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全文在线阅读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02 先做好自己再说:甘地

关灯直达底部

提到圣雄甘地,有一点儿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起一个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20世纪40年代,甘地凭借着这一整套思想和行为方式,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偌大的英帝国给赶跑了,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非常了不起。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甘地的履历。他于1869年出生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古吉拉特邦相当于中国的上海,是西方文明最先抵达东方文明古国的港口,到今天为止仍然是印度经济最发达的一个邦。

甘地是印度种姓的第三等级出身,叫吠舍。印度种姓的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就是这个吠舍,商人、公务员通常都是这个级别的人。他家非常有钱,要不然他也不会有钱到英国留学。

甘地19岁的时候乘船到了英国,在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读了三年书。我们现在了解的甘地通常是这样的形象:一个典型的东方老头儿,瘦骨嶙峋,身上披着一件很简单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实际上甘地年轻的时候,可是一个翩翩佳公子,来自大英帝国殖民地,然后又跑去伦敦镀金。

他在伦敦的三年,十分向往当时的西方文明,穿西服、打领结、抹美发油、学跳交谊舞、学当时时髦的法语,等等。他的成绩非常优秀,毕业之后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律师。后来又在南非待过一段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再次回到印度。

但是当他回到印度之后,整个人的精神气质就全变了,他突然变成一个捍卫印度的东方传统、向整个西方文明开战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甘地的形象。

甘地在印度的地位到底有多高?给大家举个例子,印度这几十年历史上有两个叫甘地的总理: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这两个甘地跟圣雄甘地有什么关系?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他们都是尼赫鲁的子孙。

尼赫鲁虽然以甘地的学生自居,但毕竟不是亲儿子,甚至这两个甘地的英文拼法都不一样。尼赫鲁-甘地家族的甘地是Gandhy,而圣雄甘地是Gandhi,根本就是两个姓。只不过英迪拉·甘地嫁给了一个叫甘地的年轻人——费罗兹·加汗吉尔·甘地(Feroze Jehangir Gandhy),所以就获得了甘地这个姓,仅此而已。

但是尼赫鲁家族对此从来是讳莫如深,至少不会去主动澄清。在印度那么大一个国家,一个人口上了10亿规模的国家,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政治人物、选举、投票,他们没有起码的政治常识。但一听说是甘地,马上就投票给他,这就是甘地在印度民间的真实威望所在。

仅仅是“甘地”这两个字就留下了一种魔力,可以穿越四五十年的时光,在印度的政治生态中发挥作用,可见甘地的威望有多高。

道德的高峰

甘地这个人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道德力量,这已经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座很罕见的丰碑。他往往是用折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甘地有一个方式,就是绝食。翻开他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他一生绝食了无数次。

有一次他在坐牢,午夜12点的时候突然觉得内心里有一个声音,让他绝食。所以他就写一个纸条给他的助理,说我要开始绝食,绝食20多天。

英政府就担心,他名声那么大,死在监牢里怎么办,最后只好把他放出去了。甘地就跟英国人解释,这次绝食跟你们没关系,我什么政治目的都没有,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而已。出狱之后,他仍然把这次绝食坚持到底了。

甘地这个绝食的方式一旦用于政治目的,影响力真的很吓人。

1918年,阿赫迈达巴德(今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压榨与剥削开始举行大规模罢工。资本家不让步,工人也不让步,双方眼瞅着就要发生暴力冲突了。甘地宣布开始绝食,一直绝食到他们达成和平决议为止,只要他们还在用暴力对抗,他就一口饭都不吃。最后把工人给感动了,把资本家也给感动了,老爷子赶紧吃饭,说我们来谈判,我们会达成协议。他就有这样的号召力。

最典型的一次是1947年,当时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教徒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正好是印巴分治那个阶段。当时甘地正在加尔各答,他说你们不是打吗?不是杀吗?我也没办法阻止你们,这样,我宣布绝食。然后整个加尔各答城议论纷纷,说那个老头到底怎么样了,身体状况是不是每况愈下,我们是不是不要再冲突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很多暴力分子都跑到甘地的公寓面前,跪在那儿请求老先生不要再绝食了,他们不再暴力冲突了。民族的血海深仇,就这样被他用绝食的方法给化解了。

一个人的道德力量竟然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峰。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真还没看见过哪个政治人物,用这样的方式达到过他的目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最牛的还是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他1914年返回印度之后,才开始玩得炉火纯青的。我们普通人对他其实有一个误解,以为他就是简单的忍辱负重,你打我的左脸,我把右脸伸过去。哪有这么简单?

“非暴力不合作”是两个词,“不合作”好理解,就是我们的娃娃不上你们英国人的学校,我们的律师不上你们英国人的法庭,我们的工人不进你们英国人的工厂,甚至连你们英国人那么好的洋布我们也不穿,我们就穿印度的土棉布。甘地有一张经典的照片,就是坐在那儿纺纱。他的后半生每天坚持纺半个小时以上的纱,以此号召印度人穿印度的土布。

可是“非暴力”一词,我们通常都理解错了。你以为他就是趴在地下,让英国殖民者残暴地打吗?不是。他是用主动的方式去挑起对方的暴力行为,而我们不用暴力去还击。

给大家举个例子,1930年甘地领导过一场2500人的叫“向盐库进军”的运动。就是说我们穷人也要吃食盐,盐都在你们英国人的盐库里,我们没钱买,但我们就是要拿。警察当然要维护秩序,当然要捍卫私有财产。但是我们不管,我们2500个人排好队就到盐库里去扛。你们可以把我们打倒在地,我们不还手,但是盐我们就是要拿。他是用这种非法的行为,逼迫对方不得不做出一种暴力保护行为。

可是事实也不是这么简单,其实甘地事先找了很多外国记者在旁边参观,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包括医疗救护队,早准备好了绷带。你们不是打得我们的人头破血流吗?没关系,我们继续往前走。

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想看英国人的笑话,当时的外国记者浓墨重彩地写道:“那些人穿过铁丝网,用坚定的目光看着盐库的大门,就这样坚定地往前走。”

英国警察用包着铁的木棍搂头打下,像中国人讲的那句话,“你有狼牙棒,我只有天灵盖”,没有一个人试图拿手去挡。被打倒在地以后,担架队上去把人抬过来,现场给包扎好,剩下的人接着往前走。

当然,今天我们必须肯定,作为一个被统治的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想要反抗英国,这似乎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甘地就给印度人算过一笔账,说拿机枪干,我们干得过英国人吗?那是他们的强项。我们得用我们的强项跟他们干,就是用我们的肉体。他有狼牙棒,我们有天灵盖,我们凑上去,然后我们就获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

所以,甘地为印度这个民族量身定制的这套方法,确实也是有用的,只不过我要告诉大家,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样的。

拼命向全世界推广“非暴力不合作”

不得不说,甘地对他这套方法是过度地迷信了。甘地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书信、言论和演讲词,他对很多人都推广过这套理论,而且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他曾经跟英国人讲,说墨索里尼、希特勒不是要打你们吗?让他打好了,让他把整个英国侵占掉好了,把你们的古建筑都占领,把你们的文化付之一炬。只要你们学我这套方法,“非暴力不合作”,你看最后希特勒是不是只好臊眉耷眼地离开?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当中对甘地的评价极低,英国人觉得他的这种思维太奇葩了。

甘地跟犹太人也这么讲,说希特勒不是欺负你们吗?不要反抗,要学我,你看我最后就成功了。所以很多犹太社群领袖就给甘地写信,指责他:你见过集中营吗?你知道希特勒是怎么对付我们的吗?

甘地还见过一个中国人,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当时是跑到印度去劝甘地共同抗日。但甘地说不抗日,“非暴力不合作”就挺好。蒋介石问他:如果德国人打来,你也不抵抗吗?甘地说:不抵抗啊,我就是不合作,这就挺好。

甘地还挑拨蒋介石跟美国人的关系,说什么英美中同盟,他们那个总参谋部里用你们中国人了吗?你跟我都一样,都是东方弱小民族,你得学我这一套。

甘地也不光是向这些人推广,他还向希特勒推广。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他给希特勒写了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你要学我,我是你的榜样,要达成政治目的不需要使用暴力,搞什么战争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希特勒当年收到这封信时那种啼笑皆非的表情。

甘地在历史上就留下了这两种形象:在本土印度,他是一个大神级的人物,因为他发明的这套方法真的是行之有效;而在世界舞台上,甘地拼命推广他的这套做法,却屡次碰壁。

当时甘地有一个旁观者,就是著名的作家乔治·奥威尔。奥威尔是生于印度的英国人,所以他返回英国受教育,成年之后又回到印度就业,是印度的警察。奥威尔就说,甘地这套玩法只能适用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印度。

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首先你得看看对手是谁,必须是英国这种有起码的文明底线的国家才行。比如说英国人在南非打布尔战争的时候,包括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如果军纪稍微有点儿不好,英国人的暴行被批评得最激烈的是在英国本土。英国是现代化国家,民众智识发达,有起码的伦理底线。如果你的对手是希特勒,你再搞这套,那完全是不奏效的。

第二层意思,是说必须是印度这样的民族,才有这种忍耐力。如果换成其他民族,你甘地这套玩法也一定是玩不转的。

当然,今天我们要讲甘地,可不是为了批评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我们是想看看,甘地在这些伟大功绩的背面,还有什么东西。

圣徒甘地的道德观:现代化很糟糕

大家读到这里可能会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我是要去“黑”人家甘地,真的不是,因为甘地在私人道德品质上,几乎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圣徒。他一生走遍了印度大大小小几千个贫苦的村庄,而且他随身的物品只有两样,第一样是他每天戴的那副圆框眼镜,第二样是他的手表。

那块手表也真不是劳力士什么的奢侈品,就是一块普通的手表。因为甘地对自己的作息时间要求极其严格,天一擦黑就睡觉,凌晨两点就起床,然后就祷告,祷告完了就沉思,沉思完了就开始回复大量的信件,天一蒙蒙亮,立即出发到村庄去演讲。他每天安排的行程大概是五到六个村庄,为了不耽误时间,就看这块手表。所以这是他生活中唯一的必需品。

他死的时候留下的财产非常简单,一块破布做的衣服、一根拐杖、一个木制的纺车、一块手表、一本书、一个有三只猴子的雕像,还有一个洗脚盆、一个痰盂。这就是他终身所有的财产,没有房子,没有奢华的衣物,没有家具。

这样的人老百姓能不爱戴吗?尤其是他那个“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又获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功,所以甘地这个人我们是黑不得的。我们只能仔细地再去推敲,他一生真实的对立面到底是什么。

因为甘地是作为印度的国父、解放者、摆脱殖民统治的最大的功臣被载入史册的,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个误解,大家以为他的敌人就是大英帝国。哪里有这么简单?甘地真实的敌人,其实是他心中那个魔鬼,是整个西方文明和现代化。

这就要回到甘地的内心来看,他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物欲的人,包括吃,他吃得极其简单,不吃肉就不用说了,很多印度人都不吃肉;甘地也不喝牛奶,他认为那个东西会刺激性欲;他甚至连谷物都不吃,只是偶尔吃点儿像草一样的蔬菜,还经常绝食。所以在物欲上,他完全排斥了一个人最起码的需求。

他反对英国,反对的可不仅仅是这个政府,而是它带来的所有的文明方式。他讲过一句话:“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

意思就是说,我不是反对洋布,我宁可让印度人花钱到你们英国的曼彻斯特去买洋布,但是我希望你们千万不要把工厂开在我们印度,这会让我们的道德堕落的。

今天在中国我们似乎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个人开始挣钱,他就是堕落;只要他搞商业,他就一定是个坏蛋;他营销成功了,他肯定就是个大忽悠。这也是甘地当时的看法。

所以他讲过一句话:“贫穷的印度尚可得到自由,但要使一个由不道德以致富的印度再获得自由,那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我们印度不能开展商业,因为我们贫穷,所以我们有自由。但如果我们在道德上堕落了,那个时候再想获得自由,就太困难了。所以他认为,过去50年从英国带来的一切现代化的东西全是坏东西,什么铁路、电报,这些东西都不能要。

当然,甘地也不是说印度就不要发展工业,他心中也有他的工业蓝图,比如说榨油、碾米、造纸、制糖、开染坊,他认为这些都挺好的。但任何需要用机器来生产的东西,甘地都认为那是堕落。

我不知道甘地的这个观点你能不能接受,至少在印度他没有被接受。在我看来,这是印度人民的万幸。

甘地那个号称对他极其忠诚、极其爱戴的学生尼赫鲁,就是英迪拉·甘地的爸爸,一生追随他,但是在这一点上,尼赫鲁可没听甘地的。尤其是后来他跑到苏联,看到那种社会主义式的工业化,非常羡慕。所以在尼赫鲁执政期间,印度走的其实是一条大工业化的路线,这个我们暂且不谈。

甘地的基本道理是什么?首先是我们刚才反复强调的那句话:道德不能堕落。甘地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他有一次接受外国记者访问的时候说,印度不需要现代化,我们永远不会像美国那样发达起来。

你算算账嘛,如果印度人像美国人那样去生活,这么多人口涌出去,整个世界的资源就崩溃了。所以我们印度就当是为世界作贡献了,我们就这么穷,挺好的,我们有内心的道德。

我不知道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为一个当年的印度人,会不会同意甘地这个说法。但是我必须得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相信一个道理,而且终身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他就不是一个伪君子,这样的道德选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其实19世纪后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有一轮叫“后发现代化”的运动,除了欧洲,剩下的就不是原发现代化,那他们是怎么面对现代化的?

富国强兵、迎头赶上,这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的历史主题。可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以甘地为代表发出的。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现在还有一个叫阿米绪的部落。那个部落是苏格兰一个原教旨主义的新教的教派。他们讲两种语言,一种是英语,因为他们生活在美国。另一种是他们祖先留下来的高地日耳曼语,现在他们主要使用这种语言,不要求任何现代化。

那个部落是没有电的,更不要说各种各样的电器了。每天晚上,父亲还会在火炉前给大家朗读最古老版本的《圣经》,教堂修得也是非常之朴素。那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但是说实话,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表演,因为大量像我这样好奇的人会赶过去看,相应地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收入,所以他们可以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保持这种脱离现代化的生活。

其实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这种思潮。比如说环保主义,当你追究到最后,环保主义者一定会告诉你一个哲学:整个世界都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而是Earth First,就是地球优先,我们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个寄生物而已,凭什么要发展自己?应该地球优先,我们不应该破坏地球原生的那个系统。

从甘地到阿米绪部落,再到环保主义,其实都有一个核心,就是人的欲望是不重要的。而人的欲望一旦变得不重要,整个现代化文明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因为现代化就是来服务于人的欲望的。

最典型的例子,其实发生在俄国。俄国的国徽上面是一只双头鹰,一边看着亚洲,一边看着欧洲,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纠结的民族。这个民族几乎所有知识分子的心里都有这样的困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的人生都经历过这样的思想转折,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西方、羡慕西方。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经到西方住了四年,结果失望透顶,觉得那么堕落的生活怎么能够继续呢?还是俄罗斯人传统、朴素的生活最吸引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到了中老年的时候,都变成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人叫索尔仁尼琴,这个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得完奖之后就再也写不出比较牛的著作了。但索尔仁尼琴则不然,他得完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写出了《古拉格群岛》,晚年写了《红轮》,一本比一本牛。

当然,他在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当中,是一个极端的反对派,要自由,反对政府。美国人太希望苏联出现这样的人了,所以赶紧把他接到美国去,让他做大量的演讲。结果索尔仁尼琴下飞机后做的第一场演讲,就把美国人痛斥了一通,说你们这帮资本家都是堕落的,什么西方民主都是骗人的,等等。听演讲的人全都傻掉了。

他不光是跟美国这么玩,跟自己的祖国也这么玩。1994年,苏联已经解体,叶利钦把他请回去做演讲。他老人家可威风了,从海参崴上车,横跨欧亚大陆,坐着火车沿途一路演讲过去。

演讲的内容,第一,骂当时的苏联,已经倒掉了,不用说了;第二,骂西方的生活方式多么不好;第三,骂叶利钦。总而言之,你把我们那种纯朴的俄罗斯传统生活全部给毁掉了,我这把老骨头要跟你们拼了,我就是要骂你们。

所以索尔仁尼琴这个人在西方世界也变得不可理解,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基辛格就给福特总统出主意,说你可千万别接见他,这个家伙表面上是一个反苏联的斗士,可是他的很多观点让他的追随者都觉得非常之难堪。你要接见他,不仅会把苏联给得罪了,连我们的一些盟友也都给得罪了。

索尔仁尼琴是2008年8月死的。他死之后,美国的《时代周刊》给他做了一个专题,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索尔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征,但他并没有回馈这些赋予其身的尊重。作为拥有强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认为西方精神世界恶化,他对西方民主的极端批判有时候甚至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感到困惑。”

这就是西方世界的看法,你不是反对苏联吗?那你应该赞成我呀,这个世界不就是这么二分的吗?他们忘了,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很多后进民族、后发现代化的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思潮,索尔仁尼琴、甘地,包括我们说的环保主义分子,他们都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不好的东西。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去看待传统?现代化真的这么不好吗?尤其是这些“道德高级之士”告诉我们,现代化很糟糕,我们应该听他们的吗?

道德是个人的选择,不能绑架别人

很多中国人都学会了一套东西,叫辩证法。它总会告诉我们,现代化有好有坏。今天我们要为现代化这个“魔鬼”辩护,大声疾呼——现代化远没有你们讲的那么不堪,而前现代化社会也远没有你们幻想的那么美好。

很多赞美前现代化社会诗情画意的人,往往都掩盖了一部分事实。还记得201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吗?那是一道材料题: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我真是不知道,出这道题的人是何居心,要把我们的少年引导到什么样的方向上去。我现在先不说价值观的分歧,但老人讲的至少不是事实,他没有常识。

原始人在山洞口点燃一堆篝火是干什么用的?那是防狼的,是驱逐野兽用的,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围在篝火前,唯一的心思就是现在饿得慌,明天早上那顿饭在哪里还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工夫抬头看星空,欣赏什么美景。

《罗辑思维》曾经给大家介绍过一本书,叫《理性乐观派》,那本书的作者马特·里德利用非常调侃的语气,嘲笑了那些幻想前现代化田园生活的人。他说,你们不是说19世纪前的生活很美好吗?1800年,英格兰高地上一个住在用原生木材打造的房子里的农夫家庭,你以为他们的生活很好吗?你幻想出来的景象是这样的:父亲在壁炉前,对着火光给大家大声朗读着《圣经》;妈妈在厨房里给大家做着晚餐,晚餐是好吃的洋葱炖牛肉;大哥正往餐桌上的杯子里倒水;大姐正在马厩里喂马;二姐正在哄着最小的baby入睡;而小儿子,正托着腮趴在窗口听着外面的鸟叫。这样的生活多么地美好啊。

你在撒谎!这根本就不是真实的境况,你掩盖了很多事实。那个正在读《圣经》的父亲,被日常工作折磨得要死要活,马上气管炎就要发作了,活不到53岁,因为那个时候英格兰男子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

妈妈在厨房里正被牙痛折磨着,她煮的饭是没法吃的,牛肉她是嚼不动的,而且一年四季几乎没有机会吃上水果和蔬菜。

大姐是在马厩里喂马,但是她已身怀六甲,她被隔壁邻居家的房客强奸了,因为当时没有避孕套,那个孩子一生下来就要被送到孤儿院去。大哥正在给大家倒的水里充满了奶牛的臊气,因为人和奶牛喝的是同一条河流里的水。

二姐正在哄的那个baby得了天花,马上就要死了,那个时候婴儿的夭折率非常高,二姐本人马上就要嫁给邻村的一个醉汉,成为他一生的奴隶。

趴在窗口听鸟叫的小男孩,你知道他心里在琢磨什么吗?他一定是在琢磨,怎么把那只鸟给抓住吃掉,因为他饿。这才是真实的境况。

很多人都看不到那个时候的社会全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都被他们忽略掉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仍然是2014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广东省的。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我小时候见到的就是这样的黑白照相机,很多人买不起,都是找朋友借的。洗一套照片,全家就要节衣缩食,因为好贵。而且我小时候是生活在城市里,很多农村人甚至一辈子也没有拍过照片,中国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是长什么样的,他们一生都没有机会留下一张照片,因为从乡村跑到镇上去拍一张照片要跑好几趟,很远,而且很贵。

现在任何一个打工妹都可以拿出自己的手机,斜45度角,给自己来一个自拍,绽放自己青春的笑脸。

很多人反对现代化,赞美前现代化,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做过人群之间的对比。过去的前现代化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现在,大不了你吃雕爷牛腩,我吃麦当劳的双层牛肉汉堡,你吃得虽然比我吃得贵,但是我们俩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过去的前现代化社会,你是看莺歌燕舞,我只能看自家猪圈里老母猪的双眼皮;而现在,大不了你去看75英寸的三星液晶电视,我看40英寸的长虹液晶电视,跟你的区别也不是那么大。

现在有很多人吐槽,说微博上太嘈杂了。你少关注几个人不就完了吗?过去只有高级知识分子、达官贵人可以发言,大家都听他们的。现在屌丝们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当然嘈杂了,你不爱听可以不听嘛。虽然屌丝们说的话可能也不着调,但是屌丝也有发言的权利啊,这正是这个世界美好的原因,而不应是你讨厌它的理由。

我为现代化辩护的理由其实还有两个:第一,人性的自由释放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你甘地可以那么想、那么做,但是你身边那个你最得意的弟子尼赫鲁,他就不这么想,他要的是国家崛起和工业化。至少你在你最能影响的人这里,你都没挡住。你可以不吃肉,但我看见肉就忍不住;你可以去扫黄,有些人硬盘里的片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这就叫人性,是挡不住的。

第二,现代化往前走,往往就能解决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比如说环保,难道退回到农耕社会才叫环保吗?我们现在对比一下世界上的国家,是印度更环保、环境更美好,还是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环境更美好呢?在一个城市里,是富人区的环境更美好,还是贫民窟的环境更美好?只有人类更富足、更现代化,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缺陷、所有现代化带来的烦恼,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说到这儿,你可能又会说,我就是觉得甘地这个人在道德上很高尚,我很羡慕他,我很崇拜他。是的,我也羡慕他,我也尊重他,但我想说的是,任何道德都是个人的、自己的选择,不可以用于绑架他人。

如果今天我有机会见到甘地的话,我仍然会对他生出一份敬意,向他深施一礼,然后说:“拜拜,我尊重你的道德选择,但我深深地知道,你指引的方向不是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