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全文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六

关灯直达底部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六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六元正纪大论篇下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甲子甲午 岁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 运下阳明金 热化二,

新校正云:详对化从标成数,正化从本生数。甲子之年热化七,燥化九。甲午之年热化二,燥化四。

雨化五,

新校正云:按本论正文云:太过不及其数何始,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甲年太官土运太过,故言雨化五。五,土数也。

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

正气化也。

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热淫所胜,平以咸寒。燥淫於内,治以苦温。

此云下酸热,疑误也。

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 中少商金 运下太阳水 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

新校正云:详七官、西室兑位,天任#1司也。灾之方位,以运之当方言。

湿化五,

新校正云:详太阴正司於未,对司於丑,其化皆五,以生数也。不以成数者,土王四季,不得正方,又天有九官,不可至十。

清化四,

新校正云:按本论下文云,不及者,其数生。乙年少商,金运不及,故言清化四。四,金生数也。

寒化六,

新校正云:详乙丑寒化六,乙未寒化一。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於内,治以`甘热。

丙寅丙申岁

新校正云:详丙申之岁,申金生水,水化之令转盛,司天相火为病喊半。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

新校正云:详丙寅火化二,丙申火化七。

寒化六,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丙寅风化八,丙申风化三。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辛凉。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火淫所胜,平以咸玲。风淫於内,治以辛凉。

丁卯岁会丁酉

岁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为干德符,便为平气,胜复不至,运同正角,金不胜木,木亦不灾土。又丁卯年,得卯木佐之,即上阳明不能灾之。

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

新校正云:详三官,束室震位,天冲司o

  燥化九,

新校正云:详丁卯,燥化九。丁酉,燥化四。

风化三,热化七,

新校正云:详丁卯,热化二。丁酉,热化七。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所胜,平以苦热。热淫於内,治以咸寒。又《玄珠》云:上苦热。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

新校正云:详此上见太阳,火化喊半。

下太阴土寒化六,

新校正云:详戊辰,寒化六。戊戌,寒化一。

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於内,治以苦热。又《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

新校正云:详至九月甲戌月,己得甲戌,方还正官。

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

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其青四维。又按《天元玉册》云:中室天禽司,非维官,同正官寄位二官坤位。

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己巳风化八,己亥风化三。

湿化五,火化八#2

  新校正云:详己巳热化七,己亥热化三#3。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火淫於内,治以咸玲。

庚午同天符 庚子岁同天符

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

新校正云:详庚午金令喊半,以上见少阴君火,年干亦为火故也。庚子年,子是水,金气相得,与庚午年又异。

下阳明金热化七,

新校正云:详庚午年热化二,燥化四。庚子年,热化七,燥化九。

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於内,治以苦热。

辛未同岁会 辛丑岁同岁会

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

新校正云:详此至七月丙申月,水还正羽。

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

新校正云:详一官,北室坎位,天玄司o

  雨化五,寒化一,

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水,故只言寒化一。寒化一者,少羽之化气也。若太阳在泉之化,则辛未寒化一,辛丑寒化六。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於内,治以甘热。

壬申同天符 壬寅岁同天符

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

新校正云:详壬申热化七,壬寅热化二。

风化八,

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木,故只言风化八。风化八,乃太角之运化也。若厥阴在泉之化,则壬申风化三,壬寅风化八。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

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同岁会 癸卯岁同岁会

上阳明金 中少徵火运

新校正云:详此五月遇戊午月,火还正徵。

下少阴火寒 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官。

新校正云:详九官,离位南室,天英司。

燥化九,

新校正云:详癸酉燥化四,癸卯燥化九。

热化二,

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火,故只言热化二。热化二者,少徵之运化也。若少阴在泉之化,则癸酉热化七,癸卯热化二。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苦热。

甲戌岁会同天符 甲辰岁岁会同天符

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

新校正云:详甲戌寒化一,甲辰寒化六。

湿化五,

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在泉俱土,故只言湿化五。

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所谓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於内,治以苦热。

乙亥乙巳岁

上厥阴木 中少商金运

新校正云:详乙亥年三月得庚辰月,见#4干德符,即气还正商,火未得王而先平,火不胜则水不复,又亥是水得力年,故火不胜也。乙巳年火来小胜,巳为火,佐於胜也。即於二月中气君火时化日,火来行胜,不得#5水复,遗#6三月庚辰月,乙见庚而气自全,金还正商。

下少#7阳相火热 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

新校正云:详乙亥风化三,乙巳风化八。

清化四,火化二,

新校正云:详乙亥热化二。乙巳热化七。

正化度也。

度,谓日也。

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岁会 丙午岁

上少阴火 中太羽水 运下阳明金 热化二,

新校正云:详丙子岁热化七,金之灾得其半,以运水太过,胜於天令,天令喊半。丙午热化二,午为火,少阴君火司#8天,运虽水,一水不能胜二火,故异於丙子岁。

寒化六,清化四,

新校正云:详丙子燥化九,丙午燥化四。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於内,治以苦#9温。

丁丑丁未岁

上太阴土

新校正云:详此木运平气上刑,天令喊半。

中少角木运

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为干德符,为正角。

下太阳水清 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

新校正云:详丁丑寒化六,丁未寒化一。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於内,治以甘热。

戊寅天符 戊申岁天符

新校正云:详戊申年与戊寅年小异,申为金,佐於肺,肺受火刑,其气稍实,民病得半。

上少阳火#11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二;

新校正云:详天符,司天与运合,故只言火化二。火化二者,太徵之运气也。若少阳司天之气,则戊寅火化二,戊申火化七。

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戊寅风化八,戊申风化三。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

新校正云:详己卯金与运土相得,子临父位,为逆。

己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

新校正云:详复罢,土气未正,後九月甲戌月土还正宫。己酉之年,木胜小徵#12。

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

新校正云:详己卯燥化九,己酉燥化四。

雨化五,热化七,

新校正云:详己卯热化二,己酉热化七。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

上太阳水 中太商金 运下太阴 土寒化一,

新校正云:详庚辰寒化六,庚戌寒化一。

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於内,治以苦热。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木 中少羽水运

新校正云:详辛巳年木复土罢,至七月丙申月,水还正羽。辛亥年为水平气,以亥为水,相佐为正羽,与辛巳年小异。

下少阳相火 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辛巳风化八,辛亥风化三。

寒化一,火化七,

新校正云:详辛巳热化七,辛亥热化二。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13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

新校正云:详壬午热化二,壬子热化七。

风化八,清化四,

新校正云:详壬午燥化四,壬子燥化九。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於内,治以苦热。

癸未癸丑岁

上太阴土 中少徵火运

新校正云:详癸未,癸丑左右二火为问相佐,又五月戊午干德符,癸见戊而气至,水来行胜,为正徵。

下太阳水 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

新校正云:详癸未寒化一,癸丑寒化六。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温。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湿淫所胜,平以苦热。寒淫於内,治以甘热。

甲申甲寅岁

上少阳相火 中太宫土运

新校正云:详甲寅之岁,小异於甲申,以寅木可刑土气之平也。

下厥阴木火化二,

新校正云:详甲申火化七,甲寅火化二。

雨化五,风化八,

新校正云:详甲申风化三,甲寅风化八。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太一天符 乙卯岁天符

上阳明金 中少商金运

新校正云:按乙酉为正商,以酉金相佐,故得平气。乙卯之年,二之气,君火分中,火来行胜,水未行复,其气以平,以三月庚辰,乙得庚合,金运正商,其气乃平。

下少阴火 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

新校正云:详乙酉燥化四,乙卯燥化九。

清化四,热化二,

新校正云:详乙酉热化七,乙卯热化二。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天符 丙辰岁天符 上太阳水 中太羽水 运下太阴 土寒化六,

新校正云:详此以运与司天俱水运,故只言寒化六。寒化六者,太羽之运化也。若太阳司天之化,则丙戌寒化一,丙辰寒化六。

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於内,治以苦热。

丁亥天符 丁巳岁天符

上厥阴木 中少角木运

新校正云:详丁年正月壬寅,丁得壬合,为干德符,为正角平气。

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木,故只言风化三。风化三者,少角之运化也。若厥阴司天之化,则丁亥风化三,丁巳风化八。

火化七,

新校正云:详丁亥热化二,丁巳热化七。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天符 戊午岁太一天符

上少阴火 中太徵火 运下阳明 金热化七,

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火,故只言热化七。热化七者,太徵之运化也。若少阴司天之化,则戊子热化七,戊午热化二。

清化九,

新校正云:详戊子清化九,戊午清化四。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下苦热。又按《至真要大论》云:燥淫於内,治以苦温。

己丑太一天符 己未岁太一天符

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

新校正云:详是岁木得初气而来胜,脾乃病久,土至危,金乃来复,至九月甲戌月,己得甲合,土还正官。

下太肠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

新校正云:详此运与司天俱土,故只言雨化五。

寒化一,

新校正云:详己丑寒化六,己未寒化一。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温淫所胜,平以苦热。

庚寅庚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

新校正云:详庚寅岁为正商,得平气,以上见少阳相火,下克於金运,不能太过。庚申之岁,申金佐之,乃为太商。

下厥阴木火化七,

新校正云:详庚寅热化二,庚申热化七。

清化九,风化三,

新校正云:详庚寅风化八,庚申风化三。

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

上阳明金 中少羽水运

新校正云:详此岁七月丙申,水还正羽。

下少阴火 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

新校正云:详辛卯燥化九,辛酉燥化四。

寒化一,热化七,

新校正云:详辛卯热化二,辛酉热化七。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

上太阳水 中太角木 运下太阴土 寒化六,

新校正云:详壬辰寒化六,壬戌寒化一。

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新校正云:按《玄珠》云:上甘温,下酸平。又按《至真要大论》云: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於内,治以苦热。

癸巳同岁会 癸亥#14同岁会

上厥阴木 中少徵火运

新校正云:详癸巳正徵火气平,一谓巳为火,亦名岁会,二谓水未得化,三谓五月戊午,癸得戊合,故得平气。癸亥之岁,亥为水,水得年力,便来行胜,至五月戊午,火#15还正徵,其气始平。

下少阳相火 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

新校正云:详癸巳风化八,癸亥风化三。

火化二,

新校正云:只言火化二详此运与在泉俱火火化二者,少徵火运之化也。若少阳在泉之化,则癸巳热化七,癸亥热化二。

  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复,报#16也。先有胜制,则後又复也。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

待,谓五及差分位也。大温发於辰巳,大热发於申未#17,大凉发於戌亥,大寒发於丑寅。上件发胜临之,亦待问气而发,故日待时也。○新校正云:详注及字疑作气。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岁太过其发早,岁不及其发晚。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

谓相执持也。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数,谓五常化行之数也。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成数,谓水数六,火数七,木数八,金数九,土数五也。故日,土常以生也。数生者,各取其生数多少以占,故政令德化胜复之休作日,及尺寸分毫,并以准之,此盖都明诸甩者也。

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严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

郁,谓郁抑,天气之甚也。故虽天气,亦有涯也。始#18终则衰,故虽郁者怒发也。土化不行,炎亢无雨,木盛过极,故郁怒发焉。土性静定,至动也,雷雨大作,而木土相持之气乃#19休解也。《易》曰:雷雨作,解。此之谓也。土虽独怒,木尚制之,故但震惊於气交之中,而声尚不能高远也。故曰:雷殷气交。气交,谓土之上,尽山之高也。《诗》云:殷其雷也。所谓雷雨生於山中者,土气抑郁,天木制之,平川土薄,气常乾燥,故不能先发也;山源土厚,湿化丰深,土厚#20气深,故先怒发也。

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

疾气骤雨,岸落山化,大水横流,石势迸急,高山空谷,击石先飞,而洪水随至也。洪,大也。巨川衍溢,流漫平陆,漂荡疼没於染盛。大水去已,石土危然,若群驹散牧於田野。几言土者,沙石同也。

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

化,土化也。土被制,化气不敷,否极则泰,屈极则伸,处拂#21之时,化气因之,乃能敷布於庶类,以时而雨,滋泽草木而成也。善,谓应时也。化气既少,长气已过,故万物始生始长,始化始成。言是四始者,明万物化成之晚也。

故民病心腹胀,肠呜而为数後,甚则心痛胁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驸肿身重。

脾热之生。

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

雨府,太阴之所在也。埃,白气似云而薄也。埃固有微甚,微者如纱毂之腾,甚者如薄云雾也。甚者发近,微者发远。四气,谓夏至後三十一日起,尽至秋分日也。

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

天际云横,山犹冠带,岩谷丛薄,乍灭乍生,有土之见,怫兆已彰,皆平明占之。浮游,以午前候望也。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姻,燥气以行,雾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乾,金乃有声。

大凉,次寒也。举,用事也。浮姻,燥气也。杀气,霜零。正杀气者,以丑时至,长者亦卯时辰时也。其气之来,色黄赤黑杂而至也。物不胜杀,故草木苍乾。苍,薄青色也。

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嗑乾,面陈#22色恶。

金胜而木病也。

山泽焦枯,土凝霜卤,佛乃发也,其气五。

夏火炎亢,时雨既愆,故山泽焦枯,土上凝白,咸卤状如霜也。五气,谓秋分後至立冬後五十四#23日内也。

夜零白露,林莽声凄,佛之兆也。

夜濡白露,晓听风妻。有是,乃为金发徵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云结为霜雪,

寒零,白气也。其状如雾,而不流行,坠地如霜雪,得日曦也。

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

黄黑,亦浊恶气。水,气也。祥,大祥,亦谓泉出平地。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雅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阴胜阳故。

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後。

阴精与水,皆上承火,故其发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後,亦犹辰星迎随日也。

太虚探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深玄,言高远而黯黑也。气似散麻,薄微可见之也。寅後卯时候之,夏月兼辰前之时,亦可侯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蕾买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

屋发,谓发鸿吻。折木,谓大树摧拔折#24落,悬竿中拉也。变,谓土生异木奇状也。

故民病胃院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呜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

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为#25浊色,黄黑郁横#26,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

气如尘如云,或黄黑郁然,犹在太虚之问,而特异於常,乃其候也。

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昤高山,虎啸山石岫,怫之先兆也。

草偃,谓无风而自低。柔叶,谓白杨叶也。无风而叶皆背见,是谓呈阴。如是者皆通微甚,甚者发速,微者发徐也。山行之侯,则以松虎期之,凉行亦以麻黄为侯,秋冬则以梧桐蝉叶侯之。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

肿翳,谓赤气也。大明,日也。○新校正云:详经注中肿字疑误。

炎火行,大暑至,山泽墦燎,材木流津,广厦腾姻,土浮霜卤,止水乃臧,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後。

太阴太阳在上,寒湿流於太虚,心火应天,郁抑而莫能彰显,寒湿盛已,火乃与行,阳气火光,故山泽繙燎,井水喊少,妄作讹言,雨已愆期也。湿化乃後,谓阳亢主时,气不争长,故先旱而後雨也。

故民病少气,疮疡瘫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镇愤胪胀,疡痱呕逆,痪痰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掖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瞥闷懊浓,善暴死。

火郁而怒,为土水相持,客主皆然,悉无深犯,则无咎也。但热已胜寒,则为摧敌,、而热从心起,是神气孤危,不速救之,天真将竭,故死。火之用速,故善暴死。(浓,音农。)

  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

刻终,谓昼夜#27水刻终尽之时也。大温,次热也。玄府,谓汗空也。汗濡玄府,谓早行身蒸热也。刻尽之时,阴盛於此,反无凉气,是阴不胜阳,热既已萌,故当怒发也。○新校正云:详土#28火俱发四气者何?盖火有二位,为水发之所,又大热发於申未,故火郁之发,在四气也。

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

火怒燥金,阳极过亢,畏火求救土中,土救热金,发为飘骤,继为时雨,气乃和平,故万物由是乃生长化成。壮极则反,盛亦何长也。

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

谓君火王时,有寒至也,故岁君火发,亦待时也。

有怫之应而後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29发无时,水随火也。

应为先兆,发铃後至,故先应而後发也。物不可以终壮,观其壮极,则怫气作焉,有郁则发,气之常也。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但也。

人失其时,则侯无期准也。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燻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六气之下各有承气也,则如火位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木气承之,木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位之下阴精承之,各徵其下,则象可见矣。故发兼其下,则与本气殊异。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言不当其正月也。

岐伯曰:命其差。

谓差四时之正月位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後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化,与其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於温,盛於暑,阴之动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馑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彼论胜复之不当位,此论五气之发不当位,所论胜复五发之事则异,而命其差之义则同。

帝曰:差有数乎?

言日数也。

岐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後,谓四时之後也。差三十日余八十七刻半,气犹未#30去而甚盛也。度,日也。四时之後今当#31尔。○新校正云:详注云,八十七刻半当作四十三刻又四十分刻之三十。

帝曰:气至而先後者何?

谓未应至而至太早,应至而至反太迟之类也。正谓气至在期先後。

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後,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告也。

当时,谓应日刻之期也。非应先後至而有先後至者,皆为灾。青,灾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冬雨、春凉、秋热、冬寒之类,皆为归己胜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

气有余故化先,气不足故化後。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束行,冬气南行。

观万物生长收藏如斯言。

故春气始於下,秋气始於上,夏气始於中,冬气始於标。春气始於左,秋气始於右,冬气始於後,夏气始於前。此四时正化之常。

察物以明之,可知也。

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高山之巅,盛夏冰雪,污下川泽,严冬草生,常在之义足明矣。○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必谨察之。帝曰:善。

天地阴阳视而可见,何又思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无所得耶。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请遂言之。

遂,尽也。

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

初之气,木之化。

少阴所至为暄,

二之气,君火也。

太阴所至为埃褥,

四之气,土之化。

少阳所至为炎暑,

三之气,相火也。

阳明所至为清劲,

五之气,金之化。

太阳所至为寒露,

终之气,水之化。

时化之常也。

四时气正化之常候。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莹启;

莹,微裂也。启,开拆也。

少阴所至为大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

物承土化,质皆盈满。又雨界地绿,文见如环,为员化明矣。

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

藏热者,出行也。

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

庚,更也。更,易也,代也。

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物寒故归藏也。

司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

木之化。

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

火之化。

太阴所至为化,为蕾买雨;

土之化。

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

火之化。

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

金之化。

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

水之化。

气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

风化以生,则风生也。肃,静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风位之下,金气承之。故厥阴为风生,而终为肃也。

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

热化以生,则热生也。阴精承上,故中为寒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故为热生,而中为寒也。又云:君位之下,阴精承之。亦为寒之义也。

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

湿化以生,则湿生也。太阴在上,故终为注雨。○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土位之下,风气承之。王注云:疾风之後,雨乃零,湿为风吹,化而为雨。故太阴为湿生,而终为注雨也。

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褥;

火化以生,则火生也。阳在上,故终为蒸湿。○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故少阳为火生,而终为蒸海也。

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冻;

燥化以生,则燥生也。阴在上,故终为冻。○新校正云:详此六气俱先言本#32化,次言所反之气,而独阳明之化,言燥生,终为凉,未见所反之气。再寻上下文义,当云阳明所至为冻生,终为燥,方与诸气之义同贡。盖以金位之下,火气承之,故阳明为清生,而终为燥也。

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

寒化以生,则寒生也。阳在内,故中为温。○新校正云:按《五运行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故为寒生而中为温。

德化之常也。

风生毛形,热生翩形,湿生保形,火生羽形,燥生介形,寒生鳞形,六化皆为主岁及问气所在,而各化生常无替也。非德化,则无能化生也。

(翮,胡革切。)

  厥阴所至为毛化,

形之有毛者。

少阴所至为羽化,

有羽翩飞行之类。

太阴所至为保化,

无毛羽鳞甲之类。

少阳所至为羽化,

薄明羽翼,蜂蝉之类,非翎羽之羽也。

阳明所至为介化,

有甲之类。

太阳所至为鳞化,

身有鳞也。

德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生化,

温化也。

少阴所至为荣化,

暄化也。

太阴所至为濡化,

湿化也。

少阳所至为茂化,

热化也。

阳明所至为坚化,

冻化也。

太阳所至为藏化。

寒化也。

布政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冻;

飘怒,木也。大冻,下承之金气也。

少阴所至为大暄,寒;

大暄,君火也。寒,下承之阴精也。

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

雷霆骤注,土也。烈风,下承之木气也。

少阳所至为飘风墦燎,霜凝;

飘风,旋转风也。霜凝,下承之水气也。

阳明所至为散落,温;

散落,金也。温,下承之火气也。

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

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之土气也。

气变之常也。

变,谓变常平之气而为甚用也。甚用不已,则下承之气兼行,故皆非本气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

风之性也。

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燻;

焰,阳焰也。燻,赤黄色也。

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

暗蔽不明也。

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

光显,电也,流光也,明也。彤,赤色也。少#33阴气同。

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

杀气也。

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

寒化也。

令行之常也。

令行则庶物无违。

厥阴所至为里急,

筋练缩故急。

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

火气生也。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

土气也。

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

火气生也。

阳明所至为浮虚,

浮虚薄肿,按之复起也。

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阴所至为支痛;

支,柱妨也#34。

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

谵,乱言也,今详栗字当作慓字。

太阴所至为蓄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匟阴股膝□□腑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

蔑,污血,亦脂也#35。

为行劲#36,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呜呕涌#37,

涌#38,谓溢食不下也。

阳明所至为胁痛皴揭,

身皮□象。

太阳所至为寝汗,痉。

寝汗,谓睡中汗发於胸嗌#39颈掖之问也。俗误呼为盗汗。(痉,巨郢切。)

  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

泄,谓利也。

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驸肿,

驸肿,谓肉泛#40,按之不起也。

少阳所至为暴注,□瘛痣暴死,阳明所至为□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後则後,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

气报德报化,谓天地气也。高下前後中外,谓生病所也。手之阴阳其气高,足之阴阳其气下,足太阳气在身後,足阳明气在身前,足少阴、太阴#41、厥阴气在身中,足少阳气在身侧,各随所在言,气变生病象也。

故风胜则动,

不宁也。○新校正云:详风胜则动至湿胜则濡泄五句,与《阴阳应象大论》文重,而注不同。

热胜则肿,

热胜气则为丹缥,胜血则为瘫脓,胜骨肉则为驸肿,按之不起。

燥胜则乾,

乾於外则皮肤皱揭,乾於内则精血枯涸,乾於气及津液则肉乾而皮着於骨。

寒胜则浮,

浮,谓浮起,按之起见也。

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驸肿。

濡泄,水利也。驸肿,肉泛,按之陷而不起也。水闭,则逸於皮中也。

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

用,谓施其化气。

故太阴雨化,施於太阳;太阳寒化,施於少阴;

新校正云:详此当云少阴少阳。

少阴热化,施於阳明;阳明燥化,施於厥阴;厥阴风化,施於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随气所在以定其方,六分占之,则日及地分无差也。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力强而作,不能久长,故暴而无也。亡,无也。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

运,谓木火土金水,各主岁者也。地气胜,则岁运上升;天气胜,则岁运下降;上升下降,运气常先迁降也。

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

非其位则变生,变生则病作。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

胜,谓多也。上多则自降,下多则自迁,多少相移,气之常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论》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於地,地气上升,气腾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亦升降之义也。

胜#42多少而差其分,

多则迁降多,少则迁降少,多少之应,有微有甚之异也。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以其五分七分之,所以知天地阴阳过差矣。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裹不远寒。

汗泄,故用热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皆以其不住於中也。如是则夏可用热,冬可用寒;不发不泄,而无畏忌,是谓妄造#43,法所禁也。皆谓不获已而用之也。差#44秋冬亦同法。○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论》云:发不远热,无犯温凉。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以水济水,以火济火,适足以更生病,岂唯本病之益甚乎。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无病者犯#45禁,犹能生病,况有病者,而求轻喊,不亦难乎。

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食已不饥,吐利腥秽,亦寒之疾也。

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瘫疽疮疡,瞥郁注下,娴癒肿胀,呕,欤钮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闷之病生矣。

暴瘠冒味,目不识人,躁扰狂越#46,妄见妄闻,马晋惊瘸,亦热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用,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冻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冻,亦胜之道也。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损,亦无陨也。

故,谓有大坚症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痛之药;是谓不救,爻死#47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上无现,言母叉全。亦无头,言子亦不死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虽#48大半则止其药;若过禁待尽,毒气内余,无病可攻,以当毒药,毒攻不已,则败损中和,故过则死。○新校正云:详此妇人身重二节,与上下文义不接,疑他巷脱简於此。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天地五行应运,有郁折#49不伸之甚者。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壅碍也。泄,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折,谓抑之,制之冲逆也。通是五法,乃气可平调後乃观其虚盛而调理之也。

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过,大过也。大过者,以其味写之。以咸写肾,酸写肝,辛写肺,甘写脾,苦写心。过者畏写,故谓写为畏也。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

正气不足,临气陷#50之,假寒热温冻,以资四正之气,则可以热犯热,以寒犯寒,以温犯温,以冻犯凉也

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客气,谓六气更临之气。主气,谓五藏应四时,正王春夏秋冬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新校正云:详此与《气交变大论》末文重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六竟

#1任:顾本作『住』。

#2八:顾本作『七』。

#3三:顾本作『二』。

#4见:顾本『见』上有『早』字。

#5得:顾本作『待』。

#6遗:顾本作『遇』。

#7少:原作『相』,据顾本改。

#8司:原作『同』,据顾本改。

#9苦:顾本作『酸』。

#10火:颇本『火』上有『相』字。

#11二:颇本作『七』。下注文二『二』字仿此。

#12小徽:顾本作『火彻』。

#13其化上辛冻:此下十五字原脱,据顾本补。

#14亥:循例『亥』下疑脱r岁』字。

#15火:原作『月』,据顾本改。

#16报:原作『执』,据顾本改。

#17申未:顾本乙作『未甲』。

#18始:顾本作『分』。

#19乃:原作『及』,据顾本改。

#20厚:原作『源』,据顾本改。

#21拂:顾本作『佛』。

#22陈:顾本作『尘』。

#23五十四:顾本作『十五』。

#24折:原作『指』,据顾本改。

#25为:顾本作『气』。

#26横:顾本『横』上有『若』字。

#27夜:原作『刻』,据颇本改。

#28土:顾本作『二』。

#29木:原作『大』,据顾本改。

#30未:顾本作『来』。

#31当:顾本作『常』。

#32本:原作『木』,据顾本改。

#33少:原作『彤』,据颇本改。

#34支,柱妨也:此四宇原脱,据顾本补。

#35镶,污血,亦脂也:此六字原脱,据顾本补。

#36为行劲:顾本无此三字。

#37呕涌:此二字原脱.据顾本补。

#38涌:原作『满』,据显本改。

#39啦:原作『溢』,据颇本改。

#40泛:顾本作『泥』。

#41阴:下仿此。原作『阳』,据顾本改。

#42胜:颇本无『胜』字。

#43造:顾本作『远』。

#44差:颅本无『差』字。

#45犯:原作『死据顾本改。

#46越:原作『热』,据顾本改。

#47死:颇本作『乃』

#48虽:顾本作『衰』。

#49折:顾本作『抑』。

#50陷:顾本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