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维版图 » 思维版图全文在线阅读

《思维版图》鸡、牛和草,哪两个是一类的?

关灯直达底部

我们又一次遇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知识传统很不相同的情形,我们又一次在问古代哲学家的思维习惯是否与现在普通人的感知和推理相似。根据认知差异的历史证据以及我们有关这些差异的社会起源理论,我们可以说现代的西方人:(1)比东方人更倾向于对物体进行归类;(2)发现把有关各种属性的规则运用到具体事例中,以这种方式来学习新的范畴比较容易;(3)对范畴进行了更多的归纳,也就是说,从某个范畴的具体事件概括其他事件或者是对范畴进行整体概括。我们还可以说,东方人坚信每一个事实与所有其他事实之间的潜在相关性,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会从感知到的各种关系及相似性方面来组织这个世界。

请看图6–1中的三个物体。如果要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会是哪两个物体呢?为什么这两个是属于一类的?

图6–1 测试根据范畴或根据关系进行归类倾向的例子

如果你是西方人,你可能会认为鸡和牛是属于一类的。发展心理学家邱良黄把如图6–1中所示物体的图片给美国和中国的儿童看。邱良黄发现美国的儿童喜欢给物体分组,因为这些物体属于分类学的范畴,也就是说同样的分类两者都适用(“成人”、“工具”)。中国的儿童喜欢根据各种关系对物体进行归类。他们很可能说图中的牛和草是一类,因为“牛吃草”。

我和季李军、张智勇把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比较,我们采用词汇而不是图片,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我们向参与者们出示了一系列三个单词一组的词汇(例如熊猫、猴子、香蕉),然后让他们指出三个单词中哪两个关系最密切。美国的参与者明显地表现出根据共同范畴中成员所具备的资格进行分类的倾向:熊猫和猴子属于动物。中国的参与者表现出了根据主题关系进行分组的倾向(例如猴子和香蕉),可以从关系这个角度来判断他们的答案——猴子吃香蕉。

如果西方人是从范畴以及限定范畴的规则这些方面来组织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对物体间相似性的感知会受到物体归类的程度的重大影响。但是,如果分类对于东亚人来说不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对相似性的感知更多的是基于物体间的外表相似性。

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我和阿若·诺仁扎彦、爱德华·E.史密斯、金秉俊给韩国和欧裔美国以及亚裔美国参与者看了图6–2所示的图形。每一幅图上,在底部有一个物体,其上面是两组物体。参与者的任务就是说出目标物体与哪一组的物体相似。你或许在继续往下读之前想做出自己的判断。

大部分韩国人认为目标物体与左边的一组更类似,而大部分的欧裔美国人则认为目标物体与右边的一组更相似。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韩国人认为该物体与左边的那一组类似,60%的韩国人都这样认为。但是有一个简单而又不变的规则会让你把目标物体归入与右边的一组相同的范畴。这个规则就是“具有直茎”(与曲茎相反)。欧裔美国人发现了这个规则,他们中67%的人都认为目标物体与以该规则为基础的范畴一样的一组更类似。亚裔美国人的判断介于两者之间,但是与韩国人的更相似。

图6–2 测试根据外表相似还是根据规则来判断物体相似性的例子

范畴有时候是通过把一些规则与一些特征结合在一起来获得的。我们开始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是因为我们知道用乳汁喂养其幼兽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这个规则(范畴的确就是这样定义的。实际上,大多数人或许是从外表上知道什么是哺乳动物的——“兔子是哺乳动物”,“狮子是哺乳动物”。“民间”的这种范畴是从人们所观察到的共同属性归纳出来的——身上长毛、四只脚等)。

明确的模式或者是规则的确立似乎不是东亚人归因解释的特征,而是更符合西方人归因解释的特点。如果亚洲人用规则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可能性比较小,又不太可能利用范畴,那么他们就会发现通过把明确的模式应用于物体这种方式来了解范畴尤其难以掌握。为了检验这种可能性,阿若·诺仁扎彦及其同事让密歇根大学的东亚、亚裔美国、欧裔美国的大学生看了一些彩色卡通图片,就如图6–3的黑白图片上所表现的那些内容一样。我们让参与者对这些动物进行归类,或者来自金星或者来自土星。

我们告诉参与者如果某个动物具有以下5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动物就是来自金星的:卷尾巴、蹄、长颈、口、天线似的耳朵。否则,这个动物就来自土星。左上方的动物与来自金星的标准相吻合,右边的就不具备这个标准,就要放到土星这个类别中。在参与者懂得了如何对动物进行正确的分类之后,我们为了检测一下他们对分类的掌握程度如何,就给他们看了一些新的动物,看他们进行分类的速度和准确程度。这些新的动物包括两种,与前面看到的类似。一些动物是“绝对相匹配的”:这些动物看起来就像参与者之前在培训实验中看到的一样,从与它们的特征相关的规则来看,它们是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其他的动物是“不相匹配的”:“这些动物看起来应是以前看到过的动物,但是根据规则,它们与培训中见到的动物属于不同的类别。”左下方的动物与左上方的动物是相匹配的,好像是属于来自金星这个类别的,其规则也证明了这一点。右下方的动物是不相匹配的,看起来好像是金星这个类别的,但是其规则证明不是。

图6–3 说明根据规则进行分类比较容易的例子

亚洲的参与者在判断某个动物是来自金星还是土星时比欧裔美国人或亚裔美国人花费的时间都要长。在判断那些确实匹配的动物时,这三组参与者都同样迅速、同样准确,对于这些动物来说,只要记得前面看到的例子,记得定义范畴规则的正确运用,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对于不相匹配的这些动物,只有记得那些规则,并且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则,才能够正确地归类。亚洲的参与者所犯的归类错误的比例是欧裔美国人或亚裔美国人的两倍。根据规则进行归类对于东方人来说似乎不像对西方人而言那样容易。

下面有两个论点,都以“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结束,其中哪一个更令人信服?为什么?

(1)

狮子血液中有Q酶

老虎血液中有Q酶

——————————

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

(2)

狮子血液中有Q酶

长颈鹿血液中有Q酶

——————————

兔子的血液中有Q酶

大多数西方人在被问及这类问题的时候会说第二个论点更令人信服。他们把“多样性”或“覆盖面”作为他们选择(2)的理由。狮子和老虎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类似的动物,因此他们不能涵盖哺乳动物这个范畴,兔子也属于哺乳动物。狮子和长颈鹿就能很好地涵盖哺乳动物这个范畴,因为他们彼此有很大的区别。现在请思考下面的论点,它们都以“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有Q酶”结束,哪一个更令人信服?

(1)

狮子血液中有Q酶

老虎血液中有Q酶

——————————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有Q酶

(2)

狮子血液中有Q酶

长颈鹿血液中有Q酶

——————————

哺乳动物的血液中有Q酶

又一次,多数西方人说第二个论点更令人信服,他们再次给出理由说第二个论点中哺乳动物的覆盖面比第一个更大。

我和崔英奎、爱德华·E.史密斯给韩国和美国的大学生提出了类似上面看到的一些问题。当在结论中提出范畴的时候,是韩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更倾向于选择(2)。对于韩国人来说,哺乳动物这个范畴并不引人注目,除非你真正地提及并突出这个概念。结果是当他们清楚地被提醒问题的对象是哺乳动物时,“动物本身的性质差异大”的原则对他们的推理就显得更重要。东方人不太突出范畴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范畴对于东方人来说不像对于西方人那样可以促进归纳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