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全文在线阅读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PartⅡ 互联网正在带来的冲击

关灯直达底部

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

那这头大象是什么?这头大象就是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像一头大象冲进了瓷器店,把原来的那些坛坛罐罐全部打翻。我们很多人原来赖以生存、糊口的那些工作突然一下子蒸发了,消失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面对的情况。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法则

有朋友问我,你现在每周做一档视频,以后据说还要每天做一档视频,你有那么多话要说吗?有那么多创建吗?有那么多东西让我们眼前一亮吗?这些我都不敢保证,但是我做这件事情最基本的信心来源是,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的整体,实在太缺乏常识了。现在我们还在天天争论的东西,往往是西方人几百年前就已经想明白,得出结论的东西。所以我们这一代识点字的中国人,有一个任务就是把常识告诉中国人。这件事就够我们忙一辈子了,而不必去做什么创建和创造。

很多人对于互联网这种技术其实还在掉以轻心。比如说我们传媒学界,很多人都在说:“不要动不动就讲什么老媒体要死。你们干新媒体的人不要老说你们的老东家的坏话。”我们说传统电视有危机、传统电视要死,那个真的是捶胸顿足地在说。因为我不是在预言,而是真的是拿我们亲眼看的正在发生的东西跟大家讲。当然很多传播学的教授会反驳说:“当年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就说电影要死,你看电影死了吗?电视发明的时候,很多人说广播要死,广播死了吗?不是没死吗?不是活到今天还硬朗着吗?你们凭什么做出这么草率的判断?”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一轮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新技术出现,这一轮是来自底层的技术革新。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媒体,互联网是母媒体。所有的原来的媒体样式要重新换一个地基在上面重新运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传统媒体,你必须把自己的每一根血管、每一块血肉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上重新搭建起来才能获得重生。所以我们不管对传统媒体用的是消失也好、转型也好、灭亡也好;不管用什么词,最终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现象,你如果不去应对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技术,那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聪明

昨天深夜回到北京,飞机刚落地,就看到空姐拿出一本厚厚的操作手册对着广播说,很高兴陪伴大家度过几个小时的旅程,感谢您的配合拉…然后又用一种不明种类的外语重复了一遍。但是我在她的口气中听不出任何高兴、感谢、愉悦之类的情绪。紧接着的一个细节就是,她说在飞机没有停稳之前,请大家千万不要打开手机。但是满飞机的人好像完全没有听见这句话,纷纷掏兜打开自己的手机,包括我在内。场景在中国实在是司空见惯。大家假装高兴、假装愉悦,假装感谢,假装没听见,假装抬眼没看见。所以我们都是表演系毕业的,大家都是聪明人。

当然今天我们讲的主要不是传媒,我们仍然回到整个经济的产业大势来看。人们对于互联网长期以来有一种低估的态势。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就是玩闹嘛,你看小孩去网吧玩游戏、发QQ、微信,这不就是玩闹吗?对产业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没错,我们今天就从失业这一个角度,去看互联网到底在对我们干什么,将要对我们干什么。

话说2004年有两个经济学家,他们当时也意识到互联网对人类的就业可能会带来一次大冲击。他俩说趁这个冲击没有来的时候,我们先排排座吧,我们看看哪些产业会被冲击,哪些产业相对安全。他们觉得那些简单劳动可能够呛,比如说写代码、大规模的运算,这些职业不太安全。

而他们认为安全的是什么?他举了一个驾驶的例子。开车这个事是不好开玩笑的?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必须眼观八方、耳听六路,接触、处理的信息是海量的,所以开车这种事情互联网暂时是搞不动我们的。我们不知道2004年经济学家们在说的这个“暂时”是多久,6年之后,谷歌就在它的官网上宣布他们在技术上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自动驾驶汽车。这个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当中唯一的一起交通事故是人开着车撞了它。那就证明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了。原来需要我们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处理海量信息的事它做到了。不就是逆流而上吗?跟你死磕嘛,在汽车上装上各种传感器,增加运算速度,每秒20次探听周围所有移动物体的状态,然后反馈到电脑的中枢,控制车体的运行。这就是计算能力、网络能力和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进步的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从预言不可能实现到真正实现只用了六年。

就在经济学家们2004年做出这样的一个判断的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一共150英里的无人驾驶汽车拉力赛,好多人把自己设计的无人驾驶汽车送去参赛。结果得大奖的汽车只走了8英里,而且还用了好几个小时;剩下的车不是碰得歪七扭八,就是压根连8英里都没有走完。所以当时人们长出了一口气,原来人类在驾驶汽车这方面的能力电脑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怎么样?仅仅六年之后,这一切就逆转了,快得让人始料未及。

但事儿就这么完了吗?没完。当无人驾驶汽车真的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它对人类的就业会有什么影响?你可能会想司机这个职业的可能要消失。没错,判断正确。还有呢?我曾经问过一些企业家朋友,我说给你们出个题目,假设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普及,那你说会对整个的汽车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都说,无人驾驶汽车意味着我没有驾照也可以买汽车啊,所以汽车的销量会上涨。

我说,我的判断可能跟你们真的是相反,汽车的销量不仅不会上涨,而且汽车作为一个大类的、耐用的和高价的消费品也许会彻底退出消费者的清单。但不包括像玛莎拉蒂、迈巴赫这种有收藏价值的奢侈品类的汽车。只是普通老百姓代步的那种汽车也许会退出消费者的清单。

此话怎讲?你想象一下假设现在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我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APP,我们可以在手机上预定一辆汽车,要求无人驾驶汽车在什么时间、到哪儿来接我,把我送到哪儿,然后我下车,汽车就可以去承接下一个客人了。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车的拥有,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它变成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网友反对

@neo40:

你在开玩笑吧,一看就是不懂装懂。本期无聊,给没就业的大学生看的。马车夫没了才有的司机,司机没了有导航软件的编写者、修改者、维护人员,还会催生出很多行业和许多产业链,做汽车的公司更不会消失。通用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GE不是视频里说的GM)。未来的发展肯定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视频后期说的麻辣烫,特色消费是全球财富增长的必然趋势,难道失业人群都等着要饭,不会干别的吗?而且有多少人从事要被互联网替代的工作呢,九牛一毛而已。连农民都会上网卖农产品的今天绝对不是你说的信息革命的开始。

假设我的这个推论是对的,那结果会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的汽车产业里面有半壁江山将会在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整体受到巨大影响。哪半壁?就是所有汽车公司里面搞销售的、搞品牌的,搞市场的,搞客户俱乐部的,所有的营销渠道,4S店汽配、维修和保险。我的天,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产业群落啊。

那个自动驾驶汽车就是这样啊,每天你订一辆汽车送你上班之后,汽车自动到别的地方去。假如你上班有个东西忘带了,你老婆正好还在家,再定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让你老婆下楼把东西搁车里,车到你公司你下楼取一趟,然后车再跑它的。如果车有问题,车自己回修理厂,这个修理厂可能是在谁也不知道的一个密闭的地下防空洞里,也不需要占用街边的店面等等,它自己就可以去修了。那你说这个产业的消失对整个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巨大的冲击?

我们以为互联网的浪潮对就业的冲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对来说比较温柔的一刀。但是现在看来更可能是惊艳的一枪,直接要把这个社会扎出一个血窟窿。所以不仅仅在六年七年之前我们绝对低估了互联网,而且现在我们仍然可能低估了互联网。在很多领域,比如说刚才的无人驾驶汽车、翻译、大量的医学技术资料和法律文书的处理等方面,计算机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强悍的对人工的这种替代能力。

技术发展会导致我们的失业

说到这儿,各位可能会想这个进程如果真要这样发展很可怕。它能不能被遏止呢?

网友点赞

@smokeJust:

哪丑了,憨憨的,多可爱啊,罗胖,很喜欢你的“罗辑思维”,加油啊!

网友补充

@浴血前锋:

小罗这次少说了一样,就像当年蒸汽机发明时有人说的一样,可能很多人失业,但事实上是,因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又诞生了很多新的工作岗位,远超造成的失业率,而现代电子技术应该也不会出什么意外。更重要的是,机器越多地替代人工劳动,我们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以更大的速度被创造,这可能就意味着,将来人们每周可能只需要上一天班,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足够我们一周的享用,甚至是每月每年只工作一天就够了。所以我觉得,失业总会有。

有这么一句西方的谚语说:“如果马能投票的话,汽车就不会诞生。”因为马要捍卫自己的工作岗位,在汽车诞生之前光英国有200多万匹马,如果马都能投票,它就把汽车废止掉不就完了吗?这个想法可以有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但是很可惜,这种想法永远不会得逞。马现在哪儿去了?整个英国现在马已经成了旅游品或者是宠物。汽车发明之前遍地都是马,一个城市有几十万匹马车这样的社会景象彻底地消失掉了。

我还记得19世纪的法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巴斯夏,这个人以幽默著称。有一次从巴黎到马德里修了一条铁路。波尔多(就是现在出产葡萄酒那个地方)这个地方的议员就跟中央政府反映说:“你看你一修这个铁路我们当地的搬运工人都没饭吃了,我们法国经济不就完蛋了吗?我提议咱们这个铁路别一次性修到底,咱们在波尔多这个地方断一下。这断一下多好呢?这样我们所有的运输工人都有饭吃,我们当地的经济就能繁荣起来了,对吧?”

巴斯夏听到这个建议之后就说:“你这个想法太保守了,断一下哪过瘾呢?那就沿途都断好了,这个铁路每修到一个镇就断一下,沿路就这样断下去。看来铁路真不是个好东西,剥夺了大家的就业机会,会导致经济倒退。”巴斯夏向来就喜欢用这种反讽的口吻来陈述他的经济学观点。

法国当时说外国的东西太有竞争力了,我们得加关税阻止从外国进口货,进口货物抢走我们法国人的工作。巴斯夏说:“对呀,我太赞成了,咱们把法国所有的好斧头、大斧头全部都扔了,改成这个小斧头,最好都不磨直接让人去砍树。这样呢,原来一个人一天可以砍掉的树现在得三个人用三天砍掉这棵树,你看劳动增多了嘛,财富就增多了嘛。”他就老用这种方法跟你逗着闷子。

网友点评

@行骗多次:

日本好像已经研究出能炒菜的机器人了,做厨子淘汰更快了!

但是实际上这种逗闷子和幽默的背后,你也能看到人类在近代化过程当中要品尝的非常苦涩的一种的滋味。那就是随着我们的聪明才智发明越来越多的技术,在它生根、发芽、长大之后的第一瞬间就要反扑过来,在人类身上狠狠地咬上一口,把你们原来赖以存活的那些工作抢走。所以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讲过一句话,他说有一个词现在还不太著名,但是未来你会越来越多地听到这个词,它叫技术性失业*。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用聪明才智发明的这些技术结果,反过来会导致我们的失业,这是一个未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壮大的趋势。

听着一百多年前凯恩斯讲的这句话,我们再想想现在我们自己从魔瓶里放出了互联网这个比以前所有的技术都要强悍无数倍的新的东西,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恐怖故事的开始吗?

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把技术进步的前景描述得如此一团漆黑呢?难道技术进步不是人类经济繁荣的一个最底层的因素吗?没错,其实人类恰恰经常犯一个相反的错误,老是低估技术的作用。比如说克林顿刚任总统时召集一帮经济学家来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大家那时一个字都没有提互联网。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经常在固有的格局和资源里面想经济发展问题,所以我们老是忧心忡忡。可是人类一次又一次地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打破了现在的资源格局,让资源重新呈现它的版图,实现经济的繁荣。所以技术肯定会带来繁荣,这不用讨论。

小编补充: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属于这种失业的工人都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人。

但是技术会带来灾难性的失业和经济的悲剧,这两个结论之间不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我们通常习惯于用平均数或者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可是关于社会的稳定、个人的幸福,有的时候总量或者说平均数这个概念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这时说明问题的其实是中位数这个概念。什么叫中位数?比如说我们一屋有五个人,其中有有钱的、有没钱的。平均数是把大家所有的财富加一块儿除以五;而中位数则是指我们这五个人当中,谁的财富状况正好处于中间,比他富有和比他穷的人正好都相等,这个人的财富水平我们称之为中位数。

那它跟平均数这两种测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我们五个人正在屋里喝酒,突然一推门马云进来了,他是巨富啊,他进来之后你再算这个屋子里的平均财富,突然暴增。可是对我们原来这五个人有什么意义?

我们该怎么穷还怎么穷,马云又不会摊桌子把他的钱给我们分掉,对不对?所以虽然平均数增加了,但这个屋子里的中位数水平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经济发展是一个总量和平均的概念,而社会财富分布则是一个中位数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一堆矛盾。

互联网是翻倍的技术

过去十几年间,美国经济在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的推动下暴增了几万亿美金。可是美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的中位数在过去的十年是不升反降的。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原因,因为机器冲进来替代了我们大量的工作。

罗胖每日微信精选

△管理

有朋友说:你罗胖天天说互联网的好话,那以后公司的管理是不是都要向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学习呀?唉,这个还真不一定!比方说吧,北京有一家历来以行事风格凶悍著称的互联网公司,这家公司呢,也有装修得很漂亮的、宽敞的茶水间,那里面也有一架桌上足球的游戏台。从本意上讲呢,搁这些东西就是让员工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个放松的方式。但是,过不了多久,公司老板有一天就突然说:去,把门口吸烟处和桌球台的监控录像调给我看看。我倒要看看是谁经常不干活,老往哪些地方跑。你看,好好的设施反而变成引蛇出洞的阳谋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强化控制为目的,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以激发活力为目的。真正的分界线在这儿,和公司从事的行业反倒是关系不大呀!

比方说我们现在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公司,它们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可是它不招人啊。Facebook是是现在互联网最炙手可热的公司,他的员工才几千人;Twitter(就是美国的微博)员工才几百人;著名的维基百科,我看到的员工数是57个人,里面还有好多人是律师。一个蜚声全世界的大公司,就这么点儿就业岗位。

我们再看2012年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他有多少人?美国本土四万多人,全球也就六万人。而1960年美国当时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多少人?60万人。换句话说,即使公司规模一样大,现在的公司利用新技术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员工就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一个企业组织。那原来那些人去哪里呢?当他们失业之后,我们人类如果没有为这种新技术闯入之后的社会结构去创造全新的就业岗位,让这些被挤出的人有饭吃,那社会的动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不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事情吗?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过这种场景,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原来产业部门里面的就业人口被大量地挤出。比方说1800年,美国90%的美国人都是老农民;可是到了1900年的时候,美国人只有41%的人还在田间地头刨生活。今天美国只有不到2%的农业就业人口,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下降。也就是说200年的时间,几乎全美国人口都从农业这个部门被挤出。

可是要知道在前几轮的技术对人的就业岗位的替代当中我们有时间啊,农业是用了200年才把人挤光的。可这一次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太狠了,它挤出就业人口的速度也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效应,这个效应在《与机器赛跑》这本书里称之为“下半盘效应”。什么意思呢?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故事。国王很高兴地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他就问这个发明家说你要什么好东西,我赏给你。这个发明家说:“我一个小平头老百姓,我能要什么呢?这样吧,我要得不多。国际象棋有64个格。你在第一个格里给我一粒米,第二个格里给我翻倍,两颗米,就依次翻倍,这样64个格给我装满,我就拿这么点儿米回家就行了。”

国王说:“这还不好办吗?这能有多少米啊,来,赏!”刚开始一格、两格,没多少。可是到了半盘的时候,国王就觉得不对劲了,因为每次都是一倍一倍地增长,他就突然发现,当进入到下半盘的时候,即使把全宇宙所有的粮食都给这个人都不够。对呀,这就是翻倍的力量,翻倍的厉害。

当然这个下半盘效应其实还有一个名词叫荷塘效应。荷塘效应是什么意思?夏天的荷叶铺满这个荷塘,它在铺满的前一天它才铺一半,再前一天才铺满四分之一。因为荷叶铺满荷塘也是成倍地增长,也就是说仅仅在三四天前,你还没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三四天一眨眼的工夫,它已经满了,这就是翻倍的厉害。

而现在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它恰恰就是一个翻倍的技术。这就要说到1965年,著名的因特尔公司的摩尔先生提出来一个摩尔定律*,当时他讲现在这个计算机主频的计算速度每隔24个月要翻一倍,后来这个数字被定义成18个月。但问题是,它不只是计算速度翻一倍,你会发现在整个IT领域,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在用这个速度在翻倍。就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IT系统改进的倍数应该不是几十倍、几百倍,是几千万倍的改进,这也就是10年到20年时间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增加。

小编补充: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积体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24个月(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是“每18个月增加一倍”)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所以也许过去要用200年的时间,用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着一场失业重新找到工作的这样一个艰难的历程,我们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把它承担起来。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悲催的命运,失业的命运也许就近在眼前了。

罗胖荐书:《财产、法律与政府》

作者:(法)巴斯夏 著,秋风 译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5

推荐语:将经济学理论与行文的机智、雄辩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阅读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