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出身,在唐太宗身边,真的没有人比她更高贵的了。身为隋炀帝的女儿,身为李唐皇室的皇妃,身为太宗表妹,可是她的一生,却让人无法羡慕,因为从小,她就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
在史书上,对于杨妃的出身记载就是七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和“蔺相如,赵人也。”这样的介绍没啥区别。堂堂隋朝公主,生母是谁,排行第几(据说第二),有啥封号,都没有任何介绍。隋炀帝登基后去了洛阳,对于还是公主的杨妃,也许是不记得,也许是真没空给她个封号,或许因为她的母亲真的拿不出手,但无论怎么样,关于她的身世,除了公主的身份外,真的不会知道太多。
有朋友会说,杨广女儿不多,对这个,他总是记得的。真的有奇迹的话,也不会在杨妃这里。隋炀帝在位十四年,但是在长安的日子是少之又少,他人生的很多时候就是在巡幸路上,或者准备在巡幸的路上,重要的人肯定得带在身边,一直跟着他的就有南阳公主,父亲真的不待见她。
她进入唐后宫的真正时间也没有记载,不过,她生下李恪是武德二年,按正常来讲,应该是在早一年进宫的。或者这样说吧,唐高祖一登基,杨妃就进了李世民的后宫。这里面当然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比如说李渊对表弟李广的亲情?没有。唐名义上还是禅让得来的,虽然这禅让说起来让人觉得好笑,但表兄弟的女儿,好歹也是个公主,怎么着也得给个好点的人家高点的地位配着。公主做正妻应该是可以,可是李渊没给太子李建成做太子妃,得,如果说是前朝公主不待见就罢了,给秦王李世民也成,问题是给老二也不是当正妃,而是当个妾室,这是什么样的重视,如果历史不出意外,她就只能是个亲王的妾。
她在李唐皇室是没有地位可言的。有人又要说了,都当皇妃了,还不重视?公元618年3月杨广被逼自杀,李渊5月称帝……李恪619年出生。父亲死去,女儿怀孕,啥意思,大家都懂得。亡国公主,沦为后宫,就只能如此。
有人会说她是正一品妃,很了不得。但是贞观四夫人贵淑德贤,韦贵妃,燕德妃,郑贤妃,另一位杨贵妃是生了十三皇子李福的那个主,不过同姓,有她什么事吗?怎么算都象死后追封。
杨妃生了两个儿子,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们都是一岁时册封。武德八年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李祐受封。
她的两个儿子都似乎很受宠,托电视剧的福,而且吴王似乎还是说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是李恪的待遇真心让人觉得差。
李恪最迟是贞观七年去的封地,与他同岁的李泰不但没去,而且还差点住在武德殿,虽然最后被魏征给搞黄了,但可见唐太宗心里的地位。李恪离开时,唐太宗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本来是有父子之情的,但是国家面前,一律作不得数。但是转身后,李泰必须离开时,唐太宗就不答应了。李恪与李治当然是没得比。
当然唐太宗还是做了了慈父的样子,他在贞观十二年写给李恪的《诫吴王恪书》里就说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在封地上老实点,别惹事,为了让你不骄奢,珍玩这些东西就不给你了。不给就不给吧,偏偏面对李泰与李承乾时,就“赐泰物万段”,李承乾可以直接去府库拿,没有限制。这就是区别!
看唐太宗在征高句丽前给李治《两度帖》,里面什么“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有没有点妒嫉?同人不同命啊,有什么办法呢?
当然好歹也是个王,但是此王彼王相差太大。李恪与李泰同年受封,李恪受益州都督,封地8州,李泰扬州大都督兼越州大都督,封地22州。这个更看清楚了哟。后来,李恪因为马踩了庄稼,降级,后来因为和奶妈的儿子赌博,罢官削户,以后再没翻身,至于他的胞弟是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啥情况?李承乾谋逆,唐太宗还说是朕之爱子,被贬后不到四年又被挥回来重新晋封濮王。
唐太宗贞观年间的皇子都是都督,只有李恪与李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这就是区别啊
虽然有所谓的唐太宗想立吴恪为太子事件,但是那更象心血来潮的冲动,因为立了李治后,觉得他不成熟,想换储而已。事实上不是他多么喜欢这个儿子,而是他所有的儿子中,除了李恪外,要不就是年纪太小,要不就是夺嫡被贬。还有的就是完全烂泥扶不上墙的,也就李恪稍像样一点。但是早干嘛去了?立太子都半年了,才来想这出?啥意思?正史中不过一笔带过的事,可见李恪过得多憋气。
李恪最终没有被立为太子,原因自然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流着前朝皇室的血,更多的恐怕是他与他母亲杨妃都不得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