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刘邦 » 刘邦全文在线阅读

《刘邦》刘邦的储位乱局 刘邦更希望刘如意继承其皇位

关灯直达底部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刘邦发现刘盈比较懦弱,不适合当一国之君。刘邦比较看好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于是刘邦决定废长立幼。但是在废立的过程中,精明强悍的吕后通过跪谢周昌,请出商山四皓等手段,保住了太子之位。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戚夫人是有很大可能取得胜利的,因为刘邦是站在戚夫人一边的。但是戚夫人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戚夫人到底败在哪里呢?她为什么会失败呢?

戚夫人的失败,涉及到了三个人--戚夫人、刘邦、吕后。我们先看看戚夫人,她败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看戚夫人的能力。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戚夫人最大的能耐是在玩儿上,就是歌舞、吹拉弹唱这些方面。再一个是哭,她没有其它的能力,她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本身的能力太弱。第二,势力单薄,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她没有形成一派势力,她在朝臣之中没有朋友,没有支持者,没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势单力薄,她要办的废立这件事情阻力又特别大,主观上能力弱、势力小,客观上阻力太大。

我们再来看刘邦。在戚夫人废立太子失败这个问题上,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邦的责任首先是立储过早,他既然没有看准,为什么那么早就把刘盈立为太子?当时立太子的时候,他才有两个儿子,到后来有八个儿子,开始只是在两个人之间选,后来到八个人中选,等到了八个人时,觉得立得不合适了,当时为什么要立那么早呢?第二,虑事不周。考虑事情戚夫人可以说是个无知少女,但是,刘邦你不能说无知吧,50多岁了,老谋深算,难道不知道办这个事吗?他想立小的取代大的,结果大的不愿意,朝臣不愿意,搅得大家都不愿意。

这很难办到的事情在没有把握之前,怎么敢轻易向戚夫人许愿呢?一许愿,一支持,戚夫人闹腾得更厉害,最后这个事办不成了,他一撒手而去,把他的爱妃和爱子撂在那儿任人宰割,所以说,刘邦负有很大的责任。刘邦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在处理家庭事上他确实不行。第三,优柔寡断。他开始想废,后来四个老先生一来,他又改变主意了。刘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他来了个单边撤军,戚夫人岂不就绝望了?历史上废立太子确实不容易,但是并非没有做成的。我们看看刘邦开国的汉代,汉景帝继位以后就废了旧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儿子刘彻为新太子,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武帝,如果不是废太子的话,汉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也废太子,当然他废太子动静更大,京城打起仗来杀了人。但是,不管是汉景帝也好,汉武帝也好,他们不做则已,做则必成,手腕特别强硬。刘邦是开始要废,后来又软了,表现得十分优柔寡断。

我们再看第三个人吕后。吕后在这个事情中是胜利者,吕后的胜利首先是她的政治才干。吕后是很有能力的人,戚夫人远不是她的对手。吕后最出色的能力表现在她借力打力,借朝臣之力,打击刘邦和戚夫人;借舆论之力,打击废立这个计划。再一个,吕后妻党势力不可小觑,她作为刘邦的妻子,有整个外戚的一派,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侯,吕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吕氏外戚派。我们前面讲过汉初宫廷三派,其中一派就是吕氏外戚派,这一派尽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势力。而戚夫人是一个人,一个人面对一派,这个结局也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戚夫人的失败,是她本人和刘邦、吕后三人错综复杂关系,以及各种力量较量的最终结果。无论如何,吕后是靠着手腕保住了位子,她最有效的政治手腕就是请了商山四皓,使刘邦彻底改变了主张,最后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

不管怎样,戚夫人最终失败了。但是刘邦作为皇帝,他应当比戚夫人更懂得废长立幼成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可惜刘邦在事情还没有成功把握之时,他就向戚夫人发出废长立幼的信号,他这样做,无疑是误导戚夫人做出不理智的选择。因为废长立幼一旦公开挑明,吕后与戚夫人、刘如意必定结为仇家。刘邦深知吕后在杀韩信、彭越时所表现出来的残忍和果断。那么他能够保证戚夫人和刘如意在自己百年之后的生命安全吗?

所以刘邦晚年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他一直心里面非常郁闷,他很痛苦,自己想办的事情办不成,又担心他去世以后赵王的生命,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甚至于唱起了非常凄凉的楚歌。这个事情被一个年轻的官员发现了,这个官员叫赵尧,当时的官职是符玺御史,管皇帝的大印。赵尧就问刘邦,说陛下整天闷闷不乐,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是不是担心陛下万岁之后赵王的生命安全?刘邦一听,点头称确有此事,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赵尧告诉他,你应当给赵王选派一个强硬的人,去做赵国的国相,这个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为人要正直,刚正不阿,他敢于抗上;第二,他还要被朝臣、被太子、被皇后所畏惧,大家都怕他。刘邦说,我也想到了,但是我找不到这么一个合适的人。赵尧说,现在你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人,这个人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是御史大夫,就是副宰相,赵尧是周昌手下的符玺御史,赵尧就是推荐他的顶头上司。刘邦一想,周昌这个人的确合适,因为周昌第一,是他的老乡;第二,他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他能够期期不奉诏;第三,这个人还有恩于吕后,吕后不会为难周昌。

刘邦就把周昌叫过来,说我想托付你一件大事情。周昌说,陛下有什么事情就交代吧。刘邦说我想叫你到赵国去担任国相。周昌一听就流泪了,他说,是不是你不想要我了?从你起兵开始,我一直跟着你没有离开一天,我现在是身居御史大夫的高官,是副国家级干部,你现在要我到一个诸侯国去做国相,这个国相顶多是一个副省级干部,从一个副国级贬到副省级,你要是真不想叫我干了,我就辞职,你别这么寒碜我。刘邦说,你理解错了,我确实需要你这样做,他就把这个事情的原委给周昌讲了一遍。周昌一听明白了,欣然允诺,答应了。这是刘邦在废立之事失败以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

还有一件大事情。刘邦在最后病危时已经进入汉12年,这时候,突然听到别人告诉他一个消息,说樊哙现在带了几十万军队在边疆,樊哙已经扬言了,一旦陛下万岁之后,他就要带着军队杀向京城,把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全杀了。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亲妹妹,因此他跟吕后的关系走得很近。这个报告是谁打的暂且不谈,刘邦这个时候已处在弥留之际,他一听报告是勃然大怒,立即召见陈平,并且下诏,叫周勃跪在他的床前接受诏命,叫陈平带着周勃,立即乘车到樊哙的军中,刘邦交代了八个字: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说你陈平一到樊哙的军中,什么也不管,立即把樊哙的头给我砍下来再说。陈平带着周勃星夜兼程,赶往樊哙大营,两人一边走一边嘀咕着。陈平说,这樊哙的头,敢轻易地砍吗?樊哙是大将,是功臣,手握重兵,再说他是吕后的亲妹夫啊。这皇上眼看着不行了,大权马上就落到吕后的手里,咱俩可好,把她妹夫的头带回来了,咱倒是执行了皇帝的命令,等咱们交了差,恐怕自己的头给谁砍了都难说。咱俩不如办得聪明一点,到那儿把樊哙抓起来,弄个囚车给他押回京城得了,皇上说咋发落咋发落,把他带回来就行了。周勃说,好,还是你想得周到。

两人到了那儿,没有直接去军营,就传了个话,樊哙很识相,自己来投案自首了,说你们不是要来抓我吗?我自己来了。于是弄了个囚车押着就走,还没有走到函谷关就得到消息,说皇上驾崩了。这下子,陈平把樊哙往那儿一放,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京城。这个事情虽然搁置下来,但这是个大事情,从中可见刘邦即使到了最后的弥留之际,也不忘要想办法保护赵王刘如意,只要听说有人要杀这个儿子,他立即就要把那个人杀了,哪怕是他亲妹夫也不行。他已经知道自己造的孽,埋下的祸根,他必须保护赵王刘如意。

刘邦为了保全自己的爱妃和爱子,派出忠臣周昌出任赵王刘如意的相国,以便保护刘如意,并且还要斩杀樊哙。可以说能想到的办法刘邦都想到了,能办到的事情刘邦也都办了。那么这能不能说戚夫人和刘如意就安全了呢?公元前195年,刘邦一切都安排停当之后离开了人世,太子刘盈顺利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由皇后升为皇太后。那么刘邦去世以后,戚夫人和刘如意真的如刘邦安排的那样保险吗?

刘邦一死,惠帝一继位,吕后一掌权,吕后马上翻脸。吕后的政治强人的本色即刻表现出来,她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就是宫廷中的一个监狱里。刘邦死的时候是62岁,当时戚夫人的年龄刚刚30岁左右,她的一头秀发全部被剃掉,然后给她脖子上系了一个铁圈,这是囚犯的标志;身上穿着赭衣,就是囚犯的衣服,让她在后宫整天舂米。戚夫人一边舂着米,一边唱着她流传至今的一首名诗,叫《舂歌》:“子为王,母为孥,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说儿子做王,母亲做囚犯,穿着囚犯的衣服,整天在那儿舂米,随时都有亡命的危险,母子两个人相距这么远,谁能替我捎个信,告诉我那个做赵王的儿子呢?戚夫人这个歌唱得很悲痛,也很凄惨;戚夫人这个歌,又是唱得极不理智。

当年因为一个不理智,挑战皇后的位置,到了今天沦为囚徒,她应当知道吕后这个人是手段极其残忍的,今天能够虐囚,明天就能够虐杀,在这种情况下唱这个《舂歌》,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会不会激怒吕后呢?至少在目前,吕后仅仅是惩罚了戚夫人本人,还没有株连到赵王啊,她现在唱这个歌,明摆着是想依赖她的儿子,吕后听了会有什么想法呢?果然,戚夫人这支动听的楚歌立即传到了吕后那儿,吕后一听是勃然大怒。

我读《史记》在这之前,从没有见过吕后大怒,这是她的第一次大怒,看来吕后是个有脾气的人,只不过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她的脾气掩盖起来了,刘邦去世后,她的真面目终于露出来。吕后一怒之下就下令,你不是想依赖你那个儿子吗?于是就召赵王刘如意进京,要杀了他。这就是戚夫人唱《舂歌》带来的后果。吕后听了这个歌马上就想到,如果斩草不除根,刘如意长大以后,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要召赵王。

在对待戚夫人的问题上,吕后完全没有了女性的善良。刘邦尽管安排得天衣无缝,戚夫人还是难逃一劫。此时的吕后还没有把魔爪伸向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但是通过戚夫人的舂歌,吕后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刘如意的身上。那么此时刘如意的身边刘邦已经安排了周昌保护,而周昌又是吕后的恩人,吕后应该不会对他下手。那么刘如意能逃过这一劫吗?周昌能不能保住赵王刘如意呢?

当然召赵王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相国周昌的反对,周昌是受先王嘱托保护赵王的,所以周昌就拒绝诏命,不让赵王成行。吕后一听,那行,不召赵王了,改召相国周昌进京,周昌不能不去了,周昌进京以后,吕后就指着他的鼻子大骂,说你不知道我最恨戚夫人和刘如意吗?你为什么不让赵王刘如意进京啊?周昌这个直臣,在刘邦面前他敢于顶撞,“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这时他在吕后面前一个期期也没有了,他再也不说期期了,因为他知道,顶撞刘邦跟顶撞吕后是两种结果。

比较一下刘邦和吕后,刘邦想让两个儿子换换位置他都办不成,吕后可不是换位置的问题,她是说杀哪个儿子就杀哪个儿子;刘邦办不到的事,吕后就能办得到。刘邦有事总是和朝臣们商量,还讲点道理,叔孙通讲了一番道理,张良讲了一番道理,周昌也来个期期知其不可,这些在刘邦那里都行得通;吕后可不跟你讲道理,她就是杀,要么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周昌就没有办法了,只好再召赵王,赵王刘如意就乖乖地回来了。

刘如意一召进京,第二个保护人出现了,他是谁呢?他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刘盈为人仁弱,但是非常讲仁义,他知道他母亲召这个弟弟回来没有好结果,所以他亲自去迎接,接过来就把刘如意安排在自己身边日夜不离,饮食、起居都在他的保护之下。这么一来,吕后一时就下不了手。汉惠帝刘盈这个人确实能力弱,但是至少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起码有同情之心,他并没有因为当年弟弟和他的废立之争,就报复刘如意,而是主动地加以保护。

不过,刘盈还是太年轻,斗不过他母亲吕后。汉惠帝元年12月,有一天刘盈早晨出去打猎,走得很早,刘如意因为起不来床,所以没有跟他一起去,就这一个时辰里两人永远分别。吕后马上得到报告,派人带了毒药,强行灌入刘如意的嘴中,毒杀了赵王刘如意。等到汉惠帝打猎回来,刘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而亡。杀了赵王以后,吕后的下一个动作就指向戚夫人,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彘事件。彘,就是猪,吕后这个刑法是惨不忍睹的,她把戚夫人的两只手砍掉,两只脚砍掉,眼睛挖出来,喉咙强行灌了哑药,让她的声带哑了,耳朵给她熏聋,把这样一个血肉模糊的人放在厕所里面,叫做人彘,这种手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即使要杀戚夫人,也就是一刀了断完事,但这叫虐杀。就这样吕后还不解恨,她还让她儿子汉惠帝来看。吕后为什么叫她儿子来看这个戚夫人,这一点我始终不明白。汉惠帝一看到厕所里有这么一个血肉模糊、还在蠕动的怪物,就吓懵了。然后吕后告诉他,这就是戚夫人,汉惠帝看到这个情景是嚎啕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他后来说,我作为太后的儿子,太后竟做出这样的事情,我要有这样一个母亲,叫我今后怎么去治理天下的子民?从此以后汉惠帝心灰意冷,不再多管朝政,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过了七年,二十四岁的汉惠帝就病死了。这是吕后始料不及的事情。我们要说的是,吕后对戚夫人的虐囚与虐杀,这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行为,我们应当给予痛加指责。吕后这个作为,把她自己永远钉在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

戚夫人死了,刘如意死了,吕后的这一做法让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当我们现在再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寒而栗。戚夫人挑战皇太后的位置就应该如此下场吗?到底是谁制造了戚夫人的悲剧呢?

也就是说戚夫人的悲惨命运谁给她造成的?有人说,商山四皓那四个老家伙,要不是他们出面,就没有这些事了。宋代有一个诗人叫李觏,专门写了一首诗叫《戚夫人》,诗中云:“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当时应恨秦皇帝,不杀南山皓首人”。说当年刘邦在世的时候,每年七月七都和戚夫人到百子池边去聚会,去游玩;这四皓是为了逃避秦朝的大乱躲到商山去的,所以要恨的是秦始皇,为什么不把这四个老家伙杀了,当年秦始皇要是把他们杀了,不是没有这商山四皓了吗?

李觏这个诗认为,戚夫人的悲惨命运是这四个老头造成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张良。商山四皓固然起了作用,是谁推荐的他们呢?是张良。张良虽然足不出户,但是他推荐了商山四皓,所以,张良也有责任。第三种说法是咎由自取。戚夫人自己有责任,戚夫人的责任在于刘邦宠爱她的时候,她很不理智地选择了挑战皇后的道路,这是一条高风险而把握不大的道路。第四种说法谁都不怪,是刘邦的责任。而且刘邦的责任最大。张良有什么责任?张良无非推荐了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怎么样?他们顶多只能挨四刀,刘邦尽可以把他们处理掉,更何况他们何罪之有呢?

霸王别姬的时候项羽面临的是江山美人问题。其实,刘邦在见到商山四皓之时,同样面临着江山美人的矛盾。到底是要江山还是要美人,刘邦选择了江山,因为他怕违背天下舆论,易位太子导致朝政大乱,所以他宁可牺牲戚夫人也要保住他的大汉江山。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人把刘邦的戚夫人与项羽的虞美人二人做了比较,说戚夫人和虞美人,一个是胜利者刘邦的爱妃,一个是失败者项羽的宠妃,但这两个人的命运差不多都是一样的。

清代有一个文人叫田雯,他写了一首咏古诗,专门咏叹戚夫人和虞美人:“谁叫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这个意思是说,最后这两个美人都死了,看起来刘邦真跟项羽是对手,你俩打,你俩掐,到最后你的宠妃和他的爱妃两个人下场一个样。诗的意思主要是讽刺刘邦不能在身后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这是又一种说法。

上面说了那么多种看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不是说到了点子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刘邦废立太子成功了怎么办?如果是那样的话,岂不是戚夫人要做皇太后,赵王刘如意要做天子了吗?戚夫人会怎么样去对待吕后呢?大概不会虐囚或虐杀,但是这都很难讲。如果我们反过来再想一想,大家就会明白,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实际上是封建帝王的继承制度造成的。封建帝王的继承制度,规定了他只能在皇子中间选择接班人,这里面还有很多规定,比如说选嫡、选长,而且选过以后不能再废,这个制度本身决定了皇子们的命运。不论是吕太后当权,还是戚夫人当权,失败的一方总是很悲惨的。所以说这个废立之祸,商山四皓、张良、戚夫人、刘邦、吕后,各人都有不同责任。而最根本的源头是封建帝制。

总而言之,吕后是残杀了戚夫人,毒死了赵王刘如意,这是她的目的达到了,然而使她始料不及的是连累到了她的儿子,是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本来手握大权的吕后,可以遥控她儿子去掌权,而汉惠帝的去世,使吕后面临一个空前的难题,手中握的大权怎么办?是继续掌权,还是放弃权力?她怎么继续巩固已经夺到手里的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