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在梁庄 » 中国在梁庄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在梁庄》明太爷: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

关灯直达底部

明太爷,五十八岁。早年当兵,年轻时英俊潇洒,从部队转业回来,穿着笔挺的黄军装,整洁、气派,曾经是梁庄著名的景致之一。原来干了一段运输,由于老婆信主,到处跑,总不在家,只好放弃跑车,在家给孩子做饭。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修自行车,挣了点儿钱,回来在镇上买了房子,开了一个小修车铺,一天能赚二十几块钱。

你让我说你大奶奶(明太爷的老婆)信主的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这一辈子算是叫主给坑了,真叫个家破人亡。

你大奶奶,她们主内人都叫她“灵兰姊妹”。我那俩娃儿从小脑子都好使,上学有希望,我出去跑车,她要出去信主,就把娃儿送到你老三爷那儿(明太爷的父亲)。有时候她就不让他们上学,带着他们到处跑着信主。到最后,娃们的成绩都不好。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咱这儿教会还没有会堂,你大奶奶会唱,就各个县到处跑,一跑就十天半月不落家。我说:“既然信主恁好,咋你们那头儿,韩立挺们一家七八个儿子没一个有信的。我说,你问问老殿魁,当年立挺们是咋骗他的。老殿魁见人都说:‘我算认清了,印传单,连一分钱也没落着。倒是立挺们个个盖着大院子,吃美喝足。’都是一帮坏货,坑你们这憨人哩。有鸡蛋拿鸡蛋,有粮食拿粮食,那时候多可怜,他们发财了,俺们算绝了。能人信主是发财哩,憨人傻子是送钱去哩。你们那些信主的头们,那娃儿们都开着车,从哪儿来的?他们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不都是从募捐那儿来的。你们往里捐,他们往外拿,你们知道?啥也不知道,只知道在那儿傻捐,有的还把自己家粮食卖了去捐钱。”

才开始我骂你大奶奶,她没反应,说自己觉悟高,不和我一般见识。后来我就骂主,骂她她不在乎,骂主她就上了心。

你不挣,谁给你一分?!不管娃们也不管家。娃们长大,也气得很。有一回,你大奶奶打闺女,打一下,闺女拿头都往墙上撞,在那儿哭啊,真叫人伤心,原来闺女学习多好,硬生生是家不消停,把学习给耽误了。

也不知道主到底是啥,前几年有个妇女掉到水里,我跳进去把她救了,她不说感谢我,她说感谢主。咱是想不通。今年春上有个实事儿,一个村里有个老太太,俩外孙跟着她过,闺女、女婿出去打工了。也是信主,那天中午,看着坑里漂着俩娃儿,急着上教会,就没吭声。赶到她回来,才知道,那俩娃儿就是她外孙娃儿。这些都是血的教训,信主的头儿就应该提醒,过分讲究形式化不对。星期天不管是啥事,非要去,完全失去人性。别说是你的外孙,就是不是你的,你大声叫两声,坑里掉娃儿了,看有人来,你再走,那不也行?

你大奶奶我是根本管不住,管她只图生气。那年盖房子,正在上梁,屋里十几个人,忙得不得了,教会来叫你大奶奶,说要让她教歌。我说:“都忙成啥,你能不能不去?”你大奶奶说:“我去教会儿歌就回来。”我生气了,我说:“你今儿教不成,你要敢去我把你腿打断!你那些信主的姊妹知道咱们盖房子,有几个来?都是些图清闲的懒家伙。你看看信主的屋里有几个干净?”结果,你大奶奶还是去教歌了,扔下这一大堆活,一大堆人,我一个人忙。现在想起来还是气得心口疼。

咱们村里,平占家里的,我四婶儿,拐子常的老婆,保贵家的,才开始都信,女的多。后来,都不信了,主还要钱,是骗人哩。你大奶奶地位比较高,都尊重她,我说,尊重是尊重,我这家没有了。离婚闹了多少年,总算离了,可也算离婚不离家,她回来了还住在这儿。你说叫她住哪儿。

在北京修自行车那几年,也是没少生气。闺女生小孩儿,叫她侍候,她还要跑教堂,北京那路,这你知道,那多远,一个来回得几个小时。

我从北京回来,才买这个房子。你大奶奶想她的主内姊妹们,也回来了。有一段时间,你大奶奶跑,我也跟着跑,我就想摸摸底,看看主到底好在哪里。农村的路也不好,我没事,岁数大了,沟沟坎坎,也能扶一下。我听了一些,总教会的梁牧师讲得就是好,不是这显灵那显灵的,而是从思想上改造你。实际是个人,他把自己弄成神。老牧师讲出来真是在理,你大奶奶她们那儿,完全是胡编乱造。

后来,咱们乡里教堂选堂长,让你大奶奶当副堂长,我坚决反对。我说:“堂长你算干不成,我是家长,你要是当堂长了,这家都不让你进。你看这教会里面有几个好家伙?都是弄得账目不清,开支要签字,一张条签错了都要负责任,看你这脑子,平时连家里账都管不了,肯定被绕进去。”人家不同意,说你大奶奶德高望重,非让干,我说:“那得说明白,要是当个副堂长,他们弄到咋样,跟你没关系。灵兰,你都干过组长,你看教会有几个好东西,都是戳七捣八哩。”

明太爷的修车铺在镇上非常偏僻的地方,但也算是门面房,前面两大间是正房,正房后面的楼梯间就是厨房。厨房里结了一层厚厚的蜘蛛网,煤炉冰凉,看得出已经好久没生火了。我说:“明太爷,你都咋吃饭?”他说:“早晨吃一碗窝子面,中午、晚上吃凉馍,喝水,夏天吃点凉粉和馍。能把肚子填饱,也不求啥。”

明太爷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实际上父亲比他大十几岁,属于忘年交的那种。在我小时候,他俩,一度还有原叔,三个人经常彻夜长坐,有时候吃完午饭就过来,晚饭一定回去吃,吃完再过来。夏天坐在我家院子里,摇着蒲扇,冬天在西屋的角落用玉米秆或树根烧一个小火堆,总是灰烬已凉还不回去。他们在谈些什么呢?无从知道,或者说些家事,或者谈村里的事。说到不公平的事儿,嗓音会突然提高,骂几声。有许多时候,他们甚至不说话,就那样默默地盯着火光,看着它逐渐暗淡。这是乡村的友谊,虽然沉默,但同样深厚、丰富、细腻。

说起和灵兰大奶奶的婚姻,言谈之中,明太爷仍是百思不得其解,不理解灵兰大奶奶何以沉湎其中,几十年如一日地不要家,只要主。

天黑了,明太爷家的电灯瓦数似乎很低,屋里昏惨惨的。父亲打趣说:“你明太爷一个月的电费还不到一块钱,把收电费的气得乱蹦。”明太爷一听,“扑哧”一下笑了:“成天就知道收电费,我就偏不用,反正晚上也不做活。我也不喜欢看电视,坐在院子乘会儿凉,冬天找人说说闲话,回来就睡了,用电干啥?”想起年轻时穿着黄军装、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明太爷,现在竟然成了“吝啬”的老头儿,我不禁有些好笑,也心生感慨。

硕大的蚊子在头上乱飞、腿上乱叮,嗡嗡作响,一拍,手上立马就是一片血,明太爷拿过来一个小风扇,对着我使劲吹,蚊子也围着灯光和电扇晕头晕脑地乱飞,场面很壮观。明太爷又从床头摸出一盒清凉油,让我抹上,都不起效。我很疑惑,不知道明太爷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

吃完饭,我们移到院子外,继续谈话。

我原先跑长途时,老战友说,有个知青特别漂亮,咱们去看看,就去了。长得真漂亮。我那时候,长得也真是没说的,这你爹最清楚。人家也愿意跟我,咱就不干,人得讲道德。现在后悔不?后悔啥,这是你的命,再说那时候你大奶奶还没信主,对我也真不错。我刚退伍那时候,你大奶奶对我是真好,在地里做活回去,娃们吃糊汤面,给我做一大碗捞面条,下面还卧个鸡蛋。做活的衣服不脏,非要洗,说是,男人的衣服女人的脸。这句话我记得可清。有时候气她气得没办法,想想她也给我说过这些暖心话,就原谅她了。

也有人说,信主,这是好事,只要她高兴。我说,不出在你家,光说轻省话[1],要是你老婆跑三天,回来不打架才算!为这信主,我跑到她娘家,对她爹说,为这俩娃儿,你劝劝灵兰。她爹说,信主是好事,共产党支持,我支持。就这一句话,我啥也不说了。从此以后,我连她娘家门边都不登。你大奶奶信主以后,慢慢把家忘了。闺女也伤心,我们俩在北京吵架,闺女跟她妈说:“妈呀,你要是离婚再嫁了,我都不会认你。”在儿子的婚姻上,你大奶奶主张也要信主哩。儿子说:“信主的,我一个也不要,年轻轻的都信主,肯定是个缺心眼儿。”我说,我只有三条,不要信主的女子,不要当官的女子,不要有钱的女子。第一条最重要。

前几年,儿子寄回来个电视,我坐骨神经痛,都不能走路。我给你大奶奶说:“你去,你打个电话问问,看寄到了没有,要不找个人帮着取一下。”那时候她正在教堂演圣剧[2],天天出去,根本不管。我腿一拐一拐就去了。那时候,我真是眼泪都流出来了,难啊。后来,我对俩娃说,你妈只算生你,养你还是老子。闺女、儿子都结婚了,俩娃孝顺,让我俩别干了,每月寄六百块钱给俺们,我说:“不干也不行,闲着干啥?可是,再好的生意在我这儿干不成。一个人咋干?你妈说走就走,根本干不成。”

一阵闲谈之后,明太爷突然神秘地对父亲说:“光正,给你说个事儿,你看咋办?我拿不准,原来准备进城找你说呢。一个女的,二十七岁,带着小孩,已经离婚,普通话说得可好。对方‘拨错’电话,拨到我这儿,我接住了。一说,说对劲儿了。她娘家开一个毛衣小加工厂,父亲也是个胡整。她非要来跟我过日子。还说,找个年轻的人家瞧不起她,愿意找个老的。”

父亲说这八成是“放鸽子”的,哪有恁巧的事。村里原来不是没有这样的事,何坡村的一个表哥娶山西一个姑娘,也是带着孩子,还在村里举行了婚礼。后来说她家里有事,让表哥寄了一些钱回去。结婚十来天,出去玩儿,住旅社,把表哥丢在旅社里,跑了。为此,表哥前后花了万把块。

明太爷认为对方骗不住他,来一次就知道了。显然,他很上心。其实,一直以来,他和灵兰大奶奶都是离婚不离家。但今年暑假,灵兰大奶奶从北京回来,就没来这里,而是住到了娘家,可能也与这件事有关。此刻,耿直、刚硬、脾气暴躁的明太爷,就好像一个思春的少年,面红耳赤,颇有点激动。

将近夜里十二点的时候,我和父亲才回家。明太爷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和父亲在后边一直嘀咕,好像不想让我听见。我猜想,肯定是明太爷在向父亲讨主意。

天黑透了,星星更亮了,小镇完全静了下来。偶尔过往的车辆开过,明亮的灯光像闪电般划过小镇,过后仍然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