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全文在线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九

关灯直达底部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着至教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四时病类论》之本末。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

明堂,布政之官也,八窗四阐,上圆下方,在国之南,故称明堂。夫求民之痪,恤民之隐,大圣之用心,故召引雷公,问拯济生灵之道。

雷公对日:诵而颇#1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

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数而已,犹未能深尽精微之妙用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习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公不敢自高其道,然则布衣与血食主,疗亦殊矣。

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卫,後世益明,

树天之度,言高远不极。四时阴阳合之,言顺气序也。别星辰与日月光,言别学者二明大小异也新校正云:按《太素》别作列字。

上通神农,着至教疑於二皇。

公欲其经法明着,通於神农,使後世见之,疑是二皇并行之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疑作拟。

帝日: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裹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後世,可以为宝。

以明着故。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诵,亦论也。讽谕者,所以比切近而令解也。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

天为业,言三阳之气,在人身形,所行居上也。《阴阳传》,上古书名化者#2。○新校正云:按《太素》天作大。

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上下无常,言气乖通不定在上下也。合而病至,谓手足三阳气相合而为病至也。阳并至则精气微,故偏损害阴阳之用也。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莫当,言气并至而不可当。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并至,谓手三阳足三阳气并合而至也。足太阳豚起於目内毗,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从肩脏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手太阳豚起於手,循臂上行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鬲抵胃属小肠。故上为巅疾,下为漏病也。漏,血脓出,所谓并至如风雨者,言无常准也。故下文曰:○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漏病,谓膀胱漏泄,大小便数,不禁守也。

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言三阳并至,上下无常,外无色气可期,内无正经常尔。所至之时,皆不中经脉纲纪,所病之证,又复上下无常,以书记铨量,乃应分别尔。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雷公言,臣之所治,稀得痊愈,请言深意而已疑心。已#3止也,谓得说则疑心乃止。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

六阳并合,故日至盛之阳也。

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矿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乾哑喉塞。

积,谓重也。言六阳重并,洪盛莫当,阳愤郁惟盛,是为滂溢无涯,故九窍塞也。

并於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僻。

阴,谓藏也。然阳薄於藏为病,亦上下无常定之诊。若在下为病,便数赤白。

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

足太阳豚,循肩下至腰,故坐不得起,外便身全也。所以然者,起则阳盛鼓,故常欲得外,外则经气均#4,故身安全。○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便身全作身重#5。

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言知未备也。

雷公曰:

新校正云:按自此至篇末,全元起本别为一篇,名《方盛衰》也。

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未许为深知,故重请也。

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

言病之深重,尚不明别,然轻微者,亦何开愈令得遍知耶?然犹是不知,明世#6主学教之道从斯尽矣。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举藏之易知者也。然肾脉且绝,则心神内烁,筋骨脉肉日晚酸空也。暮,晚也。若以此之类,诸藏气但#7少。不出者,当人事萎弱,不复殷多。所以尔者,是则肾不足,非伤损故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肾且绝死,死旦暮。惋,乌贯切。

示从容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从容别白黑》。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於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藏六府,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

《五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髓脑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於阴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写,名日奇怛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故名日传化之府。是以古之治病者,以为过失也。

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不能知之,动伤生者,故人闻议论,多有怨咎之心焉。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言臣所请诵《脉经》两篇众多,别异比类例,犹未能以义而会见十全,又何足以心明至理乎。安,犹何也。

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过谓过失,所谓不率常候而生病者也。毒药攻邪,滋味充养,试公之问,知与不知尔。○新校正云:按《太素》别试作诚别。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公以帝问,使言而藏之过,毒药汤液滋味,故问此病也。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

言问之不相应也。以问不相应,故言余真发问以自招谬误之对也。

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窈冥,谓不可见者,则形气荣卫也。《八正神明论》:岐伯对黄帝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於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况,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日观於冥冥焉。由此,帝故日吾问子窈冥也。然肝虚肾虚脾虚,则《上下篇》之旨,帝故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容得之。

脾虚脉浮候则似肺,肾小浮上侯则似脾,肝急沉散候则似肾者,何以然?以三藏相近,故脉象参差而相类也,是以工惑乱之,为治之过失矣。虽尔乎,犹宜从容安缓,审比#8类之,而待三#9藏之形侯矣。何以取之?然浮而缓日脾,浮而短日肺,小浮而滑日心,急紧而散日肝,搏况而滑日肾。不能比#10类,则疑乱弥甚。

若夫三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脾合土,肝合木,肾合水,三藏皆在鬲下,居止相近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头痛筋孪骨重,怯然少气,喊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

脉有浮、弦、石、坚,故云问所以三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言比类也。

夫年长则求之於府,年少则求之於经,年壮则求之於藏,

年之长者甚於味,年之少者劳於使,年之壮者过於内。过於内则耗伤精气,劳於使则经中风邪,甚於味则伤於府,故求之异也。

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蒐熟,五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

脉浮为虚,弦为肝气,以肾气不足,故脉浮弦也。(苑,胡阮切。)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着也。

石之言坚也。着,谓肾气内薄,着而不行也。

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

肾气不足,故水道不行。肺藏被冲,故形气消散。索,尽也。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肾气内着,上归於母也。

一人之气,病在一藏也。若言三藏俱行,不在法也。

经不然也。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支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

以为伤肺而不敢治,是乃狂见,法所失矣。(砭,方念切。)

  譬以鸿飞,亦冲於天。

鸿飞冲天,偶然而得,岂其羽翩之所能哉?粗工下砭石,亦犹是矣。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11。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经,谓经脉,非经法也。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

足太阴络支别者,入络肠胃,是以脾气外绝,不至胃外归阳明也。

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二火,谓二阳藏。三水,谓三阴藏。二阳藏者,心肺也,以在鬲上故。三阴藏者,肝脾肾也,以在鬲下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

土主四支,故四支解堕。脾精不化,故使之然。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肾气逆入於胃,故水气并於阳明。

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

泄,谓泄出也。然脉气数急,血溢於中,血不入经,故为血泄。以脉奔急而血溢,故日血无所行也。

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言所识不明,不能比类,以为伤肺,由失#12狂言耳。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藏坏央,经脉傍绝,五藏漏泄,不钮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肺气伤则脾外救,故云脾气不守。肺藏损则气不行,不行则胃满,故云胃气不清。肺者主行荣卫阴阳,故肺伤则经脉不能为之行使也。真藏,谓肺藏也。若肺藏损坏,皮膜次破,经咏傍绝而不流行,五藏之气上溢而漏泄者,不钮血则呕血也。何者?肺主鼻,胃应。也。然口鼻者,气之门户也。今肺藏已损,胃气不清,不上钮则血下流於胃中,故不蛆出则呕出也。然伤肺伤脾,钮血泄血,标出且异,本归亦殊,故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言伤肺伤脾,形证悬别,譬天地之相远,如黑白之异象也。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

是,犹此也。言雷公子之此见病疏者,是吾不教子比类之道,故自谓过也。

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

新校正云:按《太素》轻作经。

是谓至道也。

明引形证,比量类例,今从容之旨,则轻微之者亦不失矣。所以然者何哉?以道之至妙而能尔也。《从容》,上古经篇名也。何以明#13之?《阴阳类论》: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须#14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明古文有《从容》矣。

疏五过论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论过失》。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

呜呼远哉!.叹至道之不极也。闵闵乎,言妙用之不穷也。深洲清澄,见之铃定,故可测。浮云漂寓,际不守常,故莫知。○新校正云:详此文与《六微旨论》文重。

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慎五过,则敬顺四时之德气矣。然德者,道之用,生之主,故不可不敬顺之也。《上古天真论》曰: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5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由此则天降德气,人赖而生,生#16气抱神,上通於天。《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为万民副,杨上善云:副,助也。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

经未师授,心匪生知,功业微薄,故卑辞也。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後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神屈故也。贵之尊荣,贱之屈辱,心怀春慕,志结忧惶,故虽不中邪,而病从内生,血脉虚喊,故日脱营。

尝富後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富而从欲,贫夺丰财,内结忧煎,外悲过物。然则心从想慕,神随往计,荣卫之道,闭以迟留,气血不行,积并为病。

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

言病之初也。病由想恋所为,故未居藏府。事因情念所起,故不变躯形。医不悉之,故诊而疑也。

身体日减,气虚无精,

言病之次也。气血相迫,形肉消烁,故身体日喊。《阴阳应象大论》曰:气归精,精食气。本#17气虚不化,精无所滋故也。

病探无气,洒洒然时惊,

言病之深也。病气深,谷气尽,阳气内薄,故恶寒而惊。洒洒,寒貌。

病深者,以其外耗於卫,内夺於荣。

血为忧煎,气随悲喊,故外耗於卫,内夺於荣。病深者何?以此耗夺故尔。○新校正云:按《太素》病深者以其作病深以甚也#18。

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失,谓失问其所始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饮食居处,五方#19不同,故问之也。《异法方宜论》曰:束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安其处,美其食。西方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肘。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此则诊病之道,当先问焉。故圣人维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谓矣。

暴乐暴苦,始乐後苦,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然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故精气竭绝,形体残毁,心神沮丧矣。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怒则气逆,故伤阴。喜则气缓,故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气逆也。逆气上行,满於经络,则神气惮散,去离形骸矣。

愚医治之,不知补写,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不知喜怒哀乐之殊情,概为补写而同贯,则五藏精华之气日脱,邪气薄蚀而乃并於正真之气矣。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奇怛,谓气侯奇异於怛常之候也。从容,谓分别藏气虚实,脉见高下,几相似也。《示从容论》曰: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然从容分别而得之矣。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

贵则形乐志乐,贱则形苦志苦,苦乐殊贯,故先问也。封君败伤,降君之位,封公卿也。及欲侯王,谓情慕尊贵,而妄为不已也。○新校正云:按《太素》欲作公。

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忧惶煎迫,怫结所为。

始富後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璧为挛。

以五藏气留连,病有所并而为是也。

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严,谓戒,所以禁非也。所以令从命也。外为柔弱,言委随而顺从也。然戒不足以禁非,动不足以从令,委随任物,乱失天常,病且不移,何医之有也!.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终始#20,谓气色也。《脉要精微论》曰:知外者终而始之。明知五色气象,终而复始也。余绪,谓病发端之余绪也。切,谓以指按脉也。问名,谓问病证之名也。男子阳气多而左脉大为顺,女子阴气多而右脉大为顺,故宜以侯,常先合之也。

离绝莞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卫之语。

离,谓离问亲爱。绝,谓绝念所怀。蒐,谓蒐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夫闲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晓,又何言哉!.○新校正云:按荡惮而失守,《甲乙经》作不收。(惮音但。)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斩筋绝脉,言非分之过韵也。身体虽已复旧而行,且令津液不为滋息也。何者?精气耗喊也。泽,液也。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艮。

阳,谓诸阳脉及六府也。昊,谓热也。言非分伤败筋脉之气,血气内结,留而不去,薄於阳脉,则化为脓,久积腹中,而#21外为寒热也。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

不知寒热为脓积所生,以为常热之疾,概施其法,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22死日有期,岂谓命不谓医耶?

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言粗工不叉谓解。不备学者,纵备尽三世经法,诊不备二#23常,疗不顺#24五过,不求余绪,不问持身,亦足为粗略之医尔。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言是五者,粗名受卫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问之事尚犹懵然。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裹,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於部分#25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圣人之备识也如此,工宜勉之。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裹。

工#26之治病,叉行#27於形气之内求有过者,是为圣人之宝也。求之不得,则以藏府之气阴阳表裹而察之。○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作气内为实。杨上善云:天地闲气为外气,人身中气为内气,外气裁成万物,是为外实,内气荣卫裁生,故为内实,治病能求内气之理,是治病之要也。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卫,终身不殆。

守数,谓血气多少及刺深浅之数也。据治,谓据穴俞所治之旨而用之也。但守数据治而用之,则不失穴俞之理矣。殆者,危也。

不知俞理,五藏苑熟,瘫发六府。

菀,积也。熟,热也。五藏积热,六府受之,阳热相薄,热之所过则为瘫。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谓失常经衍正用之道也。

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谓前气内循求俞会之理也。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庾以明堂,审於终始,可以横行。

所谓《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言此二经,揆度阴阳之气,奇恒五中者,皆次於明堂之部分也。揆度者,度病之深浅也。奇怛者,言奇病也。五中者,谓五藏之气色也。夫明堂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短,故日次以明堂也。审於终始者,谓审察五色囚王,终而复始也。夫道循如是,应用不穷,目牛无全,万举万当,由斯高远,故可以横行於世问矣。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四十九

#1颇:循下文例,疑当作『未』。

#2化者:顾本作也。

#3已:原作『乃』,据顾本改。

#4均:原作『约』,据顾本改。

#5重:顾本作『也』。

#6世:原作『出』,据颇本改。

#7但:顾本作『俱细。

#8比:原作『此』据顾本改。

#9三:原作『二』,据顾本改。

#10比:原作『此』,据顾本改。

#11度:原作『庶』,据颇本改。

#12失:原作『夫』,据顾本改。

#13明:原作『合』,据顾本改。

#14须:顾本作『颂』。

#15危:顾本『危』下有『故』字。

#16生:顾本作『主』。

#17本:顾本作『今』。

#18甚也:此二字原脱,据颇本补。

#19五方:顾本作『其有』。

#20终始:原作『始终』,据顾本乙正。

#21而:顾本作『则』。

#22知:原脱,据顾本补。

#23二:顾本作『三』。

#24顺:顾本作『慎』。

#25部分:顾本作『分部』。

#26工:原作『言』,据顾本改。

#27行:顾本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