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的“围园杀后”
好莱坞有一部叫《猫狗大战》的故事片,如果你在家里养过猫和狗,你会发现它们确实经常打架。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它们的语言系统不一样。对猫科动物来讲竖起尾巴就是攻击的前兆。可对犬科动物来说就好冤枉哦,它竖尾巴摇尾巴这是讨好你的意思,你怎么能认为我要打架呢?反过来对猫科动物来说,它觉得抬起前爪挠你是示好的表现,是我们俩交朋友的意思;可犬科动物就会很紧张,你抬起爪子来要干什么?所以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会导致大量的误解。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本身
昨天我说,人生选择的关头,最重要的就是回到兴趣本身,而不是向外去寻找其他客观标准。于是就有朋友问,那我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呢?其实由此一问就很悲催也很无厘头,因为兴趣是人生来俱有的东西,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还要去寻找呢?如果非要找的话,那就向内找,剥离掉一切与事情本身无关的东西,回到事情本身。什么目的啊,意义啊,为什么啊,划不划算啊,有没有用啊,这都和兴趣无关,和事情本身无关。其实回到事情本身,就事论事是一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别说找兴趣,你连谈一次正常的恋爱都不可能。
这也适用于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小臣,他对于高层政治的那种理解,和高层政治的真实状况之间有着巨大的话语系统上的反差。后来有的历史学家就嘲笑康有为这一派说:康有为那种对政治观点的认知,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土老帽的乡村绅士看了几本小说、戏曲之后对于宫里政治的理解。比方说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利益统一性远远大过分歧。即使有分歧,那也是家人、母子之间的那种分歧,而不是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那种你死我活的决斗。
比方说我们前面提到有传闻说慈禧太后要到天津借荣禄之手,借检阅新军的时机来废掉光绪皇帝。拜托,慈禧真的要废掉光绪有那么费劲吗?那真的就是二指宽的条子的事情。后来在戊戌政变时期不就是这样吗?慈禧太后一还宫,直接把光绪皇帝和几个亲近大臣叫来,然后把这个儿子数落一顿后说:打明儿起老娘开始上朝,你就一边儿歇着了。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哪还要借什么军队和荣禄之手?
吐糟罗胖
@Seegrace:
你能用普通人的逻辑去思维皇帝家的亲情吗?尤其是中年丧夫和丧子,更是扯淡!皇帝是她的丈夫,更是其他更多女人的丈夫,她作为一个贵妃,即使伤感,也轮不到她。儿子不听自己的话,死更是一种向各方交待的最好方式。帝王家有多少亲情可言,更何况在巨大的权威和虚荣面前,这点亲情更微弱得不值得一提。即使是公认的明君,如李世民,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照杀不误,更何谈其他人。这种思维还好意思显摆出来?可笑。
但是反过来说,慈禧真要把光绪皇帝废掉也不容易。因为虽然慈禧你是皇太后,你回宫光绪皇帝见着要跪接,有一堆的当时的孝道来限制光绪皇帝的行动。可是要知道,你的权力从哪儿来啊?就因为你是他妈,你是他妈你才有权力,对吧?你是因为靠着掌握了皇帝,你才有太后的权力。所以你要废掉皇帝,实际上就是废掉你的权力基础。太后所有的权力行使都要通过皇帝,什么叫垂帘听政啊?你在帘子后头,前面得坐着皇帝。
在戊戌变法之后,其实慈禧就动了废光绪皇帝的心思。但是结果呢?遭致了几乎所有朝廷重臣的反对,最著名的就是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写的那个奏折,其中有一句话叫“君臣之份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句话当时流布得很广。什么意思?就是我跟这个皇帝君臣之份那是天注定的,你不能再干这个事情了。更何况中外之口,我们民间的舆论、国际各种列强的舆论也决定了你不能废掉这个皇帝。所以慈禧太后后来想废皇帝,但她发现她也做不到。
更可笑的是就是康有为这些人,他想干的一些事情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他们想要把颐和园围起来把太后给抓住。他们想了一个什么招呢?他们跟光绪皇帝说我们发现颐和园里有一笔宝藏,现在只要我们要派人把它挖出来,这样我们大清国的财政就有救了。你能不能给我几百个人,我带着到颐和园去挖宝藏。他们就想着就用这几百人把慈禧太后给抓起来。你有没有搞错?这也太小儿科了吧?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结论
话说有个人问推理大师:啥叫推理啊?大师反问:你们家有割草机吗?有啊!如果你有割草机那就可以推断你一定有块草坪。是啊是啊,有块草坪!如果你有块草坪你就一定有套房子。对啊对啊,有套房子。你买套带草坪的房子一定是为了结婚。对啊对啊,我刚结过婚。如果你结婚了,你就一定有个妻子。没错,我有个媳妇。既然你有媳妇而且很爱她,那么根据逻辑推断,你就是个异性恋。偶哟!太了不起了,从割草机能推理出异性恋太牛叉了。这个人就欢蹦乱跳的走了。过了一会儿他遇到一个朋友,劈头就问你们家有割草机吗?没有啊。你这个死同性恋,以后离我远一点!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结论其实不怕简单,怕的是逻辑的粗暴。
但是如果你不是把慈禧杀掉,而是把她抓起来软禁,有没有可能呢?可以说绝无可能。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清代后期已经是一种定型的方式了。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关系不好的例子在宋代以后的历史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
比如说如果父母还健在,即使你是皇帝,你也要去每天请安,去陪他吃早饭;看戏的时候你要陪着。这几乎都是皇帝的法定义务。那光绪皇帝靠几个小臣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把老太后给抓起来,这件事情在当时的舆论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所以说两宫之间的政治立场的协同,其实远远超过了外人的想象。但是你不能拦着康有为这些人一厢情愿的继续想象。
康有为掺和宫廷阴谋大戏
戊戌变法后期最关键的时间点是从1898年的9月17号到9月28号这11天。9月17号光绪皇帝突然下了一道明谕(明谕就是正式的圣旨),大概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有一个叫康有为的人,我前一阵不是下旨让你到上海去办报纸吗?怎么你还没走呢?第二层意思是说康有为这个人还算是挺能干的,有一些想法,所以我还召见了他一回。第三层意思是说,你就不要再耽误了,你赶紧出京到上海去办报纸。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目标
一个做营销的朋友问我,说自己特别好面子,所以常常得罪客户,问我该怎么办。我也没做过营销哈,但我直觉上这位朋友的问题不出在好面子上,其实没有人不好面子的呀,而且没皮没脸就一定能做得好营销吗?对吧。我觉得这位朋友的问题很可能是: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定义好一个清晰的目标。比方说吧花多少年挣多少钱给自己买套房。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的悲剧不在于没有前进动力,而是会陷入到应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麻烦当中,而且这种麻烦都是单点去应对,所以很难建立分寸感,所以常常会被各种因素推得团团乱转。而一个有目标的人呢,对具体的麻烦视而不见,但是他有强大的目标啊,所以那些麻烦反而容易在向目标挺进的过程当中被溶解掉。
9月17号这一份谕旨发出来之后,双方的解读就有点“猫狗大战”的意思了,双方各有各的解读。康有为说不对,出事了,慈禧动手了。你看道理明摆着,你看我一个小小的工部六品主事,皇帝怎么会对我的行动要明发谕旨呢?皇帝从来不会为这种小事下正式圣旨的,这是一条。第二,皇帝仍然在暗示说他信任我,要不然怎么说我这个人还很懂事,他还召见我一次呢?对吧?第三,他让我迅速地赶往上海,说明皇帝已经被控制了,他在被控制的最后一刻,为了要解救我,暗示我赶紧逃跑。这就是康有为对这份谕旨的解读。
康有为一拍大腿说:“我怎么能跑呢?”慈禧太后分明已经把光绪皇帝控制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做臣子的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发动各种力量去解救光绪皇帝。于是后来就出现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动用大刀王五等一些江湖人士去解救光绪皇帝等事件,康有为开始行动了。
可是如果回到慈禧和光绪这一头,这份谕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说白了就是康有为当时各种激进的政治主张让慈禧和光绪觉得害怕。所以慈禧太后肯定是干涉了,跟光绪皇帝说:你不能再用康有为这样的人。你看你的叔叔恭亲王奕䜣临死的时候就交代过,说康有为是个小人,不能用。所有的朝廷重臣也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不要说用他主持变法,即使老在北京这个圈子里掺和都没有好事。所以他们大概做成了一种共识,就是让康有为出局。但是因为你也是著名的变法人士,朝廷还在变法期间,我们也不能把你拿问治罪,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出局好了,你去上海吧。就这么简单一个谕旨。
但是这份谕旨对于康有为那个被小说和戏曲培养出来的各种想象力来说,就变成了一场比《甄嬛传》还要精彩的宫廷阴谋大戏。所以他这边就开始策动各种各样的阴谋,其中就包括要把慈禧太后给抓起来。
这个旨意是在颐和园下的,所以光绪皇帝很可能是跟慈禧协同了立场之后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9月18号光绪皇帝回宫发生了一件事,当时一个叫杨崇伊*的人,他跟李鸿章关系非常好,跑到颐和园上了一道奏章给慈禧太后恳请皇太后再来训政。道理也很简单,他说皇帝用康有为这些人不行,然后还告了一堆小状。
小编补充:杨崇伊可以说在戊戌政变中是立了头功的,慈禧太后也曾认杨“是于国家有功之人”,而杨也曾以首功自居,风光无限。照常理而言,杨崇伊发难于先,告变于前,他个人能揣摩慈禧的心理,抓住时机,应该可以从此青云直上。却不料慈禧亲政后他并没有大富大贵。也许他的人品实在连慈禧也看不上。
慈禧太后看了这个情况决定回宫。后来很多人研究戊戌变法的时候觉得这已经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前奏了。但是现在大量历史学的考证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慈禧太后这次回宫,可能是为了好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山海关一带,英国和俄国当时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很可能会引发一些军事行动,所以荣禄当时也在把袁世凯往回调。第二件事是光绪皇帝第二天要接见日本原首相叫伊藤博文。当时民间也有很多说法,包括杨崇伊的奏折里也在说,伊藤博文很可能要被聘请成为“客卿”来主持大清国的变法,这对慈禧来说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既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慈禧就决定回宫去看一看能够帮上什么忙。一边说她回宫是要发动政变,一方面说她回宫是给皇帝帮帮忙,那到底哪个是真的呢?不信别人,我们信史料。
这个时候就要感谢茅海建先生,他在《戊戌变法史事考》里就是把当时的档案给拿出来了。你看看皇太后是怎么还宫的。9月19号早上老佛爷在颐和园吃完早饭,坐船到了万寿寺码头上岸到万寿寺拈香,到一个御座房稍坐;然后从广源闸码头接着上船,在船上顺水路又走了一会儿,又到西直门,到倚虹堂码头,再找了一个行宫稍坐;稍坐之后再换轿从西直门到西安门,最后缓缓地进宫。
网友点评
@zwjv587:
有个小问题,第一个据说慈禧太后去世后,宣统的父亲当时清朝的摄政王也就是那个光绪皇帝的弟弟在光绪皇帝的房间里发现很多纸张,写的都是四个字:杀袁世凯。如果说戊戌政变主要还是因为康有为等人的阴谋行动而激怒慈禧太后的话,而最主要的告密人也是康广仁的话,那么为什么光绪皇帝会最恨袁世凯呢?
你觉得就这个节奏是政变吗?完全是好整以暇。这是慈禧太后屡次还宫走的正常程序,而且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提前准备好的一次还宫。这次还宫之后发生了什么?可以看到当天晚上慈禧和光绪之间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第二天皇帝在接见伊藤博文和袁世凯的时候,打不起精神,有点敷衍了事的意思。这说明头一天晚上确实精神上很受打击。
这里插一句,光绪皇帝是一个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的人。这是有人在研究光绪皇帝的书法的时候发现,他在情绪特别亢奋的时候写的那个朱批的谕旨,字都特别大、饱满和圆润,比如甲午战争前夕;但是有的时候情绪一低落,他那个字写得就非常小。这就说明他是一个情绪跌宕幅度特别大的一个人。
但是可以肯定,那天晚上他们之间肯定不是发生了什么政变,要不然政变第二天光绪皇帝怎么还能出来见外国客人呢?而且是独自出来接见呢?这是不可能的。但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慈禧太后很明显是要求光绪皇帝说:康有为这个人你不仅不能用,而且还要把他抓起来。所以有了从19号慈禧太后还宫到21号明发谕旨抓康有为。要知道这道谕旨上给康有为定的是八个字叫“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就讲了这八个字,没讲别的。
但是因为17号接到光绪皇帝的谕旨时康有为已经觉得不对了,所以他20号早上就跑掉了。21号抓他没抓着,抓着了他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这几天里面的政局就变得特别复杂。
我们分两头说。这头其实慈禧太后就觉得这个事已经搞定了,康有为不仅出局,而且马上要抓起来了治罪了。所以21号早上老太后回颐和园去了。接着按我们前面讲的这套顺序,从西直门码头上船,一路停停歇歇,烧着香,就回到了颐和园。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粗暴
几十年前,梁实秋先生写过一篇小故事。话说有一个母亲带孩子逛百货商店,孩子看见一匹木马,纵身而上,再也不肯下来,可这匹木马是人家百货商店的陈设啊,店员就反复劝呀,少爷呀,你下来吧,母亲也反复劝啊,都没用,买吃的,也没用。反正就是当木马的钉子户。最后没办法商店只好请来特聘的儿童心理专家,那专家问明了情况,轻轻走上前去,到孩子的耳朵边上说了一句话,只见那孩子跟触了电似的,迅速滚下木马,跟母亲牵着手走了。大家就问专家啊,你说的啥啊。专家说,我告诉他你要是再不滚下来,我就敲碎你脑袋。讲道理,当然好,但是有时候为了解决问题,还真就不得不用上点粗暴。
可是21号抓到了康广仁之后就发生什么事情?从康广仁的口供里面供出了一个惊天大案。康广仁这个人物,我看到历史资料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有的人说他当时就衰了,什么都秃噜了,到处攀诬,你饶我一命,我招谁都行,然后把康有为此前的围园杀后所有的这些计划就全给说了。
也有一种说法说康广仁是一个革命志士,抓到之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当时就指责这些人说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对皇帝下手,还要对我们下手,你们要再迟来几天,我们的计划就要得逞了。然后把自己的计划说了。总而言之,历史学家考证这个事还真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而是康广仁给秃噜掉了。
这一秃噜就要命了,慈禧太后21号早上刚回到颐和园,晚上深夜兼程就赶回了宫里决定发动政变。这个时候才能称之为“戊戌政变”。当然这个政变没有那么血雨腥风,无非就是加强警戒,宫门要加强部队防守。后面开始大肆搜捕这种维新人士。因为对于慈禧来说,这还了得?原来我们只对于具体的变法的政见不同,你们要干什么?把我老太太抓起来?你犯上啊,你篡逆啊。这个老太太就怒了。
整个十几天的过程里面对于慈禧太后来说,她感受的就是:我在培养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要变法,虽然也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但没关系,老娘用我的政治权威在背后帮他把着,也出不了大格;关键是我判断这康有为不是东西,所以我要把他撵走,先是把他撵出局,后来我要把他抓起来,这个事也就这么简单。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把我老太太宰了让光绪皇帝来主导天下。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慈禧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她跟光绪皇帝之间的亲情发生了崩裂,而这一崩裂就是十几年。而且这个崩裂的结果彻底把中华民族拖入了一场巨大的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