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雍正 » 雍正全文在线阅读

《雍正》“雍正”年号是否意味着雍亲王得位之正?

关灯直达底部

“雍正”年号确应与“雍亲王”有关。那么,“雍正”是否意味着“雍正得位之正”,进而能否进一步延伸,得出“雍亲王得位不正”的结论呢?

说起“雍正”年号,人们可能会想到侯宝林、刘宝瑞在相声《讲帝号》中所说的:“因为他做皇上那天,他坐歪了,不正,大伙儿一拥他,嗯,正了——‘拥(雍)正’。”这是相声的逗乐与调侃,可以一笑了之。

还有一种更流行的说法是:“雍正”年号表面上是“雍亲王得位之正”,恰恰表明了“雍亲王得位不正”,实乃“此地无银三百两”也。这是对雍正帝胤禛非法继位的一种暗讽,但它能成立吗?

清帝“年号”怎么拟定?

年号肯定都用好的字眼。“雍”者,和蔼、和顺、和好、和谐之意,历史上年号有用“雍”字的,如“雍熙”是宋太宗的年号,“雍宁”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年号。那么,“雍”与“雍亲王”是否有关系呢?

首先,胤禛所封为“雍亲王”“雍正”与“雍亲王”的“雍”,汉文写法一致,满文的写法也相同。其次,有清一代,身为皇子先封王,后又成为皇帝者,共有四人:一是“雍亲王”,二是“宝亲王”即后来的乾隆帝弘历,三是“嘉亲王”即后来的嘉庆帝颙琰,四是“智亲王”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雍亲王”与“雍正”,“嘉亲王”与“嘉庆”用字上的联系至为明显,此外还有旻宁,当时供他选择的年号中就有“智临”,这与“智亲王”密切相关。

封号与年号所取都是嘉名,作为后起的年号,参照亲王时的封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由此可以认定,“雍正”年号确应与“雍亲王”有关。那么,“雍正”是否意味着“雍正得位之正”,进而能否进一步延伸,得出“雍亲王得位不正”的结论呢?

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去世。十一月二十,雍正帝登极,即位诏书中说:“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这是迄今所见“雍正”年号第一次出现,同时又没有任何的解释。

让我们看一看清朝拟定年号的程序,或许对于“雍正”年号的解读有启发意义。

先看“康熙”年号。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1661年2月5日)顺治帝福临去世,玄烨继立。王熙时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他在自撰年谱里说:“初八,同内阁拟上世祖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由此可以看出,年号是由臣下撰拟的。

再看“道光”年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1820年9月2日)嘉庆帝去世。八月初三,大臣“恭撰恩诏、建元年号”,年号共四个:绍德、建恒、道光、智临。八月初七,即位诏书已拟定,八月二十七,旻宁正式登极,即位诏书中公布:“以明年为道光元年”。这表明先由大臣拟年号,有数个备选,最后由皇帝决定。

拟定年号一事更为人熟知的,是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后,长子载淳继立,先由辅政八大臣所拟的“祺祥”年号,取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这是清代各个年号中确切知道出处及意义者。随后发生辛酉政变,“祺祥”年号取消。有记载说,大学士周祖培起初主张用“熙隆”或“乾熙”,最后从众议改用“同治”二字。奏上,奉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懿旨允可。

“雍正”凭何正视听?

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铭在其日记中说:“国朝(按即指清朝)即位改元,向由大学士及军机大臣,各拟数号呈进,天子择而用之。”今天我们不知道,新皇帝即位时是否都如旻宁那样,有数个年号可以选择,但年号由大臣所上、皇帝(或皇太后)圈定,应是通例。

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雍正”年号出台的过程,但由上面的探讨可知,除非有材料证明“雍正”年号由胤禛一人径直敲定,否则我们就应该认定,此一年号也应是大臣撰拟(可能不止一个),而呈胤禛圈定。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雍正”年号如此容易让人想到“雍亲王得位之正”,进而联想到“雍亲王得位不正”,那么当时的大臣们怎敢撰拟这一年号?而胤禛又怎会在多个年号中,选择此一年号?!若真有此讥讽之意在,细心、敏感如胤禛者,又怎能轻饶那些胆大包天的臣下呢?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雍正”年号的拟定,表明了当时君臣都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即使其有“雍亲王得位之正”的含义,后人似不应再往下推得“雍亲王得位不正”。也就是说,“雍正”年号与议论不休的雍正帝非法继位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雍正”年号,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些说法,可以看作是“雍正得位不正”说法的具体化。如一说称:胤禛借权臣的力量继位,在夺位过程中使用了残酷的手段,参与夺位的诸弟多不得善终,康熙帝许多近臣也遭到贬斥。所以,雍正帝即皇位的正当性,在当时就受到怀疑,他想以此年号为自己“正名”。另一说称:“雍正”年号既有沿用“雍亲王”的含义,也取其本名“禛”之谐音,同时亦有正统、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间流传之“夺位”谣言。

说“雍正”年号有强调“正”的含义,不无道理,但“真理再往前一步,往往就变成谬误”。康熙帝去世七天后,胤禛登极、改元,“雍正”年号的拟定,肯定比这还要早——难道胤禛有如此先见之明,预料到民间会流传他非法夺位的谣言,并急急忙忙提前“辟谣”?

就史实而言,对胤禛得位感到震惊者诚有之,但胤禛诸兄弟不得善终,康熙帝近臣遭贬斥,是胤禛即位之后,亦即改元“雍正”之后发生的,这与他要用“雍正”年号为自己“正名”风马牛不相及。

显然,上述种种说法的由来,不是因为雍正帝为了“正名”“辟谣”所打出的“雍正”年号造成的,而是人们心中有雍正帝非法继位的“谣言”在。

“正”还是“不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议论“雍正”年号。早在雍正时就有人对该年号影射、非议,只是与我们今天的角度不同罢了。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失宠后被抄家,抄得举人汪景祺所著诗文,其中有一篇《历代年号论》,指出“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汪氏举了历朝历代一些带“正”字的年号为例,如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我们找出这些年号进行分析,发现还真是不祥:金朝海陵王年号“正隆”,他被部将所杀;金哀宗年号“正大”,最后国破身死;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年号是“至正”;明英宗“正统”年间,土木之变被俘;明武宗“正德”年间动荡多事,他本人在平叛中落水病死,且无子嗣。

雍正帝斥此“大逆不道之语”,反驳说:年号用“元”者很多,如元鼎、元封、开元、贞元,那“元”字有“一兀”之象乎?汉武帝有建武年号,明太祖有洪武年号,“武字内即有止字,可云‘二止’乎?此二帝皆称贤君,历世久远,尚得不谓之吉祥乎?”

雍正帝无疑对于年号极在意,极敏感。实际上,不少文人都对年号用字很关注。清人戴名世,也跟汪景祺一样,看到了有些带“正”字年号的不吉利,但他紧接着说:“正”字真的不能用吗?不是的,只是那些人恰逢乱亡罢了,而这种乱亡不是“正”字本身造成的。假设是“开创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或是“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即用‘正’字为年,何害?”

戴名世的立场与雍正帝何其相似,他是雍正帝的帮腔文人吗?不是,绝对不是。戴名世所写的以上文字,收录于他的《忧庵集》中,这是一部手稿,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公之于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戴名世因《南山集》文字狱罹难,他不会想到十年后,真有一个带“正”字的年号出现,还引得世人众说纷纭到如今。作者: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