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灸法
风中脉则口眼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良。具穴下项。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脉口眼斜
聪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者宛宛中。开口得之。
地仓二穴。在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陷中二七壮。
凡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发际。是两耳前两穴。
肩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外两筋间。
绝骨二穴。一名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则灸右。病在右则灸左。如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觉有此候春灸。春觉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风气尽。轻安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顶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后发际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但根据次第自急灸之。可灸各五七壮。日后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遇春秋二时。可时时灸此七穴。以泄风气。如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能灸卒死。医经云。凡人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间。口眼斜。灸百会等三穴。即止。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第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坠江湖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复。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即灸百会、风池等穴。无不立效。
卷八
风中血脉治验
太尉忠武史公年六十八岁。于至元戊辰十月初。侍国师于圣安寺丈室中。煤炭火一炉在左侧边。遂觉面热。左颊微有汗。师及左右诸人皆出。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于右。
脉得浮紧。按之洪缓。予举医学提举忽君吉甫专科针灸。先于左颊上灸地仓穴一七壮。次灸颊车穴二七壮。后于右颊上热手熨之。议以升麻汤加防风、秦艽、白芷、桂枝、发散风寒。数服而愈。或曰。世医多以续命汤等药治之。今君用升麻汤加四味。其理安在。对曰。足阳明经起于鼻。交中。循鼻外。入上齿中。手阳明经亦贯于下齿中。况两颊皆属阳明。升麻汤乃阳明经药。香白芷又行手阳明之经。秦艽治口噤。防风散风邪。桂枝实表而固荣卫。使邪不能再伤。此其理也。夫病有标本经络之别。药有气味浓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药之宜。其效如桴鼓之应。不明经络所过。不知药性所在。徒执一方。不惟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学人宜精思之。
【秦艽升麻汤】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
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
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约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
【犀角升麻汤】治中风麻痹不仁。鼻颊间痛。唇口颊车发际皆痛。口不可开。虽语言饮食亦相妨。左额颊上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血凝滞而不行故也。
犀角(一两二钱半)升麻(一两)防风羌活(各七钱)
川芎白附子白芷黄芩(各半两)
甘草(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日三服。论曰。足阳明者。胃也。经云。肠胃为市。如市廛无所不有也。六经之中。血气便多。腐熟水谷。故饮食之毒聚于肠胃。此方以犀角为主。解饮食之毒也。阳明经络。环唇挟口。起于鼻。交额中。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故王公所患。此一经络也。以升麻佐之。余药皆涤除风热。升麻、黄芩。
专入胃经为使也。
卷八
风中腑兼中脏治验
顺德府张安抚。字耘夫。年六十一岁。于己未闰十一月初。患风证。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心神昏愦。烦躁自汗。表虚恶风。如洒冰雪。口不知味。鼻不闻香臭。闻木音则惊悸。小便频多。大便结燥。若用大黄之类下之。却便饮食减少不敢用。不然则满闷。尽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于此约有三月余。凡三易医。病全不减。至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风邪。加之痰嗽。咽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气痞似噎。予思内经有云。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
又云。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气下陷入阴中。不能生发上行。则为病矣。又云。形乐志苦。
病生于脉。神先病也。邪风加之。邪入于经。动无常处。前证互相出见。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覆。
论时月则宜升阳、补脾胃。泻风木。论病则宜实表里。养卫气。泻肝木。润燥益元气。慎喜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减冲和汤治之。
【加减冲和汤】柴胡黄(各五分)升麻当归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黄柏黄芩人参陈皮芍药(各二分)
上十一味。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自汗。加黄半钱。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昼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烦扰。心火内动。上乘阳分。卫气不得交入阴分。故使然也。
以朱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昼亦得睡。十日后。安抚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否。予曰。不然卫气者。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亦二十五度。此卫气交入阴分。循其天度。
故安抚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红。隐涩难开。宜以当归连翘汤洗之。
【当归连翘汤】黄连黄柏(各五分)连翘(四分)当归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时时热洗之。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闷乱不安。于前冲和汤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膈痞。元小便多。服药之后。小便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早晨语言快利。午后微涩。宜以玄参升麻汤治之。
【玄参升麻汤】升麻黄连(各五分)黄芩(炒。四分)连翘桔梗(各三分)鼠粘子玄参甘草白僵蚕(各二分)防风(一分)
上十味。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证良愈。止有牙齿无力。不能嚼物。宜用牢牙散治之。
【牢牙散】羊筒骨灰升麻(各三钱)生地黄黄连石膏(各一钱)白茯苓人参(各五分)胡桐泪(三分)
上为极细末。入麝香少许。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
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证皆宜灸刺。谓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
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清肺饮子】白芍药(五分)人参升麻柴胡(各四分)
天门冬麦门冬(去心。各三分)陈皮(二分半)甘草(生)
黄芩黄柏甘草(炙。各二分)
上十一味。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汗多者加黄五分。后以润肠丸治胸膈痞闷。大便涩滞。
【润肠丸】麻子仁(另研)大黄(酒煨。各一两半)桃仁泥子当归尾枳实(麸炒)白芍药升麻(各半两)人参生甘草陈皮(各三钱)木香槟榔(各二钱)
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送下。初六日得处暑节。暑犹未退。宜微收实皮毛。益卫气。秋以胃气为本。以益气调荣汤主之。本药中加时药。使邪气不能伤也。
【益气调荣汤】人参(三分臣)益气和中。当归(二分佐)和血润燥。
陈皮(二分佐。去白)顺气和中。熟地黄(二分佐)养血润燥。泻阴火。
白芍(四分臣)补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升麻(二分使)使阳明气上升。滋荣百脉。
黄(五分君)实皮毛。止自汗。益元气。半夏(泡三分佐)疗风痰。强胃进食。
白术(二分佐)养胃和中。浓肠胃。甘草(炙。二分佐。引用)调和胃气。温中益气。
柴胡(二分使)引少阳之气。使出于胃中。乃风行于天上。
麦门冬(三分。去心。佐)犹有暑气未退。故加之。安肺气。得秋分节不用。
上十二味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食辛热之物。反助暑邪。秋气不能收也。正气得复而安矣。
卷八
风中腑诸方
【大通圣白花蛇散】治诸风疾。
杜仲天麻海桐皮干蝎赤箭郁李仁当归浓朴蔓荆子木香防风本官桂羌活白附子萆虎骨白芷山药菊花白花蛇肉牛膝甘草威灵仙上二十四味。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荆芥汤亦得。空心服之。
【犀角防风汤】治一切诸风。口眼斜。手足拽。语言謇涩。四肢麻木。并皆治之。
犀角防风甘草(炙)天麻羌活(各一两)滑石(三两)石膏(一两半)麻黄(七钱半。不去节)
独活山栀子(各七钱)荆芥连翘当归黄芩全蝎(炒)薄荷大黄(各半两)桔梗(半两)白术细辛(各四钱)
上二十味。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未汗再一服。如病患脏气虚。则全去大黄。
【木香丸】疏风顺气。调荣卫。宽胸膈。清头目。化痰涎。明视听。散积滞。
槟榔大黄(煨。各二两)陈皮(去白。焙。一两)木香附子(炮)人参(各一两)官桂川芎羌活独活三棱(炮。各半两)肉豆蔻(六个。去皮)
上十二味为细末。每料末二两。入牵牛净末。一两。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临卧生姜橘皮汤下。此药治疗极多。不可具述。
【续命丹】治男子妇人卒中诸风。口眼斜。言语謇涩。牙关紧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顽麻疼痛。涎潮闷乱。妇人血运血风。喘嗽吐逆。睡卧不宁。
川芎羌活南星(姜制)川乌(炮。去皮)
天麻白鲜皮当归防风海桐皮地榆虎骨熟地黄朱砂乌蛇(生)铅白霜干蝎肉桂(各一两)牛黄雄黄(各三钱)轻粉(二钱。或一钱)
麻黄(去节。四两。以好酒三升浸三昼夜。不用麻黄用酒)
上二十一味为末。麻黄酒汁入蜜半升同熬成膏。和前药末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
或葱汁化下。不拘时候。张文叔传此二方。戊辰春。中书左丞张仲谦患半身不遂麻木。太医刘子益与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故录之。
【疏风汤】治半身不遂麻木。及语言微涩。季春初夏宜服。
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去皮)益智仁(各一两)甘草(炙)
升麻(各半两)
上五味。咀。每服五钱。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脚蹬热水葫芦。以大汗出。去葫芦不用。
【趁风膏】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
红海蛤(如棋子大者。一本云海红蛤)川乌(去皮脐)
穿山甲(各二两。生用半。酥炙一半)
上为末。每服用半两。捣葱白汁和成浓饼子。约一寸半。贴在所患一边脚心中。缚定。避风密室中椅上坐。椅前用热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仍用人扶病患。恐汗出不能支持。候汗出。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宜谨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再用一次。自除根本。仍服治诸。风之药补理。忌口远欲以自养。
卷八
风中脏诸方
【活命金丹】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肢节顽麻。痰涎上潮。咽嗌不利。饮食不下。牙关紧急。口噤。及解一切酒毒、药毒、发热腹胀。大小便不利。胸膈痞满。上实下虚。气闭面赤。
汗后余热不退劳病。诸药不治。无问男女老幼。皆可服之。
贯众甘草板蓝根干葛甜硝(各一两)川大黄(一两半)牛黄(研)珠子粉生犀角薄荷(各五钱)辰砂(四钱研。一半为衣)麝香(研)
桂青黛(各三钱)龙脑(研二钱)
上十五味为末。与研药和匀。蜜和水浸蒸饼为剂。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就湿用真金箔四十片为衣。腊月修合。瓷器收贮。多年不坏。如疗风毒。茶清化下。解药毒。新汲水化下。汗后余热劳病。及小儿惊热。并用薄荷汤化下。以上并量大小加减服之。
【至宝丹】辰砂生犀玳瑁雄黄琥珀人参(六味。各五两)牛黄(二两半)麝香龙脑(各一两二钱半)天南星(二两半。水煮软。切片)银箔(二百五十片入)
金箔(二百五十片。半入药。半为衣)安息香(五两。用酒半升。熬成膏)
龙齿(二两。水飞)
上十三味为末。用安息香膏。重汤煮炀搜剂。旋丸梧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人参汤下。小儿一两丸。
【至圣保命金丹】治中风口眼斜。手足拽。语言謇涩。四肢不举。精神昏愦。痰涎并多。
贯众(一两)生地黄(七钱)大黄(半两)青黛板蓝根(各三钱)朱砂(研)蒲黄薄荷(各二钱半)
珠子(研)龙脑(研。各一钱半)麝香(一钱。研)牛黄(二钱半。研)
上十二味为末。入研药和匀。蜜丸鸡头大。每用一丸,细嚼。茶清送下。新汲水亦得。如病人嚼不得。用薄荷汤化下。无时。此药镇坠痰涎。大有神效。用金箔为衣。
【牛黄通膈汤】初觉中风一二日。实则急宜下之。
牛黄(研。三钱)朴硝(三钱。研)大黄甘草(各一两。炙)
上四味。除研药为末。每服一两。水二盏。除牛黄、朴硝外。煎至一盏。去渣。入牛黄。朴硝。一半调服。以利为度。须动三两行。未利再服。量虚实加减。
【诃子汤】治失音不语。
诃子(四两半生半炮)桔梗(一两。半生半炒)甘草(二寸。半生半炒)
上三味为末。每服五钱。用童子小便一盏。煎五七沸温服。甚者不过三服。
【正舌散】治中风舌强语涩。
雄黄(研)荆芥穗(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豆淋酒调下。
【茯神散】治证同前。
茯神心(炒。一两)薄荷(焙。二两)蝎梢(去毒。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
【胜金丹】治中风涎潮。卒中不语。合吐利者。当服此吐利风涎。
青薄荷(半两)猪牙皂角(二两。同薄荷以水二升。挪取汁尽。用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朱砂(研。一两。留少许为衣)粉霜(半两。研)
洛粉(一钱。水银重粉是)
上以上四物研匀。入前膏。纳入臼内。杵三二千杵。丸如樱桃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酒磨下。急即研细。酒调灌之。瘫中前如觉有证状。每于四孟月服一丸。自愈。有病方可服。
【分涎散】治中风涎潮。作声不得。口噤。手足搐溺。
藿香干蝎白附子南星(泡。四味各一两。同为末)
丹砂(原无此味据坊本补)腻粉粉霜(各一两)
上七味同为末。研匀。每服一钱。加至二钱。薄荷汤或茶清汤调下。未吐利。再服。
卷八
风邪入肝(出许学士本事方)
【真珠丸】治肝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而不守。状如惊悸。
真珠母(三钱。研)熟地黄当归(各一两半)酸枣仁柏子仁人参(各一两)犀角茯神沉香龙齿(各半两)虎睛(一对)加麝香(三钱)
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服。
【独活汤】独活(黑者)人参羌活防风前胡细辛沙参五味子白茯苓半夏曲酸枣仁甘草(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乌梅半个。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卧则梦飞扬。虽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宵不寐。更数医无效。予为诊视之。询曰。医作何病治之。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董生欣然曰。前此未之闻也。虽未服药。似觉沉去体矣。愿求药治之。予曰。公且持此说。与众医议所治之方。而徐质之。阅旬日。复至。云医遍议古今方书。无与病对者。故予处此二方以赠之。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以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为第一。龙齿与肝同类故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以为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类也。东方苍龙、木也。属肝而藏魂。
西方白虎、金也。属肺而藏魄。龙能变化。故魂游而不定。虎能专静。故魄止而能守。予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亦在夫人达之而已。
卷八
风中脏治验
真定府临济寺赵僧判。于至元庚辰八月间。患中风。半身不遂。精神昏愦。面红颊赤。耳聋鼻塞。语言不出。诊其两手六脉弦数。尝记洁古有云。中脏者多滞九窍。中腑者多着四肢。今语言不出。耳聋鼻塞。精神昏愦。是中脏也。半身不遂。是中腑也。此脏腑俱受病邪。先以三化汤一两。
内疏三两行。散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次与至宝丹。加龙骨、南星。安心定志养神治之。使各脏之气上升。通利九窍。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后随四时脉证加减。用药不匀。即稍能行步。日以绳络其病脚。如履阈或高处。得人扶之方可逾也。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翌日不用绳络。能行步。几百日大势尽去。戒之慎言语。节饮食一年方愈。
卷八
治风杂方
【祛风丸】有人味喜咸酸。饮酒过多。色欲无戒。添作成痰饮。聚于胸膈。满则呕逆、恶心、涎流。一臂麻木。升则头目昏眩。降则腰脚疼痛。深则左瘫右痪。浅则蹶然倒地。此药宽中祛痰。搜风理气。和血驻颜。延年益寿。
半夏(姜汁作饼。阴干)荆芥(各四两)槐角子(麸炒黄)白矾(生用)
陈皮(去白)朱砂(各一两。一半为衣)
上六味为末。生姜汁打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皂角子仁汤送下。日二服。早辰临卧服。
【轻骨丹】主中风瘫痪。四肢不遂。风痹等疾。
苦参(三两半)桑白皮(土下者)白芷苍术甘松(另用桅子挺者)川芎麻黄(锉去节。往返用河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熬成膏)
上七味为末。入前麻黄膏。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一盏。研化温服之。卧取汗。五七日间再服。手足当即轻快。卒中涎潮分利涎后用之。
【当归龙胆丸】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螈。胸膈痞满。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淋闭。筋脉拘急。肢体痿弱。暗风痫病。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病无再作。
当归龙胆草大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青黛(各五钱)木香(二钱半)麝香(五分。另研)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食后。张文叔传此方。
【风药圣饼子】治男子妇人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斜。痰涎壅盛。及一切风。他药不效者。小儿惊风。大人头风。妇人血气。并皆治之。
川乌草乌(生)麻黄(去节各一两)白芷(二两)
苍术何首乌川芎白附子白僵蚕(各五钱)防风干姜藿香荆芥(各二钱半)雄黄(一钱六分)
上十四味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捻作饼子。每服二饼。嚼碎茶清送下。食后服。
【乌荆丸】治诸风疾。
川乌头(炮。去皮脐。一两)荆芥穗(二两)
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下。食空时。日三四服。
【搜风润肠丸】治三焦不和。胸膈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难。
沉香槟榔木香青皮陈皮京三棱槐角(炒)大黄(酒煨)
萝卜子(炒)枳壳(去穣。炒)枳实(麸炒。各五两)郁李仁(一两。去皮)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热白汤送下。食前。常服润肠胃。导化风气。
【澡洗药】治一切诸风及遍身瘙痒。光泽皮肤。可常用。
干荷叶(三十二两)威灵仙(十五两)本(十六两)零陵香(十六两)
茅香(十六两)藿香(十六两)甘松白芷(各八两)
上八味为粗末。每服二两。生绢袋盛水二桶。约四斗。煎四五沸。放热于无风处淋渫洗了。避风少时。如水冷。少时更添热汤。斟酌得可使用。勿令添冷水。不添药末。
【拈痛散】治肢节疼痛。熨烙药。
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肉桂白术良姜麻黄(不去节)
天麻(去苗)川乌(生用。去皮)葛根吴茱萸乳香(研)小椒(去目)全蝎(生用)当归(去苗。各一两)
川姜(生。半两)
上十七味为粗末。入乳香研匀。每抄药十钱。痛甚者十五钱。同细盐一升炒令极热。熟绢袋盛。熨烙痛处。不拘时。早晚顿用。药冷再炒一次。用毕甚妙。药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