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乾隆汀州府志 » 乾隆汀州府志全文在线阅读

《乾隆汀州府志》卷之十一 典 礼

关灯直达底部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礼乐,以黼黻乎隆盛,而鼓吹乎休明,所谓典也。我国家文治聿昭,礼明乐备,普天之下,沐圣化者,百余年矣。汀虽僻在山陬,而事以时举者,矞矞皇皇,与京师、省会比休焉,所谓即一隅而知天下之盛也。讵可自安弇陋,不思所以敷绎文华,而明宣大雅乎?志典礼。

耤田坛位

《礼记》祭统云: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今耤田四亩九分,在东郊外。田后即先农坛,坛制高二尺一寸,宽二丈五尺。先农牌位高二尺四寸,宽六寸,座高五寸,宽九寸五分,红牌金字填写“先农之神”。坛后正房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间供奉先农神牌。东间收贮祭器、农具,西间收贮耤田米谷,配房东间置办祭品,两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庙耤田之外,周围筑土为墙,开门南向。

耕耤日期,每年十月初一。礼部颁朔,预择日期奏闻,行文各省督抚,转饬所属,同日一体遵行,前期致斋二日。

祭品:帛一(青色),羊一,豕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四,豆四。

器具:农具赤色,牛黑色,籽种箱青色,所盛籽种照本省土宜。择勤谨农夫二名,免其差役,给以口粮,令看守坛宇,灌溉耤田,敬谨收贮。所收米粟,以供各该处祭祀之粢盛。

仪注:祭日,知府率所属,俱穿朝服到坛。通赞生导诣盥洗所盥手净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就位(就拜位),陪祭官各就位(照官衔品级就拜位)。瘗毛血,迎神。”通赞生导主祭官升坛就位(就神位前),唱“上香”,又上三块香。通赞唱“跪”,陪祭官皆跪,行三叩礼,兴,复位(复拜位)。安神,行三跪九叩礼,兴。进帛、进爵。行初献礼,通赞唱“诣酒尊所”,主祭官诣酒尊所;通赞唱“司尊者举幂酌酒诣先农神位前,就位,跪”;通赞唱“陪祭官皆跪,献帛献爵”。叩首,兴。诣读祝位,跪读祝文(读毕),三叩首,兴,复位。行亚献礼,通赞唱“诣酒尊所,主祭官诣酒尊所”;通赞唱“司尊者举幂酌酒诣先农神位前,就位,跪”;通赞唱“陪祭官皆跪”,献爵,叩首,兴,复位。行终献礼(仪同亚献)。徹馔,送神,行三跪九叩礼,兴。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通赞生导诣燎所焚祝帛,复位,一揖毕。

午时,行耕耤礼,知府并所属俱换蟒袍补服。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外县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如无所属之员,即选择耆老执箱播种。行耕时,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官率属暨耆老、农夫,望阙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祭社稷礼

凡府、州、县,皆有社稷坛。今府城坛在郊之西。春秋二祭,俱用仲月上戊日。主祭官汀州府知府,祭前三日斋戒。将祭之前一日,省牲,治祭物,洁笾豆,扫除坛上下及设幕次中门外(是夕献官以下就幕次宿)。本日献官以下俱夙兴,执事者陈设,其坛坐南向,北设社位于稷之东,设稷位于社之西。每位羊一(用匣盛贮,未启盖居左,在笾之北),豕一(用匣盛贮,未启盖居右,在豆之北);笾四,盛枣、栗、形盐、薧鱼(居左,在羊之南);豆四,盛韮菹、菁菹、醓醢、鹿醢(居右,在豕之南);簠二,盛黍、稷(居笾之左);簋二,盛稻、粱(居豆之右);铏一,盛和羹(居中,在笾豆之南);帛一(黑色,长一丈八尺,用篚装贮,未上),别设一小案(阁祝版香炉居坛正中)。

献官具祭服,执事者捧祝版至幕次佥名(佥毕捧置案上)。执事者取毛血盘置神位前牲案下,实酒于尊加幂(在坛下东北),置水于盆加帨(在坛下西北),焚香燃烛明炬。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献官就位(引赞引献,官就拜位)”。通赞唱“瘗毛血”,执事者以毛血瘗于坎(在西北隅),启牲匣盖。通赞唱“迎神、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又唱“奠帛,行初献礼”(司帛者捧帛,司爵者捧爵,各立以俟),引赞赞“诣盥洗所”(献官诣盥洗所),执事酌水进巾(献官盥手帨巾)。赞“诣酒尊所(献官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注酒于爵)。赞“诣社神位前(献官升自左阶至神位前)”。赞“奠帛”(捧帛者自右进于献官,献官受而举之,仍自左授于执爵者奠于神位前),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赞“诣稷神位前”(仪同前),赞“诣读祝位”(献官诣读祝位),赞“跪”(献官跪),赞“众官皆跪”,赞读祝(读祝者取祝跪读于献官之左)。读毕,通赞唱“俯伏,兴,平身(献官以下俱平身)”,唱“复位”(引赞引献官降自右阶,复原位);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饮福,受胙”。执事者设饮福位(在坛中稍北)。执事者先于社位前割取羊左脚置于盘及于酒尊所,酌酒于爵,同立于饮福位之右,以俟引赞引献官诣饮福位赞跪(献官跪)。赞“饮福酒”(一人自右跪,进爵于献官,献官饮毕,一人自左受虚爵以退)。赞“受胙”(一人自右跪,进胙于献官,献官受讫,一人自左跪接,捧由中门以退)。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通赞唱“复位”(献官降自右阶,复位),唱“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通赞唱“彻馔”(执事者各诣神位前稍移动笾豆)。通赞唱“送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各诣瘗所”,献官陪祭官离位分东西班立(俟捧祝帛者由中道而过)。通赞唱“望瘗”,引赞赞“诣望瘗位”(引献官至望瘗位)。执事者以帛焚于坎中,焚毕以土实坎。通赞唱“礼毕”。雍正十年三月初七日,奉上谕,申饬各直省督抚转饬各府、州、县、卫、所,其社稷坛暨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依定例修建如式,一体遵行,以崇报享。

陈设祭物图见下:

 南

 社

  香

 炉

  帛

爵爵爵

 羹

 帛

爵爵爵

 西

菁韭稻黍盐枣

菹菹

 祝

 菁韭稻黍盐枣

菹菹

鹿醓粱稷薧栗

醢醢鱼

 豕羊

 鹿醓粱稷薧栗

醢醢鱼

 豕羊

陪官

祭位

官陪

位祭

祭山川礼(风云雷雨城隍附)

凡府、州、县皆有山川坛。今府城坛在郊之南,通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春秋二祭,俱于仲月上巳日行礼。主祭官汀州府知府前三日斋戒,前一日省牲、治祭物,俱如社稷仪。其坛坐北向南,执事者扫除坛上下,设各官幕次于坛中门外(是夕各官宿幕次)。设风、云、雷、雨位于坛正中,设山、川位居左,城隍位居右。祭之日,献官以下夙兴,执事者设风、云、雷、雨位帛四,山、川位帛二,城隍位帛一(帛七段俱白色,丈尺与社稷同,用篚装盛,未上)。每位各羊一、豕一、铏一、笾四、豆四、簠二、簋二,陈设俱与社稷同(但品物在某品之南者,常改作在某品之北)。献官具祭物、佥祝版,执事者实酒于尊加幂,置水于盥施帨(在坛下东南),焚香燃烛明炬。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献官就位(就位如仪)”。执事者先以毛血瘗于坎,通赞唱“迎神、跪、叩首、叩首、叩首、兴、平身”(献官以下俱一跪三叩、兴、平身如仪)。引赞引献官诣盥洗所(盥手帨手如仪),次诣酒尊所(执爵捧帛如仪),次诣风、云、雷、雨神位前(先奠帛次献爵),次诣山川神位前,次诣城隍神位前(俱奠献如仪),次诣读祝位,在风、云、雷、雨神位前,次复位。亚献、终献同前(但不唱奠帛读祝),次饮福、受胙(如社稷仪,其胙取风云雷雨神位前羊一脚),次彻馔,次送神,望燎(俱如社稷仪,但改望瘗为望燎)。

陈设祭物图见下:

 北

爵爵爵

 帛

爵爵爵

 帛

爵爵爵

西

 东

菁韭稻黍盐枣

菹菹

鹿醓粱稷薧栗

醢醢鱼

 豕羊

陪官

祭位

菁韭稻黍盐枣

菹菹

鹿醓粱稷薧栗

醢醢鱼

 豕羊

 菁韭稻黍盐枣

菹菹

鹿 粱稷薧栗

醢醢鱼

 豕羊

官陪

位祭

祀先师礼

祭期 春秋二祭,月用仲,日用上丁(月用仲,取时之正也;日用丁,取文明之象也)。

斋戒 祭前三日,献官、陪祭官及执事者,皆沐浴更衣;散斋二日,各宿别室;致斋一日,同宿斋所。散斋,仍理庶务,惟不饮酒、不茹荤(谓葱韭胡薤蒜)、不吊丧、不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与秽恶事。致斋,惟理祭事。

省牲 祭前一日,执事者设香案于牲房外,献官常服,赞者唱“诣省牲所”,唱“省牲”(牛羊豕鹿兔省之,谓看牲数有无齐足,肌体有无肥腯,毛色有无纯正)。省毕,唱“省牲毕”,乃退。

宰牲 凡宰牲,必取血以告杀,取毛以告纯,以盆盛毛血少许,入置神位下。

视祭器:

牲匣 以木为之,所以盛牲者。底盖朱髹,各高六寸、长三尺三寸、广二尺二寸,两旁钉铜环四、两端二。

登 范金为之,所以为荐太羹者。

铏 范金为之,所以为荐和羹者。

笾 以竹为之,所以荐枣、栗、菱、茨、榛、脯、盐、鱼、饼、糗者。

豆 以木为之,所以荐菹醢、脾折、豚胉者。

簠 范金为之,所以盛黍者。

簋 范金为之,所以盛稷者。

篚 编竹为之,朱髹,所以盛帛者。

爵 范金及磁为之,所以受酒者。

尊、勺、幂巾 尊所以盛酒者,勺所以酌酒者,幂巾所以幂酒者。

盥洗尊盆、勺、帨 尊用磁盆、铜锡随用。

案 祝案一,高一尺二寸、广二尺三寸、长三尺,朱髹。置正殿中,以阁祝版。尊案一,高二尺七寸、广一尺五寸、长五尺,案面剜孔三,下盛以木板、朱髹,置丹墀,以阁酒尊、爵。帛案一尺四寸,与酒尊同置丹墀,以阁爵、帛。

香案、香炉、香合、牲盘。

祝版 以梓楸木或柏木为之,高八寸、广一尺二寸,别作一架阁之,用白纸书文贴版上,祭毕揭焚之。藏版与架再用。

烛龙 即满堂红,俱用铜铁线结龟网,不用糊纸及纱绢,其底裹以铁叶,皆防焚灼之虞。

治祭物:

太羹 《周礼》注:煮肉汁不和。

和羹 《周礼》注:肉汁加以五味。

黍 结穗如稻,散垂而不毛,高而似芦者非。

稷 《礼》谓,明粢乃粢之不糯者。

稻 今水田所种粳米。

粱 似粟而大,有青、黄、白三种。以上四品,俱拣择圆好,滚汤泡涝成饭。

形盐 《周礼》:盐人掌形盐,散盐。注谓,形盐刻为虎形之类。

薧鱼 《周礼》:鲛人为□薧。注谓,□生鱼、薧干鱼。今制用鲜鱼,薄腌干之,临用温水洗,酒浸片时。

枣、栗、榛 俱陆果。

菱、茨 俱水果。菱即菱角,茨即今鸡头。以上水陆诸果,皆拣择洁净圆好者。

韭菹 《周礼》七菹,谓腌菜为之菹。今制截去本末,取中三寸,淡用。

醓、醢 醢,肉酱也。醓,醢之多汁者。今制皆细切猪膂肉,拌油、盐、葱、椒、莳萝、茴香为之。

菁菹 菁,蔓菁菜头,似萝卜,色微青。今制用汤瀹过,作长段,淡用。

鹿脯 《周礼》:腊人掌干肉脯。即肉之干者。今制切鹿肉作块,酒腌炙干用之。

鹿醢 切鹿肉作小块,用油、盐、葱、椒、莳萝、茴香拌匀为醢。

兔醢 制法同上。

芹菹 芹,水菜也。如制菁菹法。

笋 干笋,今制法煮熟拣净,切作长段用。

鱼醢 如造鹿醢法。

白饼 用小麦面造。

黑饼 用乔麦面造。以上俱用砂糖为馅,印作圆饼子。

糗饵 用粳米捣粉,栀子水浸之,蒸熟印作饼子。

粉餈 用糯米捣粉蒸熟,杵成餈,为大方块,待冷切作小块用。

食 用糯米饭,以和羊膏及蜜同熬。

糁食 用白粳米饭,细切牛、羊、豕肉同熬。

帛 官制,每段各长一丈八尺,旁织“礼神制帛”四字。《礼》谓量帛,谓量度其短长,为之制也。

献官员数:

正献官 本府知府。

分献官 本府同知。

执事人数:

监宰 凡牛、羊、豕为正牲,鹿、兔为脯醢。宰杀之时,务使洁净。其毛血先存少许,以告于神,其余及肠胃,皆以净桶盛之,置诸库房,以俟埋瘗。

监洗 凡锅、釜、罍、爵、笾、豆之属,与夫一应器皿,俱监临洗涤洁净。

监造膳羞 为饼、糗及制造脯、醢之属。

收发祭器 凡祭器一发一收,皆检视明白,不可遗漏。

提调幂次、通赞、引赞、司罍洗香烛、司爵、司帛、读祝、饮福、受胙执事 捧酒一、捧胙一。胙肉先令宰夫割取之。

陈设:

文庙正殿 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牛一、豕一、羊一、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酒尊一、香、烛。

四配:每位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豕一、羊一、鉶一、簠二、簋二、笾八、豆八、酒尊一、香、烛。

东哲(五案,又升配朱子一案):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鉶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笾各四、豆各四、豕首一、香、烛。

西哲与东哲同(五案)。

东庑:制帛一端(白色)、铜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笾四、豆四、香、烛。

西庑与东庑同。

崇圣王祠(五案):制帛五端(白色)、白磁爵各三、羊各一、豕各一、铏各一、簠各二、簋各二、笾各八、豆各八、酒各一尊、香、烛。

四配(每位一案):制帛二端(白色)、豕首一、铜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烛。

两庑:制帛二端(白色)、铜爵各三、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烛。

设酒尊所、盥洗所于丹墀之东南(尊,实酒施幂;盥,置水施帨。各有司之者),设埋瘗所于庙之西北,丹墀东西及露台上各设炬,两庑长廊各设灯。

祭崇圣祠仪注

凡祭文庙,必先崇圣祠。夜四鼓,与祭毕,集祠中。鼓一通(陈设备俱),鼓再通(庭燎毕举),鼓三通(引赞、各引献官至)。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唱“分献官就位”,唱“正献官就位”,唱“瘗毛血”(执事捧毛血出,正祀由中门,配祀由边门)。通赞唱“迎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捧帛”(捧帛者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之左)。唱“奠帛,行初献礼”,引赞赞“诣盥洗所”(献官盥手毕),唱“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执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正官前行,正祀由中门入,配祀由边门入,诣各神位前)。引赞导献官进殿左门赞“诣肇圣王神位前”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兴,平身。唱“奠帛”(献官接帛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帛进于神前案上。司爵者进爵于献官)。引赞赞“献爵”(献官接爵拱举立献毕,执事跪接爵进于神前案上)。引赞赞“跪”,献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兴,平身。引赞赞“诣裕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诣诒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诣昌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诣启圣王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诣读祝位”(献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赞唱“众官皆跪”。唱“读祝文”(读祝者取祝版跪读)。

祝曰:“维乾隆某年岁次某干支,二(或八)月某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某官某名,敢昭告于肇圣王、裕圣王、诒圣王、昌圣王、启圣王孔氏之神曰:“惟王积厚流光,诞生至圣,五代褒封,千秋鼎盛。今兹仲春(或秋),谨以牲帛礼粢庶品式陈明荐。以先贤颜氏、先贤曾氏、先贤孔氏、先贤孟孙氏配。尚飨。”

读毕,捧祝版跪,安案上帛盒内。通赞唱“叩首”,献官行三叩礼,兴,平身。引赞赞“诣东配先贤颜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赞“献爵、叩、兴、平身”(如仪)。赞“诣西配先贤曾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诣东配先贤孔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诣西配先贤孟孙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复位”(引献官从西角门出自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引分献官至盥洗所盥洗毕),赞“诣先儒周氏神位前”,赞“跪”、赞“奠帛”、赞“献爵、叩、兴、平身”(如仪)。赞“诣先儒张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诣先儒程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诣先儒蔡氏神位前”赞“跪”(如仪)。赞“复位”(引分献官从西角门出至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赞引献官从东角门入,不用诣盥洗所),赞“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先诣肇圣王,次裕圣王,次诒圣王,次昌圣王,次启圣王,次配位(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复位。

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饮福受胙”,引赞赞“诣饮福受胙位”(位在读祝所,进福酒者捧酌,进胙者捧盘,立于读祝案之东,又二执事立于案之西)。引赞赞“跪饮福酒”(东执事捧福酒跪进于献官,西执事跪接爵置于案上)。引赞赞“受胙”(东执事取羊肩置盘上跪进于献官,献官受胙讫,西执事跪接由中门捧出)。引赞赞“叩首、兴、平身、复位”,通赞唱“跪、叩首”,献官行三跪九叩礼(众官皆同)。兴、平身。通赞唱“撤馔”(执事者各于神案前品物略移动)。通赞唱“送神”,引赞赞“跪、叩首”,献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诣瘗所”(执事捧帛捧祝,正祀由中门出,配祀由边门出)。唱“诣瘗位”,引赞引献官各诣望瘗位,赞“望瘗”,赞“焚祝帛”。引赞赞“复位,礼毕”。

祭至圣先师仪注

祭崇圣祠毕,文庙中鼓初严,殿上两庑诸执事者各燃灯焚香,丹墀及露台上皆明炬,各官俱朝服。鼓再严,歌生、乐舞生各序立丹墀两边。鼓三严,各执事者荐羹及启牲匣盖,以汤浇牲体使气上升。各引赞引各献官至戟门下北面立。通赞唱“乐舞生各就位”(乐生随司麾者入殿内,各就所执乐位;舞生各随司节者上露台,分东西班立,司节者就西立)。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司罍洗者各执罍洗,司瘗毛血者俟瘗毛血,凡有司者各司其事)。通赞唱“陪祭官各就位”(各照官衔品级拜位;康熙四十九年诏天下武员把总以上皆得入庙陪祭),“分献官各就位”、“正献官就位”(随引赞就拜位)。唱“瘗毛血”(执事者捧毛血,正祀由中门,四配东西哲由左右门出,两庑随之瘗于坎)。通赞唱“迎神”。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舞生执籥未舞)。通赞唱“跪,叩首”,正献、分献、陪祭俱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麾生偃麾(栎敔止乐)。通赞唱“捧帛”(执事者各捧帛盘,正祀由中门进,配哲由左门进,两庑外东西进,诣各神位之左,鞠躬边立)。唱“行初献礼”(引赞二人导正献官行)。赞“诣盥洗所”(献官盥手毕)。赞“诣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执事者注酒于爵,捧爵者在献官前行,正祀由中门入,余由左门入,诣各神位前鞠躬旁立)。引赞赞“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献官随引赞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朝上立)。麾生举麾唱“乐奏宁平之章”(击柷作乐,舞生按节而舞)。引赞赞“跪”(随作乐,随行礼)。赞“奠帛”(捧帛者西跪进帛,献官拱举,执事者接置神案上)。赞“献爵”(司爵者西跪进爵,献官拱举,执事者接置神案上)。赞“叩首、兴、平身”。赞“诣读祝位”(献官至香案前)。唱“跪”,通赞唱“众官皆跪”,唱“读祝文”(读祝者取祝版跪读)。

祝曰:“维乾隆某年岁次某干支,二(或八)月某干支,朔越某日某干支,正献官某、某分献官某,敢昭告于至圣先师孔子之神曰:维师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今兹仲春(或秋)谨以牲帛礼粢,祗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配,尚飨。”

读毕,麾生举麾,乐续作(初读祝时麾生偃麾,乐暂止,至是接奏未终之曲,读祝者将祝版复置神案上)。通赞唱“叩首”,献官行三叩礼,兴。平身。引赞唱“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赞“跪”、赞“奠帛”、赞“献爵”(俱如正祀仪),唱“叩首、兴、平身”。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赞“跪”(如前仪)。

通赞唱“行分献礼”(另引赞各引分献官或十哲或两庑,俱如正祀仪;今东哲多朱子一案,礼亦如之)。引赞赞“诣亚圣孟子神位前”、赞“跪”(如前仪)。赞“复位”,麾生偃麾(敔止乐,引赞引献官及分献官由两角门出,复于原位朝上立)。

通赞唱“行亚献礼”(俱如前仪,惟不盥洗,不奠帛,不读祝文)。麾生举麾唱“乐奏安平之章”(击柷作乐,舞生按节而舞)。献毕唱“复位”,麾生偃麾(如前仪)。

通赞唱“行终献礼”(如亚献礼),麾生举麾唱“乐奏景平之章”(击柷作乐,舞生按节而舞)。献毕唱“复位”,麾生偃麾(如前仪)。通赞唱“饮福受胙”。引赞赞“跪,饮福酒”(东执事进爵,献官饮讫,西执事接置神案上)。赞“受胙”(东执事进胙,献官受讫,西执事接胙由中门出)。赞“叩首、兴、平身复位”。通赞唱“跪、叩首”。正献、分献、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撤馔”。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舞止)。撤讫(将神案上品物略移动)。通赞唱“送神”。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舞止)。引赞赞“跪、叩首”,正献、分献、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麾生偃麾(如前仪)。通赞唱“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瘗所”(正祝由中门,左右配哲由左右门,两庑各随班,俱诣瘗所)。唱“诣望瘗位”(各献官诣瘗位)。麾生举麾唱“乐奏咸平之章”(有乐无舞,乐章同送神)。唱“望瘗”,唱“焚祝帛”,唱“复位”。麾生偃麾(乐止)。通赞、引赞(同唱)礼毕,各官俱朝上一揖,退。

文庙祭毕,乃祭名宦祠。帛一、羊一、豕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次祭乡贤祠,品物俱同名宦祠。主祭官汀州府知府或委员,其盥、瘗、奠、献俱如仪,但迎神、送神只一跪三叩而已(各县礼同)。

附释菜礼

每月朔旦行释菜礼。用兔为醢(醢前一日为之),菁为菹(礼乐图谓用菁菹八两),果用枣栗(礼乐图谓各重四斤),香烛随用。

先师一案爵三(左右二爵先注酒,中爵行礼时献上)。品物四,中二品左兔醢,右菁菹,东西二品左栗右枣。四配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先师同。十一哲东西各一案,爵三(仪注同上)。品物三,中菁菹,左栗右枣。两庑东西各一案,陈设与十一哲同。

通赞唱“排班”(献官以下皆序立丹墀内)。班齐唱“辟户”(礼生开殿门)。通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献官以下皆跪叩首,二跪二跪同)。兴,平身(皆兴平身)。引赞诣献官前赞“诣盥洗所”(献官随引赞至盥洗所盥手帨巾如仪)。赞“诣酒尊所”(献官随引赞至酒尊所,司尊者举幂酌酒以俟)。赞“诣至圣孔先师神位前”(捧爵者三,各先行,奉先师者由中门入,奉四配者由左偏门入;献官随引赞亦由左偏门入至神位前向上立)。赞“跪”、赞“献爵”(捧爵者由左跪授献官一爵,献官受少举之,转授捧爵者置神位前)。赞“俯伏、兴、平身”(献官俯伏兴平身)。

赞“诣复圣颜子神位前”。赞“跪”、赞“献爵”(仪同前)。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仪同前)。赞“诣述圣子思子神位前”(仪同前)。赞“诣亚圣孟子神位前”(仪同前)。通赞唱“行分献礼”(献官行礼将至亚圣孟子前,通赞乃唱行分献礼)。引赞各诣东西哲及两庑分献官前,赞“诣盥洗所、酒尊所”。东哲、西哲、东庑、西庑神“位前”,献爵如上仪,赞复位(献官以下各随赞引退原位)。通赞唱“礼毕”。

祀先师乐

乐器

麾 所以作止夫乐者,以绛缯为之,而揭于竿,长七尺、阔一尺一寸。上下缀版粉质,上绘云,下绘山,前面金绘升龙一,后面金绘降龙一,皆有云绕之。朱竿高八尺五寸,上安铜龙,首衔其麾,升龙向外,降龙向内,以木为架,朱髹之,闲则植其上。后增为二,一绘升龙,一绘降龙,植于殿之左右。升龙起乐,降龙止乐。

金部:

大钟 即镛钟,以铜铸造,四倍歌钟之数而为之者,特悬于架,与鼖鼓相配。

镈钟 即颂钟,在宫悬东西,三倍歌钟之数而为之者,特悬于架,与特磬对。钟用六阳律,磬用六阴吕。

编钟 共十六枚,按十二律吕,又有四清声。在宫悬四面,较歌钟稍大,乃二倍歌钟而为之者。两层列于架,与编磬配,其簨虡并同歌钟。

歌钟 《考工记》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三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三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作弇,则郁长,甬则震。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编钟在悬上下各八,其悬横曰簨,直曰虡。《诗》:“虡业惟枞”。业乃大板,安于簨之上以为饰,错落如锯齿也。枞即崇牙,其悬钟之处,以采色为大牙状,枞枞然也。今制簨上加业,缋博山以为饰。簨之上、业之下,横安崇牙,牙之端施铜钩以悬钟甬,又刻龙蛇鳞物于上。簨两端谓之龙,簨上列凤或翟五,树羽其上。《考工记》云:臝属,恒有力而不能走,其声大而宏,则于钟宜。若是者,以为钟簴。雕刻必雄其状,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其制方趺籍地,木刻臝属,如狻猊狰狞可畏,伏于趺上,穴其背虚贯其中而植之,其龙簨两端颔下,各施环以悬翣,曰衔璧,璧下有牦毛尾。周制,璧翣于簨。上画绘为翣,载之以璧,垂五彩羽其下,挂于簨之角以为饰焉。今制为串,累累然,顶首施以璧,璧下为层五,每层旋木为盖,涂绿朱唇,唇下缀以彩线为穟,各长五六寸,层各一色,间而簇之,贯以红绦,绦末有结悬于龙簨颔下,磬簴及鼓罩四垂皆然,俗呼为流苏。

石部:

特磬 即离磬,三倍歌磬而为之,又谓之中磬。与颂磬同设一架特悬之,在宫悬南北,故谓之特磬。其架与镈钟同。

编磬 次中磬也,倍歌磬而为之者。上下数十六,与编钟同在宫悬四面。

歌磬 小磬也。《考工记》云: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股博,其一以为鼓博,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古者尚象制器,钟圆中规,磬方中矩。郑司农注云: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当击者也。股外面鼓内面,则击者为前,而在内在下,不击者为后,而在外在上。其小大长短虽殊,而其厚均也,必先度一矩为句,一矩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触其弦,则磬之倨句也。取石于灵璧,近水浮生,取水多土少者,即古所谓泗滨浮磬也。琢磨敲试,依律为其短长、厚薄。磬声太上则磨其旁,使薄而广、则浊。磬声太下,是声浊而薄。薄不可使厚,故磨其端使短。短则形小,形小而薄则声流矣。凡钟磬椎俱以坚枣木为之,削竹作柄,后秉绦结。其架亦两层,编列与钟同。《考工记》:梓人以羽属为磬虚,恒无力而轻,其声清扬而远闻。以为磬虚,故击其所悬由其虚鸣。其制方趺藉地,木刻羽属,如鹅状,伏于趺上,穴其背以虚,贯穴中植之磬簨,与钟簨同,但崇牙之端不施铜钩。疏云:以其卷然,可以挂悬,故磬用弦可挂悬于上也。今以红绒绦穿磬孔中,悬崇牙上顶。簨树羽以凤,两端亦刻如凤首,项下设环为翣,悬其璧翣,俱与钟同。

丝部:

琴 伏羲所制。岳内长三尺六寸六分,法期之数,古之制也。又取名家之琴合于古者,参考为式。取材用桐与梓,盖天下之材,良柔莫如桐,坚刚莫如梓。以桐为面梓为底,虚实相配,阴阳之义也。其材以东南向阳者为美。琴弦只用白色柘丝为上,原蚕次之,非此二丝则择其生缫者。若盐藏茧者则不堪用,盐茧丝打弦;脆而易断,阴雨则湿而不鸣故也。琴体无病全在桐,桐得水则无焦烈之音,得砂则无重滞之音,得石而清,得金而厉,得宝藏之物则有非常之音,得滩濑钟鼓之声则有洪亮之音。取材所贵者四,曰轻、松、脆、滑,而必以东西者为优。何以辨之,投于水则阳浮于上,阴沉于下,取当阳者而断之,声自不同,又必使木液竭而浊性尽。收藏之法,先刳其中,圆其外,投其瀑水之中周岁,垂之烈日之下经年,而又加诸灶上者累月,然后尽材之美也。

瑟 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三十三弦。颂瑟长七尺二寸,二十五弦。乐书曰:八尺一寸者,宫数也。七尺二寸者,商数也。乐议曰:八尺一寸者,九黄钟律之长也。一尺八寸者,倍黄钟律之长也。七尺二寸者,八黄钟律之长也。其制:桐面、梓腹、九梁、二越。越者,瑟两头底下穴也。其岳用桑不必异产,且丝声与桑宜。按《仪礼正义》,瑟首广而尾狭,近首鼓处则宽,近尾不鼓处则狭,故首欲近前以就一尺八寸之广,令可容二十五弦,近尾不鼓而尾之底有越,故尾狭于首而长倍之以容越也。首之越,上当其鼓处宜横;尾之越,余弦所归宜纵。其武,崇寸有八寸,四隅刻云以缘其武,盖取诸云和。漆其壁与首尾腹,不漆其背,恐柱之蹶也。柱,崇二寸七分,肩厚二分,足底阔一寸三分、厚四分。足要方平,防其倾倒,上边承弦口厚三厘。雅瑟、颂瑟其制不同,而皆广一尺八寸。十分其瑟之长,以其一为首之长,而尾倍之。又四分其尺有八之广,去一以为尾之广。八尺一寸之瑟,隐间五尺五寸;七尺二寸之瑟,隐间五尺。凡瑟之长皆用九,惟隐间用五,天地之数也。五十弦者,大衍之数也;二十五弦者,半其数也。首与尾俱绘以锦彩,昭其文也;隐间用粉素,存其质也;余者皆漆之,俱如漆琴法。面上两头各有小眼二十五孔,疏通以系弦。弦长一丈,内外各十二练丝为之,粗细相等。旧用朱弦,取朱弦疏越之意,然不若纯白者之声全也。练丝欲熟,熟则色莹透。缠法欲紧,紧则声高朗。中一弦,君弦也,设而不动,染黄色,较之他弦,稍粗,所谓太音希声也。

竹部:

凤箫 以比竹为之,又名排箫。其制:截竹为筒,古有三十三管,今制十六管,协十二律之数,又有四清声。第一黄钟管,长九寸;第二大吕管,长八寸四分二厘七毫;第三太簇管长八寸;第四夹钟管,长七寸四分九厘一毫五丝;第五姑洗管,长七寸一分;第六仲吕管,长六寸六分八厘九毫一丝三忽;第七蕤宾管,长六寸三分二厘;第八林钟管,长六寸;第九夷则管,长五寸六分二厘八毫;第十南吕管,长五寸三分;第十一无射管,长四寸九分九厘四毫三丝;第十二应钟管,长四寸七分四厘;第十三清黄钟管,长四寸五分;第十四清太吕管,长四寸一分八厘八毫;第十五清太簇管,长四寸;第十六清夹钟管,长三寸七分一厘八毫六丝零。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皆黄钟以本之也。然竹窍有厚薄,其分寸难以拘定大要。管长则声浊,短则声清。斟酌其长短,每差一分为一管,管口各开半窍,乃以其长管权为九寸,而度其圆径,如黄钟之法而更迭以吹,以审中声。若过于清,则易以长,过于浊,复截而短,要必适中,声合黄钟之宫而后已。黄钟之声信,而依次以渐而短而清,取之无不中度。十六管编列置于椟中,上齐其端,露一寸五分,便于吹也;下则长短不齐,参差如凤翼。其椟以木为之,阔一尺二寸,高一尺,髹以朱,两面皆戗金凤凰,纹藻为饰。

洞箫 古者造箫,或以玉,或以竹。今制:紫竹为之,长一尺九寸五分,围三寸,前五孔后一孔,俱径二分八厘。开口半窍名山口,径二分深五厘,吹窍至后孔离舌寸六分,后孔与前五孔俱离一寸一分,下有穿绳,孔离五寸二分,系以红绦,长与箫等,以黄锦囊盛之。

龙笛 以文竹为之,长一尺八寸,围二寸二分,上开一大孔,曰吹窍,径三分五厘;下开六孔,各径二分。吹窍至前一孔离三寸三分,余孔皆离五分。尾有穿绳二小眼相对,末孔至穿绳眼离一寸三分。吹孔至末共六寸。通身髹以朱,用木雕龙首金饰之安于上端,尾孔系以红绒绦,下垂若龙尾焉。

双管 以二竹相比为之,各长周尺九寸,围一寸二分,每管六孔,孔各离二分,用胶漆固如一,两端以锡束之,髹以朱。剪二荻筒为头,长二寸,薄则声浊,厚则声清。斟酌制之,用铜丝缚固,安于二管之端。吹荻头以发声,而按管孔以应律焉。

箎 古有六孔、七孔、八孔之异。今制:以竹为之,长一尺四寸,围五寸三分,面上吹窍径五分、横四分,形如酸枣。后一孔、前四孔、横底一孔,共六孔,皆径二分五厘。正面尾上开二小穿绳眼相并,中声在寓全在于此,失于大则过浊,失于小则过清,必大小适中,仅容一米许,而后中声出。吹窍至后一孔离二寸五分,后一孔至前一孔离一寸一分,余三孔皆然。末孔至绳眼九分。通身髹以朱,系以红绒绦。其竹之窍厚薄不齐,大小有度,然皆以心权度,若大则密窍取之,小则疏窍就之,而清浊高下得矣。

匏部:

笙 大者十九簧,谓之巢;小者十三簧,谓之和。《仪礼》云:笙一和而成声。今制:以小紫竹为之,一攒十七管,先安山口,每管内面方孔是也。开取有高低,以定其音律,以配其清浊。尺字山口最高,以次而低。为工凡、合四、一上、句凡、小尺、小工、小一、小六、小五,开至小五而孔最低矣。开山口完,以黄杨木接竹为脚,脚内旁开半窍施簧,簧用响铜打成簿片,用方刚铲之如雀舌状,看厚薄适宜平正严密,常如耳畔弹试,其声中律而已,否则再修之。用黄蜡沥青作点头,随时寒暑而调和之,点轻则声清,点重则声浊。要必字字协箫笛,其造笙簧审音妙诀曰:四字合小工,小工合大工,大工合大乙,大乙合小乙,小乙合大凡,大凡合小凡。又曰:清上合大上,合字合清上,小尺合合字,大尺合小尺,大尺合大四,四字合小五。安簧既毕,按序植于斗中,内外管各有按孔,外孔十四,内孔三。内孔者,大乙、大四、背凡也,其管箍有竹篾。古制斗用匏,多难周正,且易破碎。今旋坚木为之,内安顶柱以掌其盖,盖用牛角循边钻孔十七,要比管脚相称,若气漏而不动簧,则声不应矣。斗用漆布灰髹以黑。如必用匏以备八音,选椰匏圆正者为之更妙,又制坚木为项,状如壶嘴,刻通透漆两合之。匏边端有短嘴,以项插置其中,如吹某字则按某孔,呼吸簧动而声发,是谓吹笙鼓簧也。不按孔吹之即作声者,谓之游簧,当去其壅塞尘垢则准矣。用黄锦囊盛之,凡点笙用铜盘贮点料,以五色石研之,其石谓之五音石。

土部:

埙 乃埏埴以为器,形如秤锤。古有雅者,有颂者,有七孔、八孔者。形如雁子谓之雅埙,如鸡子谓之颂埙。今庙中俱用雅埙。其制:通高四寸,中虚高三寸六分,空围八寸一分,径二寸七分,四围及底俱厚四分。吹口围九分,径三分,中虚上锐,平底圆体。前三孔如倒品字样,上二下一。后二孔平列。除吹口,前后共五窍,皆径二分。前下一孔去底皮一寸,前上二孔去底皮一寸二分,后二孔去吹口一寸四分,前上二孔去吹口一寸八分。前后二孔并列者,其中各开五分。造之法:旧用白棉花和黄土为之。今制:以米汤和灰为模曝干,用矾石捣研极烂,以水澄细,取上好生漆调和如饴馒团,冒塑于模,于锐处留一窍,待干将内土后上窍中挖出。穴前后窍毕,更加漆布,细灰磨光,髹以朱色,戗金云龙为饰。开前后孔,俱往来容一米许。内要圆净如拭乃协律,否则无声或不应律。又法以小长线堆成雁子样,比雁子略小三分,以线端向上。乃用美润之土和棉纸,舂至极熟,糊于线堆雁子样外,厚二三分。既成埙,留吹口,以线端向口外阴干,量颇干,依作埙分数,开前后取音之孔完美,遂将线端仔细抽出,内堆之线尽净,则中虚外密不泄气,其音乃全。堆线之法层数自下而上,凡遇阳数,自内而外;遇阴数,自外而内,条理欲其分明,不可杂乱。埙土未干,可以抽线,干则难抽矣。

革部:

鼖鼓 即晋鼓。《冬官?考工记》:人为皋陶。注:陶当作鞠,鼓腔也。长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注曰:广,中广、头狭,为穹窿,谓鼓木一判者,其两端广六寸,而中央广尺,如此乃得有腹木。腹穹窿者,居鼓三之一;其鼓四尺者,版穹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倍之为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加鼓四尺,穹之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二。此鼓合十二版也。上三正者,谓两头一平,中央一平。郑玄谓:三读作参。正,直也。言直其两端,各居二尺三寸,不弧曲也。或又云:鼍鼓即鼖鼓。《考工记》云: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注云:中围加三之一者,加于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之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则合二十四版,则版穹六寸,三分寸之二。今制:鼓大而短,安于架中,其面上仰,乃俯而击之。凡冒鼓,以桑木为体,冒以牛、马革,必于启蛰之日造之,应雷声也。占日之阴晴,阴则声缓,缓则不变;晴则声急,急则无恒。凡制大鼓,俱准此法,以差而增减之,不必泥古也。

悬鼓 周之制,其大小视楹鼓。腹加铜环悬之簨簴,在宫悬四隅,其簨簴并如钟磬架。

楹鼓 殷之制,木身,高三尺五寸,皮面阔二尺二寸,两旁用四铜环,冒皮用铜泡钉二行。通身漆以朱,横施于木柱,柱高六尺六寸,以重十建之柱。贯鼓上出,高又半之。顶上安彩凤作来仪状。方盖并缀以红罗销金云花,双檐四角有裹金四牛首,皆衔璧翣,每串各五,末缀以绦结。柱下方趺如十字,俱髹以朱,刻臝属四,如狮,安于趺,俱头向外。

足鼓 夏后氏之制,较楹鼓稍长。独木为架,高七尺,上端木刻为云,横鼓于上,其下施四足如十字。

鞉鼓 面广六寸,高厚相等,横腹加柄,长一尺九寸,贯中上出五分许。两旁当鼓之半安铜纽,系以红丝绳,绳末丸蜡为珥,其长短称鼓面之中。用木为架,两纵二横相比,下各施方趺。横木上开孔,下开半孔,植鼓柄于中。

搏拊 状如革囊,以韦为之,若鼓然,中实以糠。今制以桑为,长尺有咫,两头冒以韦。径六寸,腹微大采绘,饰以金环二,并直列之以系襻焉,闲则卧置于架,其架如鞉鼓之架,上安二荷叶以承之。

田鼓 亦为应鼓。其制以木为筒,长一尺二寸,韦面五寸,鼓之最小者。卧于架击之。其架如搏拊之制。

相鼓 小而扁,或云悬击于胸前,或谓相鼓即拊鼓。韦表糠里者皆非。今制,扁鼓安柄,执而击之。

木部:

柷 以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上方二尺四寸,下阔一尺九寸,深一尺八寸,中虚有底。柷之中,东方图以青,隐而为青龙;南方图以赤,隐为丹凤;西方图以白,隐而为驺虞;北方图以黑,隐而为灵龟;中央图以黄,隐而为神螾。外三面绘山,东一面绘水,水上穿一大圆窍,径四寸五分,象日之浮于海。止如椎以梓木为之,柄长二尺四寸。

敔 以梓木为之,状如伏虎,身长三尺,首高一尺二寸五分,尾长一尺一寸。背刻二十七龃龉,绘黄色黑纹,载以方趺,朱髹。籈,以竹为之,长二尺四寸,中破二尺二寸,为十二茎,用篾箍之。

木铎 铸铜铁为铎,上安木柄,铎内施钩,悬垂木舌节。舞者执,行而摇。

舞器

旌节 簇红缨为之,加涂金铜云宝盖于其上,又用绿斜皮刻花为盖覆缨上,其顶处用皮。金绿为七层,长七尺,贯以红绒绦,下缀以结。竿长八尺五寸,朱髹,上安涂金铜龙首,口衔宝盖,下垂组缨。

龠 古用苇龠。今制:以竹为之,长二尺二寸,三窍,朱饰。

翟 以木为之,柄长一尺四寸,其巨细度龠孔足容,朱髹之,柄端刻龙首,长五寸,饰以金彩。每翟用雉尾三根插龙口中。

大成乐舞

大成乐共六曲入奏,内叠奏二曲。其谱止有合、四、上、尺、工、六,六字;共用二律、三吕、五正声、一子声。有宫、商、徵、羽而无角,有喉、齿、舌、唇而无牙。自前明肄于太常,颁行天下。至国朝复察废坠,审音律,招徕乐舞,先期演习,故声容缀兆,咸肃雍和平云。

 迎神奏咸平之曲(有乐、无舞)

大太四 哉南工 至林尺 圣!仲上 峻太四 德仲上 弘林尺 功,仲上 敷南工 文林尺

衍仲上 化太四, 百林尺 王仲上 是黄合 崇。太四 典黄合 则太四 有仲上 常,林尺

昭南工 兹林尺 辟太四 雍仲上, 有黄六 虔南工 簠林尺 簋仲上, 有林尺 严仲上

鼓黄合 钟。太四

 初献奏宁平之曲(有乐、有舞)

觉太四 我仲上 生林尺 民仲上, 陶太四 铸黄合 前仲上 圣太四, 巍南工 巍林尺

泰仲上 山太四, 实黄合 予太四 景仲上 行太四。 礼仲上 备太四 乐仲上 和林尺,

豆黄合 笾太四 惟林尺 静仲上, 既太四 述南工 六黄六 经林尺, 爰南工 斟林尺

三仲上 正。太四

 亚献奏安平之曲(有乐、有舞)

至太四 哉仲上 圣黄合 师太四,天南工 授林尺 明仲上 德太四,木仲上 铎太四

万仲上 世林尺,式仲上 是太四 群林尺 辟仲上。清黄合 酒南工 维林尺 醑仲上,

言林尺 观仲上 秉黄合 翟太四,太太四 和南工 常黄六 流林尺 ,英南工 才林尺

斯仲上 植。太四

 终献奏景平之曲(有乐、有舞)

猗仲上 欤南工 素林尺 王仲上,示林尺 予仲上 物太四 轨黄合,瞻黄六 之南工

在林尺 前仲上,神林尺 其仲上 宁太四 止黄合。酌太四 彼黄合 金林尺 罍仲上,

惟南二 清林尺 且太四 旨仲上,登仲上 献太四 既林尺 终仲上,弗黄六 遐南工

有林尺 喜。仲上

 撤馔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

璧仲上 水太四 渊仲上 渊林尺,崇太四 牙仲上 嶪黄合 嶪太四,既太四 歆南工

宣林尺 圣仲上,亦仲上 仪林尺 十太四 哲仲上。声黄合 金太四 振仲上 玉太四,

告南工 兹林尺 将仲上 彻太四,鬷黄合 假太四 有仲上 成林尺,羹黄六 墙南工

靡林尺 愒。仲上

 送神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

煌太四 煌南工 学林尺 宫仲上,四黄合 方太四 来仲上 宗太四,甄黄六 陶南工 胄林尺 子仲上,暨南工 予林尺 微仲上 躬太四。思仲上 皇林尺 多南工 士林尺,

肤仲上 奏太四 厥林尺 功仲上,佐黄六 予南工 永林尺 清仲上,三南工 五林尺

是仲上 隆。太四

望瘗乐,曲同送神。

乐谱

太四 琴,七徽二弦,左手食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二、三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十五、十六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二、第三管。笙,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六孔开,余皆闭。笛,第六孔开,余皆闭。埙,上窍平吹,下五孔皆闭。箎第六底孔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一孔。凡太四谱皆仿此。

南工 琴,七徽五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瑟,外九弦、十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十管、第十一管。笙,第一管、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以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二孔与下四孔皆开,余皆闭。笛,第二孔与下四孔皆开,余皆闭。埙,后二孔左手大指窍与前三窍俱开,余皆闭。箎,第二孔与下三孔、底一孔皆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五孔。凡南工谱俱仿此。

林尺 琴,七徽四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瑟,外七弦、八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二十弦、二十一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八管、第九管。笙,吹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三孔与下三孔皆开,余皆闭。笛,第三孔与下三孔皆开,余皆闭。埙,右手食指窍并左手二窍俱开,余皆闭。箎,第三孔与下二孔、底一孔俱开,余皆闭。双管,开第四孔。凡林尺谱俱仿此。

仲上 琴,七徽半,三弦,左手无名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五弦、六弦,右手食指顺勾;内十八弦、十九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六管、第七管。笙,第二管、第十管,以左右手大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四孔与下二孔皆开,余皆闭。笛,第四孔与下二孔皆开,余皆闭。埙,左手中指与食指二窍皆开,余皆闭。箎,第四孔与下一孔、底一孔皆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三孔。凡仲上谱皆仿此。

黄合 琴,七徽,一弦,左手中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第一弦用右手食指顺勾,内第一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一管。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六孔皆闭。笛,六孔皆闭。埙,上窍向上稍仰吹,五孔皆闭。箎,六孔皆闭。双管,六孔皆闭。凡黄合谱俱仿此。

黄六 琴,七徽,六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瑟,内第一弦用左手食指顺勾,外第一弦右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十二管、第十三管。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中指及食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后一孔开,前五孔皆闭。笛,第一孔开,下五孔皆闭。埙,右手大指窍,前后各窍皆开。箎,后一孔开,余皆闭。双管,六孔尽闭。凡黄六谱俱仿此。

鼍鼓 在殿陛之下,先击三百六十数,以警戒;后又击三通,以节其进。其击法,首以两椎连双击壴桑者二,其鼓一击,又两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两击以别之,三次共四击,此起鼓之例。此后不必击壴桑,但以椎于鼓上,先后二击者三,三次共六击,此为第一通。又先后三击者三,为第二通,三次共九击。又急五击者三,而末紧加二击以结之,此为第三通,三次带末二击共十七击。通前共三十六击,以当一岁之运。初起,乐生卷班;第一通毕,俱升堂;第二通毕,入室;第三通毕,俱就位,谓之著往。全乐奏终,其击法又如前。初起,卷班;第一通毕,离位;第二通毕,致事;第三通毕,拜辞而散,此全乐之收宫,谓之饬归,所以警其退也。击鼍鼓,于始于终皆取警戒之义焉。

鼓字用左手击,鼕字用右手击。

初起 扎扎鼕 扎扎鼕 扎扎鼕鼕

第一通 鼓鼕 鼓鼕 鼓鼕

第二通 鼓鼕鼕 鼓鼕鼕 鼓鼕鼕

第三通 鼓鼕鼓鼕鼕 鼓鼕鼓鼕鼕 鼓鼕鼓鼕鼕

结 尾 鼕鼕

左手欲轻,右手欲重。

大鼓大钟 在大成门之左右,初行祭礼则击鼓,祭事俱毕则击钟,鼓三百六十击,钟一百八响。凡迎神送神,俱鼓钟齐鸣。

麾 麾生执麾,升龙向外,降龙向内。如迎神作乐举之,则升龙现,高唱曰“乐奏咸平之曲”。“迎神”二字一读,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韵,“咸平之曲”四字分排欲匀,尾声悠长,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戾。每起一曲即举麾,依歌章唱一声。凡八曲奏终,听栎敔毕,偃麾则降龙现,高唱曰“乐止”,欲沨然而去。

起止乐谱 “乐奏——咸——平——之——曲——”,长韵。大乐渐止,长韵渐细。

柷 每奏一曲之始,听举麾唱毕,两手举止先撞底一声,次击左旁一声,次击右旁一声,共三声以举乐。堂上堂下之乐,俱统命以柷焉。

敔 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两手举籈,先击其首者三,次逆栎龃龉者三,共六响以止乐。堂上堂下之乐,皆制命于敔焉。

镈钟 宫悬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即击一声,以开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始条理也。

特磬 每悬北南各三架,每奏一曲之终,即击一声以收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又次北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终条理也。

悬鼓 宫悬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悬鼓。先乾响巽应,次坤响艮应,凡四声。盖一曲之收宫也。

编钟 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击一声以开众音。自东而南,自西而北,轮更击搏。每奏八句八响,乃一句之始条理也。

编磬 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终,即击一声以收众音。自西而南,自东而北,轮更敲戛。每曲八句八响。乃一句之终条理也。

楹鼓 足鼓 鞉鼓 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句之终听编磬响毕,先击楹鼓一声,足鼓应之,鞉鼓尾之,凡三响三应三尾。摇鞉法,持柄,左转两耳,击三点。盖一句之收宫也。

登歌钟 堂左一架,每奏一字之始,听歌声既发,即击一声以开众音。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始条理也。

登歌磬 堂右一架,每奏一字之终,即击一声以收众音。

凡钟磬在悬,以乐生所向之方下层,自右数第二○合字,第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字,第八○尺字;上层自左数第二○工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击磬俱按律吕,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终条理也。歌钟同法,列谱于下:

 编歌钟磬谱

 南

 无

 应

 清

 清

 清

 清

 蕤

 仲

 姑

 夹

 太

 大

 黄

搏拊 田鼓 搏在门内,田在门外,共四架。每奏一字之终,听歌磬响毕,即拍搏拊一声,速敲田鼓应之。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手,四字则两手齐拍。敲田鼓法,初字以右杖,再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则以二杖齐敲。盖一字之收宫也。

歌 乃一乐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颂,其法不同。今止一字一韵,审其为喉舌唇齿,以定其音律,凡字俱有声有音,声即字也,音则其落韵也。字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韵合之。如大成乐所用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属宫,出于喉而落于喉内;○四字属商,出于齿而落于舌之上根;字属徵,出于舌上而落于上之近外;○尺字属徵,出于舌头而落于上之近内;○工字属羽,出于唇而落于上鼻孔;○六字属少宫,出于喉而落于喉外。总之,歌在口中以律吕之九宫往来轮转,如琴之弦,如箫之孔,如钟磬之在悬。自“合”至“六”,声渐高而清;自“六”至“合”,声渐低而浊。得此九宫之声音,凡歌入口皆协律吕矣。列谱于下:

歌 自上而下渐低、渐浊、渐巨。

声 五六凡工尺上乙四合。

谱 自下而上渐高、渐清、渐细。

 歌 口 谱

相鼓 木铎 节武舞以金铎,节文舞以木铎,一声应一步。旁侍者执摇,听堂下乐既发声,即摇一声,随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则先俯,仰则先仰,以为舞容之节。相鼓,用手执于胸前,所以辅铎者,每摇铎一响,则击鼓一声以应之。

旌节 舞将陈,执节前导,既列缀兆,则分立东西舞生之首。如初献,麾生唱“乐奏宁平之曲”,东阶节生亦扬节唱曰“奏宁平之舞”,三献皆同。舞毕,西阶节生抑节唱曰“舞止”。各植节架上,舞生俱归班。

龠 翟 龠用左手横执之,有窍而不吹。或云:缀兆转折八位之时齐吹,以节走趋。翟用右手纵执之。翟纵龠横,齐肩执之为执。起之齐目为举。平心执之谓衡。尽手向下执之谓落。向前正举为拱。向耳偏举为呈。龠、翟纵横两分为开。龠、翟纵横相加为合。龠、翟纵横合如一为相。各分顺手向下为垂。两手相接为交。凡执龠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纵则如绳,横则如衡。执秉者不可忽也。

舞谱

迎神,奏咸平之章(有乐、无舞)。

初献,奏宁平之章。

觉 东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向前。西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向前。

我 东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向前。西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向前。

生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拱,面顾西。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面顾东。

民 东班舞生转身向西,左足虚其根,足尖著地,合龠高拱。西班舞生转身向东,右足虚其根,足尖著地,合龠高拱。

陶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侧东,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东,面侧西,跷左足。

铸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东,面侧西,跷左足。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侧东,跷右足。

前 东班舞生合龠躬身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躬身向上揖。

圣 东班舞生交龠转身,向西出右足。西班舞生交龠转身,向东出左足。

巍 东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侧面向西。西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侧面向东。

巍 东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侧面向东。西班舞生开龠向上,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侧面向西。

泰 东班舞生合龠,交点右足;西班舞生合龠,交点左足。

山 东班舞生合龠,交点左足;西班舞生合龠,交点右足。

实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东,过左足于右交立,侧面向西。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过右足于左交立,侧面向东。

予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西,过右足于左交立,侧面向东。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东,过左足于右交立,侧面向西。

景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拱,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

行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揖。

礼 东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西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备 东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乐 东班舞生合龠转身侧面向西,由上拱于下,跷左足。西班舞生合龠转身侧面向东,由上拱于下,跷右足。

和 东班舞生合龠转身侧面向东,由下拱于上,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转身侧面向西,由下拱于上,跷左足。

豆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右足。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左足。

笾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左足。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右足。

惟 东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侧面向西。西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侧面向东。

静 东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侧面向东。西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侧面向西。

既 东班舞生深曲右手出于左,举右手,垂左手,侧面向西。西班舞生深曲左手出于右,举左手,垂右手,侧面向东。

述 东班舞生深曲左手出于右,举左手,垂右手,侧面向东。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于左,举右手,垂左手,侧面向西。

六 东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

经 东班舞生合龠,左右手拱,复平衡。西班舞生合龠,左右手拱,复平衡。

爰 东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斟 东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三 东班舞生开龠出左足,西班舞生开龠出右足。

正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

亚献奏安平之曲:

至 东班舞生开龠、翟,蹲身低首。西班舞生开龠、翟,蹲身低首。

哉 东班舞生开龠、翟,齐举至眉,左足交右足。西班舞生开龠、翟,齐举至眉,右足交左足。

圣 东班舞生开龠、翟,齐举至眉,右足交左足。西班舞生开龠、翟,齐举至眉,左足交右足。

师 东班舞生合左手于右向上拱,深揖。西班舞生合右手于左向上拱,深揖。

天 东班舞生开龠,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跷左足。东班舞生开龠,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跷右足。

授 东班舞生开龠,出右手,向上曲左手,跷右足。西班舞生开龠,出左手,向上曲右手,跷左足。

明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蹲身面向西。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蹲身面向东。

德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蹲身面向东。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蹲身面向西。

木 东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西拱于前,出左足。西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东拱于前,出右足。

铎 东班舞生举龠齐眉,举翟平衡,跷左足。西班舞生举龠齐眉,举翟平衡,跷右足。

万 东班舞生举翟齐眉,举龠平衡,跷右足。西班舞生举翟齐眉,举龠平衡,跷左足。

世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上,躬身点左足。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上,躬身点右足。

式 东班舞生转身向西,直出左手左足。西班舞生转身向东,直出右手右足。

是 东班舞生仍转身向西,直出右手右足。西班舞生仍转身向东,直出左手左足。

群 东班舞生仍转身向西,蹲身平拱于西。西班舞生仍转身向东,蹲身平拱于东。

辟 东班舞生转面于东,蹲身平拱于东。西班舞生转面于西,蹲身平拱于西。

清 东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西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

酒 东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跷左足。西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跷右足。

维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侧面顾西。西班舞生合龠向上,侧面顾东。

醑 东班舞生转身面西,合龠向上,跷左足。东班舞生转身面东,合龠向上,跷右足。

言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侧东,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东,面侧西,跷左足。

观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东,面侧西,跷左足。东班舞生合龠拱于西,面侧东,跷右足。

秉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揖。

翟 东班舞生交龠转身面西,出右足。西班舞生交龠转身面东,出左足。

太 东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西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东。

和 东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东。东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常 东班舞生交龠点右足,西班舞生交龠点左足。

流 东班舞生合龠点左足,西班舞生合龠点右足。

英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东,左足交右足,面向西。西班舞生合龠拱于西,右足交左足,面向东。

材 东班舞生合龠拱于西,右足交左足,面向东。西班舞生合龠拱于东,左足交右足,面向西。

斯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拱,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拱。

植 东班舞生合龠向西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东揖。

终献奏景平之章:

猗 东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西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

欤 东班舞生合龠由右拱于左,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由左拱于右,跷左足。

素 东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西,由上拱于下,跷右足。西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东,由上拱于下,跷左足。

王 东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东,由下拱于上,跷左足。西班舞生合龠转身面向西,由下拱于上,跷右足。

示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右足。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左足。

予 东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左足。西班舞生合举龠齐眉,点右足。

物 东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西。西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东。

轨 东班舞生开龠,起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东。西班舞生开龠,起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西。

瞻 东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举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东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举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东。

之 东班舞生深曲左手出右,举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向东。西班舞生深曲右手出左,举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向西。

在 东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西班舞生合龠平衡低首。

前 东班舞生合龠左右拱,复平衡。西班舞生合龠左右拱,复平衡。

神 东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

其 东班舞生交龠拱于右,跷左足。西班舞生交龠拱于左,跷右足。

宁 东班舞生开龠出右足,西班舞生开龠出左足。

止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揖。

酌 东头三、五班舞生转身向下,蹲身相对拱。西头三、五班舞生转身向下,蹲身相对拱。

彼 东二、四、六班舞生转身向下,蹲身相背拱。西二、四、六班舞生转身向下,蹲身相背拱。

金 东班舞生转面向西,先垂手,次对拱,出左足。西班舞生转面向东,先垂手,次对拱,出右足。

罍 东班舞生转面向东,先垂手,次对拱,出右足。西班舞生转面向西,先垂手,次对拱,出左足。

惟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左足,拱于右。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右足,拱于左。

清 东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右足,拱于左。西班舞生合龠向上,深曲左足,拱于右。

且 东班舞生左手平衡,右手举翟齐眉,左足交于右足。西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举龠齐眉,右足交于左足。

旨 东班舞生右手平衡,左手举龠齐眉,右足交于左足。西班舞生左手平衡,右手举翟齐眉,左足交于右足。

登 东班舞生转身向西,两手齐开,各进一步。西班舞生转身向东,两手齐开,各进一步。

献 东班舞生开龠朝上,举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侧西。西班舞生开龠朝上,举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侧东。

既 东班舞生开龠朝上,举左手于肩,垂右手于下,面侧东。西班舞生开龠朝上,举右手于肩,垂左手于下,面侧西。

终 东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左,次拱于右,复拱于上。西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右,次拱于左,复拱于上。

弗 东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右,次拱于左,复拱于上。西班舞生合龠,先拱于左,次拱于右,复拱于上。

遐 东班舞生开龠,高举右手,曲左手于背,面向西,出右足。西班舞生开龠,高举左手,曲右手于背,面向东,出左足。

有 东班舞生开龠,高举左手,曲右手于背,面向东,出左足。西班舞生开龠,高举右手,曲左手于背,面向西,出右足。

喜 东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于顶,三鼓起身。西班舞生朝南深揖,手按于顶,三鼓起身。

撤馔奏咸平之章(有乐、无舞)。

送神奏咸平之章(有乐、无舞)。

望瘗曲同送神(有乐、无舞)。

祭关帝礼

岁凡三祭。五月十三日,前殿照常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盘。后殿不用牛,余照前殿。其春秋二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笾十、豆十。后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笾各八、豆各八。

前殿仪注

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左旁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奠帛官跪献毕,行一跪三叩礼,退。赞“献爵”,献爵官立,献毕,退。赞“诣读祝位”,读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将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引赞赞“跪”,承祭官及读祝者俱跪。赞“读祝”,读祝毕,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内,行一跪三叩礼,退。引赞赞“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礼,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通赞唱“撤馔”(执事者诣神位前,将笾豆等各少举)。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通赞唱“读祝者捧祝,进帛者捧帛,司馔者捧馔,恭诣燎位”。引赞引承祭官退至西边立,俟捧祝、帛过毕,复位。引赞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赞“焚祝帛”,赞“礼毕”,引承祭官退。

后殿仪注

祭日引赞引承祭官进中门,赞“诣盥洗所”(盥手帨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引赞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赞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炉。左引赞引承祭官诣曾祖光昭公香炉前,司香者跪。引赞赞“上香”,承祭官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引赞引承祭官诣祖裕昌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引承祭官诣父成忠公香炉前,同前上香毕。引赞赞“复位”,承祭官复位。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通赞唱“奠帛、行初献礼”,捧帛、执爵者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引赞赞“奠帛”。赞“献爵”(仪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献毕。赞“读祝者诣读祝位”(光昭公,仪同前殿)。通赞唱“行亚献礼”(仪同初献,但不奠帛,不读祝)。通赞唱“行终献礼”(仪同亚献)。唱“撤馔”(仪同前殿)。唱“送神”,引赞赞“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礼,兴,平身。余悉同前殿。

祭厉坛礼

凡京都有泰厉之祭,在王国有国厉之祭,在各府、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又各有乡厉之祭。每岁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纸酒随用。先期三日,主祭官斋沐更衣(用常服),备香烛酒果,牒告本处城隍。通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诣神位前跪,进爵,献爵,奠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又一跪三叩,兴,平身,焚告文,礼毕。

本日设城隍位于坛上,祭物:羊一、豕一。设无祀鬼神坛于坛下左右(书曰“本府境内无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于器,同羹饭等铺设各鬼神位前。陈设毕,通赞唱“执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赞行一跪三叩礼,兴,平身。主祭官诣神位前跪,三献酒,俯伏,兴,平身,复位。读祭文,读毕,又一跪三叩。焚祭文并纸钱,礼毕。

祭旗纛礼

每岁霜降前一日,镇标三营将士盛装铠伏,迎请旗纛到教场,张幕扎营。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献礼毕,放炮扬威撤幕,束装整伍回营,归纛于兵器库。各县皆然。

乡饮酒礼

顺治初,令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举行乡饮酒礼,设宾僎介主,酒席于存留钱粮内支办,凡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遂为定制云。

乡饮酒仪注

京府及直省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一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前一日,执事者于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习礼。至日黎明,执事者宰牲具馔。主席及僚属、司正先诣学,遣人速宾、僎以下。比至,执事者先报曰“宾至”,主席率僚属出迎于庠门之外以入。主居东,宾居西,三让三揖而后升堂,东西相向立。赞“两拜”,“宾坐”。执事又报曰“僎至”,主席又率僚属出迎,揖让升堂,拜坐如前仪。宾、僎、介至,既、就位,执事者唱“司正扬觯”,执事者引司正由西阶升,诣堂中,北向立。执事者唱“宾、僎以下皆立”,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揖。执事者以觯酌酒授司正,司正举酒曰:

“恭惟朝廷,率由旧章,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当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

读毕,执事者唱“司正饮酒”。饮毕,以觯授执事。执事者唱“揖”,司正揖,宾、僎以下皆揖。司正复位,宾、僎以下皆坐。唱“读律令”,执事者举律令案于堂之中。引礼引读律令者诣案前,北向立。唱“宾、僎以下皆立”,行揖礼如前,读毕复位。执事者唱“供馔案”,执事者举馔案至宾前,次僎,次介,次主。三宾以下各以次举讫,执事者唱“献”,宾主起席北面立。执事者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宾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答拜讫。执事者又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诣僎前置于席,交拜如前仪毕,主退复位。执事者唱“宾酬酒”,宾起僎从之。执事者斟酒授宾,宾受爵诣主前置于席,稍退。赞“两拜”,宾、僎、主交拜讫各就位坐。执事者分左右立,介、三宾、众宾以下以次斟酒于席讫,执事者唱“饮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汤,又唱“斟酒”,饮酒、供汤三品毕。执事者唱“撤馔”,候撤饮案讫。唱“宾、僎以下皆行礼”,僎、主、僚属居东,宾、介、三宾、众宾居西。赞“两拜讫”,唱“送宾”,以次下堂分东西行,仍三揖出庠门而退。凡乡饮酒礼,高年有德者坐席居上,余以次序齿。而列其有违犯科条者,不许干良善之席,违者罪以违制。敢有喧哗失礼者,扬觯者以礼责之。

主,府城知府,县城知县,如无正印官,佐贰官代,位于东南。大宾以致仕官为之,位于西北。僎宾择乡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东北。介,以次长,位于西南。三宾,以宾之次者为之,位于宾、主、介、僎之后。除宾、僎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司正以教职为之,主扬觯以罚。赞礼者,以老成生员为之。乡饮酒方位图见下:

 乡饮酒方位图

乡约讲读圣谕

顺治九年,颁行六谕,卧碑文于八旗、直隶、各省。十六年,议准译书六谕,令五城各设公所,择善讲人员,讲解开谕,以广教化。直省府、州、县亦皆举行乡约,设城司及各地方官责成乡约人等,于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讲。

康熙九年,上谕十六条,通行晓谕八旗佐领,并直隶各省督抚,转行府、州、县、乡、村人等,切实遵行。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一笃宗族以昭雍睦。

一和乡党以息争讼。一重农桑以足衣食。

一尚节俭以惜财用。一隆学校以端士习。

一黜异端以崇正学。一讲法律以儆愚顽。

一明礼让以厚风俗。一务本业以定民志。

一训子弟以警非为。一息诬告以作良善。

一戒窝逃以免株连。一完钱粮以省催科。

一联保甲以弭盗贼。一解仇忿以重身命。

二十五年覆准上谕十六条,令直省督抚转行提镇等官,晓谕各该营伍将弁兵丁。并颁发土司各官,通行讲读。

雍正元年,钦定圣谕广训十六章,共计万言,刊刻颁行,分发府、州、县、乡、村,令生童诵读。每月朔、望日,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条宣讲,兵民皆得恭听,俾圣教覃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