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收集数据的项目中,用过 mongodb 的数据存储,但是当数据很大的时候,还是比较的吃力。很可能当时的应用水平不高,也可以是当时的服务器不是很强。 所以这次能力比以前高点了,然后服务器比以前也高端了很多,好嘞 ~再测试下。
(更多的是单机测试,没有用复制分片的测试 ~)!
相比较 MySQL,MongoDB 数据库更适合那些读作业较重的任务模型。MongoDB 能充分利用机器的内存资源。如果机器的内存资源丰富的话,MongoDB 的查询效率会快很多。
这次测试的服务器是 dell 的 r510!
图片 15.1 pic
内存还行,是 48 G 的,本来想让同事给加满,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
图片 15.2 pic
磁盘是 10 个 2T 的,但是因为格式化的时间太久了,哥们直接把其他的硬盘给拔出来了,就用了三个盘。。。data 目录没有做 raid,是为了让他们体现更好的硬盘速度。
图片 15.3 pic
既然说好了是在 python 下的应用测试,那就需要安装 mongodb python 下的模块!对了,不知道 mongodb-server 的安装要不要说下?
cat /etc/yum.repos.d/10.repo[10gen]name=10gen Repositorybaseurl=http://downloads-distro.mongodb.org/repo/redhat/os/x86_64gpgcheck=0
图片 15.4 pic
Pymongo 的基本用法
from pymongo import * # 导包con = Connection(...) # 链接db = con.database # 链接数据库db.authenticate(/'username/', /'password/') # 登录db.drop_collection(/'users/') #删除表db.logout # 退出db.collection_names # 查看所有表db.users.count # 查询数量db.users.find_one({/'name/' : /'xiaoming/'}) # 单个对象db.users.find({/'age/' : 18}) # 所有对象db.users.find({/'id/':64}, {/'age/':1,/'_id/':0}) # 返回一些字段 默认_id总是返回的 0不返回 1返回db.users.find({}).sort({/'age/': 1}) # 排序db.users.find({}).skip(2).limit(5) # 切片
测试的代码:
#!/usr/bin/env pythonfrom pymongo import Connectionimport time,datetimeimport os,sysconnection = Connection(/'127.0.0.1/', 27017)db = connection[/'xiaorui/']def func_time(func): def _wrapper(*args,**kwargs):start = time.timefunc(*args,**kwargs)print func.__name__,/'run:/',time.time-start return [email protected]_timedef ainsert(num): posts = db.userinfo for x in range(num):post = {"_id" : str(x),"author": str(x)+"Mike","text": "My first blog post!","tags": ["xiaorui", "xiaorui.cc", "rfyiamcool.51cto"],"date": datetime.datetime.utcnow}posts.insert(post)if __name__ == "__main__": num = sys.argv[1] ainsert(int(num))
咱们就先来个百万的数据做做测试~
综合点的数据:
图片 15.5 pic
在 top 下看到的程序占用资源的情况 ~ 我们看到的是有两个进程的很突出,对头 ! 正是 mongodb 的服务和我们正在跑的 python 脚本!
图片 15.6 pic
看下服务的 io 的情况 ~
图片 15.7 pic
脚本运行完毕,总结下运行的时间 ~
图片 15.8 pic
查看 mongodb 的状态~
他的 insert 也不到 5k ~ 插入量也就 800k 左右 ~
它的输出有以下几列:
inserts/s 每秒插入次数
query/s 每秒查询次数
update/s 每秒更新次数
delete/s 每秒删除次数
getmore/s 每秒执行 getmore 次数
command/s 每秒的命令数,比以上插入、查找、更新、删除的综合还多,还统计了别的命令
flushs/s 每秒执行 fsync 将数据写入硬盘的次数。
mapped/s 所有的被 mmap 的数据量,单位是 MB,
vsize 虚拟内存使用量,单位 MB
res 物理内存使用量,单位 MB
faults/s 每秒访问失败数(只有 Linux 有),数据被交换出物理内存,放到 swap。不要超过 100,否则就是机器内存太小,造成频繁 swap 写入。此时要升级内存或者扩展
locked % 被锁的时间百分比,尽量控制在 50% 以下吧
idx miss % 索引不命中所占百分比。如果太高的话就要考虑索引是不是少了
q t|r|w 当 Mongodb 接收到太多的命令而数据库被锁住无法执行完成,它会将命令加入队列。这一栏显示了总共、读、写 3 个队列的长度,都为 0 的话表示 mongo 毫无压力。高并发时,一般队列值会升高。
conn 当前连接数
time 时间戳
瞅下面的监控数据!
图片 15.9 pic
然后我们在测试下在一千万的数据下的消耗时间情况 ~
共用了 2294 秒,每秒插入 4359 个数据 ~
图片 15.10 pic
看看他的内存的使用情况:
虚拟内存在 8 gb 左右,真实内存在 2 gb 左右
图片 15.11 pic
再换成多线程的模式跑跑 ~ 个人不太喜欢用多线程,这东西属于管你忙不忙,老大说了要公平,我就算抢到了,但是没事干,我也不让给你。。。属于那种蛮干的机制 ~
nima,要比单个跑的慢呀 ~ 线程这东西咋会这么不靠谱呀 ~
应该是没有做线程池 pool,拉取队列。导致线程过多导致的。不然不可能比单进程都要慢~
还有就是像这些涉及到 IO 的东西,交给协程的事件框架更加合理点 !!!
def goodinsert(a): posts.insert(a)def ainsert(num): for x in range(num):post = {"_id" : str(x),"author": str(x)+"Mike","text": "My first blog post!","tags": ["mongodb", "python", "pymongo"],"date": datetime.datetime.utcnow} # goodinsert(post)a=threading.Thread(target=goodinsert,args=(post,))a.start
图片 15.12 pic
python 毕竟有 gil 的限制,虽然 multiprocess 号称可以解决多进程的。但是用过的朋友知道,这个东西更不靠谱 ~ 属于坑人的东西 ~
要是有朋友怀疑是 python 的单进程的性能问题,那咱们就用 supervisord 跑了几个后台的 python 压力脚本 ~ supervisord 的配置我就不说了,我以前的文章里面有详述的 ~
图片 15.13 pic
cpu 方面是跑的有点均匀了,但是 mongodb 那边的压力总是上不去
当加大到 16 个后台进程做压力测试的时候 ~ 大家会发现 insert 很不稳定。 看来他的极限也就是 2 MB 左右的数据 ~
图片 15.14 pic
当减少到 8 个压力进程的时候 ~ 我们发现他的 insert 慢慢的提供到正常了,也就是说 他真的是 2 MB 的极限 ~
图片 15.15 pic
脚本里面是有做有序的 id 插入的,我们试试把 id 的插入给去掉,看看有没有提升~
结果和不插入 id 差不多的结果 ~
图片 15.16 pic
调优之后~ 再度测试
ulimit 的优化
cat /etc/security/limits.conf* soft nofile 102400* hard nofile 102400
内核的 tcp 优化
cat /etc/sysctl.confnet.ipv4.tcp_syncookies = 1net.ipv4.tcp_tw_reuse = 1net.ipv4.tcp_tw_recycle = 1net.ipv4.tcp_timestsmps = 0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2net.ipv4.tcp_syn_retries = 2net.ipv4.tcp_wmem = 8192 436600 873200net.ipv4.tcp_rmem = 32768 436600 873200net.ipv4.tcp_mem = 94500000 91500000 92700000net.ipv4.tcp_max_orphans = 3276800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直接生效/sbin/sysctl -p
启动的时候,加上多核的优化参数
多核问题可以在启动时加入启动参数: numactl --interleave=all
insert 的频率已经到了 2 w 左右 ~ 内存占用了 8 G 左右 ~
图片 15.17 pic
图片 15.18 pic
我想到的一个方案:
当然不用非要 celery,就算咱们用 socket 写分发,和 zeromq 的 pub sub 也可以实现这些的。这是 celery 的调度更加专业点。
图片 15.19 pic
刚才我们测试的都是insert,现在我们再来测试下在千万级别数据量下的查询如何:
查询正则的,以2开头的字符
posts = db.userinfofor i in posts.find({"author":re.compile(/'^2.Mike/')}): print i
图片 15.20 pic
精确的查询:
查询在 5s 左右 ~
图片 15.21 pic
图片 15.22 pic
图片 15.23 pic
图片 15.24 pic
图片 15.25 pic
总结:
典型的高读低写数据库!
本文出自 “峰云,就她了。” 博客,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