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北京政变,彻底击垮了托孤八大臣。在此之后,6岁的同治皇帝登基,清朝政治进入了恭亲王秉政、两宫太后垂帘的时代。但问题来了,从慈禧自己的学识来看,他仅仅是认识一些字而已。在奏折中甚至出现了不止一个错别字,但就是这个女人却发动了政变,击败了那些饱读诗书的权臣。那么慈禧究竟依靠什么发动了这场政变,当时的形势究竟是怎么样的?
一、咸丰皇帝驾崩时,留下了相互制约的计策
1860年,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大败亏输。最后咸丰皇帝带着后宫和群臣逃往承德,为了与英法两国义和,把恭亲王奕留在了北京。事实证明,奕在外交方面的能力比那些大儒们强太多了。但是此时咸丰皇帝的身体也开始每况愈下,他仅仅有载淳一个儿子,而且还不到6岁。咸丰皇帝是清朝作为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这个人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政治头脑还是有的。这个人好大喜功但又心思缜密,这也是当初他能够继位的原因。由于皇位第一继承人只有6岁的载淳,因此为了保证自己宝贝儿子的地位。咸丰为他做了很多事,首先就是架空恭亲王奕。宋朝的赵光义和明朝的朱棣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奕有这个能力。
在排除了奕之后,咸丰同时留下了两道班底。首先是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咸丰希望自己指定的大臣们能够好好辅佐载淳。还有就是他的两个老婆,为了防止八大臣专权,咸丰给他的两位老婆留下了最后的裁决权。这两个女人就是后来的慈安和慈禧,她们拥有对官员奏折的审核权。从公正的角度来说,咸丰留下的这两天班底相互制约,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他忽略了人的因素,人心是复杂的,咸丰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则破绽百出。最大的问题就是慈禧和肃顺的矛盾,在咸丰病重中,肃顺建议咸丰皇帝仿效当年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的故事,也把慈禧顺道带走。但是咸丰还是顾念旧情的,他最终留下了慈禧。慈禧得知此事之后,对肃顺咬牙切齿的恨。
二、肃顺的个人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奕完成了最后一击
在咸丰去世之后,肃顺等人掌握着朝中的实际权力,而慈安和慈禧仅仅拥有最终的否决权而已。但肃顺这个人的个人性格十分狂傲,他认为由他们几个辅佐载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安排那两个女人。在处理朝政中,肃顺经常有这样的抱怨。这不仅仅激怒了慈禧,也捎上了慈安。而且肃顺这个人还过分的谨慎,有一个京中小官为了迎合慈安和慈禧,上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个事件本来按照以往的惯例处理就可以了,但是肃顺的反应是十分惊慌,立刻对这名官员进行严肃的处理。但是处理这名官员的奏折被慈安、慈禧否决,这两个女人也不傻。还不容易有人替她们说话,怎么会轻易处置。
肃顺对待奕的态度也是一大隐患,咸丰去世之后,奕从北京赶到热河奔丧。在这一过程中,肃顺不准奕觐见两宫皇太后。其实只要他自己握住实权,根本什么也不用怕。但是他的过渡紧张刺激了奕,最终奕自己办成了萨满巫师才得以与慈安、慈禧会面。三个人的态度各不相同,慈禧自然是野心勃勃,既要除去肃顺,也要自己手握大权。奕则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大的权力,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慈安的态度最为无奈,他仅仅是被肃顺激怒,要除去这个眼中钉而已。加上慈禧和奕两个人的不断怂恿,慈安最终决定加入这个联盟,三个人的目标都是除掉肃顺。
三、八大臣的大意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在1861年秋季,皇室成员决定集体返回北京。最重要的就是将咸丰的灵柩运回北京安葬,而慈安、慈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肃顺。这让肃顺无法推诿,毕竟这是第一要务。但是灵柩的行进速度很慢,就在肃顺还在慢悠悠的在路上时,奕早就回到了北京开始部署。最后慈禧和慈安额銮驾也早于灵柩三天到达了北京,三天时间能干的事情太多了。这两个女人得到满汉大臣和各个贵族宗室的支持,现在挖好了坑就等着肃顺往里跳。结果肃顺等人在几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逮捕,他庞大的集团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由于他们的大意,最终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不得不说,不要轻视那些文化不高的女人们。在这次政变之后,清朝进入了两宫太后垂帘的时代,而慈禧掌控中国的命运长达47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