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阴阳。天地之问,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六合,谓四方上下也。九州,谓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内应九窍,故云九州九窍也。五藏,谓五神藏也。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而此成形矣。十二节者十二气也,天之十二节气,人之十二经脉而外应之,咸同天纪,故云皆通乎天气也。十二经豚者,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也。○新校正云:详通天者生之本,《六节藏象》注甚详。又按:郑康成云:九窍者,谓阳窍七,阴窍二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言人生之所运为,则内依五气以立,然其镇塞天地之内,则气应三元以成。三,谓天气、地气、运气也。犯,谓邪气触犯於生气也。邪气数犯,则生气倾危,故宝养天真,以为寿命之本也。庚桑楚曰: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则神全矣。《灵枢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馑养。此之谓也。
苍天之气,清静#1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春为苍天,发生之主也。阳气者,天气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则其义也。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则形亦全矣。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以因天四时之气序,故贼邪之气不能害也。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夫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於神明也。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
失,谓逆苍天清冷之理也。然卫气者,合天之阳气也。上篇曰:阳气者闭塞。谓阳气之病人,则窍写闭塞也。《灵枢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胜理而司开阖。故失其度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以卫不营运,故言散解也。分,上声。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夫逆苍天之气,违清静之理,使正真之气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为之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2折寿而不彰,
此明前阳气之用也。谕人之有阳,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则日不明,人失其所,则阳不固,日不明则天暗暝昧,阳不固则人寿夭折。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言人#3之生,固宜藉其阳气也。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此所以明阳气运行之部分,辅卫人身之正甩也。
因於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欲如运枢,谓内动也。起居如惊,谓暴卒也。言因天之寒,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当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於皮肤,而伤於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驰骋荒佚,则神气浮越,无所缓#4宁矣。《豚要精微论》曰:冬日在骨,垫虫周密,君子居室。《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连枢。元起云:阳气定如连枢者,动系也。卒,仓没切。佚,音逸。
因於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此则不能静慎,伤於寒毒,至夏而变暑病也。烦,谓烦躁,静,谓安静,喝,谓大呵出声也。言病因於暑,则当汗泄。不为发表,邪热内攻,中外俱热,故烦躁、喘、数大呵而出其声也。若不烦躁,内热外冻,瘀热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为呜。躁,则到切。暍,呼葛切。瘀,依倨切。
体若墦炭,汗出而散。
此重明可汗之理也。然#5体若#6繙炭之炎热者,何以救之,叉以汗出,乃热气施散。墦一为躁,非也。
因於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经短,小筋弛长,换短为拘,弛长为痿。
表热为病,当汗泄之。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望除其热。热气不释,兼湿内攻,大筋受热则缩而短,小筋得湿则引而长,缩短故拘孪而不伸,引长故痿弱而无力。弛,引也。攘,汝阳切,除也。锲,音软,缩也。痿,於危切,弱也。
因於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素常气疾,湿热加之,气湿热争,故为肿也。然邪气渐盛,正气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负,故云四维相代也。致邪代正,气不宣通,卫无所从,便至衰竭,故言阳气乃竭也。卫者,阳气也。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於夏,使人煎厥。
此又诫起居暴卒,烦扰阳和也。然烦扰阳和,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则筋脉胀,精气竭绝,既伤肾气又损膀胱,故当於夏时,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气逆,因畎煎厥为名。厥,谓气逆也。煎厥之状,当如下说。○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既且伤肾,又竭膀胱,肾经内属於耳中,膀胱豚生於目,故目盲所视,耳闭厥听,大矣哉,斯乃房之息也。既盲目视,又闭耳聪,则志意心神,筋骨肠胃,渍渍乎若坏都#7,汨汨乎烦问而不可止也。汨,古没切。在计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於上,使人薄厥。
此又诫喜怒不节,过用病生也。然怒则伤肾,甚则气绝,大怒则气逆而阳不下行,阳逆故血积於心胸之内矣。上,谓心胸也。然阴阳相薄,气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灵枢经》曰:盛怒而不止则伤志。《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由此则怒甚气逆,血积於心胸之内矣。菀,积也。并,去声。
有伤於筋,踪,其若不容。
怒而过用,气或迫筋,筋络内伤,机关纵缓,形容痿废,若不维持。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湿者,久久偏桔,半身不随。○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沮,子鱼切,润也。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阳气发泄,寒冰制之,热怫内余,郁於皮裹。甚为痤疖,微作痱疮。痱,风瘾也。痤,昨和切。痱,方味切。怫.符弗切。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痱;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既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故日受如持虚,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於下,邪毒袭虚故尔。○新校正云:按丁生之处,不常於足,盖谓膏梁之变,饶生大丁,非偏着足也。
劳汗当风,寒薄为齇,郁乃痤。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腠居寒,脂液遂凝,蓄於玄府,依空渗涸,齇刺长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分余,色白黄而瘛#8於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膜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更攻之,大甚爇出之。齇,织加切。蓄,许竹切。德,尺制切。爇,而劣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於神气;外为柔更,以固於筋,动静失宜,则生诸疾。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楼。
开,谓皮胜发泄。阖,谓玄府闭封。然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筋器,结固虚寒,则筋络拘经,形容偿俯矣。《灵枢经》曰:寒则筋急。此其类也。凄,力主切。
陷脉为痪,留连肉胜。
陷豚,谓寒气陷缺其豚也。积寒留、舍,经血稽凝,久瘀内攻,结於肉里,故发为疡痪,肉胜相连。痪,力斗切,瘫痪。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言若寒中於背俞之气,变化入深而薄於藏府者,则善为恐畏,及发为惊骇也。俞,音庶。
营气不从,逆於肉理,乃生瘫肿。
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故为瘫肿也。《正理论》云:热之所过,则为瘫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汗出未止,形弱气消,风寒薄之,穴俞随闭,热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阳复收,两热相合,故令振栗,寒热相移,以所起为风,故名风疟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盖论从风而为是也。故下文曰: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胜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夫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劳,是为清静。以其清静,故能肉胜闭,皮肤密,真正内拒,虚邪不侵。然大风苛毒,不铃常求於人,盖由人之冒犯尔。故清静则肉胜闭,阳气拒,大风苛毒,弗能害之。清静者,谓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度,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并谓气交通也。然病之深久,变化相传,上下不通,阴阳否隔,虽医良法妙,亦何以为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夫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气相格拒,故良医弗可为也。否,塞也。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言三阳蓄积,怫结不通,不急写之,亦病而死。何者?蓄积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验之?隔塞不便,则其证也。若不急写,粗工轻侮,铃见败亡也。《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隔。又曰: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淳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潭,奴教切。下并同。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昼则阳气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灵枢经》曰:目开则气上行於头。卫气行於阳二十五度也。
平日一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隆,犹高也,盛也。夫气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壮,积暖以成炎,炎极又凉,物之理也。故阳气平晓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喊虚也。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皆所以顺阳气也。阳出则出,阳藏则藏,暮阳气衰,内行阴分,故宜收敛以拒虚邪。扰筋骨则逆阳精耗,见雾露则寒湿具侵,故顺此三时,乃天真久远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详篇首云帝日,此岐伯日,非相对问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言在人之用也。亟,数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薄疾,谓极虚而急数也。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或妄攀登也。阳并於四支则狂。《阳明咏解》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於身,故弃衣欲走也。夫如是者也。皆为阴不胜其阳也。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九窍者,内属於藏,外设为官,故五藏气争,则九窍不通也。言九窍,谓前阴後阴不通,兼言上七窍也。若兼则目为肝之官,鼻为肺之官,口为脾之官,耳为肾之官,耳为肾之官,舌为心之官,舌非通窍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开窍於耳。北方黑色,入通於肾,开窍於二阴故也。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从,顺也。言循阴阳法,近养生道,则筋脉骨髓,各得其宜,故气血皆能顺时和气也。
如是则内外调和明,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邪气不克,故真气独立而如常。若失圣人之道,则致疾於身,故下文引曰: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自此已下四科,并谓失圣人之道也。风气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於肝也。风薄则热起,热盛则水乾,水乾则肾气不营,故精乃无也。亡,无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气者,阴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於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
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解而不属,故肠辨而为痔也。《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伤之信也。僻,普击切。
因而大饮,则气逆。
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也。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强力,谓强力入房也。高骨,谓腰高之骨也。然强力入房则精耗,精耗则肾伤,肾伤则髓气内枯,故高骨坏而不用也。圣人交会,则不如此,当如下句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於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密不妄泄,乃生气强固而能久长,此圣人之道也。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两,谓阴阳。和,谓和合,则交会也。若,如也。言绝阴阳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时有春无秋,有冬无夏也。所以然者,绝废於生成也。故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於闭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因阳气盛发,中外相应,贾勇有余乃相交合,则圣.人交会之制度也。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写而精气竭绝矣。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若阴不和平,阳不闭密,强用施写,损耗天真,二气分离,经络次惫,则精气不化,乃绝流通也。
因於露风,乃生寒热。
因於露体,触冒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阳相薄,故寒热生。
是以春伤於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故洞泄生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
夏伤於暑,秋为疚疟。
夏热已甚,秋阳复收,阳热相攻,则为疢疟。疢,老也,亦曰瘦也。
秋伤於湿,上逆而咳,
湿,谓地湿气也。秋湿既胜,冬水复王,水来乘肺,故咳逆病生。○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秋伤於湿,冬生咳嗽。
发为痿厥。
湿气内攻於藏府则咳逆,外散於筋脉则痿弱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豚。故湿气之资,发为痿厥。厥,谓逆气也。
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冬寒且凝,春阳气发,寒不为释,阳怫於中,寒怫相持,故为温病。○新校正云:按此与《阴阳应象大论》重,彼注甚详。
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寒暑温凉,递相胜负,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之和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所谓阴者,五神藏也。官者,五神之合也。言五神#11所生,本资於五味,五味宣化,各奏於本官,虽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损,正为好而过节,乃见伤也。故下文曰:
是故味过於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酸多食之令人疮,小便不利,则肝多津液,津液内溢则肝叶举,肝叶举则脾经之气绝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味过於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咸多食之,令人肌肤缩短,又令心气抑滞而不行,何者?咸走血也。大骨气劳,咸归肾也。
味过於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甘多食之,令人心问。甘性滞缓,故令气喘满而肾不平,何者?土抑水也。衡,平也。
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厚。
味过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沮,润也。弛,缓也。央,久也。辛性润泽,散养於筋,故令筋缓豚润,精神长久。何者?辛补肝也。《曰:藏气法时论》曰: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曰:新校正云: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如膏粱之作高梁、草滋之作草兹之类,盖古文简略,字多假借用者。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胜理以密,如是则气骨#12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是所谓修养天真之至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竟
#1静:顾本作『序』曰:,下仿此。
#2曰:则:原脱,据顾本补。
#3曰:人:原作『曰:火』曰:,据顾本改。
#4缓:顾本作『曰:绥』曰:。
#5曰:然:显本作『曰:为』曰:。
#6曰:若:原脱,据颅本补。
#7曰:都:原脱,据顾本补。
#8曰:癒:顾本作『瘦』曰:。
#9圣:原脱,据颇本补。
#10曰:肝:原作『汗』曰:,据顾本改。
#11神:顾本作『曰:藏』。
#12气骨:顾本作『曰:骨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