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霜衣》三四
那红衣小婢本想放卖关子,引他相问,却不料林寒青,听而不闻,豪迈鹰扬,后果凶吉,全不放在心上,不禁一呆,只好转身带路,向前行去,林寒青随在红衣女子身后,那绿衣少女走在林寒青后面,出了石门,向外行去,只觉由高而低,分明又向地下行去,林寒青心中暗觉奇怪,想到,难道他们又要把我送回那石牢之中?
甬道曲折,戒备森严,每一处转弯所在,都高吊着一盏纱灯,灯下站着一个黑衣大汉,林寒青看那些黑衣大汉,除了右手握着兵刃之外,左手中都抱着一尺五寸长短的匣弩,一个个神色冷肃,眼看行过,既不拦阻,也不多看。
甬道九转,景物一变。
抬头看去,只见一座广大的敞厅,厅中烛火辉煌,人影排列,鸦雀无声。
那绿衣小婢,突然紧行一步,走在林寒青身侧低声说道:“姑娘命我转告相公,如若教主相询之时,且勿出言顶撞──”
林寒青道:“什么教主?”
绿衣少女道:“相公不用多问,但望照我转告之言就行了,其他之事,自有姑娘为相公打点。”脚步一缓,落在林寒青的身后。
行到了厅门前面,那红衣婢女,突然放下了手中纱灯,躬身说道:“林寒青带到。”
只见厅中走出一个面容凶恶的大汉,一把抓住了林寒青手上的铐键,大步向厅中行去,两个护送林寒青婢女,却齐齐退了回去。
林寒青只觉抓在铐炼上的手劲,异常强大,当下暗运内功卓立不动。
那面容凶恶大汉一把没有拖动,心中微微一惊,暗道:看不出这俊小子这大力道,回过头来,微微一笑,缓带铐炼,举步行去。
林寒青一面举步入厅,借机打量了一下厅中形势,只见十二个身躯高大的黑衣人,环立在敞厅四周,僵直不动,每人的脸色,都是一片阴沉,靠后壁间有一座突起的木台,放着三座雕花的虎皮金交椅,木台左面站着两个青衣童子,右面并立着两个黄衣女童,前面放着一座尺许高低的玉鼎,鼎中冒出了二寸高低的蓝色火焰,缕缕青烟,袅袅升起,满室中,都是清香之气。
敞厅辽阔,纵横不下五丈大小,两侧靠壁间,摆了十几张木凳,已坐了不少人,有男有女,面上都被黑布蒙起,手带着铐镣枷锁。
那面容凶恶的大汉,把林寒青带到了一只木凳之处,低声说道:“坐下。”从壁上提过一条铁链,扣在林寒青的枷锁之上,用黑布蒙上双目。
过了片刻,突听钟声响起,连续三鸣,重归寂然。
林寒青双目被一层厚厚的黑布蒙着,无法看到大厅中的情形,但闻步履声响,分明有人进入了厅中。
凌乱的步履,忽间,停了下来。
一个柔音细细的声音,断续的传入耳际,那声音过于低微,林寒青只听道:“──试功甚高──收归教下──”
林寒青只觉眼睛一亮,蒙面黑布,被人解去。
这时,那突起木台上的虎皮金交椅,已然坐满了人,最右一位,竟然是飞翠楼上的艳妓绿绫。
左面一人白面无须,身着青衫,看去十分文雅,但脸色阴沉,双目半闭半睁,生似由熟睡中刚刚醒来。
正中一人,脸上套了一个奇形面具,身着黄衫,手中也带了一副黑布手套,除了可见双目中精光闪动,全身上下,都在衣衫面具的隐藏之中。
只听那左面青衫文士,低声喝道:“带过韩士公。”
两个黑衣大汉,由南面壁间,木凳上抓起一人,走入厅中,解去他脸上蒙的黑布。
林寒青凝目望去,见那人正是石牢中所见的瘦猴王韩士公。
韩士公身上加锁,手带铁铐,站在那玉鼎前面,打量了敞厅一眼,冷冷说道:“你们要把老夫怎样处置,尽管动手。”他被关入石牢,折磨了两年岁月,仍然是傲气凌人,毫不含糊。
那居中而坐的黄衣人,两道冷厉的目光,由那奇形的面具中透视了出来,凝注在韩士公的脸上,但却默然不语。
只见那青衫文士冷笑一声,道:“韩士公,你可知道你此刻的处境么?”
韩士公怒声喝道:“老夫既被你们擒住,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杀刮任凭你们。姓韩的要是皱皱眉头,就不算英雄人物。”
那青衫文士阴沉一笑,道:“韩士公,你说的太轻松了,如若要杀害于你,也不会把你囚入那石牢之中,让你渡过那两年岁月了。”
韩士公呆了一呆,道:“你们准备把老夫怎样?”
那青衫文士冷笑道。“韩士公,你自鸣见多识广,可识本座是谁么?”
韩士公抬头凝神,双目在那青衫人脸上打量了一阵,沉思不言。
那青衫人两道森冷的目光,他缓缓投注到韩士公的脸上,接道:“不要慌,你慢慢的想想看,也许能够想得起来。”
韩士公沉吟了良久,似是仍然想不起来,摇摇头,道:“老夫想不起来。”
那青衫文士冷然一笑,道:“你等着瞧几样刑具,或许可以触动你的灵机。”举手一挥,立时有两个黑衣大汉,跑了过来,又把韩士公架回那壁间木凳之上。
那居中而坐,面带奇形面具的黄衫人,除了两只眼睛闪动之外,始终不发一言,但那青衫人对他却是极为恭敬,侧身抱拳,低声说道:“两个叛徒,可否动刑,恭请裁示。”
黄衫人微一颔首,仍是不言不语。
青衫文士举掌轻击两响,低声喝道:“带上叛徒。”立时有两个黑衣大汉,由南面壁间木凳上拖过两个女子,推到那石鼎前面,解开蒙脸黑布。
林寒青仔细看去,只见那两个女子,都是十八九岁的年纪,长的甚是俊俏,只是脸色苍白,烛光辉照之下,不见一点血色,身躯微微颤动,显然,心中极是畏惧。
坐在木台右侧的绿绫,突然冷冷喝道:“胆子不小,竟敢背叛教规,私行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