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宫崎骏和他的世界 » 宫崎骏和他的世界全文在线阅读

《宫崎骏和他的世界》CHAPTER5 剖析宫崎骏世界的机械 03 从现有的兵器说开去 战舰篇

关灯直达底部

作者 角田亮

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极少出现富有魅力的海上兵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中,敌人的船只发挥了交通工具的作用,而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入港的军舰也没有在观众面前大展拳脚。这也许是因为在海面上航行的船只比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飞机更朴素吧。比如《未来少年柯南》中的“巴拉克”号,它的动作非常缓慢,非常像现实中的船只。莫非刻画船只只能效仿《名侦探福尔摩斯:海底的财宝》中的巨型军舰,走夸张变形的路线吗?

那么《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出现过怎样的海上兵器呢?连载的第2期《铁甲的魄力》描写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汉普顿锚地海战,它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装甲舰艇之间展开的较量。故事中既有写实元素,也有想象的成分。1862年3月,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锚地河口附近,北军的军舰“莫尼特号”与南军的军舰“梅里麦克号”激烈交火。这两艘军舰其貌不扬,就算做成模型,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掏钱购买。那么宫崎骏为什么要描写这场战役呢?“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人,在激情的驱使下大胆挑战敌人——我就喜欢这种乱七八糟而又有些荒唐的桥段。”

在这场海战爆发的一年前,“梅里麦克号”被北军烧毁,但南军仍然将残骸从海底打捞起来,用铁甲将它武装起来,并将它的名字改为“弗吉尼亚号”。而“莫尼特号”是由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1]打造的新型军舰。这艘战舰在短短120天内完工,主船体完全在水线以下,堪称半潜水艇式军舰。

汉普顿锚地海战持续了整整两天。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梅里麦克号”击沉了北军的木结构军舰,取得了胜利。第二天,“莫尼特号”赶到战场,与“梅里麦克号”决一死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4个小时,双方毫不退让,僵持不下。两艘战舰在相隔1000米的位置炮轰对方,却无法穿透敌人的装甲。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好一场典型的宫崎骏式动作大戏。大战落下帷幕后,参加这场海战的双方士兵整整耳鸣了一个星期。故事最后的插画充分体现了士兵们身心俱疲的模样,这也是极为典型的宫崎骏式描写。

连载第5期《龙之铁甲》的故事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时期。清朝北洋舰队的最新型装甲战舰“定远号”与“镇远号”在黄海海战中与日本舰队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与上一期连载一样,宫崎骏没有聚焦于双方战舰的英勇身姿,而是将视线投向了粗鲁的防御力。他强调双方的军舰都竭尽全力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船体被打成了马蜂窝也没有沉没。不聚焦于日本舰队的表现才更有宫崎骏的特色。

第8期《Q船》(Q Ship)则将笔锋一转——故事的主角不再是想象中的巨型战舰,而是英军的Q船。在一战期间,德军的潜水艇“U型潜艇”(U-boat)[2]所向披靡。为了与之对抗,英国海军将军舰伪装成商船,以便偷袭敌军,这种船就是Q船。它的外形与小型沿海货船无异,却在暗处装载了大炮。它会用“钓鱼”的方法,故意让U型潜艇袭击自己,再趁其不备迅速将敌人击沉。船员们的勇气与智慧的交锋,还有那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节,引起了宫崎骏的注意。在连载中,敌我双方也是战到遍体鳞伤,最后以两败俱伤收场。“战斗结束了,太阳也快落山了……”在故事的最后,Q船在落日余晖的近海苟延残喘,却依然朝着基地毅然行驶。而在模糊的远景中,船员们正在用水泵奋力排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第11期《最贫前线》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末期。为了监视飞来日本空袭的美国B29轰炸机,日本军队将渔船改造为特设监视艇,并征用普通人为监视员。在这一时期,宫崎骏的关注点从机械与兵器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人与战争。主人公是一位46岁的预备役士官,原本在伊豆半岛的下田开游览船。成为特设监视艇399号“吉祥丸”的船长之后,他如此说道:“一定要活下去。”宫崎骏动画的一贯主题也出现在因兴趣诞生的“幻想笔记”中。“我一直想刻画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念,好容易在战场上捡回一条小命,嚷嚷着‘我还要回去捕鱼’,最后实现夙愿……但我至今还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由此可见,宫崎骏还无法面对葬送了无数日本人的二战。直到《起风了》的连载启动后,他才以漫画的形式再次拾起“日本人与战争”这一主题。

《宫崎骏的杂想笔记》中的海战故事没有激动人心的激战场面,也没有勇于自我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一点与《宇宙战舰大和号》等动画作品截然不同。这类作品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我方的大型兵器会不断攻击敌人,而在敌人的攻击之下,我方也要付出惨痛代价。但宫崎骏对这样的动画持批判态度。然而,对军事感兴趣是一种颇有些孩子气的成人爱好。只要宫崎骏还有这样的爱好,就永远也摆脱不了对英雄主义的批判。为了规避批判,他从不描写在战场上行进的步兵与坦克,也不会让一技绝杀的战舰出现在海战中,而是将精力转向了在空中自由翱翔的飞行器,不断追求飞天之美。

[1] 约翰・埃里克森(John Ericsson,1803—1889),瑞典裔美国海军工程师,他发明了热式发动机,改进了螺桨推进器,后来又以他所设计的在美国内战中使用的“低舷铁甲舰”而闻名。

[2] 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47,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英语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