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互联网+”的技术背景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配套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并不断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互联网+”,对应的英文为“internet plus”,即不是加法(加号),而是“化”(plus)。互联网+各个产业部门,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的200年间一共发生过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一个技术–经济范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是一种最优的惯行模式。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提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有两段不同的时期:导入期和展开期。而每一个时期又会经历两个不同的阶段:导入期的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两个时期中间会有狂热泡沫之后的调整期。在导入期,技术创新中的大量关键产业和基础设施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得以形成,但同时也会遇到来自旧范式的抵抗并产生各种矛盾,各种制度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展开期,技术革命的变革潜力扩散到整个经济中,为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助益达到了极致。
技术–经济范式演化的四个阶段
历次技术革命的产业、基础设施和对应的技术–经济范式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摘自卡萝塔·佩蕾丝所著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短短20年,我们可以看到,从接入层面到应用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跟实体经济也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在接入层,从窄带到宽带,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在应用层,从最早的BBS、门户网站、B2B电子商务,发展到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社交,再到现在的网络零售、移动支付、导航应用等,越来越丰富。另外,休闲娱乐的应用热潮在褪去,商务类应用在兴起。例如,CNNIC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14年用户年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在过去十几年里,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早,绝大部分企业把互联网看成一种工具,就像办公室里的一台打印机、复印机那样;后来,更多人,尤其是传统企业把互联网看成一种渠道,用于获取信息、接触客户和销售商品,最典型的策略是清理库存;但从2008年到现在,互联网的存在越来越接近于基础设施。这里的“基础设施”应该如何理解呢?所有行业和具体企业的价值链、产品和服务,从创意产生、研发设计、广告营销、交易发起、服务及商品递送到售后服务,都可以放到互联网上来做,并且会产生化学反应,这才是对互联网最到位的理解。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同,也决定了“互联网+”的不同“变现”形式:“+”在旁边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在前面是把互联网当渠道,我们建议“+”在脚底下,把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形态的转型。
对互联网的认识过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日渐成为一种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的基础设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高速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互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