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 »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全文在线阅读

《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乾象典》乾象典第四卷

关灯直达底部

天地总部总论一

《易经》《坤卦》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程传〉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义,故为隔绝之象。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亨,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贤者隐遁。四于闭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谨自守也。

《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

〈本义〉泰,通也。为卦,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小谓阴,大谓阳。

象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本义〉否,闭塞也,正与泰反。

《谦卦》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程传〉天之道以其气下际,故能化育万物,其道光明。下际:谓下交也。地之道以其处卑,所以其气上行交于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天道亏盈而益谦。

〈程传〉以天行而言,盈者则亏;谦者则益。日月阴阳是也。

地道变盈而流谦。

〈程传〉以地势而言,盈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

《豫卦》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大全〉厚斋冯氏曰:日月之行,景长不过南陆,短不过北陆。故分至启闭,不差其序,以顺阴阳之气而动也。

《复卦》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本义〉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而阳气已生于下矣,积之踰月,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复,故十有一月其卦为复。以其阳既往,而复反,故有亨道。又内震外坤,有阳动于下,而以顺上行之象,故其占又为己之出入,既得无疾,朋类之来,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乃天运之自然。故其占又为:反复其道。至于七日,当得来复,又以刚德方长,故其占又为利有攸往也。反复其道:往而复来,来而复往之意,七日者,所占来复之期也。〈大全〉节齐蔡氏曰:阳自建午之月渐消、渐剥,至建子之月而为复。在卦经,七爻于时经七月,故曰七日来复,不言月而言日者,犹诗所谓一之日二之日也。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本义〉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子论之详矣。而卲子之诗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元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

信,请更问包羲。至哉言也。学者宜尽心焉。〈大全〉程子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曰:天地以生物为心。

《咸卦》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程传〉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圣人至诚,以感亿兆之心,而天下和平。

《恒卦》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大壮卦》

大壮,利贞。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程传〉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至大至正也。

《解卦》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

〈程传〉天地之气开散交感而和畅,则成雷雨;雷雨作而万物皆生发甲拆,天地之功由解而成。

《益卦》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程传〉天道资始,地道生物。天施地生化育万物,各正性命,其益可谓无方矣。

《姤卦》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程传〉天地相遇,则化育庶类,品物咸章,万物章明也。

《萃卦》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大全〉云峰胡氏曰:咸之情通;恒之情久;聚之情一。然其所以感,所以恒,所以聚,则皆有理存焉。如天地圣人之感,咸之理也。如日月之得天;圣人之久于其道,恒之理也。萃之所谓聚以正顺天命,聚之理也。

《革卦》

天地革而四时成。

〈程传〉天地阴阳推迁改易而成四时,万物于是生长成,终各得其宜。革而后四时成也。

《归妹卦》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

〈程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交感,男女配合,天地之常理也。天地不交,则万物何从而生。女之归男,乃生生相续之道。男女交而后有生息,有生息而后其终不穷,前者有终,而后者有始,是人之终始也。

《丰卦》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程传〉天地之运,亦随时进退也。

《节卦》

天地节而四时成。

〈程传〉天地有节,故能成四时;无节则失序也。

《系辞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本义〉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纯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动者,阳之常;静者,阴之常。刚柔者,易中卦爻阴阳之称也。方,谓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决之辞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变化者,易中著策卦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此言圣人作易,因阴阳之实体,为卦爻之法象。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本义〉此言易卦之变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刚柔两画而已。两相摩而为四,四相摩而为八,八相荡而为六十四。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本义〉此变化之成象者。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本义〉此变化之成形者。此两节又明易之见于实体者。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本义〉知,犹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属乎阴阳者,莫不如此。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而阴之重浊有迹也。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本义〉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本义〉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易知则与之同心者多,故有亲;易从则与之协力者众,故有功。有亲则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则兼于外,故可大。德,谓得于己者;业,谓成于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则可以为贤矣。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本义〉成位,谓成人之位。其中,谓天地之中。至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本义〉乾坤各有动静,于其四德见之。静体而动用,静别而动交也。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盖天之形虽包于地之外,而其气常行乎地之中也。

《系辞下传》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本义〉观,示也。天下之动,其变无穷。然顺理则吉,逆理则凶,则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大全〉程子曰:天地之道,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贞观。日月常明而不息,故曰贞明。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本义〉确然,健貌,隤然,顺貌。所谓贞观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全〉朱子曰:天地以生物为心。盖天地之间,品物万形,各有所事。唯天则确然于上,地则隤然于下,一无所为,只以生物为事。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本义〉絪缊,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本义〉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著,参天两地而倚数。

〈本义〉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偶,故两地而为二。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马,坤为牛。

〈大全〉吴氏曰:健而行不息者,马也。顺而胜重载者,牛也。项氏曰:马,乾象,故蹄圆。牛,坤象,故蹄坼。

乾为首,坤为腹。

〈大全〉丘氏曰:首,会诸阳尊而在上。腹,藏诸阴大而容物。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书经》《泰誓》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蔡注〉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生物而厚于人,天地生人而厚于圣人。其所以厚于圣人者,亦惟欲其君长乎民,而推天地父母,斯民之心而已。

《礼记》《礼运》

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

〈陈注〉礼本于天,天理之节文也。殽效也,效于地者,效山泽高卑之势,为上下之等也。

天生时而地生财。

〈陈注〉四时本于天,百货产于地。

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大全〉长乐陈氏曰:天以清秉阳。在天者成象,则日星是也。地以浊秉阴。在地者成形,则山川是也。

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

〈陈注〉天子致尊天之礼,则天下知致尊君之礼。故曰定天位。食货所资皆出于地,天子亲祀后土正为表列地利,使天下知报本之礼也。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礼器》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

〈陈注〉合于天时,天时有生也,谓四时各有所生之物。取之当合其时。设于地财,地理有宜也,谓设施行礼之物,皆地之所产财利也。然土地各有所宜之产,不可强其地之所无。如此自然顺鬼神,合人心,而万物各得其理也。

《乐记》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孔子閒居》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祇,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陈注〉此言天地之无私也。春夏之启,秋冬之闭,风雨之发生,霜露之肃杀,无非天道至公之教也。载,犹承也。由神气之变化致风霆之显设,地顺承天施故能发育群品,形犹迹也。流形所以运造化之迹,而庶物因之以生,此地道至公之教也。

《乡饮酒义》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老子道德经》《虚用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藏,则神明居之也。橐籥中空,虚又能有声气,言虚空无有屈,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

《成象篇》

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根,元也。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

《韬光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天地长生久寿以喻教人也。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责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私,夺人以自与,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也。

《法本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

《汉·王充·论衡》《谈天篇》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阙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以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儒书又言: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如说易之家,儒书之言,天地始分,形体尚小,相去近也,近则或枕于不周之山,共工得折之,女娲得补之也。含气之类,无有不长,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来,年岁皆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销鍊五石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何则山虽动,共工之力不能折也,岂天地始分之时,山小而人反大乎。何以能触而折之。以五色石补天,尚可谓五石若药石治病之状,至其断鳌之足以立四极,难论言也。从女娲以来久矣,四极之立自若鳌之足乎。

邹衍之书,言天下有九州禹贡之土。所谓九州也,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稗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故虚实之事,并传世间,真伪不别也。世人惑焉,是以难论。案邹子之知不过禹。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之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充满宫殿,作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异类之物,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邹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崙,其高三千五百馀里,日月所于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夫弗敢言者,谓之虚也。昆崙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骞亲行,无其实。案,禹贡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载。不言昆崙山上有玉泉华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是非难测。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禹极之南,则天极北必高,多民。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此天地之极际也。日刺径千里,今从东海会稽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