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接近追赶式发展的边界,不可避免地遇到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互联网经济首重创新,这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不谋而合。在2014年11月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更是在贺信中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两次表述向我们传达了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未来靠创新驱动,而互联网是创新的先导。
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
进入2000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增长周期。但2010年第1季度起,GDP增速从12.3%回落到2015年第1季度的7%,增长放缓持续了20个季度。如果不考虑2008年年底一揽子危机应对计划带来的增长,中国GDP增长率则从2007年第2季度15%的历史高点回落到2014年7.4%的低点,整体回落了7年,步入近年最长的回落周期之一。中国经济开始转型,进入新常态。
2003~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年百分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
这一轮经济增长放缓,究竟是短期现象还是周期趋势?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从速到质的转变,需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动力一:需求因素(包括出口、投资和消费);
动力二:要素投入因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
动力三: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新技术革命、制度变革带来的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
动力四:中国特色因素(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增加建设支出、刺激政策、政府企业化和压低福利保障支出)。
中国通过改革红利,在全球化进程中低成本利用原有资源禀赋,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剧烈震荡,上述一、二、四类动力因素遇到困难,中国经济旧增长方式的非稳定性和非可持续性开始显现。
2004~2013年中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不同增长阶段上,经济依赖的主要动力有所不同,相应的发展方式也要进行调整。当一种动力从作用显著到式微时,为了开发新动力,发展方式转变才具有紧迫性。中国经济已进入仅依靠“直接推动需求扩大”、“加大原有要素投入”和“政府过多介入经济”(动力一、二、四)这类手段难以驱动的阶段。只有将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投入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才会真正提高,长期可持续的新繁荣才会到来。
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同所有发达国家一样,驱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动力,正是依靠新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动力三)。
新常态需要新动力:互联网+
2014年11月9日,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经济的长周期即技术进步周期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和产业革命变迁史,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与新兴技术两者间的路径关系被清晰验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新兴产业的出现,并主导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生产率的全面提高,进而启动下一轮经济扩张。
技术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来源:阿里研究院(2013年)
2.新常态的新动力:互联网+
互联网通过给计算机添加通信功能而改变了世界,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革命。互联网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进而催生了新经济增长。工具和渠道是人们对互联网最初的认知和应用,随着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改造和变革,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地位凸显。这正是“互联网+”能够作为新动力支撑“新常态”的原因。
近年来,作为新时代的通用技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已引发新一轮技术进步,通过信息经济的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爆发出强大的经济能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以往的技术变革,并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已占GDP的4.4%,跻身全球领先行列。若将C2C类电子商务包含在内(其他发达国家此类电子商务规模较小),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将占到GDP的7.0%,远超七国集团(G7)的水平。
互联网经济仿佛一块新大陆,正吸纳和改造着旧大陆的种种要素,塑造出日新月异的经济版图和商业生态。互联网经济以技术为边界,将资源、要素、市场与技术整合,俨然一个巨型经济体。与主要依靠不断追加要素投入而实现增长不同,互联网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网络效应和协同效应,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避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固有的边际报酬递减的困境。
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对比
3.“互联网+”促进新成就
李克强总理曾经多次强调“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因此,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路,是稳定2015年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新常态经济创新驱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
“互联网+”为新常态注入了新动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年邮政业务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快递业务量比上年增长51.9%,快递业务收入增长41.9%。互联网促进了流通,扩大了消费,带动就业增长,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形成,加速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互联网+”带动了就业增长。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却不减反增,2014年我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劳动生产率继续稳步提高。就业不减反增,与国家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息息相关,更离不开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每摧毁1个就业岗位,便新创造2.6个就业岗位。2013年2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创业就业已累计制造岗位超过1000万个,有效缓解了近几年的就业压力,并日益成为创业就业新的增长点。
“互联网+”还驱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不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还是“工业4.0”的观念与实践,均离不开对互联网的重视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依赖。通过互联网形成的C2B模式,为中国工业企业指明了定制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新发展方向。例如,尚品宅配通过互联网将“房型库”与“产品库”匹配,从消费者咨询和在线搜索数据中调整、开发产品。在生产环节,CNC与CAD无缝衔接,信息化改造电子开料锯,应用条码标签,无需技术人员手动调整,实现家具在产品规格之内无极定制,企业经营业绩大幅提高。
尽管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规模和数量还不够大,但代表着新兴的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