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晓松奇谈·人文卷 » 晓松奇谈·人文卷全文在线阅读

《晓松奇谈·人文卷》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2.有道德没文明

关灯直达底部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事实,来慢慢体会一下张勋在北洋系的地位。

张勋在守卫南京的时候,就已经被升为从一品的武官了,因为当时清朝没有办法,谁还效忠于它,谁还能替它打仗,它就赶紧升谁的官。张勋不是北洋嫡系,手底下不光没有多少兵力,连一个镇和一个协也没有,只有一些旧式的巡防营,后来他在北洋军里打了南京守卫战,这才一战成名,地位提高了一点。

张勋是一个比较一根筋的人,他守在了徐州之后,发现他的主子袁世凯对待朝廷的态度有点不对劲。一开始他还在那儿又是反对议和又是通电抗议,后来袁世凯跟他说,张勋你别闹了,我根本就没想要效忠清廷,你在徐州老实待着,到时候我肯定会封你的官,只要你听我的,我就给你好处,张勋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袁世凯不是想要效忠清廷到底的。紧接着就是辛亥革命之后,段祺瑞在前线率领46位北洋军将领集体通电,要求清帝退位,然后就是袁世凯进宫逼宫。张勋也跟所有人一样,通电共和,并接受了“定武上将军”的封赏。所有跟随袁世凯的人都得到了封赏,有人被封了将军,有人被封了上将。所有新建立的王朝,第一件要做的事都是封赏,这是大多数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惜,亲自参与了袁世凯复辟的张勋,并没有学会这个道理,他后来自己复辟的时候闹了很多的笑话,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袁世凯复辟之后,张勋就乖乖地在徐州待着了。最可笑的是,袁世凯还把张勋封为安徽督军。按理说,安徽督军应该待在安徽,张勋为什么没有去安徽呢?因为光封官是没有用的,实力也很重要,你手底下好歹得有一个镇,或者至少得有一个协,民国之后就叫一个师和一个旅了。当时的每一个督军最起码还得兼一个师长的头衔,因为民国以后,大家都失去了法统,失去了过去的三纲五常等,一时间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管理自己的势力范围,所有督军必须自己就是师长,才能镇住自己管辖的省,让自己在这个省里有话语权。张勋虽然被封为安徽督军,但安徽本身已经有一个军头在那儿了,而且那位军头手中的兵力还比张勋大,这位军头叫倪嗣冲。幸运的是,倪嗣冲跟张勋之间关系比较好,张勋一想,反正有倪嗣冲在安徽,他的兵力比我多,跟我感情还挺好,我就不用去安徽了,好好在徐州待着吧。

徐州是属于江苏省的,那么江苏又是谁的地盘呢?当时,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坐镇南京,所以南京周围的这几个省基本都听冯国璋的。冯国璋说,没关系,反正江苏最穷的地方就是苏北,老大哥张勋既然不想去安徽,那就在苏北的徐州待着吧,甚至你还可以自己找个地方就食。于是张勋果然就在徐州附近占了一块叫海州的地方,所谓的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总之,张勋的地盘很小,在北洋各大军头中,张勋连前十几名都排不进去,当时的北洋军头占据了十几个省,都是由军头担任各省的督军,而张勋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军阀,仅在苏北占了两座没人要的小城,根本养活不了他手里的军队。其实张勋手里也没多少军队,大概不到一万人吧,养不起怎么办呢?张勋就跟倪嗣冲说,你看,我好歹也是安徽督军,但是安徽现在被你占了,你是安徽省长,也就相当于巡抚吧,所以你帮我养点军队吧。倪嗣冲也挺够义气,说好吧,你把你的一部分军队放到安徽北边的几个县里,我帮你养着。

民国初年真的很有意思,其实这些军阀之间的关系特别像《三国演义》里的人,咱俩感情好的时候,我就帮你养点兵,咱俩感情不好了,该翻脸就翻脸。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一会儿陶谦帮着刘备养一会儿兵,一会儿吕布帮着刘备养一会儿兵,一会儿刘备又帮着吕布养一会儿兵,一会儿我占徐州,你占小沛,一会儿你到徐州,我到小沛。民国初年的情况也是这样,大家都有军队,自己养不起兵了,就找个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替自己养一养。基本上在中国,从古到今大家玩的都是这一套游戏,游戏规则大家也都很熟悉。总之,张勋就在徐州待着,外面的世界,人们在轰轰烈烈地办共和,一会儿国会选举,一会儿各个党派相互竞选,这些国家大事都和张勋没有关系了,他就一门心思地忠诚于前清,一门心思地在自己家里穿着清朝的官服,留着清朝的辫子,似乎已经跟整个世界脱节了。如果不是因为后来的机缘巧合,张勋这位原本就称不上什么大人物的人,基本上从此就可以从历史中销声匿迹了。

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向前进的时代里,像张勋这样的彻头彻尾的保皇派,其实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张勋对清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旧式军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张勋本人跟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这两个人之间,有着面对面贴身接触的感情。当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之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两个人就跑了。说是西狩去了,其实就是一路要饭吃窝头,甚至有时候连窝头都吃不上,一直跑到西安。在西安流亡的一年里,北京这边签订了《辛丑条约》,不平等条约签署完毕之后,皇帝和太后才圣驾回銮,从西安返回北京,这么重要的人物回到北京,由谁来负责接驾和护驾呢?袁世凯选择了张勋,因为张勋是个不折不扣的旧军人,保护圣驾这种事让他干最合适了。

于是,张勋担任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的护驾工作总指挥官,一路上,张勋鞍前马后地跟在慈禧太后身边。那个时候,皇族也没有大的排场了,大家本来就是仓皇出逃,回去的时候也是灰溜溜的,只有张勋一路上还虔诚地对待太后和皇帝,伺候吃,伺候穿,殷勤又体贴,所以慈禧太后很喜欢张勋,光绪皇帝也很赏识张勋。张勋顺利地保护圣驾回到了北京的紫禁城,袁世凯干脆又说,张勋你护驾表现不错,以后干脆就负责紫禁城的护卫工作吧,于是张勋直接成了紫禁城护卫的总指挥,而且他极为忠诚,每天亲率士兵巡视,晚上就睡在紫禁城的城门。慈禧太后对张勋也很好,晋升他为二品总兵等,对于张勋这样的大老粗来说,他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这种皇恩浩荡的感觉。

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两天内先后去世,张勋悲伤至极,又哭又闹,慈禧和光绪出殡典礼的保安工作也由张勋负责,而且他一直护卫着慈禧太后的棺椁到了东陵,最后还陪着几位太妃守灵。大家想想看,从回銮的护卫,到紫禁城的护卫,到皇帝、太后驾崩后的葬礼的护卫,以及最后去东陵安葬守灵的护卫,全都由张勋一人包揽,可见这个人对清朝的忠诚之心和感情有多深厚。以至于张勋可能都忘了自己其实是一个汉人了,就算当时整个中国都在剪辫子,张勋也不管,他就要留辫子,而且他不光自己留辫子,他手底下的军队也全都得留辫子,所以张勋的外号就叫“辫帅”。当时的军阀头头们都有一个外号,比如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叫“胡帅”。张勋率领的“辫子军”绝对称得上当时的中国一景,因为除了一些顽固的遗老遗少,整个中国都已经没什么人还留辫子了。

坚持留辫子的遗老遗少里,有康有为,还有王国维,但他们都没什么能力,虽然留着辫子,但整天只能躲在青岛和天津的租界里。结果在一片办共和、搞民主、立宪法的热烈风潮中,突然出现了一位忠勇的孤臣遗子张勋,他在徐州附近盘踞着两座小城,坚决不剪辫子,誓死捍卫清朝的遗风,一时间,全中国不肯剪辫子的遗老遗少都跑到徐州去巴结张勋。在这之前,谁也看不上张勋,因为这些遗老遗少曾经都是清廷的一品大员、大学士、大翰林,张勋充其量只是朝廷的一个护卫,虽然他的军衔很高,但在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下,没人把张勋当回事。如今清朝没有了,张勋成了宝贝了,遗老遗少们天天往徐州跑,争相歌颂张勋。要知道,这些遗老遗少的文采都是极好的,包括清华的四大导师之一、国学巨匠王国维,也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和诗歌赞美张勋的忠勇。

于是张勋就开始飘飘然起来了,有一种自己深孚众望的感觉。但如果张勋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也不会走上复辟的道路。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当一个人开始膨胀的时候,客观上肯定会再出现一些推动力量,进一步将某些大事最终促成。如果张勋只是在徐州自己留留辫子,顶多也就是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样,给大家发发糖,让大家管自己叫陛下,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偏巧这个时候北京发生了严重的府院之争,给张勋最终的复辟搭建了舞台。

在讲张勋复辟的舞台之前,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张勋的为人,我先讲几个和张勋的身世有关的有趣小段子。先从张勋的名字入手,张勋,这个名字听起来其实算不上高雅,但其实张勋他们家连这种名字也没能起出来,张勋一开始名叫“张和”,最搞笑的是他的乳名,叫“顺生者”。这三个字我怎么看都觉得很别扭,因为不像是普通话能叫出来的乳名,反倒是像江西口音里的土话,我估计应该不是“顺生者”,而是“顺生仔”之类的,理由也很简单,张勋肯定是顺产出生的。旧社会生孩子不容易,不是孩子夭折就是产妇难产而死,所以顺产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就这么得到了乳名“顺生”。

之前提到过,张勋一直混到26岁,才有人给他提了一个亲,也就是他的正房大老婆曹氏,曹氏跟张勋定亲的时候才13岁,16岁的时候正式过门嫁给张勋,当时张勋已经29岁了,还是没什么出息。后来张勋去当兵打仗,但因为军衔太低,随军不能带着家眷,其实现在我们解放军的部队里也是这样的规定,只有营级以上的干部才能随军带着家属。所以张勋在外面打了十几年的仗,曹氏就在家清贫地守了十几年,曹氏曾经给张勋生了一个儿子,但刚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一直到十几年后,张勋跑到袁世凯的小站当上了营长,才把曹氏接到身边生活在一起。张勋对曹氏是非常好的,因为他是一个有着忠孝节义道德的人,他一生对曹氏“以母视之”,张勋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所以他就把曹氏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去对待,张家的所有大事小情,甚至包括张勋纳妾的事宜,都要征求曹氏的意见。

北洋军阀里有很多不纳妾的军阀,比如段祺瑞和吴佩孚,但大多数的军头都是草莽出身,一朝得势,娶妻纳妾那是不遑多让的。张勋也不例外,他有一妻十妾,但在所有的妻妾中,张勋最尊重的还是他的原配曹氏,家里的一切钱财和权力,都交给曹氏来管理,而且每年都要隆重地办“两寿”,所谓的“两寿”就是张勋老爷本人的寿辰和夫人曹氏的寿辰,妾再受宠爱,正房原配的地位是绝对不可撼动的。

说到张勋的小妾,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张勋在南京守城的时候,革命军即将攻城,在到处一片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张勋还是要跑到苏州去,娶来了一个名叫小毛子的小妾,估计这位小毛子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青楼女子。张勋非常宠爱小毛子,没想到在最后突围出城的时候,大老婆曹氏带着家眷走了,小毛子跟着张勋一路,但跑到下关的时候,张勋带兵渡江逃跑,小毛子却被革命军逮住了。革命军为了攻入南京,跟张勋血战了很多天,死伤惨重,所以他们是非常痛恨张勋的,如今虽然没能抓到张勋,但抓到了他最心爱的小妾,所以革命军里的大领袖陈其美大喜过望地说,太好了,把小毛子关到笼子里,拉到街上卖票展览,每张票四角钱,赚来票钱充当革命军的军费。

张勋听说了革命军要拿自己的小妾卖钱,立马急了,赶紧跟革命军取得联络,说咱们虽然打了很多天的血战,但也都是为了效忠各自的主子,没有必要结下私仇,你们还是把我的家眷还给我吧。革命军的人商量了一下,觉得张勋说的也很有道理,同意了把小毛子还给他。张勋也很仗义。当时他是沿着津浦路,从浦口退到了徐州,徐州是当时最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是津浦路跟陇海路的交叉点,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张勋退到了徐州之后,把津浦路上收集来的十四个机车头,以及八十几节车厢全都送给了革命军,就为了感谢对方把自己的小妾完好归还,这些机车跟车厢后来对革命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张勋虽然是个大老粗,却是非常讲究的,对原配夫人好,对小妾也好,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也非常好。

当然了,各个军阀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发达了之后,都给家乡捐钱捐物,但几乎没有哪个军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付出能超过张勋。张勋当上了督军后,虽然没有掌握一个省的真正督军那么有钱,但也算是发达了,他出生的那个村里,每家每户全部都由张勋出钱盖上了大瓦房,不仅如此,张勋老家所在的奉新县,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的学费,全部由张勋来出。当时北京城里最漂亮、最现代化的洋建筑之一,叫作江西会馆,就是由张勋出资建造的,里面有唱戏的戏台,还自备了发电机。除了江西会馆之外,张勋还建了五家奉新会馆,因为草莽出身的军阀张勋爱看戏。钱多了,张勋出手也就越来越阔气了,一开始他只资助江西奉新县出来的大学生,后来所有从江西到北京来读大学的学生的学费,全都由他来出,每名学生一个月有八块大洋的“助学金”。

八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当时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才挣八块大洋,可惜毛主席不是江西人,否则他根本不用这么辛苦,因为江西的大学生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干,就能从张勋那里领到八块大洋。被张勋资助的这些江西籍的大学生里,后来出了很多我党早期的领导人,比如方志敏、张国焘、许德珩等。张勋也不管这些学生的政治倾向,只要你是从江西来的,他就给你钱,因为张勋挚爱他的故乡。

既然提到了张勋的忠孝礼义,我就顺便总结一下北洋的军头。在北洋系的军阀里,从袁世凯开始,除了极个别人之外,所有人都可以用六个字来总结,那就是“有道德没文明”。所谓的“有道德”,是指到了最后留下来的那些人,段祺瑞也好,吴佩孚也好,当日本鬼子来了的时候,北洋系的军头没有一个去当汉奸的,去当汉奸的绝大多数都是革命军出身的那些人,北洋系的军阀即便被革命军北伐给打趴了,他们宁愿去天津当寓公,也坚决不给日本人当汉奸,这就是他们奉行的忠孝道德;“没文明”指的是,北洋军头对于民主、共和、宪政这些东西,是完全抵触的,而且没有任何认识,他们永远觉得权力、军队和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个人道德和名声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这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尤其是现代文明的程度,他们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张勋就是这些人里最典型的代表,他非常地有道德,但他的道德就是每天留着辫子,做梦都想着回到清朝,完全不懂现代文明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