的桃子吃。
这几个老人家好像特别的怕晒,一有阳光晒过来,他们立即转移席子到浓密的树荫底下。一面还说:“还是刘大妹子出了这个主意好,咱们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享受享受。你别说,虽然老在这山里转悠,像今天这么自在的坐下吃饭喝酒还是第一遭呢。挺好挺好。就是这日头讨厌,一会得换一个地方。”
那个被称作刘大妹子的老太太笑着露出空牙床,竟然老得一颗牙都没了。一面吃吃的笑着一面说:“咱们都不会享受,昨天看他们这么玩才想起来。你说咱们就在那阴冷的屋里呆着干啥,偶尔也出来透透气多好。不过这日头是讨厌,晒得我头疼。”一面又拿个桃子出来,可惜没牙,只能舔着吃。几个人还把馒头掰碎了往水里扔,说昨天那些人还往水里扔粽子,咱扔点馒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