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传统外贸的瓶颈来临:想要继续爱你不容易
传统外贸:从“优等生”到“问题学生”
近10年来,中国外贸一直是经济领域的“优等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欧美企业的出口份额逐步让位于中国企业。风景这边独好。2010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2013年,中国出口超过美国,千余种商品的出口额达到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大国,通过“卖全球”影响着全球贸易的大格局。“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等称谓纷至沓来。
然而,“优等生”的成绩单开始不再亮丽,中国外贸出现明显放缓的趋势。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按美元计仅增长3.4%(按人民币计仅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为6.1%(按人民币计增长4.9%),创下金融危机复苏后的出口增长新低。事实上,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在短暂的恢复之后就开始一路放缓。中国第一大深水港宁波港发往世界各地的集装箱相比2008年以前锐减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同时,进口仍然较弱,贸易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善,“买全球”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近年的贸易顺差仍在不断扩大,顺差的年增长仍然在40%以上。进口仍然满足不了众多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中国消费者海外购物已经达到千亿美元的规模,众多的灰色代购和海淘生意如雨后春笋。为什么这些需求不能通过正常进口来有效满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外贸开始从原先的“优等生”逐步成为“问题学生”。
中国出口额及增速情况
许多外贸人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他们不断重复地诉说着“订单变小、竞争加剧、客户流失、利润变薄、生产受阻”的故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少出口工厂和贸易商开始寻求转向内贸或者改变主营业务。他们不禁要感叹:“中国外贸,想要继续爱你不容易!”
问题就是痛点:中国外贸的痛点在哪儿?
可是,中国外贸究竟怎么了?
从出口来看,问题在于“内忧外患”。“内忧”主要是成本红利的丧失和出口链条过长,而“外患”则是外需的乏力和调整。从“内忧”角度,由于劳动力成本升高(年升高10%以上)、外汇压力加大、融资难,导致中国制造的成本红利正在消失。在这种情形下,生产环节不再能够为商家提供足够的利润。中小企业的低端商品难以直接面对国外市场,不得不面对较长的出口链条分工(环节较多,工厂–出口贸易商–出口报关代理–海运企业–进口报关代理–进口贸易商–品牌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外贸企业利润不断摊薄。自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各国的进口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外需明显不足。全球贸易大国的贸易增长持续走低,需求变小、变散,货币宽松和贸易壁垒加剧,这些都成为了中国出口的“外患”。
从进口来看,问题的核心在于货源质量和流程效率/便利这两大问题。一方面,进口市场鱼龙混杂,进口商品的质量难以保障,还有较多商品无法通过进口渠道买到。这需要关注国外的优质货源,真正将有质量保障的商品引入国内。另一方面,流程效率低,交易流程较为复杂。购物成为出国游的重要活动,各种代购的需求越来越多。身边很多朋友都抱怨过海淘的悲惨体验,买家不仅要懂外语,要有海外信用卡,还要自己找转运公司搞物流订单,有时等个半年都没有音讯。国内买家海外购物在语言沟通、支付、物流方面都存在障碍和困难。从线下看,许多进口商品经过多级代理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如何构建线上高效、便利的交易流程是关键。同时,进口监管部门多、环节复杂、周期较长,都是制约进口流程效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