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下午好。刚才我们差点迟到,因为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现实问题:交通拥堵。我们堵车了。我还以为西班牙不会出现交通拥堵呢。看来,这确实是个世界性的现代难题。如果我们骑着堂·吉诃德的毛驴过来,肯定不会迟到。我想起了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一句话:以前的人死在亲人的怀里,现在的人死于高速公路。这就是当代现实。我把这个经过写成小说,我认为它可能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文学。这是题外话。现在按照会议的要求,我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与西班牙的同行们讨论一下,现实主义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更多的话题,我们可以在会议结束之后继续讨论。
在中国,现实主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一种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文字,因为它是用象形的方式来直观地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命名。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孔子的影响,所以中国往往被看成是“孔夫子的国度”。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探讨文学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文学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文学艺术具有一种改变社会、改变人心的力量。文学艺术可以使这个社会达到“仁”的境界。“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仁”就是爱人,爱别的人。在中国的文字中,“仁”这个字,就是由两个“人”字构成的。孔子还认为,美就是善。文学艺术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传播的是善良的健康的思想和情趣。他曾经说过,听到一种美的音乐,三个月就品尝不到肉的味道。在孔子负责编辑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我们通过阅读那些作品,可以了解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直到现在,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孔子所创立的儒教,虽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在西方人看来只能算是半宗教,但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它是半宗教,半世俗。它的“半宗教、半世俗”,说明它是一种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宗教形态。
如果说中国最重要的文学传统,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那应该不是夸张。无论是汉赋还是唐诗,无论是宋词还是元曲,还是明清小说,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我们都知道,“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作家席勒在十八世纪提出来的。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文学是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大师。而在中国,在十八世纪中期,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已经诞生。当然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屈原这样的文学大师,它继承并发展了汉赋的传统,以瑰丽的想象见长,我们通常把屈原看成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大师。但屈原的文学精神,在本质上又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使得中国作家具有一种天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中国作家总是习惯于去表达民间的社会生活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即便是在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民间和下层人民的无限深情,以及对上层社会和官僚阶层的委婉的嘲讽。
我们都知道,孔子时代,也就是两千四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人们使用的语言,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使用。孔子说过的话,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听懂。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莎士比亚以前的英语,现在的英国人已经很难听懂了。这说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一种世所罕见的生命力。不过,中国当代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与孔子时代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字还是那些字,词语还是那些词语,但是语法变了,字与字,词语与词语的关系出现了变化。这是因为在1917年左右,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是少有的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号召人们使用白话文。在以前,中国人使用的语言被称为文言文,而之后使用的语言被称为白话文。但是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能不提,即中国的明清小说,基本上都是白话小说,跟现在的语言非常接近。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人现在使用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从明清小说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没有普希金,就没有现代俄语;没有《圣经》在德国的翻译出版,就没有现在的德语。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中国的明清小说以及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诗歌、白话小说的出现,就没有现在的中国语言。由此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对中国现实产生过多么巨大的影响,它影响了我们的舌头,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需要说明的是,明清时代的作家之所以要使用白话写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下层人民听懂。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作家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发行量。不,要知道在1949,更不要说在1917年以前了,中国绝大多数下层人民是不认字的,是无法看懂小说的。作家之所以使用一种能够被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语言来写作,是要通过那些游街穿巷的说书人,来向底层人民讲述他的故事,讲述他对国家的忧虑,来告诉人们他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真相。这是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追求的体现。
在中国,任何一个作家,包括我,都首先生活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开始大量地进入中国。它本来属于“他者”,但当它影响到中国作家的写作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他者”,而成了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这次来到西班牙的几个中国作家,也大都是在八十年代完成自己的文学教育的。我本人是在八十年代完成大学教育的,我还记得自己当时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小说和拉美小说的情景。我也是在那个时代熟读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熟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熟读塞拉的《蜂巢》以及今年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略萨的作品的。这些西班牙语的作品,毫无疑问,也深深影响到中国作家的写作,中国作家从中体会到了西班牙语作家处理现实的方法。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过程中,因为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中国作家和中国读者,总是习惯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那些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写作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点。中国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于社会的进步,对于世风民俗,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者说,中国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萨特所说的“介入文学”的特征。
我记得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名叫洛尔迦的西班牙诗人曾经写道,“再小的手,也不能把水的门打开”。但是,一只握着鹅毛笔的手,一只握着钢笔的手,一只敲打键盘的手,虽然不能彻底地改变现实,却可以影响到现实,影响到水的流量,并且改变水流的方向。在这里,我也顺便提到了一个中国诗人的诗句。这句诗可以部分地解释中国作家在处理自己与现实关系的时候的感受:“就像与鳄鱼做爱,又美又疼。”激烈变化的现实有可能是一头凶猛的鳄鱼,但是作家却要勇敢地迎上去,与它发生关系。写作的快感,以及写作的意义,有可能从中诞生。至于我本人,我想,我本人的写作兴趣,在于书写中国现代和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他们是从传统的深受儒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向现代的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转变的一群人,或者是在受到西方思想影响之后又试图向传统的儒教思想回归的一群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多少失败,就看到了多少希望,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迷惘。我的另一个兴趣,是描写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当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的乡村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中国,是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完全没有了解的中国。我想,西班牙的读者,从中国作家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当中,可以了解到当代中国的现实。但如果真正要了解中国,最好还是到中国去看看。当你亲自接触到了中国的现实,你或许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作家的现实主义品格,了解到中国作家为了文学和现实,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我没有超时吧?谢谢大家。
2010年10月24日于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