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加上新近拥有的萨摩亚群岛,面积比英格兰和苏格兰的面积之和还要大四分之一。新西兰人口近150万,其中14.3万人居住在位于北岛的首都惠灵顿。
1642年,塔斯曼首先发现新西兰,他以其祖国荷兰南部的一个岛屿为此命名,关于他的祖国在前文已经谈及。大约距此300年前,划着独木舟的波利尼西亚的神奇水手曾发现过新西兰。这些太平洋水手使用一种形状怪异却很实用的草制地图,并可凭此图从家乡出发航行数千英里,而不会找不到归程。
这些来自波利尼西亚的征服者,也就是后来英勇善战的毛利人的祖先。1906年,这些毛利人的人口总数已达到5万,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毛利人显然是少数几个既能坚持反抗白人,维持自身生存,又能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吸取西方文明精华的土著民族。他们摒弃了许多古老的风俗习惯,例如吃掉他们的敌人和在自己脸上刺纹等。他们向新西兰的议会派出代表,还修建教堂,但这些教堂都和他们的白人主子们建的教堂一样毫无吸引力。所有这一切表明,种族问题今后有可能得到关注和重视。
在19世纪初的25年里,法国和英国都曾试图通过各自的传教士来控制这些岛屿。但是,毛利人1833年主动投到英国人的麾下。于是,1839年,英国人正式占有了新西兰的全部土地。
假如法国的船队早到三天的话,新西兰现在就可能会像新喀里多尼亚和马克萨斯群岛以及太平洋中的许多岛屿一样成为法国的殖民地。1840年,该群岛成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托管地。184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01年,新西兰获得加入澳大利亚联邦的机会,但是新西兰拒绝了这一殊荣,因为他们为新西兰从不是罪犯流放地而深感自豪,他们不屑与澳大利亚为伍。自从1907年起,新西兰一直是一个独立的自治领地,设有英国总督,但拥有独立主权。
就新西兰地质情况而言,它的南北二岛可能与澳大利亚大陆没什么联系。深达1.5万多英尺、宽达1200英里的塔斯曼海将南北二岛与澳洲大陆分开。它们可能是一座高大山脉的遗迹,并且这条山脉可能一度曾形成了太平洋的西海岸。但是,之后不知曾发生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以至于很难弄清楚现在的岛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再者,南北二岛相似之处实在很少,这就使得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北岛是一块巨大的活跃的火山地区,而南岛的地貌如同瑞士的复制品,又免费奉送了众多的挪威的峡湾,两岛之间就是90英里宽的库克海峡。
就气候而言,新西兰算不上热带气候。它与意大利的气候相同,都远离赤道。这就意味着,与澳大利亚相比,它更有可能成为欧洲永久的殖民地,所有的欧洲水果,如桃、杏、苹果、葡萄、橘子都能在山谷生长,而两边的山坡则为牛羊提供了最优良的牧场。这里的亚麻长势很好,可以和古老潮湿的译兰(荷兰西南部省份——译者注)生长的亚麻相媲美。从奥克兰出口的北岛慢生树是极好的建材。
新西兰看上去与挪威十分相像
1901年,新西兰吞并了太平洋上的不少岛屿,其中包括库克群岛和拉罗汤加岛。毛利人认为,新西兰第一批波利尼西亚开拓者就是来自拉罗汤加岛。库克群岛是由火山形成的,不过我们还是离开火山带,进入珊瑚岛的世界。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微生物,属珊瑚纲,也称“花状动物”。这些生物死后,它们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形成珊瑚岛。这些珊瑚岛形成数以千计的暗礁和小岛,星星点点布满整个南太平洋。
珊瑚虫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动物,它们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的新鲜海水中存活,稍遇微寒就会死亡,而且在海洋120英尺以下的深度无法存活。所以,如果我们发现珊瑚沉积低于这一深度,我们就知道此处曾发生过海底沉降。珊瑚堆积建造小岛需要花费数百万年的时间,即使最优秀的石匠也建造不出这样的杰作。珊瑚虫依赖流动的活水,所以生活在珊瑚大厦中心的珊瑚虫首先因缺水而死亡,处在边缘部分的虫体则继续生长,最后形成了所谓的环礁。这种环形珊瑚礁外沿狭窄,由质地坚硬的石灰岩组成,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礁湖。通常礁湖只有一个出口,而且往往背离信风,所以海浪能给这里的珊瑚虫提供丰富的养料,使其生长得更加迅速。
新西兰有许多这样的环礁,上面生长着茂密的椰林,可加工成干椰肉。萨摩亚群岛本属德国的殖民地,因大战期间新西兰军队的出色表现,战后,萨摩亚群岛就成了新西兰自治领地的托管地。至于后事如何,那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