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誉出生于公元1082年,即“大理保定二年”,与小说中的“出生金牌”时间吻合。1108年,26岁的青年段誉气宇轩昂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将成为大理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同时,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段誉刚刚登基,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黔东三十七部互相攻击,各路反王风起云涌。同时,段誉还要面临高氏擅权的事实。此时的段誉,真可谓是内外交困、焦头烂额。
平叛手上没兵,夺权心中没底,难道要延续段正明、段正淳两位先皇的被动挨打状态?段誉不是平庸之主,他一反常态,走上了和高氏相国友好合作的道路:开诚布公地袒露心迹,换取高氏的鼎力协助。
当时的相国是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而皇太后是高泰明的姑姑高升洁,皇宫内外全是高家的势力,段誉所能做的,就是在最大限度范围内,与高氏家族联手打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理国。在段誉心中,这片热土不是老高家的,也不是小段家的,她属于全体大理人民。
段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全盘托付给高泰明,希望高泰明即刻带兵平叛。高泰明觉得很意外,在段正明、段正淳执政期间,都是高升泰、高泰明决定好了,才去通知国王颁旨。但段誉竟然能够主动前来商议,可见其主观能动性很强。
高泰明决定领兵出征,同时段誉下旨,命高泰明的第四子高明清暂摄善阐侯爵位,这也意味着段氏不会在高氏远征过程中,背后捅人一刀——给高泰明吃了一颗定心丸。
正规军出马,黔东三十七部或降或亡,战乱很快平息。这次的国王与相国主动联手,使君权和相权获得了高度的统一,大理军民无不交口称赞。在今后的数十年里,颇有胆略的段誉虽然不能改变高氏擅权的事实,却能屡屡主动化解矛盾和危机,为大理国民的安居乐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里同时也要赞赏一下高泰明,他和其祖高智昇、其父高升泰不一样,在他心中,“忠孝”二字比“权欲”为重:高升泰遗命其归政于段氏,恢复大理国,他做到了;段誉请他出兵平叛,稳定大理国,他也做到了。不是所有的权臣,都有这样高度的政治觉悟。
对于大理国民来讲,这对君臣无疑是一对最佳拍档:国王有胆识,相国有操守。两人不像汉献帝与曹操,倒更像是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与首相。
段誉亲政后的第八年获得了宋朝的“金紫光禄大夫、校检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封号,取得了两国的边境贸易权,从此大宋和大理两国的民间贸易日益频繁,大理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史载“七月中元节,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又有“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桂、秦、缅等地,及本地州县之云集者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大理周边的邻邦如越南、缅甸等国,看到段誉治理下的大理国国势昌盛,也不禁“远方慕之,悉来贡献”。
国家稳定、吏治清明、财政丰饶、皇帝仁慈,此时的大理国出现了另外一个盛世。
但同年,另有一个坏消息,就是相国高泰明病逝。
毋庸置疑,高泰明是一个权臣,但不是一个奸臣,他是大理国的无冕之王,人称“高国主”。但他能够和段誉和平相处、精诚合作,可见是一个极好的政治合作伙伴。他的早死,令段誉很苦恼,继任的高氏相国应该选谁,将对自己的执政至关重要。
由于此时高泰明诸子尚幼,二弟高泰运趁机夺过相印。高泰运上台后,还没等到大展拳脚,就在三年后的1119年去世了。他的侄子,也就是高泰明的儿子高明顺继任相国;高明顺在相国的位置上干了十年,1129年也去世了,传位给儿子高顺贞;高顺贞又干了12年,到了1141年去世,继位的相国叫高量成。
高量成一直陪伴段誉走完最后的政途:1147年,段誉已经是一个65岁的老者,由于诸子内斗不息,令其倍感疲倦,故而借口“天变不祥”,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段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