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卷论伤寒、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温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 病、温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若识其名。纵有差失。功有浅深。效有迟速耳。不得其名。妄加治疗。往往中暑乃作热病治之。反用温药。湿温乃作风温治之。复加发汗。名实混淆。是非纷乱。性命之寄。危于风烛。今于逐问下详载疾状而名之曰某病。庶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而处病不瘥矣。
(三十八)问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
此名伤寒也。伤寒之候。发热恶寒。头疼腰脊痛。脉紧无汗。宜发汗而解。麻黄汤主之。(正二十)轻者只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二)。又人参顺气散(杂三十)。葱豉汤。(杂七四)苍术散。(杂三一)麻黄葛根汤(杂三十二)可选而用之。
○然太阳病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细看脉与证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脉浮者。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正四)。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正三十七)加黄 最良。尺脉尚迟。再作一剂。
○或太阳证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与少桂枝汤(正乙)。使体润。 连日。当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用小柴胡(正二十九)之类和解之。
(三十九)问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
此名伤风也。伤风之候。头疼发热。脉缓。汗出恶风。当须解肌。宜桂枝汤主之(正一)。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正三十一)。败毒散(杂三十三)。独活散(杂三十四)。可选用之。治太阳中风。有汗用桂枝汤。凡脉紧必无汗。唯濡而紧。却自汗。勿误用小建中汤也。(正三十七)须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也。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正十八)。(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者。谓中风有湿。当加之去其风湿。取微汗者。风湿去也)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正八)(不饮水者是也)凡发汗后。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正六)腹满者。太阴证。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正十二)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也。(正十三)
○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阳旦汤是也(杂百十六)。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减也。(岐伯所谓同病异治者此也。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用热药当避夏。素问所谓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者也)
○又问伤寒与伤风何以别之。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故也)伤风者有汗。伤寒者畏寒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恶寒者不当风而自增寒。恶风者当风而增寒也。六经皆有伤寒伤风。其证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两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风无变异形证。但四肢烦疼。余证同三阳。
(四十)问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
此名伤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盖发热恶风烦躁手足温为中风。候脉浮紧为伤寒脉。是中风见寒脉也。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厥为伤寒。候脉浮缓为中风脉。是伤寒见风脉也。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宜服大青龙汤(正三十五)。盖大青龙证脉似桂枝反无汗。病似麻黄反烦躁是也。(脉弱有汗为桂枝证。脉紧不烦躁为麻黄证)大青龙汤。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躁者。用大青龙汤也。以其中风并伤寒俱盛。故青龙汤添麻黄作六两。又似合桂枝汤药味在内。添石膏所以为紧。此治营卫俱病。若证不审。误用大青龙汤。则发汗多伤人。(以其有烦躁一证。故可用大青龙汤)
大抵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桂枝主伤卫。麻黄主伤营。大青龙主营卫俱伤故也。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之间卫气之道路故也。其病浅。寒伤营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营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之间。营气之道路故也。其病深。所以桂枝与麻黄所施各异。戒勿误用。以有浅深之别。风寒之殊。大医当宜审谛。大青龙尤宜慎用。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青龙。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类纂云。凡发汗过多。筋惕肉 。振摇动人。或虚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证。俱宜服真武汤(正百五)以救之。羸甚者芍药或量多少与之。恶热药者。去附子。余根据加减法。仲景制真武汤。乃为合用桂枝。却用麻黄之类。发汗多。亡阳有此证。故用真武汤。若调理顺者。无此证也。
(四十一)问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支节痛重。其脉洪盛者。
此名热病也。冬伤于寒。因暑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正一)无汗宜麻黄汤。(正二十)加烦躁者。宜大青龙汤(正三十五)。然夏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太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用加减法。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麻黄大青龙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加升麻半两也。盖桂枝麻黄汤性热。地暖之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汤不瘥。脉势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之。(杂三十五)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半两。可代麻黄青龙汤用也。古方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栀子升麻汤。(杂三十六)亦可选用之。
○又问夏至后皆可行白虎汤液耶。白虎汤治中暑与汗后一解表药耳。今之医者。见六月中病。多云中暑。不辨热病。用药大凉。又况夏月阴气在内。最难调治。白虎汤尤宜戒之。
(四十二)问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微弱者。
此名中暑也。大抵中暑与热病外证相似。但热病者脉盛。中暑者脉虚。以此别之。甲乙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盖寒伤形而不伤气。所以脉盛。热伤气而不伤形。所以脉虚。伤寒即身体支节痛重。其脉洪盛。按之有力。此是冬月感寒深。至夏发耳。中暑即背寒面垢。(其面如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名面尘。若尘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正六四)。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杂四)不恶寒者。竹叶汤主之。(正九五)头疼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正六六)最妙。
○又问中暑何故洒然毛耸恶寒。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更为蓄血。尤宜戒之。
(四十三)问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
此名温病也。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又非温疫也)治温病与冬月伤寒、夏月热病不同。盖热轻故也。(春初秋末。阳气在里。其病稍轻。纵不用药治之。五六日亦自安)升麻汤(杂一)、解肌汤(杂三八)、柴胡桂枝汤、(正三一)最良。热多者小柴胡汤主之。(正二九)不渴外有微热者。小柴胡加桂枝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烦渴发热不恶寒与虚烦者。并竹叶石膏汤(正九五)。次第服之。麻黄桂枝大青龙。唯西北二方四时行之。无有不验。若江淮间。地偏暖处。唯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以前。桂枝麻黄大青龙内宜加减也。(加减法。在热病门)
(四十四)问病患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
此名温疟也。先热后寒。名曰温疟。病患尺寸俱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小柴胡汤主之。(正二九)疟疾寒热相等。及先热后寒者。俱宜与小柴胡汤。先寒后热者。小柴胡加桂汤。(杂三九)有多热但热者。白虎加桂汤。(杂四十)有多寒但寒者。柴胡桂姜汤。(杂四一)有汗多烦渴。小便赤涩。素有瘴气。及不服水土。呕吐甚者。可服五苓散。(正六六)脉小紧。寒热呕吐。间日频日。发作无时。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汤下之。(正三十)脉浮大。寒热往来者。可服祛邪丸吐之。(杂四三)久不愈者。服疟母煎丸。(杂四二)当自愈。治疟之法。无以过也。
○大抵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浮者可吐之。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非伤寒之谓。以其坏伤寒有温疟一证。故因而及之。
(四十五)问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此名风温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左传曰。风淫末疾)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少阴火。厥阴风)不可发汗。发汗即谵言。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若惊痫。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汗。如此死者。医杀之也。风温不可发汗。宜葳蕤汤。(杂四五)风温身灼热者。知母干葛汤。(杂四六)风温加渴甚者。栝蒌根汤。(杂四七)风温脉浮身重汗出。汉防己汤。(杂四八)
(四十六)问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
此名温疫也。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春夏亦有寒清时。秋冬或有暄暑时。人感疫厉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杂四九)、务成子萤火丸、圣散子(并杂五十)、败毒散。(杂三十三)冬气温。春气寒。夏气冷。秋气热。为时气。时气与伤寒同而治有异者。盖因四时不正之气而更改。不拘以日数浅深。汗吐下随证施行。所以圣散子不问表里阴阳者此也。唯圣散子性差热。用者宜详之。若春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升麻散(杂一)解肌汤主之。(杂三十八)夏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调中汤(杂五一)、射干汤(杂五二)、半夏桂枝甘草汤(杂五三)。可选而用之。秋应凉而反大热。抑之则责邪在肺。湿热相搏。民多病瘅。瘅者黄也。宜白虎加苍术汤。(杂百十七)煎茵陈汁调五苓散。(正六十六)冬应寒而反大温。抑之则责邪在肾。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则伏寒变为温病。宜葳蕤汤。(杂四五)仲景云。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者。伤寒气而作。冬温者。感温气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触冒之过。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不可拘以日数。发汗吐下。随证施行。要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以平为期。不可以过。此为大法。
(四十七)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此名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脉细者非也)主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自利者。术附汤。(正七十)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正七一)五苓散(正六六)主之。
至真要论云。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金匮要略云。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汤加白术四分。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湿家虽身体痛。不可太发汗。汗出则作。大抵中湿者。水湿之蒸气。及汗出当风。取冷过度。或中雾露与风寒气合者曰痹。皆由中于湿而后挟以异气。其寒多者为痛。为浮肿。非附子桂术不能去也。其风多者为烦热。为流走。为拘急。非麻黄薏苡乌头辈不能散也。其中气者为坚满。为癃闭。非甘遂葶苈枳术不能泄也。
(四十八)问支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
此名风湿也。脉浮为风。湿是风气与湿气相搏。肢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欲发汗。但 身润。则风湿俱去。若大发其汗。则风气去湿气在矣。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杂五四)防己黄 汤、(杂五五)桂枝附子汤(正六九)桂枝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正七一)术附汤、(正七十)杏仁汤、(杂五六)败毒散(杂三十三)可选而用之。身肿者。甘草附子汤加防风。
(四十九)问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
此名湿温也。其人尝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治在太阴(脾属土主湿)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变。名曰重HT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白虎加苍术汤。(杂百十七)主之(此方出伤寒微旨。亦仿金匮白虎加桂汤。)(杂四十)
(五十)问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腰身反张如中风状。或螈 口噤。
此名 也。伤风颈项强急。身体反张。属太阳经。先因伤风。又感寒湿而致然也。古人谓之病。( 音帜。又作痉。巨郢反。 者。强直也。古人以强直为 。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其身体KT KT 。便为 也)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相似。但其脉沉迟弦细。而项背反张强硬。如发痫之状。此为异耳。(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亦有此证)当察其有汗无汗。以分刚 柔 。(无汗恶寒名刚 。有汗不恶寒名柔 ,)无汗葛根汤主之(正廿六)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正十八)主之。(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凡刚柔二 。小续命汤。(杂五七)并可与之。(有汗者小续命汤去麻黄加葛根也)若审知刚 。胸满口噤。其人卧不着席。脚挛急。咬齿。当行大承气汤。(正四一)(外台云。热而 者死。热病痉者。反折螈 。齿噤 也)
○又问刚柔二 。与阴阳二痉是如何 亦作痉。阳痉属刚 。阴痉属柔 。附术散、(杂五八)桂心白术汤、(杂五九)附子防风散、(杂六十)八物白术散、(杂六一)桂枝煮散。可选而用之。(活人续集解惑论云。合面而卧为阴痉。仰目者为阳痉。又云或因湿家发汗多。则发 也)
(又五十)问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或咳心闷。但呕清汁。
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疹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黑膏主之。
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杂九四)黄连橘皮汤(杂百廿五)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