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对个人自媒体投以鄙夷的眼光。在这个正在重塑的新闻世界里,专业信息、非专业信息与超个性化信息是可以共存的。
一种观点认为,自媒体浪潮的出现,一个副作用就是,增加了更多的背景噪声,反而让受众更难以捕捉到真正有价值的信号。由此,称为“自媒体泡沫”。
但我相信,相比较我们最终要汇聚而成的信息海洋,当下仅仅是小水洼而已;相较于森林,当下的自媒体仅仅是荒原上初初萌芽的草尖而已。我们还远远没有进入人人自媒体的时代,还有许多的暗黑区域等待信息之光去照亮,去连接。
真正要戳破的泡沫且真正值得自戒的是,在初尝到文章自我撰写、自我发布和一大堆点赞评论的快感后,许多自媒体人不免沉溺于拥有意见领袖的权力和光环的自负之中。
对于古典媒体的主编们来说,这种所谓无冕之王的睥睨一切之感是何其平常。但对于没有当过主编的人来说,这可能是让人上瘾的毒品。
你居然接到企业的邀请函可以去参加新闻发布会了;你有机会像职业记者一样去采访CEO了;你的指点江山般的评论文章居然引发了被评论公司的重视和紧张,公关人员居然屁颠屁颠地打电话来约你吃饭,张口闭口叫你“老师”了;每逢佳节,你居然收到了粽子和月饼;你还被邀请出国考察,马上混到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了。
这些媒体行业的职业红利就让你心跳加速了?不过是浮云罢了。假如你沉迷于此,不过是被装进了旧式的企业与媒体的利益套子里而已。在企业公关部的媒体数据库表单中,你不过是新增的可“收买”的一行联系人而已。
这种光环和红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还在沿用过去的舆论控制思维维护公共关系。它们害怕失控的网络中任何异见的声音,希望通过“收买”式的“交流”影响你的独立判断,希望你的文章能够提高公关部的KPI数字。
一旦企业也成为自媒体,换一种思维进行传播呢?这一切将很快云散。
尤其是,大部分自媒体人写的文章仅仅是口水贴,仅仅是过目即忘的信息垃圾而已。从某种程度上,你根本无能力操着卖白粉的心去点评江山。
与古典媒体所追求的纪律写作 (如《〈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要求的那样)相对应,自媒体人依靠的是本能写作 ——也就是和一个普通网友在网络论坛上的回帖水平差不多。很少进行主动的多方信源采访、事实核查、观点平衡并保持客观中立。如果你的文章在网络上被转发和热评,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满足了围观者起哄的情绪。老实说,被你点名的企业之所以有此反应,实在是因为面对海啸式的自媒体浪潮还不知道如何应对——被吓到了。
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般的自媒体热中,看起来这都是信息颠簸反应的其中一个表现:我们打字的速度远远比思考的速度要快得多,所有人都争相希望成为第一个做出当下反应的人。
总之,不要陶醉于意见领袖的幻象了,如果人人皆能是自媒体,你也并不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以 2012 年 8 月微信推出订阅号公众平台为起点,如果我们回顾2012—2017 年这 5 年来自媒体热的潮起潮落,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所谓个人自媒体正从业余走向职业化、机构化、商业化,也就是一波内容创业热潮的兴起。
这其中的先行者,不仅成功获得了广告商的青睐,有的还进行了数轮融资。从商业化方向来看,基本呈现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高级软文(Advertorial)。在古典媒体时代,软文是广告和新闻煮出来的夹生饭——披着新闻的外衣以传递企业的商业信息。之所以它不受待见,是因为大部分软文的内容制作质量低下,只是通过购买媒体版面和时段来获得曝光。
在新媒体时代,它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原生广告。而且有趣的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读者正在掀起一股热爱读软文、热爱看广告的新趣味风潮。比如微信公众号“假装在纽约”“胡辛束”“六神磊磊读金庸”“王左中右”等,“软文”构思巧妙,很多文章读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一个长篇广告——俗称“神转折”,但仍有很多读者会在文末留言表达喜爱之意,甚至有时发现今天推送的文章不是广告,还会有很多人表示“失望”。
好的广告仍然是这个时代的最高审美体现之一,我几乎没有听到有人抱怨过苹果的广告有多么讨厌。对广告商来说,这是如何在新媒体上机智地做广告的一种方式,聪明的金主明白,它购买的并不只是渠道,订阅人数、阅读数只是合作的附加价值,而是优秀自媒体的高级软文制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文章赋予了品牌一种新的调性,一种新的可以被粉丝们所能够接纳、热爱、找到连接的一种方式,并让品牌故事产生一种趣味感。
这为一部分自媒体人创业带来了商业机会。纯以流量吸引硬广告是古典媒体的老套路,它带来的恶果就是让流量成为毒品,你将一次次屈服于阅读量压力,并导致在2016年9月29日微信号刷量丑闻曝光风波中,成为市场上的裸泳者。
只要你能够成为一个极细分领域的意见领袖,并且拥有所谓的高级软文制作能力,聪明的广告商一定会找到你,并希望通过你连接到它的潜在用户。该方向的案例有“胡辛束”“王左中右”“新世相”,等等。
第二个模式是故事化电商。仍是从高级的内容制作能力入手,获得较高的电商转化率。就像“开始众筹”和“一条”已经初具规模的那样。不仅如此,未来的电商新物种想卖东西,也必须是从一个好故事开始。
第三个模式是情报/励志/情感+社群。从内容角度来说,一般性的公共新闻、消息型快讯将来一定会走向机器化写作以及免费供给。如“付费阅读”或者“打赏”这样的变现方式一定不可持续。
要让优质内容成为获取用户的相对低成本的入口,从而建立从社群再到交易的正循环,并有利于探索培训、咨询、电商等方向的变现可能。“餐饮老板内参”是“情报+社群”的代表,“十点读书”“灵魂有香气”“樊登读书会”是励志/情感类内容+社群的例子。
第四个模式是IP化。比如非虚构故事类,把高质量内容和大文娱产业挂钩,让好故事能够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由此获得高回报收益。在这方面,在虚构内容领域已经诞生了数个百万稿酬的写作者了,如南派三叔、猫腻等。
试图从内容入手来创业,简单来说需要三种能力:
第一,是否有优质的制作能力。
第二,是否有获取精准用户的能力。
第三,能否走到交易环节,要看你是否具有品鉴事物的审美能力。
但就以上模式而言,基本上仍是古典媒体时代种种旧商业模式的翻版。这不奇怪,因为当下目力所及的各类自媒体还称不上真正的“新媒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