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来自各行各业。有的出身贫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财富。还有的,如马克·德雷尔,家境殷实,享有各种优越的条件。伯纳德·麦道夫白手起家,但实施庞氏骗局时,已是百万富翁。
是什么驱使人们拿名誉和生计冒险?他们为什么冒险烙上罪犯的污名,冒险可能被判入狱?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金钱可能是最初的诱因,却往往并非犯罪背后的核心动机。真正的驱动力往往是自我膨胀,或者说一种受到重视的需求。
无论骗子如何开始,他们大多数追求伴随名声和权力而来的吹捧。他们知道自己能够玩弄任何人,能够从任何人手中骗走任何东西,便常常享受欺骗带来的快感。权力和名声让自我膨胀变本加厉,而金钱不过是一种手段。
金融领域的变态人格
尽管具体情形可能各不相同,但庞氏骗局的骗子大多具备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很多人具有反社会人格或者变态人格。他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才能昧着良心实施犯罪。否则,明知会给毫无防备的受骗人带来财务上的灭顶之灾,如何能下得去手?他们密谋窃取老人和纯朴大众的财富,不带一丝内疚或悔意,更对造成的种种伤害毫不在意。他们只在意自己的需求。
许多骗子说他们原本是打算还钱的。声称一时挫败,才“借”的钱。这借口未免太过方便。深究个中细节,就会发现,多数情况下,骗子早已行骗数年,甚至数十年。
大多数骗子都自信不会被抓,往往从亲朋好友那里窃取财富。他们自视之高、自负之甚、优越感之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这种狂妄态度的唯一好处,就是通常会导致最终的失败。他们为傲慢所蒙蔽,看不到骗局的缺陷,这往往是最终被揭穿的原因。
当然,并非所有的庞氏骗局骗子都有变态人格,也不是每一个有变态人格的人都在酝酿一起庞氏骗局。然而,研究历史上前几大庞氏骗局背后的人格特征,你会注意到一些非常显著的相似之处。对庞氏骗局骗子的心理进行研究,发现表现出变态人格特征的骗子,实在多得惊人。
《黑氏人格诊断表》(PCL-R)的修订人罗伯特·D·黑尔博士将下述特征列为变态人格的关键特征:
1、花言巧语,表面魅力非凡。倾向于表现得八面玲珑、机智迷人、巧言善辩。完全不会害羞、难为情、怯于表达。变态人格的人从不会张口结舌。
2、自我评价极高。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持过高的评价,自信、固执、狂妄、自吹自擂。傲慢,认为自己是人类中的佼佼者。
3、需要追求刺激,或容易厌倦。过分需要追求新奇刺激、令人兴奋的体验,总是碰运气和做冒险的事。变态人格的人容易厌倦,做事很少能善始善终。例如,很少有变态人格的人能长时间在同一岗位工作,无法完成被其认为枯燥乏味的工作。
4、病态的说谎倾向。程度可轻可重。轻者狡猾精明、富有心机、聪明过人;重者谎话连篇、阴险狡诈、不择手段、玩弄他人、缺乏诚信。
5、欺骗并玩弄他人。用谎言和欺骗损人利己,和第四项特征的区别在于利用他人和冷血的程度,表现为完全不在意受骗人的感受和痛苦。
6、缺乏悔意或负罪感。无法体会受骗人的损失、痛苦、煎熬,倾向于表现出漠不关心、冷酷无情。
7、情感淡薄。情感贫乏或淡薄,表面外向合群,其实人际关系冷淡。
8、冷酷并缺乏同情心。总体而言缺乏对人的感情,为人冷漠、不屑一顾、不为他人着想、不圆通。
9、寄生式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自私自利、玩弄手段、有意利用和依赖他人,表现为缺乏动力、自律性差、无法承担或完成职责。
10、行为控制能力低下。表现为烦躁易怒、缺乏耐心、威胁和攻击他人,说粗话,控制不住脾气和怒火,行事匆忙冲动。
这只节选自《黑氏人格诊断表》的一部分,但你也大致有所了解了。上述所有特征完全符合庞氏骗局骗子的性格特点。就连执业医生也很难确诊一例变态人格。要识别变态人格,在诊断表上打勾远远不够,却能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怎么能把钱放心交给具备这些特征的人?
已被取消资格的佛罗里达律师、14亿美元庞氏骗局的诈骗犯斯科特·罗思坦,无疑展现出上述多数特征。他购买各种奢侈品,包括上百万美元的名表收藏、超级跑车、奢华的房产。而他并未止步于此。他花钱随心所欲,大肆向政党捐款以求方便之门,还利用慈善捐助来满足对名望和知名度的需求。即使被抓了个现行并承认罪行,还是很快逃往摩洛哥。他事先镇定自若地查实了摩洛哥并无引渡条约,然后秘密向那里转移资金。
伯纳德·麦道夫实施了史上最大的庞氏骗局,并未表现出悔意。这位纳斯达克前主席已经是亿万富翁,并不缺钱。他家财万贯,穿梭于名流圈,备受推崇,连经验丰富的对冲基金经理都争相购买他的投资产品。麦道夫也拥有各种财富的象征:停泊于法国里维埃拉的游艇、数架听候调遣的飞机,和罗思坦一样,还有昂贵的名表收藏。
尽管麦道夫比罗思坦更加冷漠离群,但在讨好重要人物方面却不遗余力,比如华尔街的监管方。这样的社交网进一步树立了他华尔街政界元老的形象。和罗思坦一样,他极度自负,优越感超强,对受骗人完全没有同情心。即使认罪,他更在意的似乎也是自己的声誉,而不是被他毁掉了生活的人们。骗子的世界观永远围绕自己,而不是你。
我们可以认为麦道夫、罗思坦和其他骗子有变态人格吗?只有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才确定。很多人一开始没有明确的诈骗意图。但是有了特定的动机和条件,几乎任何人都可能实施诈骗。和你想的不同,诈骗和家庭教育、社会地位、雄心壮志没有多大关联。如我们所见,金钱通常只是一个次要因素。
除了骗子的心理特征,你还可以留心一些表象。许多骗子都过度在意形象。他们可能会吹嘘自己的人脉,或者需要受到重视。许多骗子骗了别人的钱,大笔地捐献出去,就为了让一栋医院大楼或者学校以他们的名字命名。
他们往往都拥有昂贵的汽车、游艇、房子,或者华丽的珠宝。在出行、衣着,以及其他财富的象征方面,只有最好的才配得上他们。形象高于一切。他们希望显示自己腰缠万贯、功成名就,或许为了进一步向你证明,应该向他们投资。
有些骗子喜欢和优秀的运动员、名人、政治家勾肩搭背。内文·夏皮罗是一名狂热的足球迷,花数百万美元,就为了可以和迈阿密大学篮球队员及NBA球星混到一起。他因庞氏骗局入狱,就向迈阿密大学的运动队发泄不满,指控队员违规收受礼物。既然要万劫不复,就决定将其他人也拉下水,甚至那些与其庞氏骗局毫不相关的人。夏皮罗极度自负,这是必然选择。
如何捉贼
除了心理特征,人们的性格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得最清楚。看一看投资背后的运作人,花几分钟调查一下背景。下列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从网络、公共档案和媒体报道中获得。
尽管背景调查无法表明一个人是否在运作一场庞氏骗局,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投资推销人的诚信和品格。
如果一个人展现出下列几项或全部特征,那么这个人可能没多少良心。充其量,很可能至少在私事或公事上会有失诚信。凭什么假定他们和你的业务往来会保持诚实正直?
1、超速罚单或机动车违章
几乎每个人都会偶尔收到超速罚单。但一再收到罚单,说明这个人公然漠视法律法规。这类人往往认为别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而非自己。而且他们往往不会支付罚款,也会设法绕开其他领域的规则,例如证券法规。要避免向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投资。
2、婚外情
任何人只要有过欺骗行为,就说明他倾向于满足自己的私欲,严重缺乏道德准则。
3、职场纠纷或商业纠纷
多数骗子都有商业纠纷、诉讼、甚至被控诈骗的案底。好几个以前的商业伙伴可能会拒绝与其交易,甚至联系。他们可能不愿吐露原因,因为骗子很可能会通过攻击别人来维护自己。骗子可能会以起诉相威胁。如今有了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这些事不难发现。
4、曾遭受纪律处分或者监管方的调查
纪律处分之前往往会有多次警告。大多数人只有在警告无效后才会被处分。
5、犯罪案底
那么多的人曾有多次犯罪记录,仍然能够在毫不防备的受害人身上犯下类似的甚至完全相同的罪行,这令人惊讶。
舞弊三角论
尽管个性和心理因素在骗子的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还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要考虑。著名犯罪学家、社会学家和刑学家唐纳德·R·克雷西被公认为白领犯罪研究领域的先锋。20世纪50年代,他访问了100多位被控挪用公款的囚犯,研究犯罪行为和动机。克雷西识别出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同时具备时可能导致舞弊行为。这一组合通常被称为克雷西舞弊三角论:
1、非共担的财务困境,违背诚信的机会
2、了解特定企业运作
3、合理化舞弊行为
克雷西的舞弊三角论多与挪用公款的雇员相联系,但其原理适用于任何存在诈骗机会的情况。有了适当的途径和知识,就只缺合理化的借口。一些骗子并不是明确打算策划庞氏骗局。几次投资失败或现金流断裂后,他们意识到无法逃避自己制造的财务困境。与其承认过错,他们宁愿掩盖损失,告诉自己只是临时借用资金,以此来合理化诈骗行径。等情况好转,就归还借款,没人会发觉。当然,还钱永远不会发生,常常因为这不可能。一旦无法再吸引新投资者资金,偿付给早期投资者,就会被揭穿。
无论骗局如何开始,骗子都不值得信赖。更何况,他们声称投资最初是合法的,可能只是为自己开脱。骗局最终揭穿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剩余资金在受害人之间将如何分配。骗局开始日之前支付给投资者的报酬是合法的,属于收到报酬的投资者。然而,骗局开始日之后收到的回报则不属于收到款项的人,因为这些回报来自前期投资者的资金。
骗局中的净受益人必须返还所谓的“收益”。被追回的资金在净收益人和净亏损人中间重新分配。这样能保证让所有人共担损失,因为首先就没有真正的收益。这类似于从买家手中没收贼赃。被偷的物品最终被归还给合法的所有者,而不知情的买家则白白花了钱。
伯纳德·麦道夫声称自己的庞氏骗局一开始是合法的投资基金。要不是推迟骗局开始日对他有好处,这种说法也许是真的。推迟骗局开始日有利于早期投资者,这些人也恰好是他的家人和从前的朋友。
任何人说,所谓庞氏骗局是无心之失,都应受到质疑。预谋已久和无心为之的骗子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将骗局合理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在某个时间点上,他们都有所预谋,都具有窃取别人财富的明确意图。
《会计师手册:欺诈和商业犯罪》也将欺诈的要素总结为GONE(译者注:取自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理论:
贪婪(Greed)
机会(Opportunity)
需求(Need)
预期(不会被抓)(Expectation(of not being caught))
贪婪勾起骗子对金钱和财富的欲望,还要有一个机会才行。这个机会成了骗子将欲望付诸行动的导火索。多数有良心的人依旧不会实施诈骗,因为被揭穿、名誉扫地、入狱的风险远远比任何潜在回报重要。
驱使一个人犯罪的,一定是一种更大的需求,无论是自我膨胀、毒瘾,还是掩盖前期投资损失的需要。对大多数庞氏骗局的骗子来说,自我膨胀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核心需求。尽管需要掩盖投资损失,但这些损失也只是开始行骗后才产生的。极少庞氏骗局的骗子是瘾君子,因为他们忙于伪造客户报表和财务记录,根本没那个时间。
如果骗子相信自己能够隐瞒骗局,便能除去实施诈骗的最后障碍:被抓的恐惧。本书所研究的多数骗子仅允许自己或几个十分信任的人接触财务记录。还会将办公室上锁,也比典型的管理人更加亲力亲为。
有了特定的条件,任何人都可能策划一场庞氏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