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知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耳。
只此二语,度尽金针。后人不明此义,一遇咳嗽,不辨其所以致咳之由,但从肺治,又安怪其效者少,而不效者多耶!兹将肺脏之咳,详列于前;心肝脾肾之咳,条载于后;庶几辨证则了然无疑,施治则知所措手矣。
肺热而咳,上焦微喘,肌表漫热,口燥咽干者,玉环煎主之。
玉环煎
(自制)
玉竹(四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蒌皮(三钱) 蛤粉(四钱) 梨汁(半杯冲服)
肺寒而咳,乃水邪射肺,水冷金寒,咳吐痰沫,胸脘作懑,肌肤懔冽者,姜桂二陈汤主之。
姜桂二陈汤
(自制)
炮姜(五分) 桂枝(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葶苈子(二钱)
当归(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肺虚而咳,肌表微热,神倦气短,不时火升,失血咽痛者,保肺济生丹主之。
保肺济生丹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沙参(四钱) 五味(五分)
玉竹(三钱) 女贞子(二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贝母(二钱) 茜草根(二钱)杏仁(三钱) 藕(三两切片煎汤代水)
虚之甚者,火升体羸,咳嗽失血,咽破失音,此为碎金不鸣,症极危险,金水济生丹主之。
金水济生丹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生地(五钱切) 人参(一钱) 沙参(四钱)
龟版(八钱) 玉竹(三钱) 石斛(三钱) 茜草根(二钱) 蒌皮(三钱) 山药(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淡竹叶(十张) 鸡子清(一个) 藕(三两煎汤代水)
肺实而咳,胸脘喘满,时吐稠痰,降气和中汤主之。
降气和中汤
(自制)
苏子(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海石(三钱) 蒌仁(四钱) 莱菔子(二钱)
芥子(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桑皮(二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姜汁(两小匙冲服)
实之甚者,痰气闭结,语音不出,此为塞金不鸣,金牛汤主之。
金牛汤
(自制)
郁金(二钱) 牛蒡子(三钱炒研) 芥子(一钱) 陈麻黄(四分蜜水炙) 栝蒌皮(三钱) 苏子(一钱五分) 沉香(五分)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桑皮(二钱) 枇杷叶(二张刷去毛蜜炙)
嗜酒太过,伤肺而咳者,加减葛花汤主之。
加减葛花汤
(自制)
葛花(二钱) 鸡 子(三钱) 花粉(二钱) 石斛(三钱) 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苡仁(四钱) 橘红(二钱) 贝母(二钱) 杏仁(二钱)
橄榄(二枚打碎陈者亦可用)
风痰入肺,久经吼咳者,鹅梨汤主之。
鹅梨汤
(自制)
鹅管石(五分 研) 陈麻黄(五分蜜炙) 当归(一钱五分) 苏子(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蒌仁(四钱) 桑叶(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梨汁(两大匙冲服) 姜汁(两小匙冲服)
肺气壅塞,致成肺痈,咳吐脓痰,气甚腥秽者,石花汤主之。
石花汤
(自制)
白石英(三钱 研) 合欢花(二钱) 鲜百部(四钱) 沙参(四钱) 麦冬(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桑皮(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茯苓(二钱) 苡仁(四钱) 淡竹叶(十张) 金丝荷叶(二张去背上白皮)
肺叶痿败,喘咳夹红者,白胶汤主之。
白胶汤
(自制)
嫩白芨(四钱研末) 陈阿胶(二钱) 冲汤调服。
心经之咳,痰少心烦,夜不成寐,玄妙散主之。
玄妙散
(自制)
玄参(一钱五分) 丹参(三钱) 沙参(四钱) 茯神(二钱) 柏仁(二钱) 桔梗(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朱砂拌)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夜合花(二钱) 淡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
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头眩,丹青饮主之。
丹青饮
(自制)
赭石(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青黛拌) 杭菊(二钱) 石斛(三钱) 潼蒺藜(三钱)
白蒺藜(三钱) 沙参(四钱) 桑叶(一钱) 橘红(一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一钱绢包)
脾经之咳,胸懑痰稠,食少体倦,术米汤主之。
术米汤
(自制)
当归(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苡米(八钱) 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莱菔子(二钱) 海石(三钱) 杏仁(三钱) 蒌仁(四钱) 姜汁(两小匙冲服)
肾经之咳,或呛或喘,痰味咸而有黑花者,山虎汤主之。
山虎汤
(自制)
蛤蚧尾(一对酒洗) 生地(四钱切片蛤粉炒) 麦冬(一钱五分) 破故纸(一钱五分核桃肉拌炒) 人参(二钱) 沙参(四钱) 沉香(五分)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人乳(半杯冲服) 姜汁(两滴冲服)
卷三 咳嗽
五脏传腑之咳
经曰:五脏咳久,传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传于胃。胃受邪则水谷不安,故发呕。长虫常处胃中,呕甚则胃气逆而不降,故长虫亦随气而出也。加味二陈汤主之。
加味二陈汤
(自制)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枳壳(一钱) 砂仁(一钱) 苏梗(一钱) 花椒子(二十四粒) 姜(三片)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为清净之腑,肝邪中之,则胆不安,而汁内沸,故所呕皆苦水。西清汤主之。
西清汤
(自制)
桂枝(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姜汁炒) 苏子(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杏仁(三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蒺藜(三钱) 郁金(二钱) 姜(三片)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肺与大肠,庚辛金也。风阳外烁,肺热移于大肠,更兼风入空窍,宜其咳而遗矢矣。当培土化热,兼以熄风,回风养脏汤主之。
回风养脏汤
(自制)
沙参(四钱) 苏子(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前胡(一钱) 桑叶(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橘红(一钱) 贝母(二钱) 荷叶蒂(一枚)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下口接大肠之上口,小肠化则大肠通,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故下焦之浊气不时宣泄也。洁宫汤主之。
洁宫汤
(自制)
沙参(四钱) 茯神(二钱)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归身(二钱) 麦冬(二钱) 贝母(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白术(一钱) 砂仁(一钱) 姜(三片)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膀胱为津液之腑,咳则气不能禁而遗溺也。加味茯菟汤主之。
加味茯菟汤
(自制)
茯苓(三钱) 菟丝(四钱) 杜仲(三钱) 破故纸(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贝母(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白术(一钱) 杏仁(三钱) 核桃肉(二枚过口)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久咳则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咳必动肺,面浮气逆,皆肺病也。通理汤主之。
通理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枳壳(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桑皮(二钱) 砂仁(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姜(三片)
先生批《医学心悟》云:“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症。治喘之法,不过一降一纳尽之。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肃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纳之,使归其窟宅,而根本之园地固矣。”先生所批,较叶香岩所谓实喘在肺、虚喘在肾之意,更为明显。祖怡注。
卷三 咳嗽
五脏传腑之咳
补肺汤
治肺虚咳嗽。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五味(五分) 紫菀(一钱) 桑皮(二钱) 熟地(三钱) 入蜜少许和服。
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咳无津液而气哽者。
阿胶(一两五钱) 马兜铃(一两) 甘草(一两) 牛蒡子(一两) 杏仁(七钱) 糯米(一两) 水煎分温服。
百合固金汤
治肺伤咽痛,喘嗽痰血。
生地(一钱) 熟地(三钱) 元参(一钱) 贝母(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百合(三钱) 水煎服。
紫菀汤
治肺伤气极,劳热久嗽,吐痰吐血。
紫菀(二钱) 知母(一钱) 贝母(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五味子(十二粒) 阿胶(二钱蛤粉拌炒) 甘草(五分) 桔梗(一钱) 莲子肉(十粒去心)
秦艽扶羸汤
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热,成劳,咳嗽,声嘎不出。
秦艽(一钱) 柴胡(一钱) 地骨皮(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
半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鳖甲(一钱五分) 水煎服。
黄 鳖甲散
治男女虚劳客热,五心烦热,四肢倦怠,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日晡发热。
黄 (五钱) 鳖甲(五钱) 桑皮(三钱五分) 秦艽(五钱) 紫菀(三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五分) 知母(三钱五分)
地骨皮(三钱) 白芍(三钱五分) 天冬(五钱) 肉桂(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甘草(三钱五分) 生地(三钱五分) 每用一两,水煎服。一方加姜三片。
蓁艽鳖甲散
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
秦艽(一钱五分) 鳖甲(三钱) 地骨皮(二钱) 柴胡(一钱) 知母(一钱五分)
青蒿(五叶) 乌梅(一个) 当归(一钱五分) 水煎服。汗多加黄 二钱。
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
半夏(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 浓朴(一钱) 橘红(一钱) 当归(二钱) 甘草(五分) 沉香(五分) 水煎服。
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白果(二十一粒) 麻黄(四分) 半夏(一钱) 款冬花(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桑皮(二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咳血方
治咳嗽痰血。
青黛 蒌仁 海石 山栀 诃子肉 杏仁(各等分) 蜜为丸,噙化。
独胜散
治多年咳嗽,肺痿咯血。
白芨 研细末,每服二钱,临卧时糯米汤下。
清咽太平丸
治膈上有火,早间咯血,两颊常赤,咽喉作痛不清。
薄荷(十两) 川芎(二两) 防风(二两) 犀角(二两) 柿霜(二两)
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犀角地黄汤
治肝胃火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及阳毒发斑。
生地(一两五钱) 犀角(一钱) 赤芍(一两) 丹皮(二钱) 每服五钱。
桑皮等汁十味煎
治咳嗽经久,将成肺痿,乍寒乍热,唾涕稠粘,喘息气上,唇干吐血。
桑皮汁(一升) 地骨皮汁(三升) 麦冬汁(二升) 生地汁(五升) 生葛汁(三升)
淡竹沥(三升) 生姜汁(一升) 白蜜(一升) 枣膏(一升) 牛酥(三合)
共熬成膏,每服五钱。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清肺饮
治痰湿久留,咳嗽气逆。
杏仁(二钱) 贝母(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橘红(一钱) 五味子(五分) 姜(三片)
金沸草散
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痰多。
金沸草(一钱绢包) 前胡(一钱) 细辛(三分) 荆芥(一钱) 茯苓(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百花膏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川百合 款冬花(等分) 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卷三
痰饮
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气太盛,不能流行,则病亦丛生。论者谓人身所贵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处,秽积聚,水道日隘,横流旁溢,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庶得免乎泛滥,此说是矣。然谓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则窃以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变为痰饮之理。且停饮之人,往往呕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黄,或酸或腐,动辄盈盆,天一之水,顾若此之贱且多乎!盖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势下趋,由小肠而膀胱,乃气化而出,无所为饮也。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趋于下,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又况嗜茶太过者,湿伤脾;嗜酒太过者,热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各各不同。而于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遂由浅入深,而酿成痼疾矣。其见症与治法,均列于后。
卷三 痰饮
痰饮
痰饮者,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头目作眩,桂术二陈汤主之。
桂术二陈汤
(自制)
桂枝(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术甘、二陈去甘草,以桂枝开太阳,以白术健脾土,治痰饮之本也。去甘草者,欲其速,不欲其缓,欲其通、不欲其满也。姜所以佐桂,枳所以佐橘。车前、泽泻、牛膝所以导水气下行,不嫌其凉者,有姜、桂在焉。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悬饮
悬饮者,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胁乃肝胆之位,水气在胁,则肝气拂逆,而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椒目栝蒌汤主之。
椒目栝蒌汤
(自制)
椒目(五十粒) 栝蒌头(五钱切) 桑皮(二钱) 葶苈子(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蒺藜(三钱) 姜(三片)
此方仍是二陈去甘草,以椒目通水道,栝蒌通谷道,葶苈、苏子、桑皮以泻肺,疾藜以疏肝。
水饮下行,而肺肝和矣。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溢饮
溢饮者,水气旁流于四肢也。脾受水邪,溢入四末,故肢节作肿,身重无力,桂苓神术汤主之。
桂苓神术汤
(自制)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苡仁(八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姜(三片)
此方合苓桂术甘、二陈、平胃,去甘草加苡仁、砂仁,纯用温运胃脾,而水饮自化。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支饮
支饮者,水停心下,入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桑苏桂苓汤主之。
桑苏桂苓汤
(自制)
桑皮(三钱) 苏子(二钱)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猪苓(一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橘、半生姜治饮之本,以桑皮、苏子、杏仁泻肺,以腹皮、泻泽、猪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卷三 痰饮
留饮
留饮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满,作哕头眩,芎归桂朴汤主之。
芎归桂朴汤
(自制)
川芎(八分) 当归(二钱) 桂枝(八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天麻(六分) 菊花(二钱)
姜(三片)
芎、归肝家血药也,姜、桂开太阳也,枳、朴、橘、半、茯苓消痰湿也,天麻、菊花佐芎、归而上行也。诸方皆降,而此独升,独用血药,以肝为寒饮侵犯,而血行不畅也。祖怡注。
卷三 痰饮
伏饮
伏饮者,伏而不出也。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剧,此乃三阳之气为阴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汤主之。
桂枝半夏汤
(自制)
桂枝(八分)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白术(二钱) 芥子(一钱) 浓朴(一钱) 紫苏(一钱) 贝母(二钱)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此方用苓桂术甘合二陈。再以芥子去皮里膜外之水,得姜、桂而温通之力更大。紫苏以佐姜、桂,贝母以佐半夏,浓朴以佐广皮。治伏饮方,亦可以之治疟。盖无痰不成疟,见症发寒发热,振振身 剧,岂不是痰饮伏而不出,有转疟之兆乎!饮证六方,每方皆有二陈,五方皆有桂、姜,三方皆有白术,亦可见治饮用药之大法矣。祖怡注。
卷三 痰饮
伏饮
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头目作眩。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煎三升,分温服。
甘遂半夏汤
治留饮结于肠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药汁煮取八合,温服。
小青龙汤
治水饮溢出于表,营卫不利,宜发汗以散其水。
麻黄(三两) 白芍(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服。
木防己汤
治支饮上入膈中。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石膏(八两)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泽泻汤
治支饮之在心下者。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
防己(一两) 椒目(五钱) 葶苈(一两) 大黄(一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湿痰悬饮。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生姜(八两) 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茯苓饮
治痰饮胸痞。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枳实(二两) 白术(三两) 陈皮(三两)
生姜(四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二贤汤
治一切痰饮。
橘皮(一斤) 甘草(四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枯芩(五分)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紫苏(五分) 陈皮(一钱) 浓朴(五分) 南星(五分) 薄荷(五分) 枳壳(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老痰丸
润燥开郁,降火消痰。治老痰凝滞喉间,吐咯难出。
天冬(一两) 黄芩(一两) 海粉(一两) 橘红(一两) 连翘(五钱)
桔梗(五钱) 青黛(一钱) 香附(五钱) 芒硝(二钱) 蒌仁(五钱)
研末,炼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御爱紫宸汤
解宿酒哕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 檀香(一钱) 茯苓(二钱) 官桂(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 葛根(二钱)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四七汤
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二分) 枣(一枚) 姜(三片)
大川芎丸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川芎(二两) 薄荷(四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防风(二两) 细辛(五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小川芎丸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 大黄(二两) 研末,皂角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神芎导水丸
治一切热痰郁结。
黄芩(一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大黄(一两)
滑石(四两) 黑丑(二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恶心头眩。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清气化痰丸
治痰热。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杏仁 蒌仁 黄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钱。
半夏天麻白术汤
治痰厥头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钱) 麦芽(三钱) 神曲(三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钱。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五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二钱。
卷三
结胸
结胸有五:一为邪气结胸,一为痰气结胸,一为滞气结胸,一为水气结胸,其一则误下之结胸也。
虽同一中脘痞懑,而受病不同,施治各异,倘一混投,为祸最烈,学人当明辨之。
邪气结胸,不外因寒因热。寒气遏抑,则胃阳不通,故中脘痞满,四肢倦怠,祛寒平胃散主之。风热内郁,则胸脘烦闷,心神焦燥,栀子解郁汤主之。
祛寒平胃散
(自制)
炮姜(五分) 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佩兰(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郁金(二钱) 佛手柑(五分)
栀子解郁汤
(自制)
黑山栀(二钱) 栝蒌实(一个切)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葛根(二钱)
苏梗(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郁金(二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痰气结胸,当分燥湿。痰随火升,壅于中脘,竹沥涤痰汤主之。湿痰上泛,窒滞中都,香苏二陈汤主之。
竹沥涤痰汤
(自制)
川贝(二钱) 天竺黄(六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栝蒌仁(四钱)
石决明(八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一钱绢包) 淡竹沥(半杯冲服) 姜汁(二滴冲服)
香苏二陈汤
(自制)
沉香(六分) 苏子(二钱) 橘红( 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杏仁(三钱) 郁金(二钱) 苡仁(四钱炒) 姜汁(二小匙冲服)
滞气结胸,症有缓急,治分轻重,古人成法具在,按症用药,尤宜谨慎。
壮热,神昏谵语,胸满拒按,舌焦黑起刺,脉实有力,此为大结胸,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酒洗) 芒硝(五钱) 枳实(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先将枳实、浓朴煎好,后入大黄,再后入芒硝,煎数沸。
发热,谵语,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黄,脉实有力,此为小结胸,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
大黄(五钱酒洗)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先将浓朴、枳实煎好,后入大黄,约百沸。
结胸痞满,按之则痛,脉来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五分) 蒌仁(五钱) 半夏(一钱五分) 水煎服。
结胸失下,以致胸中大实,元气大亏,不下则胀满而死,下之则元气随脱,所谓下亦死、不下亦死也。然于死中求活,须一面攻下,一面保真如黄龙汤一法,人参、大黄并用,用意虽佳,然究竟互相牵制,补者不补,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剂,俟药力已达病所,随后即服保纳元气之剂以收摄之。因自制承气保真汤,十中可救三四。
承气汤
即大黄、芒硝、枳实、浓朴四味。先煎服,俟滞气将动,随服保真汤。
保真汤
(自制)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干河车(四钱) 当归(三钱) 五味(一钱五分)
菟丝子(八钱) 大枣(三枚) 姜(三片)
水结胸,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或潮热,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名水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五钱,先煎,去渣,入芒硝五钱,煎数沸,再入甘遂末一钱,温服。
按此药过于峻猛,万不可轻投,予自制决壅顺流汤,颇能于平稳中取效。
决壅顺流汤
(自制)
大黄(三钱) 木通(三钱) 栝蒌实(一个)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枳实(一钱) 瞿麦(二钱) 车前子(二钱) 水煎服。
误下之结胸,因邪未入阳明,下之太早,徒伤元气,邪反乘虚而入,居于心胸之间,内既不能从肠胃而下,外又不能从肌表而出,逗留蕴结,胸脘痞满,按之不痛;盖无形之邪,非有形之滞,邪在心胸而不在胃也。
诸泻心汤主之。其药味分两,当随症随时谨慎加减。
误下之结胸,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误下结胸,痞满不痛,身寒而呕,饮食不下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连 黄芩 甘草 人参 干姜 大枣误下结胸,下利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甘草(倍用) 半夏 黄连 干姜 大枣
卷三
疟
经曰: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歧伯之对,极为详明。后之论者,乃为疟病皆起于少阳。缘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进而与阴争则寒,退而与阳争则热,此解相沿已数百年。初阅之似亦近理,细思之颇为不然。盖疟有一日一作者,有间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轻重悬殊,岂得谓之皆在少阳乎!且进而与阴争,退而与阳争,谁进之而谁退之,岂病之自为进退乎!当其寒也,鼓颔战栗,固属病进。及其热也,谵语神昏,岂得谓之病退乎!细绎经文,乃恍然大悟。经曰: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间,邪气与卫气并居。此明明说暑热之气先入于内,后受风寒,包裹热邪,是热邪在里,寒邪在外也。及其与卫气同发,先发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发在内之热邪,故后热。至得汗之后,风热渐解,故寒热俱平。则有寒有热,乃邪之循序而发,而非进与阴争、退与阳争,断断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卫也。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内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卫气行于人身,一日一周,邪气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也。其间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营也。经曰:邪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邪气在于营分,则虽卫气独发,而邪气在内,不与之并行,更历一周,而邪气始与卫气相遇,故疟亦间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经曰: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可知人之一身,由卫而营,由营而腑,自表及里,自有一定次第。邪气在腑,已入第三层,故疟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当先投辛温,解其外裹之寒;更进辛凉,清其内蕴之热;俾得邪从汗出,而病可霍然。至于在营在腑,按经投剂,方有端绪。雄于前贤,无能为役,何敢自矜独得,妄议古人;然释经辨症,不得不细细推敲,谁谓医为小道,《内经》易读乎!初发寒邪,宜辛温解散,辟寒散主之。
辟寒散
(自制)
川芎(八分) 防风(一钱) 白芷(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 秦艽(一钱) 枳壳(一钱) 苏梗(一钱) 姜(三大片)
次发热邪,宜辛凉解散,清暑散主之。
清暑散
(自制)
薄荷叶(二钱) 青蒿梗(一钱五分)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葛根(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淡竹叶(二十张)
寒热俱重,体盛脉实者,交加散主之。虚人禁用。
交加散
(自制)
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广皮(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葛根(二钱) 豆豉(三钱) 薄荷(一钱) 藿香(一钱) 姜皮(八分) 荷叶(一角)
疟邪在营,间日一作者,和营双解散主之。
和营双解散
(自制)
当归(二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茯苓(二钱) 防风(一钱) 薄荷(一钱) 苏梗(一钱) 姜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疟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汤主之。
返正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炮姜(五分)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砂仁(一钱) 青皮(一钱)
大疟日久,正气虚而邪未解者,斑龙托里汤主之。
斑龙托里汤
(自制)
陈鹿胶(一钱五分角霜炒) 制首乌(二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砂仁(一钱) 党参(四钱)
苏梗(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姜(三片)
冬令受寒,伏藏于肾,春夏举发,寒变为热,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清正散主之。
清正散
(自制)
青蒿梗(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 广皮(一钱) 贝母(二钱) 葛根(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茅根(五钱)
肺素有热,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名曰瘅疟,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
(自制)
玉竹(四钱) 花粉(二钱)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梨(三大片)
卷三 疟
附:疟症门诸方
白虎加桂枝汤
治疟身热不寒,骨节烦疼,渴而作呕。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蜀漆散
治疟之寒多热少者。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研为末,未发前浆水服半钱。
牡蛎汤
治牝疟。
牡蛎(四两)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二两) 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分温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发渴者,亦治劳疟 。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大枣(十二枚) 生姜(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温服。
柴胡桂姜汤
治疟寒多微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八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花粉(四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温服。
鳖甲煎丸
治久疟结为 瘕,名曰疟母。
鳖甲(十二分)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三分) 石苇(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
人参(一分) 虻虫(五分) 阿胶(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尽一半,滤去灰,纳鳖甲于中,先煮极烂,取汁和药末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枝黄芩汤
和法中兼解表热。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五分) 人参(四钱五分) 甘草(四钱五分) 半夏(四钱) 石膏(五钱) 知母(五钱) 桂枝(一钱) 水煎,分温服。
人参柴胡引子
和法中略施攻里。
人参 柴胡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白芍(各等分) 每用三钱,加生姜一片煎服。
柴朴汤
治疟起于暑湿,兼有食滞者。
柴胡(一钱) 独活(一钱) 前胡(一钱) 黄芩(一钱) 苍术(一钱)
浓朴(一钱)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 藿香(二钱)
甘草(三分) 姜(三片)
祛疟散
治疟表里之邪已透,而中气虚弱者。
黄 (一钱六分)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砂仁(一钱)
草果(五分) 陈皮(一钱) 五味(五分) 甘草(五分) 乌梅(二枚) 枣(二枚)
姜(三片)
二术柴胡汤
统治诸疟,视其表里寒热之轻重,酌量加减。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甘草(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小柴胡汤
治少阳疟,量病加减。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枣(二枚)姜(三片)
半夏散
治痰疟热多寒少,头痛作吐,面色带赤者。
半夏(一分) 藿香(一分) 羌活(一分) 川芎(一分) 牵牛(半分) 研细末,每用三钱,食后白汤调下。
四兽饮
治久疟脾胃虚弱,痰气不清。
党参(三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乌梅(二枚) 草果(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常山饮
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疟本不可截止,姑录三方,不过明古有是法耳。
常山(二钱酒炒) 草果(一钱煨) 槟榔(一钱)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乌梅(一个)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日未出面东空心温服。
截疟七宝饮
治实疟久发不止。
常山 草果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等分) 酒水各半煎,露一宿,于当发之早,面东空心温服。
二十四味断疟饮
治久疟。
常山 草果 槟榔 知母 陈皮 青皮 川芎 枳壳 柴胡 黄芩 荆芥 白芷 人参 紫苏 苍术 白术半夏 良姜 茯苓 桂枝 葛根 甘草 杏仁 乌梅(各等分) 每用一两姜三片。枣二枚,煎发日早服。
卷三
黄瘅
经曰:面目发黄,小溲赤涩,安静嗜卧者,黄瘅也。此系脾有积湿,故倦怠嗜卧;胃有积热,故发黄溺赤。但湿郁内生,热邪外感,故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开其腠理,使热邪从肌表出也;洁净府者,泻其膀胱,使湿邪从小便出也。然外感之热,可从汗解,若阳明内蕴之热,发汗则劫阴,而内热更甚,只宜清胃热,利脾湿,而汗吐下之法均不可用矣。至于阳黄、阴黄、谷瘅、酒瘅、女劳瘅,种种不同,见证旋治,条列于后。
卷三 黄瘅
阳黄
面目发黄,口燥而渴,小溲赤涩,胃火炽盛,湿热熏蒸,是为阳黄,导黄汤主之。
导黄汤
(自制)
葛根(二钱) 花粉(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木通(二钱)
茵陈(三钱) 萆 (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阴黄
面目发黄,身冷不渴,小便微黄而利,此为阴黄,茵陈术附汤主之。
茵陈术附汤
(自制)
茵陈(三钱) 白术(二钱) 附子(一钱) 茯苓(二钱) 当归(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砂仁(一钱) 苡仁(八钱) 姜皮(八分)
卷三 黄瘅
谷瘅
谷瘅者,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湿热入于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和中茵陈汤主之。
和中茵陈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茅术(一钱) 山栀(一钱五分) 茵陈(三钱) 萆 (二钱) 车前(二钱) 生谷芽(二钱) 熟谷芽(二钱) 生苡仁(五钱) 熟苡仁(五钱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酒瘅
酒瘅者,平日嗜饮,湿火熏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虽食甘芳,如啖酸辣,小便赤涩,茵陈玉露饮主之。
茵陈玉露饮
(自制)
茵陈(三钱) 玉竹(三钱) 石斛(三钱) 花粉(二钱) 葛根(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萆 (二钱) 苡仁(一两煎汤代水)
卷三 黄瘅
女劳瘅
女劳瘅者,膀胱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而时溏。此因血瘀不行,积于膀胱少腹,故仲景用硝石矾石散,峻攻其瘀,自极精当。但今人之体质,远不逮古人,若复峻攻,更伤元气。拟通利下焦兼去瘀之法,桃花化浊汤主之。
桃花化浊汤
(自制)
桃仁(二钱) 红花(五分) 牛膝(二钱) 延胡索(一钱) 归尾(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丹参(二钱) 茵陈(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降香(五分) 血余灰(一撮)
卷三 黄瘅
女劳瘅
大黄栀子汤
治黄瘅热甚脉实者。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温服。
茵陈蒿汤
治黄瘅湿热俱盛者。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温服。
茵陈四逆汤
治阴黄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陈(二两) 干姜(一两五钱)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两炙) 水煎,分温服。
小茵陈汤
治发黄,脉沉细迟,四肢及遍身冷。
茵陈(二两) 附子(一枚) 甘草(一两炙) 水煎,分温服。
茵陈附子汤
治服四逆汤,身冷汗不止者。
茵陈(一两五钱) 附子(一枚切) 干姜(二两五钱) 水煎,分温服。
茵陈茱萸汤
治服茵陈附子汤,症未退及脉伏者。
茵陈(一两五钱) 吴萸(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一枚) 木通(一两)
干姜(一两) 水煎,分温服。
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数,身热而手足寒,呕喘,烦躁不渴者。
茵陈(一两) 橘皮(一两) 生姜(一两) 白术(一两) 半夏(五钱)
茯苓(五钱)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茵陈茯苓汤
治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
茵陈(一两) 茯苓(一两) 桂枝(一两) 猪苓(一两) 滑石(一两五钱) 研末,每服五钱。如脉未出加当归。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
山栀(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温服。
白术汤
治酒瘅因下后变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大便黑皮肤不仁,脉微而数。
白术(一钱) 桂心(五分) 枳实(一钱) 豆豉(三钱) 葛根(二钱) 杏仁(二钱)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汤
治色瘅。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 黄 (二钱)
白芍(一钱) 扁豆(三钱) 红枣(二枚) 姜(五片)
小菟丝子丸
治女劳瘅。
石莲肉(二两) 茯神(一两) 菟丝子(五两) 山药(三两) 共研末,山药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渗湿汤
治黄瘅,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茵陈(二钱) 茯苓(二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 黄连(五分) 山栀(一钱) 秦艽(一钱) 防己(一钱) 葛根(二钱) 水煎服。
参术健脾汤
治发黄日久,脾胃虚弱,饮食不思。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当归秦艽散
治五瘅,口淡,咽干,倦怠,发热,微冷。
白术(一钱) 茯苓(二钱) 秦艽(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 熟地(三钱) 陈皮(一钱) 半夏曲(三钱炒)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寒凉药服多,变阴黄者。
附子(一钱) 干姜(一钱) 茵陈(二钱) 草蔻(一钱) 白术(一钱) 枳实(一钱) 半夏(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广皮(一钱) 姜(五片)
一清饮
治瘅症发热。
柴胡(一钱) 赤苓(二钱) 桑皮(二钱) 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
红枣(二枚) 姜(三片)
青龙散
治风气传化,气不得泄,郁热烦渴,面目发黄,引饮。
地黄(二钱) 仙灵脾(二钱) 防风(二钱) 荆芥(一两) 何首乌(三钱)
研末,每服三钱。
小柴胡加栀子汤
治邪热留于半表半里而发黄者,仍以和其表里为法。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五分) 半夏(一钱)
栀子(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卷三
三消
上消者,肺病也。肺气焦满,水源已竭,咽燥烦渴引饮不休,肺火炽盛阴液消亡,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
逢原饮
(自制)
天冬(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南沙参(四钱) 北沙参(三钱) 胡黄连(五分) 石斛(三钱) 玉竹(三钱) 蛤粉(四钱) 贝母(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梨汁(半杯冲服)
中消者,胃病也。胃为谷海,又属燥土,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经所谓除中,言常虚而不能满也。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祛烦养胃汤
(自制)
鲜石斛(五钱) 石膏(四钱) 天花粉(三钱) 南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玉竹(四钱)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甘蔗(三两煎汤代水)
下消者,肾病也。坎之为象,一阳居于二阴之中。肾阴久亏,孤阳无根据,不安其宅,于是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夹有浊淋,腿股枯瘦,而病益深矣。急宜培养真阴,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乌龙汤
(自制)
元武版(八钱) 生地(六钱) 天冬(二钱) 南沙参(四钱) 蛤粉(四钱)
女贞(二钱) 料豆(三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
车前(二钱) 藕(三两煎汤代水)
卷三 三消
附:消渴门诸方
金匮肾气丸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溲一。
地黄(八两) 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附子(一两) 牛膝(三两) 车前(三两) 每用五钱,水煎服。
文蛤散
治渴欲饮水不止者。
文蛤 研为末,以沸汤五合,和服一方寸匙。
竹叶黄 汤
治消渴症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生地(三钱) 黄 (二钱) 麦冬(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白芍(一钱) 人参(一钱) 石膏(三钱) 半夏(一钱) 竹叶(一钱) 净水煎服。
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生地 熟地 人参 黄 天冬 麦冬 枳壳 石斛 泽泻甘草 枇杷叶(各等分) 每服五钱,食远服。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甘草(一两) 五味(三钱)
柴胡(三钱) 葛根(二两) 藿香(一两) 木香(一两)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黄 汤
治心移热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
黄 (三两) 五味(二两) 人参(二两) 麦冬(二两) 桑皮(二两) 熟地(一两五钱) 枸杞(一两五钱) 研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心热移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冬 五味 生地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花粉(各等分) 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水煎服。
易老麦门冬饮子
人参 杞子 茯苓 甘草 五味 麦冬(各等分) 姜水煎服。
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
黄连(四两) 粟米(四两) 花粉(四两) 茯神(四两) 知母(二两)
麦冬(二两) 地黄(四两) 葛根(二两) 研细末,将大猪肚一个洗净,入末药于内,以麻线缝好,煮极烂,取出药别研,以猪肚为膏,加炼蜜捣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天门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天冬(一两五钱) 土瓜根(一两五钱) 栝蒌根(一两五钱) 熟地(一两五钱) 知母(一两五钱) 苁蓉(一两五钱) 五味(一两) 鹿茸(一架) 泽泻(一两五钱) 鸡内金(三具) 牡蛎(二两) 苦参(一两) 桑螵蛸(十枚)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猪肾荠 汤
治消中,小便数。
猪肾(二枚) 荠 (三两) 黑大豆(二斤) 石膏(三两)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知母(二两) 葛根(二两) 黄芩(二两) 磁石(二两) 天花粉(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下药,煮至五升,分温服。
肾沥散
治肾消发渴,小便数,腰疼痛。
人参(一两) 远志(一两) 绵黄 (一两) 鸡内金(五钱) 桑螵蛸(一两)
泽泻(一两) 肉桂心(五钱) 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 龙骨(一两) 当归(一两) 麦门冬(一两) 川芎(一两) 五味子(五钱) 炙甘草(五钱) 元参(五钱) 磁石(五钱) 研末,用羊肾一对先煎,次入药五钱,姜五分,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