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病之要。不过切脉辨证处治三者而已。三者之中。又以切脉为先。苟切脉有差。则临证施治。
未免有实实虚虚之患。但脉有七表八里九道。形状颇多。形同实异。未易尽之。令将各脏脉证。
姑举其要。括而为图。虽不能强邃奥妙。以尽古人之本指。初学据此而行。由是而驯至乎古圣人之全书可也。
一脉名二十有四。非深于其道。及有所授受者。未易识也。先贤谓脉道虽多。而浮沉迟数四目。
足以该之。然迟数之中。又有虚实冷热之分。今以迟数属浮沉。以虚实冷热属迟数。曰滑。曰实。曰紧。
曰弦。曰洪。曰长。曰促。曰牢。曰动。实热之候也。曰芤。曰微。曰缓。曰涩。曰伏。曰濡。曰弱。
曰短。曰虚。曰结。曰代。曰细。虚冷之候也。今括为图说。各具其证与处药治病之方于下。
一以五脏及命门。分为六图。各以腑附之。俱分浮中沉三候。浮沉之中。又分迟数平。迟数之中。
又分虚实冷热。至于中与平。则随其高下而准。准于肌肉之上。为浮为表。肌肉之下。为沉为里。肌肉之间。为半表半里。是之谓中。各以类相从。徐者为迟。疾者为数。无力者为虚。有力者为实。迟为阴。阴冷也。郁则生热。数为阳。阳热也。郁则生寒。初学据此。以求其病。亦庶几矣。
一古人方。固有为一病而设者。亦有数处用者。如四君子汤。可以补气。可以调气。又可以降气。
凡涉于气证者。皆可用之四物汤。可以补血可以调血。又可以止血。凡涉于血证者。皆可用之前辈云。肝肾同归于一治。愚谓心肺亦当同归于一治。有如八味丸之类。既可以补肾。又可以补肝。
金花丸之类。既可以治心。亦可以治肺。肾也。肝也。心也。肺也。既可以通治。而脾也。独不可以通治乎。脾居中州。贯乎四脏。故善治四脏者。未有不治乎脾。此承气汤之类。又能治四脏之邪者。
为是故也。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无不如是。故此一书。皆摘人所常用之方。互可相通者。填注于各证之下。编成序次。使人易于披阅。或病证时有出入。又当以意消息。互相假借而用可也。
一如旧方分两与今不同。谓一分者。即今之二钱半也。谓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谓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盏也。又皆总开若干。仓卒用药。未免有布算之劳。今于各方之下。悉准今之权量。作一剂折算。
一人有大小老少。病有新久浅深。故医者因之而酌为衡量。是以旧方汤液剂量。有用二三钱者。
有用四五钱者。有用七八钱者至一两者。用药概用大剂。病者请药。辄喜大剂。殊失古人之意。
按局方中劫药至多而剂量至少。如嘉禾散。隔气散。以二钱为剂。五香散。秘传降气汤。以三钱为剂。他方中多不过四钱五钱而止。又按东垣脾胃论。于除风湿羌活汤。每服称三钱。升阳散火汤。
每服称半两。古人制方。或增损。或应病。率以轻剂为则。治之不愈。然后用重剂焉。于偏寒偏热。峻下之方。既以中剂为率。又在用药者临时制宜以加减云。
一按仲景活人书。为医方之祖。其用姜皆有分两。及有不用姜者。今世药剂。每服皆用姜三片。
无服无者。故于用姜条下。必开其数。不开者不须用。于本方外加药有合用姜者。又在临时去取。
一炮制药料。自古各有法制。今不别立篇目。就于各方当制之药下细注。临用之际。必须依法制度。
不可厌烦而轻率忽略以误人也。
一云用水一盏。即今之茶盏也。约计半斤许。凡用水仿此为准。
一布列五脏命门六图并系方之外。又立各证。散购诸家秘藏妙方。皆愚尝试应效。备录于后。
欲使学人执衡之有权耳。谚云传方优于施药。同志君子。知忱之非沽名也欤。
一集是书外。又集脉法指明一帙。医论集粹一帙。有志未梓。姑俟优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