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全文在线阅读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PartⅡ 草率的改革,后果很严重

关灯直达底部

八股的好处

不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从1898年6月11号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一直到9月21号慈禧太后突然还宫发动戊戌政变。请问这103天的戊戌变法到底变了什么?有什么雷厉风行不得了的成就吗?其实你细一想,好像没有啊!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黄昏

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多的价值观,都在飞速的被颠覆掉。就像前两天,在一次我和父母一起吃饭的餐桌上,我就问他们,我说:“我长这么大,40多了,我几乎从来没听你们夸过我。不管我有什么好事,只要我回来兴冲冲地跟你们报告,你们都会说,你又在吹牛,或者说,不要膨胀啊,不要骄傲啊。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不是为了不让你太高兴吗?我说:“我高兴有什么不好啊,为什么非得让我不高兴呢?”他们说,为了不要让你太膨胀嘛!我说:“膨胀有什么不对呢?”他们说,为了不让你吃亏啊!”我说:“我一个自由职业者,上没有领导,旁边没有同事,我能吃什么亏啊?我不就是在家里得意一下吗?”他们说,谦虚总是一种美德啊。这就让我警醒到:这个世界,很多传统的价值观、方法论、小伎俩都在颠覆中,包括“谦虚”这样的公认美德。

其实就做了这么几件事:第一个是建立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进行教育改革,这个慈禧太后给保留下来了。第二件事是裁汰冗官,这件事我们搁下一集去讲,这也是闹了一个大乱子。第三件事是各地的经济改革。这些事儿大家要搞清楚啊,这可不是康有为或者光绪皇帝此时此刻发动的改革,当时上上下下、各地督抚都在干,康有为只不过是把别人正在干的事儿写到纸上而已啊。

在戊戌维新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是康有为力主的“废八股”,这个改革受到了巨大的争议。100多年后我们再回去看这个改革,确实觉得当时有点儿过于草率。大家可能会说你罗胖子要替八股文翻案了?这个没有,八股文肯定是个坏东西。这个东西摧残无数代中国有才之人士的智力。

但是你要知道很多当时的秀才是不读儒家经典的。你别觉得他们天天在读四书五经,他们直接到书店里买几本“高考习题集”,背熟了就可以上考场写出一样的文章了,这就是中国人牛的地方。你如果考我们英语,我们搞个新东方,直接背题、背单词,考出来的成绩让美国人目瞪口呆。他们说这是作弊了吧?没有作弊,我们中国人一千多年就练出这个考试的本事。

网友反对

@lazn25:

这集说得好像废科举是做错了一样,但是如果不废又会怎么样呢?土尔耳其当年不是也试过吗,旧军战斗力不行要用新军,结果新军刚打了几仗,保护派就反对,最后废除新军。之后打仗又输,输了又办新军,一守住阵地,又废掉新军。最后的结果是土耳其从一大帝国变成欧州病夫。新军和旧军最后还是要兵戎相见打得你死我活。所以说改革只有改或不改,正确或不正确。维新时改科举旧人会反对,1905年改就不反对了吗?如果再晚点1920年才改又会怎么样呢?中国的领土又会变小了,而废科举这事还是有很多人反对,这事也一样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所以正确的改革越早改,对国家越有好处。

不用说,八股、科举肯定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中国社会结构而言,它是一个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并浸入到整个社会结构当中的一种制度,突然一下把它整个拿掉,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八股、科举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废八股、废科举在历史上有没有?有过呀!什么时候?康熙早年的时候,当时以鳌拜为首四个顾命大臣说说搞什么八股?废掉,直接来策论。这个方法是好的,但是康熙亲政之后就把八股文给改回来了。为什么?因为八股、科举有好处。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造成中国社会上下游的流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都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每个人都觉得有前途,这是它的一个好处。

剩下一个好处很多人没讲,武汉大学陈文新的教授有一篇文章*说: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为国家的官员选拔赋予了一种虚拟人格。什么叫虚拟人格呢?你考取也好、考不取也好,你既感谢不着谁,也赖不着谁。要知道,整个社会人才是越来越多的,而朝廷能够提供的官位是有限的,那些没有得到岗位的人他就怨恨啊,可是如果你把它变成科举制度之后,你怨老鬼去啊?没有一个具体的人不要你。

小编补充:参见陈文新文章:《八股文的“无用”与“有用”》。

宋代的皇帝看不上柳永,柳永只好“且去填词”,他这一辈子在妓院里混的时候心里都恨恨的。一个具体的人你不让他当官,就容易造成社会的一种对立情绪,可如果是一个虚拟的制度呢?那就不一样,所以这是科举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皇帝在科举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他永远是只栽花不栽刺的,他干的事儿就是你考取进士了,我主持一个殿试给你们考取进士的人排排名次,他从来不黜落谁。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科举文化里有一些很好玩的事儿,参加过殿试的进士,理论上都是天子门生。比如说晚清的张之洞和慈禧太后之间关系特别好,为什么?他们之间就有这么一层薄薄的情分。张之洞考取进士的那一年是慈禧太后主持的殿试,所以张之洞一辈子老跟老太后说,我是你取中的进士,我可是你的门生哦。

贸然废掉八股的后果

科举这种制度和中国社会结构结合严密,如果你贸然把它拿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在唐朝之后历次大的农民起义都跟这个有关系。黄巢、李自成和洪秀全这三个人都是什么人?要不就是考不上举人的秀才,要不就是被革职的底层干部。如果一个社会不让这种底层人员有出路的话,这个社会是很危险的。你不要看今年大学生签约率不到30%好像只是一代人找不着工作,以后慢慢会好的。这个事情如果长期不解决,长久积淀,让一帮有文化的人看不到出路,这对社会而言是个炸药包啊,这个现象在今天也是值得重视的。

网友点评

@喝水吃饭睡觉觉:

康梁变法显然激进。但当时中国被欺负的没样子了,激进的做法可能符合了当时普通大众的心理。大众已不耐烦、没耐心等政府慢慢变革了。其实这就是闭关锁国的惯性,在被打傻了,打懵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政府没了威望,可又换不下去;普通人民觉得有劲没处使,乱套了。那是一个悲催的时代。

你别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推翻科举、八股这个努力没有成功,但1905年慈禧老太后自己开始把这事儿干了。什么结果?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所有那些原来背四书五经的、考八股文的举人没出路了。清政府说:我给你们一条出路,你们去留学。留学回来之后拿文凭来,我来提供各种各样的官位给你。

留学去哪啊?去日本呐!多简单,菜又好吃,路又近,文字基本上还能看懂一点儿,又比较好学。所以那帮原来走科举没有出路的人,就一窝蜂去了日本。

很多历史学家分析近代所谓的留学其实分了两派:一派是留学欧美的,他们回来之后基本上都成了各科门的专才,回来当教授和科学家。这帮人基本的政治态度都是相对保守,不愿意暴力革命。

另外一帮就是留日的。日本人当时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啊。有点像今天的英国,给中国学生开办了大量的速成班。比如鲁迅在学医,你想现在学个医学要花多少年工夫去学啊?后来鲁迅没当医生大家都说他是因为有感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要操起笔来干革命。其实医生他干得了吗?你想想看,他在日本速成专科学校能学多少医术*?

小编补充: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06年6月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

当时日本回来的这帮留学生基本都成为了革命家。慈禧老太后亲手废掉八股本来是寄希望于用这一招保住清政府,结果却培养了一帮自己的掘墓人和革命家,这是一个后果。

吐槽罗胖

@公子龙涎:

罗胖子的宗旨是有种,有趣,有料。确实达到了,不过作为大家的说书人,我个人不太喜欢最近的主题啊,从南北战争开始就感觉有点冷门,我读书就不会读这些的。希望胖子能选点更热门更普及的话题,希望“罗辑思维”也越来越好吧。

海外一个叫金观涛的学者,他有个观点我觉得也挺有意思。他说:中国近代的底层社会出现过一种动荡,甚至是一种腐坏。原来村里的几个有钱士绅,他们会通过考取秀才、举人和进士来实现他们的登天之梯。但现在科举一撤,他们也没有那么开化去留洋,那怎么办?最后就变成土豪劣绅。所以这是为什么军阀混战时期和民国期间中国底层社会那么败坏。没有在社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制度性调整的时候就把八股废掉,这是有问题的。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完美

昨天上午犯了一个错误,我把我一段没有录完的音一随手就发出去了,我当时以为问题挺严重,心里还挺紧张的。但是没想到大家在后台不仅安慰我,还有人会说:“原来你还真的不是提前录好的哦!还真的会犯错误哦!挺好!”有人会说:“犯错误挺好,因为显得有人味。”所以后来我跟一个搞传统媒体的朋友说:“你们传统媒体真没得混了,因为你们犯错误是要写检查,挨批评的,而我犯错误是要被安慰,然后被表扬的,你说你们再不死还有天理吗。”其实,我昨天想表达的和今天想说的道理都是一样,就是传统社会形成的很多伦理、价值观、道理规则都在被颠覆之中。

再回来说康有为这一辈子其实就见光绪皇帝一次,最后却被他弄得跟光绪皇帝多么惺惺相惜似的。其实就见了一次,时间还很短。他见了光绪皇帝之后,光绪就跟他聊当时的一些变革的事儿,他就提到了废八股。康有为问光绪皇帝说:八股、科举要不要废?皇帝说:应该废啊。他说:如果你要废我就建议你不要把这个改革方案下到什么礼部。皇帝你就自己直接下诏,一定要强行推行。

这说明什么?康有为是知道的呀,他这一套别说顽固派,改革派也都受不了。这些人都是实用派官僚,他怎么能容忍你直接撼动这个王朝的根基呢?

我们即使在历史上不吝于给维新变法非常高的评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从出发的那一天,就是一次鲁莽的、一次草率的、一次不负责任的改革。

罗胖荐书:《戊戌变法史事考》

作者:茅海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5-1

推荐语: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全部精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