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义】
比喻兄弟之间应当同甘苦、共患难。也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名家解读】
“李代桃僵”源自《乐府诗集·鸡鸣》,原文是:“桃在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李树生在桃树旁边,虫来吃桃树根的时候,李树就代它来受害了。本来是说桃树和李树能共患难,喻弟兄应能同甘苦。现在多指代人受过。(孟蓬生)
【辨 析】
“僵”在这里的含义并不是“僵硬”,而是“枯死”。
你知道吗?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保举过很多人当官。后来他因罪失势丢官,过去举荐的人都不愿意帮助他。有人便对他说:“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认为他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他栽培的不是桃李而是蒺藜,没培养对人。于是,后人便常用“树人”来指培养人才,用“桃李”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优秀后辈门生。
【字里字外】
“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计”之一,指的是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形势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换取比较大的胜利。
战国后期,匈奴蟾褴国、东胡、林胡等部经常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因此派大将李牧镇守雁门。
李牧上任后,下令麾下将士只许固守营地,不许出战,然后每日都会杀牛宰羊犒劳将士。匈奴摸不清他的底细,几次进犯虽没捞着好处,但也没打成仗,因此就认为李牧胆小,不敢迎敌。后来,甚至连赵王也觉得李牧胆小,派人代替李牧镇守雁门。新将领与匈奴交战数次,损失惨重,边境民不聊生。赵王无奈之下只得请李牧再次领兵,并答应李牧绝不会再干预他的做法。
李牧继续按原先的做法统领全军,养精蓄锐。几年之后,他的军队便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李牧见时机成熟,便准备正式出战匈奴。他先使了个李代桃僵之计,派一些士兵保护百姓出去放牧,引来匈奴人的小股骑兵前去劫掠,让这些士兵与敌骑交手时佯装败退,丢下一点人和牲畜。匈奴人得了便宜,就认为从来不敢出城迎战的李牧果然是个胆小鬼。于是,单于亲率大军攻打雁门,却遭遇了李牧的奇兵,大败而逃。
【例 句】
甚至把作者的姓名任意改换,李代桃僵,偷梁换柱。
郭沫若《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