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十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八正神明论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服,事也。法,象也。则,准也,约也。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谓合日月星辰之行度。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侯日月者,谓侯日之寒温,月之空满也。星辰者,谓先知二十八宿之分,应水漏刻者也。略而言之,常以日加之於宿上,则知人气在太阳否,日行一舍,人气在三阳与阴分矣。细而言之,从房至毕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从勖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终日之度也。是故从房至毕者为阳,从勖至心者为阴,阳主昼,阴主夜也。几日行一舍,故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也。《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不止,气行亦尔。又曰:日行一舍,人气行於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合,人气行於身三周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於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於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於身九周。然日行二十八舍,人气亦行於身五十周与十分身之四。由是故必候日月星辰也。四时八正之气者,谓四时正气八节之风来朝於太一者也。馑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气定乃刺之者,谓八节之风气静定,乃可以刺经脉,调虚实也。故《历忌》云:八节前後姜各五日,不可刺灸,凶。是则谓气未定,故不可刺灸也。○新校正云:按八节风朝太一,具《天元玉册》中。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淳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泣,谓如水中居雪也。悼,奴教切,多也。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臧,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
血凝泣而卫气沉也。
天温无凝。
血淳液而气易行也。
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谓得天时也。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而调之也。
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
血气弱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藏作咸#1,藏当作喊。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日重实;
络亦#2为经,误。血气盛也。留一为流,非也。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气失纪,故淫邪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制,谓制度。定#3星辰则可知日月行之制度矣。略而言之,周天二十八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天,几一千八分。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昼夜也。故人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於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於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细而言之,则常以一十周加之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矣。是故星辰所以制日月之行度也。○新校正云:详周天二十八宿至日行二十八宿也,本《灵枢经》文。今具《甲乙经》中。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八正,谓八节之正气也。八风者,束方婴兄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束北方凶风,束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虚邪,谓乘人之虚而为病者也。以时至,谓天应太一移居,以八节之前後,风朝中官而至者也。○新校正云:详太一移居、风朝中官,义具《天元玉册》。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四时之气所在者,谓春气在经豚,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也。然触冒虚邪,动伤真气,避而勿犯,乃不病焉。《灵枢经》曰:圣人避邪,如避矢石。盖以其能伤真气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
以虚感虚,同气而相应也。
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候之#4而止,故弗能伤之。救,止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人忌於天,故云天忌,犯之则病,故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於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於身,观其立有验也。
侯气不差,故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於外,而工独知之,
明前篇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也。虽形气荣卫不形见於外,而工以心神明悟,独得知其衰盛焉,善恶悉可明之。○新校正云:按前篇乃《宝命全形论》。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日观於冥冥焉。
工所以常先见者,何哉?以守法而神通明也。
通於无穷者,可以传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法着故可传後世,後世不绝则应用通於无穷矣。以独见知,故工所以异於人也。
然而不形见於外,故俱不能见也。
工异於粗者,以粗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髻贵。
言形气荣卫不形於外,以不可见,故视无形,尝无味。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窈窈冥冥,莫知元主,谓如神运髡鬃焉。若,如也。髻,音仿。霏,音弗。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也。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胜理开,逢一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正邪者,不从虚之乡来也。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意,莫见其形状。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日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义备《离合真邪论》中。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日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三部九候为候邪之门户也。守门户,故见邪形。以中人微,故莫知其情状也。
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方犹正也。写邪气出,则真气流行矣。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责移也,
行,谓宣不行之气,令必宣行。移,谓移未复之脉,俾其平复。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故员与方,非针也。
所言方员者,非谓针形,正谓行移之义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盛衰。血气#5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於阴阳四,虚实之应,冥冥之斯,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神?何谓形?愿卒闻之。
神,谓神智通悟。形,形乎形,谓形诊可观。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扪其所痛,义亦通。
索之於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日形。
外隐其无形,故目冥冥而不见,内藏其有象,故以诊而可索於经也。慧'然在前,按之不得,言三部九候之中,卒然逢之,不可为之期准也。《离合真邪论》曰: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此其义也。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耳不闻,言神用之微密也。目明心开而志先者,言心之通如昏昧开卷,目之见如气#6翳辟明,神虽内融,志已先往矣。慧然,谓清爽也。悟,犹了达也。慧然独悟,口弗能言者,谓心中清爽而了达,口不能宣吐以写心也。俱视独见,适若昏者,叹见之异速也,言与众俱视,我忽独见,适犹若昏昧尔。既独见了心,眼昭然独能明察,若云#7随风巷,日丽天明,至哉神乎!.妙用如是,不可得而言也。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以三部九侯经豚为之本原,则可通神悟之妙用,若以九针之论弃议,则其旨惟博#8,其知弥远矣。故日三部九侯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叉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写於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於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宿,谓二十八宿。度,谓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经水者,谓海水、泾#9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也。以其内合经脉,故名之经水焉。经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豚。所以言者,以内外参合,人气应通,故言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足阳明外合於海水,内属於胃;足太阳外合於泾水,内属膀胱;足少阳外合於渭水,内属於胆;足太阴外合於湖水,内属於脾;足厥阴外合於沔水,内属於肝;足少阴外合於汝水,内属於肾;手阳明外合於江水,内属於大肠;手太阳外合於淮水,内属於小肠;手少阳外合於漯水,内属於三焦;手太阴外合於河水,内属於肺;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内属於心包;手少阴外合於济水,内属於心。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人#10经豚亦应之。
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淳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於脉中循循然,
循循然,顺动貌。言随顺经脉之动息,因循呼吸之往来,但形状或异耳。循循一为辑辑。辑,救伦切。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
大,谓大常平之形诊。小者,非细小之谓也,以其比大,则谓之小,若无大以比,则自是平常之经气耳。然邪气者,因其阴气则入阴经,因其阳气则入阳脉,故其行无常处也。
在阴与阳,不可为度,
以随经脉之流运也。
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逢,谓逢遇。遏,谓遏绝。三部之中,九候之位,卒然逢遇,当按而止之,即而写之,迳路既绝,则大邪之气无能为也。所谓写者,如下文云:
吸则内针,无令气性,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写。
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写其邪也。何以言之?下文补法,呼尽内针,静以久留。此段写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尽则次其吸,吸至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则先补之义,昭然可知。《针经》云:写日迎之,迎之意,叉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出针,疾气得泄。补日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悔#11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则补之叉久留也。所以先补者,真气不足,针乃写之,则经不满,邪气无所排遣,故先补真气令足,後乃写出其邪矣。引,谓引出。去,谓离穴。侯呼而引至其门,呼尽乃离穴户,则经气审以平定,邪气无所拘留,故大邪之气,随针而出也。呼,谓气出。吸,谓气入。转,谓转动也。大气,谓大邪之气,错乱阴阳者也。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扪循,谓手摸。切,谓指按也。扪而循之,欲气舒缓。切而散之,使经脉宣散。推而按之,排蹙其皮也。弹而怒之,使脉气膜满也。抓而下之,置针准也。通而取之,以常法也。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则推而按之者也。谓蹙按穴外之皮,令当应针之处,针已放去,则不破之皮。盖其所刺之门,门户不开则神气内守,故云以闭其神也。《调经论》曰:外引其皮,令当其门户。又曰:推阖其门,令神气存。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王引《调经论》文,今详非本论之文,傍见《甲乙经针道篇》。又日已下,乃当篇之文也。扪,音门。抓,侧交切。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呼尽内针,亦同吸也。言必以气至而为去针之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也。《针经》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去之勿复针。此之谓也。无问息数以为迟速之约,要当以气至而针去,不当以针下气未#12至而针出乃更为也。
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谕人事於侯气也。暮,晚也。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
适,调适也。护,慎守也。言气已平调,则当慎守,勿令改变,使疾更生也。《针经》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此其义也。所谓慎守,当如下说。○新校正云:详王引《针经》之言,乃《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文,兼见於《针解论》耳。
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正言也。外门已闭,神气复存,侯吸引针,大气不泄,补之为义,断可知焉。然此大气,谓大经之气流行荣卫者。
帝曰:候气奈何?
谓侯可取之气也。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於经也,舍於血脉之中,
《缪刺论》曰:邪之客於形也,叉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孙豚,留而不去,入舍於络豚,留而不去,入舍於经脉。
故云去络入於经也。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以周游於十六丈二尺经脉之分,故不常在於所侯之处也。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写之。
冲,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然气在太阳,则太阳独盛;气在少阳,则少阳独盛。夫见独盛者,便谓邪来,以针写之,则反伤真气。故下文曰: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大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经气应刻,乃谓为邪,工若写之,则深误也,故日其来不可逢。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写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不悟其邪,反诛无罪,则真气泄脱,邪气复侵,经气大虚,故病弥蓄积。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已随经脉之流去,不可复追召使还。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
言轻微而有,尚且知之,况若涌波,不知其至也。
若先若後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
言不可取而取,失时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血气已虚。尽字当作虚字之误也。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帝曰:补写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视有血者乃取之。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若不出盛血而反温之,则邪气内胜反增其害,故下文曰: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则其法也。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臧者,审其病藏以期之。
气之在阴,则候其气之在於阴分而刺之;气之在阳,则侯其气之在於阳分而刺之,是谓逢时。《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也。积刻不已,气亦随在,周而复始。故审其病藏,以期其气而刺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日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 工不能禁也。
禁,谓禁止也。然候邪之处尚未能知,岂#13复能禁止其邪#14气耶.
铢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长。
识非精辩,学未该明,且乱大经,为气贼,动为残害,安可久乎?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非惟昧三部九候之为弊,若不知四时五行之气序,亦足以损绝其生灵也。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
再言之者,其法必然。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文卷之十九竟
#1咸:顾本作『喊』。
#2亦:顾本作『一』。
#3定:原脱,据顾本补。
#4之:顾本作『知』。
#5气:『气』下原有『血』字,据顾本删。
#6气:顾本作『氛』。
#7云:原作『能』,据顾本改。
#8惟博:原作『推傅』,据顾本改。
#9泾:顾本作『渎』。
#10人:原作『大』,据顾本改。
#11悔:原作『海』,据顾本改。
#12未:原作『水』,据顾本改。
#13必岂:原作『病』,据顾本改。
#14邪:原作『候』,据顾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