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打仗,打仗要懂兵法。兵法思维讲述的是这样一些思维模式:如何规避风险,捕捉机会,掌握主动权,以确保在漫长的人生中取得总体上最优的发展。
第一节 为什么你要懂点兵法思维
人生,常常是一场战争
有些灵魂降临在风和日丽的人间,生命是享受,是说走就走的旅程;有些灵魂进入了山穷水尽的世界,生命是奋斗,是无穷无尽的战争。
我们希望自己生于这样的家庭:父母是政商大鳄,自小在深宅大院之中自由玩耍,从青春期开始接触政商机密信息,接着父母资助出国读顶尖大学,几年后回国历练,然后等待继承家业——亿万资产与庞大的高层人脉圈。
如果不行,那就生于教育优良的中产阶级之家。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高学历的金融高管。从怀胎数月开始听莫扎特,在我们幼年时允许自由探索,各类才艺让我们大胆尝试而又不逼迫考级。中小学时循循善诱,按照教育与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培养我们的思维与学习能力,十四五岁就能深思熟虑明辨是非,十八岁凭自己的能力考进顶级985或者奖学金出国留学。本硕博一路顺风顺水,然后带着过硬的人工智能研究技术回国创业,融资上市改变世界。
再不济,请让我在一二线城市有套房,或者拆迁补偿一千万,不要让我一辈子当房奴,苟且在十平方米的出租房里,看不见诗和远方。至少面对黑心老板时能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够在西藏明亮的天空下自在放声高歌,或者安静躺在洱海的小船上听风吹水动。请让我心如四月暖风,眼见草绿花红,爱世界,爱生活,爱生命中的一切。
但这只是少数人的幸运。大多数的我们降临在三四五到十八线小城市和村镇,没有政商大鳄,没有金融高管,没有教育心理学,也没有拆迁补偿。平庸的小学与初中,小县城的重点实验班的师资和学生水平。接着是平庸的大学,或是凭借极端努力勉强考上985,然后发现自己与家境良好的同学的综合素养比起来简直一无是处。然后考研,或者找一个辛苦的工作,挤公交地铁打卡,每天夜里疲惫地躺在十平方米的出租房里脑海里一片空白。不敢考虑未来:房价、学位、医疗、养老……如果还活着,如果居然还有剩余的力气,那就握紧拳头,继续准备明天。
这才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如果不小心长出了理想,如果意外地开始好奇生命的意义,如果妄自下定了自我成就的决心,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学业是战斗,求职是战斗,升值或创业更是艰苦卓绝的战斗。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汇聚成了这一场生命的战争。
这场战争,你输不起。这场战争,谁又输得起?
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你要懂兵法。
在一本专讲思维方法的书中提到兵法,似乎有点怪异,我反复考量是否要删去这一章。但学习思维方法的目的是什么?是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解决人生的障碍。当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如同战争之时,那么研究一点兵法也就并无不妥了。我们暂且称之为——兵法思维。
兵法思维,首推《孙子兵法》。为什么兵法思维必须学《孙子兵法》?中国的兵书很多,有《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等,西方更有战争巨著《战争论》。与其他兵书比起来,《孙子兵法》有什么特点?
特点是,绝大多数兵书都是讲战争的具体技术,而《孙子兵法》则是讲战争之“道”。我们命运的战争不是枪林剑雨,而是学业、人脉、求职、创业等。这些战争,需要的是道,而非术。即,我们不用持刀枪剑戟进退杀伐,而要将深刻的智慧应用于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胜负手。
《孙子兵法》中包含的思维很多,本章无法一一讲完,故我选取了一些自认为是最重要、对现代人最有借鉴意义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思维是环环相扣的,相互推导配合,其体系非常严密。故大家在阅读下面几节中提到的不同兵法思维时,应意识到它们不是简单的分类罗列,而是要尝试将它们结合起来思索。当然,作为宏观格局类思维方法的一支,它与前几章提到的生态思维、系统思维、大势思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节 先胜后战
为自己设计一条永不倒下的路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军形篇》
胜利者与失败者的样子
经常获得胜利的军队,他们的作风是先知道会胜利,然后才去打这个仗;那些经常失败的军队,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始打了再说,一边打一边想怎么才能赢。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开头的计篇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做事情最怕莽撞,搞不清楚状况就一头冲进去了,这种多半要吃亏,长期来看是注定要灭亡的。
我们常常听到有懵懂少年被骗去搞传销,或者无知少女被骗到国外去卖淫。这一般都是典型的没有搞清楚情况就去了。骗子往往会说“我有一个赚钱的机会”,而他们往往没有调查真实度就盲目相信了。如果更加仔细一点,以先胜而后求战的理念来应对,那么就要先进行各种考证,确保这确实是一个赚钱的机会再去行动。
这种简单的骗局往往出现在懵懂无知或者受教育较少的人身上,很多人觉得自己社会经验丰富、教育良好,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也许聪明的你不会犯这种被骗去搞传销的错误,但是依然有可能犯“败兵先战而后求败”这种错误。
第一个原因是,传销或者被骗出国卖淫这种特别危险的事情,太过于危险了,所以一般人都会提前了解骗局套路,学校和媒体的安全教育会让你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你不会犯这种错误,并不是因为你有“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种思维方式,而仅仅是因为你记得一些知识。当你进入一些自己缺乏足够经验和知识储备的领域时,你很容易就会犯这种错误。
第二个原因是,你会有状态波动,比如情绪激动或者低落的时候,这时人更容易犯错误。如果你没有把先胜后战的思维方式反复训练形成本能,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干扰的。比如,正常情况下你知道不应该赌博,因为总体上来看肯定要输,但如果你哪一天心情很烦躁很郁闷的时候,你可能就去了。因此,你需要在平时刻意训练自己先胜后战的思维习惯,让它稳固下来,稳固到即便情绪低落也不会出差错。就好比,即便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也知道1+1=2,不会出错。
第三个原因是,胜利的经验会让你盲目。如果你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胜利,你很有可能变得无视风险。这并不是说你一定很浮躁、品性不稳重、轻飘飘的,最可怕的恰恰在于,即便最踏实谦逊的人都会犯这种错误。因为连续的胜利会改变你的认知,会让你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件事情是没问题的,我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随着连续胜利的增多,最终某一次你会忘记先考量胜算,直接就开始行动了。
第四个原因是,有些事情就是特别的危险。有些事情是没什么风险的,你即便搞不清楚情况随便乱闯也没关系,或者只需要了解一点点的情况就可以去尝试了。比如你去某个地方逛街,事前不知道具体哪个商店的衣服适合你,但是没关系啊,随便乱逛就好,多走走应该能够找到。事实上,生活中有太多这种没什么风险的事情了,以至于你完全不具备先胜后战的思维习惯也觉得无所谓。但另一些事情是风险极高的,比如创业、投资等。而长期习惯于先战而后求胜的你,真的能够临时改变习惯吗?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初创的企业,以精妙的市场切入点、完美的产品设计、强大的执行力,短短一两年就成为估值上十亿的大企业,连续融资风生水起——A轮B轮C轮,恨不得把字母表轮一遍。网民们还在惊叹羡慕,资讯网站的投资分析报告还在撰写,忽然就听到消息:决策者犯了个小错误,公司破产了。
你如果去细细研究这些故事,会发现几乎大多数的案例都有一个模式:没有先确定必胜就冲进去干了。因为在这些领域要确定必胜太难了,需要你以超乎寻常的专注和谨慎去应用先胜后战的理念。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思维的懒惰——这个股票差不多可以买吧?这个项目应该可以做吧?看起来还不错的。悲剧就此产生。
人最怕的就是拼搏一生、胜利无数,却在一次倒下后再也无法爬起来。一次失败让之前所有的成功全部灰飞烟灭,又或者一次失败让未来的日子再无翻身的可能。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你必须好好学习和领悟这条先胜而后求战的思维方式。这条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往往你以为自己领悟了,其实你还没有。你还没有纯熟、纯粹的领悟。
97%纯度的铁只能叫铁,而99.9%纯度的铁则叫钢,它们是不一样的物品。大概知道先胜后战这回事,和深刻理解并应用先胜后战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人生。
总之,胜利者的样子是先胜而后战,失败者的样子则与之相反。
凯利公式——给孙子兵法打个数学补丁
上文中我提到,在某些领域,如投资、创业等,要确定必胜太难了。其实这句话不太精确,精确的描述应该是:
在某些领域,如投资、创业等,要确定必胜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对于先胜后战的理念并不完全理解或者认同,有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有些事情就是无法绝对先胜后战——就连战争本身也是如此。那么,在投资、创业、战争等无法事先保证胜利的领域,如何执行这条理念呢?
二是因为,如果严格执行这条理念会太过保守,错失很多机会。比如熟悉金融投资的人都知道,盈亏同源,当你避开一切风险的时候也就避开了收益。比如创业,一定有风险,难道所有人就都不创业了吗?那新企业从哪里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第一个问题理论上很好解决,即便不能绝对保证胜利,那么至少要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就像《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到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也并没有说一定要绝对必胜再行动,只是说如果胜算多就做,胜算少就不做。
但多到什么程度算多呢?少到什么程度算少呢?是以50%为界限吗?这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数量界定。
同时,这个理论解释也不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盈亏同源的,利润就在风险里。如果要绝对规避风险,那就只好什么事都不干了,过完平庸的一生吧。尝试有可能失败,不尝试一定失败,我们也总听人说,机会是试出来的,是在动态运动中摸索出来的。那么到底要不要尝试?和先胜后战理念的矛盾怎么解决?
可以说,这两个问题的存在是《孙子兵法》的一个小漏洞,这个漏洞本质是个数学漏洞。《孙子兵法》只讲大方向而不讲数字细节,因为它不是数学书,那个时代的数学还没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存在这个漏洞也很正常。现在,我们需要给孙子兵法打一个数学补丁——凯利公式。
这个小小的公式,能够解决《孙子兵法》的遗留问题。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明确,一件事情有可能胜利,也有可能失败,那么要不要做,要不要投入金钱、时间、精力呢?答案是,如果机会好,还是要投入。
那么该投入多少比例?我有1万元,要投资百分之多少的钱?我一周有20个小时空闲时间,要投入百分之多少的时间?这个比例值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核心。它就是公式中的字母f。
凯利公式告诉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比例,就要考虑四个要素:pw——有多大概率会赢;rw——赢了能赚多少倍;pl——有多大概率会输;rl——输了会亏多少。
举个例子,一只股票,60%概率会涨,涨了赚50%;40%概率会跌,跌了会亏40%。你该用多少比例的本金去买这个股票?这就是投资届最难解决的分仓问题。凯利公式告诉我们,你该拿出来70%的本金去投资: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的概率是无法事前得知的,比如你去创业的成功概率具体是多少就不清楚,成功了能赚多少钱也不清楚。但是对风险高低还是可以有个大致估计。总的来讲,胜算越高投入越大,能赚得越多投入越大。如果可能的亏损太大,f算出来是负数,那就不投入。另外,上面的公式中假设了rw和rl都不为0。如果rw为0,即赢了也不赚钱,当然不投入;如果rl为0,即输了也不亏损,显然应该全力投入。
对于各种事务的金钱、时间、精力等的投入,这个公式都能提供依据。可以说,凯利公式并不推翻《孙子兵法》中先胜后战的思想,只是它的一个数学补丁。先胜后战包含的是知己知彼、事前计算的理念,而凯利公式则告诉你具体怎么计算。
第三节 致人而不致于人
看透隐藏关键点,掌握人生主动权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
各种战争、竞争与比拼,有时候,表面上风平浪静、平分秋色;实际上却波涛汹涌、高下已分。
事情的关键点经常是隐藏的,寻常人未必看得懂。为什么普通人看起来势均力敌的局面,高手却能坚定地说其中一方大势已去或者形势不妙?最难懂的隐藏关键点之一,就是“势”。这个“势”与前面讲的大势思维的“势”并不一样。这里的“势”,与致人而不致于人有关系。
主动权即是利益
致人而不致于人,简单说就是要主动不要被动。这看起来是句废话,但背后 有很深的道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很抽象,不容易讲清楚,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图8-1
我最喜欢讲的例子是中国象棋。同样是马,如果放在原始位置,基本上就没什么用;如果放在对方的卧槽位,就作用非凡(如图8-1)。同样是车,如果放在角落最边上,它的威力就很小,如果放在二八路或者四六路,它的威力就大很多。因为二八路的车能够牵动、限制别人,而角落里的车则什么都做不了。所以象棋中有“三步不出车,死棋”的说法,就是说早期要尽快调动最强的子力才能压制别人而不被压制。另外,高手常常走出弃子争先的棋,也是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
图8-2中,双方子力完全一致,但显然红方形势大好,主要子力(尤其是车)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位置,而黑方的子力虽然齐全,却非常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当然,这是摆出来的结果,实际对弈中很难有人下出黑方那样臭的棋。
如果你对象棋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卧槽马、二八车是什么也没关系,还有其他案例。三国时期的袁绍曾有一个把汉献帝纳入囊中的机会,可惜他错过了,因为他想不明白,我要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废皇帝做什么?把皇帝接过来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财富、兵力和地盘,似乎捞不到任何实际的好处。但曹操是个明白人,小皇帝虽然不带着钱财也没势力没地盘,却可以拿他的虚名来号令天下,处处占得先机。
图8-2
曹操掌控着汉献帝,给袁绍发了一道升官的圣旨(没什么实际利益,但是名声很好听),这圣旨袁绍接还是不接?接了,这是明摆着听从了曹操的诏令,低人一等了。今天接了升官的圣旨,回头曹操再给他发一个对他不利的圣旨怎么办?不接,皇帝给你升官你居然敢不接旨?那你就是明摆着造反,传出去名声非常难听,失去人心。这就是曹操致人而袁绍致于人了。
战争学里,有一个战术叫围点打援。比如我和你打仗,我围住你一个城池,但是又不强攻,这时候你怎么办?要不要调动另外一个城的兵力去救?
你去救吧,那我就半路打伏击,在你救援的路上以逸待劳等你,还要提前挖个陷阱什么的;不去救吧,万一城被我打下来了呢?更可恶的是,你要是不来救吧,我天天拿个大喇叭对着城里面的人喊:“里面的人听着!你们老大已经放弃你们不来救你们了!赶快投降吧,我们缴枪不杀还有优待!……”说不定整个城就白送给我了。
你说你心不心烦?仗还没开始打就感觉快要输了。
救也不行,不救也不行,不管怎么搞都觉得很被动,这就是我致你,而你致于我了。那是不是就没办法破解了呢?其实也有办法,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就是一个破解法,而且破解得非常精妙,造成了反制。我围你的城,你直接领兵攻我的首都。我要是不回救呢,万一首都没守住我就完了;我要是回救呢,那之前花了大把人力物力围城这么久,不就白围了?
回救也亏,不回救也亏,怎么搞都觉得很被动,现在轮到我心烦了。
又比如,打战争类的游戏,你有技能,我也有技能,那是不是我们打起来就势均力敌了呢?不是。如果我抢了先手,提前使用技能把你眩晕住一顿暴打,你还没来得及出手就被干掉了。抢先手,就是在游戏当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
再来看一个例子。假如一名小学生偷偷去网吧玩游戏,自以为掩饰得很成功,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去学校的时候同学告诉他:“你要倒大霉了,那个网吧老板是班主任的亲戚,班主任已经知道你昨天去网吧玩了,估计今天上午就要找你。”这时候他该怎么办?承认吗?免不了一顿猛批怒骂再叫家长,回去说不定还得挨揍。不承认?铁证在手,不承认就是罪上加罪,更加完蛋。
根据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他应该在班主任找他之前,主动向班主任自首,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眼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老师,我想主动向您承认一个错误,我昨天去网吧玩儿了。我好后悔,昨天一晚上都在想,我做这样的事情如果耽误了学习怎么办?既对不起老师又对不起父母。我好后悔啊呜呜呜……”
一旦他抢了这个先手,老师反而不好意思惩罚他了,说不定还要跟家长求情让家长不要太责怪他。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当事情的结果已经很明显地摆着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谁输谁赢了。但是如何促成这个结果?有时候我们做出来的一些举动,表面上看对结果没有影响,或没有直接的利益增减,但实际上却让自己取得了主动或陷入了被动——它造成了一个倾向。这个倾向看起来非常微弱,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它。但这个主动和被动的倾向会在未来的演变中,逐渐变成人人可见的优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