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支持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赫胥黎(Thomas Huxley)于1863年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解剖结构上论证了人类与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存在密切关系,一棒子把人类打进了动物王国,从此可以从动物学视角解读人类行为。这一结论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强烈轰动,一位虔诚的女教徒曾不知所措地说:“我的上帝,让我们祈祷这不是真的。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希望没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
与此类似,100多年后,英国著名进化论学者道金斯(Richard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书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并暗示利他行为的本质只是一种伪装,本质动机是基因驱使的自私行为。这种道德暗示让很多人感觉不安,有些生物学者也表示不能接受,很多人感觉这本书让他们受到了精神创伤,道德世界似乎因此而轰然崩塌。道金斯本人对此感到非常无奈,该书的核心是讲述基因行为,而非描述人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如果把书名改为《无私的个体》,可能造成的误解要少很多,但那又很难表达理论的精髓。
其实,进化论从诞生以来,就一直蒙受各种误解,不断遭到指责。很多人相信进化论对道德和伦理观念具有强烈的冲击作用,人类文明将因进化论而沦丧。可事实却是,自《物种起源》出版以来,西方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道德滑坡,倒是很多存在道德瑕疵的人根本不懂进化论。尽管进化论从来都不是心灵鸡汤,但也绝不是道德毒药。
对进化论的误解,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掌握理论的本质,那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是漫长的知识积累过程,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所以误解不可避免。特别是进化论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内容博杂而深奥,存在大量思辨空间,看似非常容易理解,几乎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原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连进化论的另一位先驱华莱士(Alfred Wallace)和达尔文之间也存在巨大的理解偏差,两人关于性选择的观点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达尔文为此只好仰天长叹:“误解的力量太顽固、太强大了。”因乳糖基因操纵子模型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莫诺(JacquesMonod)对此深有体会,他评论说:“进化论的麻烦在于,每个人都自以为理解它。”哈佛大学的进化论大师迈尔(Ernst Mayr)也曾感叹说:“自1860年以来,没有哪两个作者对达尔文主义的理解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对进化论的误解不但存在,而且将长期而广泛地存在,特别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无法与作者直接交流,而他们往往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人类自大心理造成的错觉,这种错觉会不同程度地加深误解。如果他们不去思考,他们的错觉会少很多。
在进化论科普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如隐喻和拟人等。书中提到的“嫌弃理论”,就是典型、省事的隐喻性表达方式。我无意证明男人真的嫌弃年老的女人,那主要指的是一种概率和趋势,而不适用于具体的某对夫妻。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进入更年期的夫妇仍然可以保持较高频率的性活动,不过与年轻人相比,较为年长的夫妇的性交次数无疑是下降了。要想把这个事情说清楚,可能需要一大段枯燥的文字,但用“嫌弃”这个词却能起到非常简洁的表达效果,读者可以借此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阅读进化论文章,必须适应此类似是而非但有助于理解的词汇。作者并不抱有任何性别歧视的观点,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更不会有。
所以,阅读进化论科普作品,首先就要容忍并理解隐喻的手法,特别是女性读者,不要轻易被诸如嫌弃、风骚之类的措辞所激怒。比如“女性为了拴住男性”这样的句子,本意并不是说具体某个女人真的有意识地在做这种事情。这种表达就像是说“植物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一样,植物本身并没有清晰的意图,可是这种形象的说法很容易理解,而且表达的结果是正确的,因为植物确实需要更多的阳光,就像女人确实想要得到优秀的男人一样。
另一个理解要点是正确把握时间尺度,比如随便一句话,“有了工具的人能吃到更多的肉食,身体也更加强壮”,看起来轻描淡写,其实是极其缓慢的进化过程。几乎所有生物性状的出现和稳定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可能需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变异和扩散,但我并不想用一大堆诸如侏罗纪、三叠纪这样的名词来形容黑暗的时间隧道,就算读者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万年,也并不能真正体会那些数字的真实含义,因为我们的生命只有短短数十年,我们只要知道时间非常久远就好了。同样的道理,当提到男人出于雄性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增加身高时,肯定都是相当漫长的过程,绝非一夜可以实现。
理解人类性状的多样性也同样重要。本书中提到的某些性状往往是主流性状,比如说女人喜欢身体更加强壮的男人。不可否认,有些御姐也确实喜爱文弱的奶油小生。生物多样性是进化论的重要视角,这个世界只有某种性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也不可持续。如果所有男人都只喜欢一种女人,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所以,会有女人喜欢矮个子男人,也会有男人喜欢皮肤不是太白的女人,他们称之为黑珍珠。此外,如同性恋、虐待狂等,都属于非主流的多样性范畴。
但在具体每个性状的多与少之间,我们只能泛泛带过,本书很少列举枯燥的统计数字。不过读者应该明白,很多生物性状都是概率性事件,比如说男人比女人更高,或者说女人比男人白,都是在大样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你的邻居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或者女朋友的身高超过了你,都不能否定这些结论。
另外必须指出,尽管本书努力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达科学的问题,可两者毕竟不是一个领域,所以存在大量叙述方式的隔阂。文学语言中可以出现“当我想你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我最需要你时,你已走远”这样温暖的句子,生物学者就很难写得如此肉麻,如果改成“当我发情的时候,你不在身边;我想交配的时候,你已走远”,又明显缺乏小资情调。这些都需要得到读者的谅解,你们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正在阅读的是科普作品,而非文学作品,这样就会对作者的行文水平有起码的宽容。
需要提醒的是,不必因为读了这本书就自以为洞察人生,其实社会复杂依旧,每周依然是七天,房价还是那么高。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容的生活态度,轻松悠闲地看待人生。你还要清楚地知道,文章中出现了大量性爱方面的讨论,那并不是什么生活小贴士,也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上床指南,只是赤裸裸的进化论知识。你不必在每次恩爱之前都考虑对方出于什么进化目的,能得到多少遗传回报,或者受到了什么激素的驱使,更不要因对方睾丸太小或者乳房太平而产生这样那样进化方面的疑问。你们只要两情相悦,在一起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那就已是自然选择的重要目标。至于具体科学机制,不必在意太多,也不要每次都把自己当成进化论的实验样本,那样实在是太多虑了。就像穿上一件棉衣会感觉温暖,却没有必要去追究棉衣的保暖机制到底是什么,你只需要享受这种温暖就可以了,那就是生活。
我的建议是,进化论是进化论,生活是生活,如此而已。你只需要开心就好,本书只是开心生活的一道甜点。你们可以继续发情,不停做爱,反复体验春花般美妙的高潮,就算以前没有尝试过,以后也必然会经历这些有趣的过程,而完全不必再去思考其中的进化意义。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进化论科普写作的困难在于,作者首先必须设法让非专业读者能看进去,让不懂的人也能看懂,至少装作能看懂,所以绝不能出现过于密集的专业词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一直努力避免罗列专业词汇和原理曲线图之类的原始材料。我的原则是,能用文字说清楚的问题,就绝不借用其他表达方式,并始终坚持把趣味性放在与知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大家还不如去读论文。我给自己定下的标准是,最好使读者每读一页都能发出一次会心的微笑,当然这只针对具有良好幽默感的读者而言,不然就算我直接去搔你们的脚心恐怕也无济于事。只是注重可读性的同时,严谨程度就要受到一定损失,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很难一边开着略显重口味的玩笑,一边正儿八经地思考基因多态性的选择性清除作用。但只要能真正享受到智慧的乐趣,这点儿损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吧。
我私自把科普写作分为两类,即软科普和硬科普,两者都是为了让读者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不过表达途径完全不同。硬科普几乎就是论文的翻版,写作过程非常严谨,重要的知识点都要说明来源,或者直接引用参考文献,或者标明“某某博士在某某杂志上发表的某某论文指出”。这种表述虽然看起来很上档次,距离可读性却有一段不小的间隔,远比两腿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数易其稿,我为此至少阅读了几百万字的论文和专著,把相关知识点罗列出来、编出号码、一一标明出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那必定会影响阅读趣味。否则一个故事正说到高潮,突然像钉钉子一样强行插入一个参考文献编号,肯定就像正在做爱时有警察破门而入一样让人败兴,或者是一碗煲得恰到好处的八宝粥却被洒进一把坚硬的沙子,那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
当重视可读性而弱化严谨性时,硬科普就变成了软科普。我更倾向于文章的流畅性和幽默感,读来如行云流水、趣意盎然,这样的文章更容易获得读者的喜爱。而且我认为软科普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因而写作难度更大,只是需要和读者达成这样一个协议:你读我的文章,最好相信我介绍的内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绝对没有信口开河,每个知识点基本都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相信我,那就索性当作八卦娱乐消遣好了,至少可以作为茶余饭后吹牛的谈资——很多人都不知道女人为什么会比男人更白——而吹牛是不需要提供参考文献的。如果你在唾沫横飞的同时,突然指出这个知识点出自《自然》杂志某某卷某某期某某页某某行,对面的听众肯定心意阑珊,哄然散去。
本书的写作风格就是我看待进化的态度。进化并不总是冷漠的、中性的,或板着脸孔的适者生存,有时也会很温暖,充满了色彩和趣味,可以作为生活的朋友,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文化、宗教、信仰、道德等这些生活的调味剂,都只是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有关爱、有忠诚、有幽默、有勇气,有时还有愚蠢,所有这些都是进化的结果,只是其中的科学逻辑还没有被充分挖掘。
本书最后虽然涉及文化进化,但限于篇幅而没有充分展开。在我看来,文化现象类似于生命现象,也接受自然选择的考验。文化传播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相似的文化会抢占相同的生态位,适应环境、有利于传播的文化必将处于优势地位,否则就会遭到淘汰。比如尊老爱幼的文化观念,会在各种人类社会不断得到认可。有些人在文化的影响下,并不在意能传下多少基因,而更在意能否青史留名。这是一种与人体进化平行的进化途径,极有可能成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之外的第三种驱动人类进化的重要力量,那就是文化选择——对文化做出选择,同时也对人类的行为作出选择。那是另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进化历程,其意义将不弱于人体进化本身。其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不断驱动我们摆脱动物性的约束,最终成为远离庸俗趣味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在进化的那端,人类的未来,或许真的不可限量。
2015年2月,乙未春节
定稿于安徽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