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德故事 » 道德故事全文在线阅读

《道德故事》韩信恩报漂母

关灯直达底部

韩信恩报漂母

淮陰城下流淌着一条清洌的小河,河水中倒影着岸上婆娑的柳枝和韩信舞剑的雄姿。

这里很静,没有人围看他的剑术,他也不希望淮陰的人看懂他的剑术。剑为士者魂,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的人,是要耐得住寂寞的。

汗已沁透了前胸的布衫。他饿了,昨天晚饭的两条小鱼实在支撑不住晨曦中近一个时辰的剑术演练。他收起剑,拿起鱼杆坐在河边钓鱼。他企求鱼儿上钩做他的早饭。他还要研读兵书,没有鱼儿充饥,书上的字就会在他眼前跳跃,向他抗议饿读对书的不敬。

霞云随着朝陽的升腾在天空舒展,下游的不远处又热闹起来了,是几位老婆婆结伴来河边漂洗棉絮。搅水声、杵衣声加杂着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使静谧的河边变得喧闹和富有生气。

但韩信的鱼是钓不成了,鱼儿早惊出了百步远。他不恼,收起鱼杆,转而凝望着洗棉絮的婆婆。

他是那么小就失去了母亲,在他刚懂得男儿立志为天下的道理时,父亲又撒手尘寰。贫困无依,却又要为了宏大的志向读书击剑,于是他想出了钓鱼充饥的办法。

饥饿可忍,亲情难觅。韩信望着洗棉絮的婆婆,好像看到了母亲,脸上露出粲然的笑,肚子似乎也不饿了。

富人一日三餐,穷人早晚两顿。太陽从城头升起一杆高时,洗棉絮的婆婆们收起衣服,拎着盛食物的篮子到柳荫下吃早饭。这些婆婆每年都要来河边漂洗棉絮,一洗就是几十天,早饭便在河边吃。

韩信依然望着婆婆们。他特别注意一个梳着高高的发髻,面庞清瘦的婆婆,很像他梦中的母亲。

婆婆们也开始注意河边这个总是望着她们笑的年轻人。

“哎,看那个小伙子总看着你。”一个婆婆对梳着高髻的婆婆说。

“是呀,怕是看上你了吧?”

“莫瞎叫,”高髻婆婆说,“我的儿子和他一样大。”

“他为什么不吃饭?我看到他在舞剑。舞剑的人怎能不吃早饭呢?”

“一定是没有吃的。”高髻婆婆说着起身拎着食篮向韩信走去。

韩信望着渐渐走近的高髻婆婆,兴奋得睁大眼睛。

高髻婆婆走到韩信面前。“孩子,为什么不吃早饭?”

“没有。”

“母亲呢?母亲应该给你准备早饭。”

“死了。”

“父亲呢?”

“也死了。”

高髻婆婆一震,随后长叹一气,将食篮递给韩信。“孩子,吃吧。”

韩信接过食篮,眼睛湿润了。他觉得眼前的高髻婆婆就是他的母亲。

吃完了篮中的食物,韩信小心翼翼地问高髻婆婆:“您明天还来吗?”

高髻婆婆慈祥地说:“来,一定来。”

第二天,高髻婆婆果然来了,食篮里盛着足够她和韩信俩人的食物。

就这样一连数十天,高髻婆婆每天都拎着食物到河边给韩信吃。

多少年来韩信第一次像个人一样吃饱了饭。他感激地对高髻婆婆说:“您真像我逝去的母亲,我将来一定报答您。”

高髻婆婆生气了:“谁要你报答。我是可怜你啊!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你连肚子都混不饱。我只希望你活得像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高髻婆婆的话像一声惊雷震撼了韩信。清洌的小河、静谧的柳荫再也留不住韩信的身心。第二天,他收拾起宝剑兵书投奔了汉王刘邦。

在辅佐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韩信立下赫赫战功。戎马倥偬,他不能忘怀的是高髻婆婆的饭菜和对他的教诲。

刘邦做了皇帝,韩信官封王侯,衣锦还乡。回到淮陰的当天,韩信便将高髻婆婆接到府上,扶她坐到上座,向她行跪礼,然后奉送上一千两黄金。

“我不能收你这么重的礼物。”高髻婆婆说。

韩信谦恭地说:“在我最饥饿的时候,您给我吃的;在我最彷徨的时候,您教诲了我。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啊!您不要我的报答,可我说出了口就要做到。您要我做一个好男儿,好男儿就要信守诺言,这也是您的教诲啊!”

漂母(后人对漂洗棉絮婆婆的尊称)匀饭给韩信是件小而又小的事情,可在困境中的韩信眼里却是情深似海的大事,使他在征战中也没有忘记报答漂母的恩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种知恩图报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明理诚信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