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2》人物·动物·植物

关灯直达底部

释义

饿死的人。也作“饿莩”。

辨析

“殍”左部是个“歹”。用“歹”做部首的字多与死、不吉祥等有关,比如“病殁”的“殁”是死亡之义,“殃及池鱼”的“殃”指灾祸。注意:“殍”不要误读为fú,误写为“浮”。“浮”从水,本义是漂流、漂浮。

起源与演变

“饿”从食,人们常说“饥饿”,其实在古代,“饥”与“饿”有程度上的差别。“饥”是一般的肚子饿,“饿”是长时间没有吃饭而快要饿死的状态。可见,“饿”比“饥”要严重。对此,《正字通》中“饿,甚于饥也”,以及《韩非子·饰邪》中“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都表现出“饥”与“饿”的区别。而“殍”是指饿死后无人收的尸体。人们常用“饿殍遍野”“野有饿殍”来指野地里布满了饿死的尸体。

例句

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

李大钊《大哀篇》

字里字外

“民以食为天”,饥饿如果只是一时,或许无碍,但如果发生在群体中,而且长期不能得到缓解,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饿殍遍野的情形。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因为干旱、洪水、蝗灾、暴政、暴民等天灾人祸,经常发生饥荒,特别是政权更迭的战争时期更是灾祸不断。

关于饥荒之害,在《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中都有详细记载。《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资治通鉴》卷九记载,汉高祖二年(前205),七月左右,“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二者都描摹出一幅饥荒之年的图景,饿殍遍野,人们为了活命,发生吃人惨剧。

而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盗贼作乱很多也是因为饥荒才发生的,因为朝廷腐败,或者官员贪污赈灾粮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命难以为继,不得已只能揭竿而起,或者流为草寇。《清太宗实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国中大饥,斗米价银八两,人有相食者。国中银两虽多,无外贸易,是以银贱而诸物腾贵。盗贼繁兴,偷窃牛马,或行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