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是在那天。
那天,我跑到西四环看影展片目:《超新约全书》。
情节设计天马行空,那种想象力,长期在自由里才能养成那种百无禁忌的天真。当住在普通三居室的小女孩伊娅,抱怨她的父亲是上帝,唯我独尊,不考虑任何他人情感和意见,他暴虐、自私,喜欢给陌生人制造悲剧的时候——观众没想到,这位穿松垮背心、邋遢格衬衫和家常裤衩的大叔,竟然,真的就是上帝本尊。
上帝靠一台电脑和横行霸道的作风统治世界。伊娅决定改变运行的法则,在她通过滚筒洗衣机抵达人间之前,小女孩擅闯父亲的禁地,把每个人的死期通过手机传送给它的主人。刚开始,接收信息的人以为是谁的恶作剧,很快预言验证:还剩下半分钟寿命的人绝对活不到一分钟。有人发现自己的人生还有漫长的余数,高龄才会离世,于是成为无畏的挑衅者:他毫无保护地从高楼往下跳,砸死的是路人他活着;他从火车上往下跳,正好有盛满面粉的运输车经过;他从飞机上往下跳,落在另一架飞机宽阔的翅膀上;除了偶尔外伤,或者脖子上围着用于恢复功能的颈圈,他无损。当人们知道自己的死期,胆怯的劳作者不再被束缚,忠诚的婚姻受害者不再挣扎,自由就像垂到嘴边的果实那样到来了。
死亡,在这个世界如此自然,就像随手翻开的是一张带花色的纸牌。我们甚至可以挑衅上帝,但必须臣服死神……他有一双喜怒无常、暗杀者的眼睛。
我所在的影院,位置偏西,离北京的火葬场近。看电影的时候,我毫不知情,当时他身体的气息是否已经散尽?当我跟随剧情笑着,吃爆米花,喝带气的苏打水——我不知道,与此同时,一个二十年前撤离我生活轨道的朋友彻底失踪,他的五官已经消失在自己的躯体腾起的火焰和烟雾里。他从一粒目力难辨的受精卵,变成一个有体积的受难者离世,用了整整四十九年;而摧毁一个成年男人的206块骨头、639块肌肉、32颗牙齿、10根手指和10根脚趾……摧毁和消灭这些,只需要短短二十分钟。他没有剩下什么,除了散落的骨块和灰烬。消失了,他黝黑的皮肤、宽阔的鼻翼、草食哺乳动物的眼睛。
2
当接到小夜电话,我颇为意外。
她的开场白是:“我是屠苏的初恋,也是他的合法妻子。”声音几分强硬、几分委屈,然后是长久的停顿和哽咽,是令我错愕的颤抖着的呼吸……我不敢肯定,对方压抑的是哭腔还是一腔愤怒。我懵了,从没遇过这种情况,她像是处于弱势的正室打给行势见涨的小三,既有委屈,又带着示威的意思,像在进行一场并不恰当的投诉。
我控制住疑惑,也控制语调以便传递友善,询问怎么回事,并解释说我与屠苏,既无恋爱前史,又无后来的暧昧纠缠,除了中间打过一个短暂电话,我们二十年来断无联系。
小夜说,不必澄清,屠苏和我的关系她相当清楚,她只是来通知我一个迟到的消息。半个月前,屠苏独自死在深夜的办公室,猝死病因不明。追悼会恰恰安排在我看《超新约全书》那天,当我为编剧的构思击节叫好之时……他被火化,灰飞烟灭。
来不及消化突如其来的噩耗,我发呆,不知怎么跟小夜交流。挂了电话,我沉默,长久盯着窗外,没有任何痛感。我为自己的平静感到好奇和羞愧。时间,停了。直到一只皮毛松散、形色俱厉的玳瑁色野猫,穿过阳台,纵身跳入冬青灌丛……我忽然难以自控地流泪。
3
二十多年前,我做儿童文学编辑,业余写作,写得也业余。
早于屠苏,我先认识他的几位同事。他们或公开写小说,或暗地写诗,这些在政府机关的年轻公务员,热情洋溢,并未被训诫为官僚制度下的庸吏。大家偶尔交流,不算密切,但关系融洽。我还为其中一位介绍过女朋友,可惜双方相处寡淡,很快分道扬镳。好在大家年轻,对爱情和婚姻心怀向往,但这个年龄,它们更靠近束缚而不是安慰。
见人之前,我最先见到的是屠苏的信。字迹清秀,他的表述清晰又克制,让人感到出色的文笔和教养。屠苏从同事那里读过我的作品,希望结识,聊聊文学。他把信直接寄到我的工作单位,越过他的同事——屠苏没有跟谁索要我的地址和电话,也没跟谁打招呼。这封漂亮的信,这个空降的高人,令我好奇又敬仰。
我按屠苏留下的号码打了电话,他说话沉稳,却有中提琴的胸腔共鸣。据研究者发现,刻意压低嗓音会使说话者听起来更强势,而拔高声调则削减一个人的权威程度。屠苏的音量不高,带着一点轻微的鼻音,总像感冒刚刚开始的样子,给人信赖感,同时又带有让人动心的柔弱感。他没有通常难以克服的口音,应当从中学就开始坚持使用普通话、并在北京生活的数年中不断校正自己才可能有那么清晰的吐字,不过从温和、缓慢的语速里,还是隐约听出几丝南方地域痕迹。
忘了电话里聊了多长时间,我随后写了一封其实是模仿他行文风格的回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还保留写信传统。鸿雁传书,相见恨晚。
屠苏温良淳厚,细腻体贴,有一双草食动物般微微湿润的眼睛。屠苏其他的优点被我随后发现。善良。聪颖。博学。专注。他内向安静,不饶舌,却是一个极好的谈话对手。屠苏毕业于北大,受到扎实的学术系统训练,加之阅读涉猎广泛,我们虽然年纪接近,但在许多方面他都堪称我的师长。是在屠苏的指导下,我认真拜读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作品,而不是把他们仅仅当作外国文学史里略带拗口的名字。屠苏鼓励我的文字,说有灵气,他的口气带着发现得意门生的欣慰。
最初交往的数月,我和屠苏的联系,迅速变得比那些我早已结识的朋友们密切。他让我获益,明白自己在知识和认识上的误区与盲区。我喜欢和屠苏聊天,我们沉浸其中的海阔天空,旁听者大概觉得云山雾罩,因为内容是形而上的,抽象而不食人间烟火。我们谈文学,也谈我根本连基础都没有的哲学和逻辑。屠苏好脾气,能够忍耐对牛弹琴;对于牛嚼牡丹的我来说,则是齿颊留香的享受。
我们都喜欢阅读,默默写作,不为博取功名,因为它能让我们探索事物的极限,包括挖掘自身的可能……写下文字,是为灵魂种粮食。写作是孤独的,永远独自面对困境,所以遇到心有灵犀的同道,格外欣喜。屠苏新写了什么拿给我看,如果启动灵感,我就应和一篇。我根据他的行文节奏来调整自己的,乍看,珠联璧合。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影,在彼此作品里都留下了纹身。沉浸在文字里,我们像两个研习武功的人。屠苏比我技艺精进,我把他当作潜在的师长。
周末,我兴高采烈地跑去和屠苏聊天;过了正点,才随便地找个餐馆吃饭。屠苏慷慨,秉承由绅士结账的旧习;可我有些男孩性格,买单时当仁不让。我平常也大大咧咧,屠苏遗憾于我不是淑女。我嘻嘻哈哈,从未想过从他的那个良。我对屠苏说:按你的要求,我再从也是个良,不如当自己的优。我们彼此都不是适合对方胃口的家乡菜,但把坐言欢,我们刻意或潜意识忽略那些可能引发的矛盾;我们盘旋半空,回避溅上大地的泥浆。有一次,在拥塞的小餐馆,邻桌的菜都快挤上我们的桌子,我低头看见遍布通红的辣椒之间,是剁碎的牛蛙,一块眼睛一块嘴巴的;然后我抬起眼皮,视若无睹,继续和屠苏谈及短篇小说的叙事技巧。从余光里,我看到邻座的酒徒:一双发呆的眼睛,半张错愕的嘴。
4
屠苏自称本少爷,言谈举止,有些蔑视尘俗。和他相比,我气息混浊,常自惭形秽。其实屠苏并非优渥家境滋养出的少爷,相反,出身清苦,他是从农村底层里挣扎出来的。屠苏的脚趾分得很开,他指着凉鞋里的这对蒲扇告诉我,家里以前是渔民,常年赤足在波涛摇晃的船板站立,才长出有利平衡的骨架构造。屠苏与打鱼的祖辈没有隔出几代,身体的痕迹尚未随环境而改变。
屠苏没有乡村孩子的自卑,他比常人清高。他曾是当地高考状元,据说理科成绩极其优异,只因热爱文学,才弃理从文。屠苏依然保持了出色的数理化基础与学习能力。仅靠自学,他的计算机水平几近专业,擅长组装、修理和编程。他博闻强记,研读历史、哲学、人类学、政治学。屠苏智商超群,难免孤傲。他脾气虽好,也会因对方没有及时领会自己的暗示滋生恼怒。不过,屠苏克制,很少流露。无论情感还是仕途,他都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
屠苏告诉我,他有生以来第一个暗恋的姑娘,是他中学老师的女儿,她写诗,因此卓然不群。这段暗恋,徒劳无功,后来两人失散江湖。真正的初恋女朋友叫七虹,大学期间以分手告终,他还写过散文,纪念那段令他心痛的恋情。我尊重屠苏的感情,偶尔也拿他对七虹的怀念打趣,说回忆和泡菜腐乳之类一样,都是借助了腐烂的力量,才产生些许与众不同的味道。
他不够高大,我不够漂亮,作为两个皆有虚荣心的人,我们的外貌都没有达至对方的基本要求。我偏好小爸爸类型,喜欢清瘦高挑,既伤感又幽默那种。屠苏喜欢甜美淑女,最好气质上靠近南方水土。幸亏我们长得不达标,这是对彼此的适度保护。屠苏和我都心性敏感,容易在感情贸易上计较顺逆之差,影响和破坏美好的平衡。我想,上帝不会让两个心灵易损的人结成同盟,他们惨淡的结局会让神灵感觉自己无能。尽管屠苏和我不足以引发心动,可我们的关系曾遭到尴尬的误会。
一天晚上,屠苏和我坐在护城河边的草地上聊天,我们没有任何可疑的情绪和动作,只是没注意到时间流逝、夜色深沉。突然,从马路上方射过两道手电筒的刺目光柱。为了保障北京正在召开的重要会议,加班加点的联防队员们,五六个人组成自行车队巡逻。我第一次知道如何抓嫖,首先迅速分隔二人,询问对方名字。我觉得联防队员看到我的近景特写,立刻粉碎了预想,之所以持续质询,不过是因为启动了程序无法收场。我如实回答问题,是不想给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屠苏招惹麻烦,但内心几乎笑场,能把我当作流莺算是褒奖,行业得多缺人手,才能轮得到我这种模样上岗。荒谬的误会解除,我笑出声,屠苏气愤不已。他才不看成玩笑呢,他视为侮辱。
屠苏缺少与异性朋友交往的经验,而我的好友以异性居多。我最为漫长和信任的友谊,是与十七岁就认识的两个高中同学。没做过情侣,可延续至今,不仅我和这两个男孩是朋友,和他们的太太是朋友,乃至两家父母都成了朋友。所以对我来说,不存在关系上的迷惑与障碍。我愿和屠苏亦是如此终生信赖的朋友:发白齿豁,依然鸡犬相闻、肝胆相照。
5
我不知屠苏怎么在官样文章和文学之间平衡自己。公文,并非公共的文学,走的是文学的反途。屠苏没有表现过多的挣扎。随着交往,屠苏与我的矛盾倒是渐露端倪。
屠苏不喜欢我穿牛仔短裤,不喜欢我笑起来肆意。我难免抵触:你又不是我男朋友,管得着吗?我拒不悔改,愈加对抗地穿上自己并不喜欢的夹脚凉鞋。他们单位楼上楼下有我认识的朋友,都是早于屠苏的熟人。我去聊天,难免照面、打招呼,或者约上大家聚餐。屠苏厌恶某君做派,说他整天热衷攀附,孜孜以求的,是一把主席台上的座椅和一个放大音量、伴有回声的麦克风。他惊讶于我并不反感接触某君,还谈笑风生——屠苏蹙眉:“有什么可说的呢?聊得那么热闹。”我戏言:“你觉得他拉拢关系可耻?人人都是裸生而来,如果他能结交超乎寻常的莫逆关系,证明他在这方面既有本事又肯下功夫。”我自己无意于人海竞争,但看到仕途挣扎者也能理解——人各有志,各有他的不安与不易。屠苏对我的态度是轻视的,认为我丧失原则和立场。
屠苏对我挑剔,流露冷淡和嘲讽,我云里雾里。我追问原因,他不讲明为什么,只是怨意越来越难以克制。我们靠着美好的惯性以及隐约的猜忌,继续来往。后来,听说屠苏交了女朋友,我好奇又热情地提出和她见面,大家一起玩儿。被屠苏拒绝。他恋爱的那个阶段,假设我联络少了,他语含讥诮,说我薄情寡义;等我改正错误积极致电,他用失望的腔调说:“哎呀,怎么是你,我以为是我女朋友呢。”我糊涂、茫然又生气,不知如何相处。
屠苏有一天突然表明,希望和我有个告别之夜,从此咫尺天涯,相见不如怀念。我习惯静水深流,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快就是山穷水尽的结束。尽管不知道哪里得罪屠苏,但我年少气盛,自尊不允许我继续一段需要挽留的情谊。我当时有种直感,屠苏放弃与我的友谊,专注恋爱,投入预备状态的婚姻,似乎完成了重要的内心转变——他放弃悬谈理想,决心务实生活。我所代表的一切,和屠苏的未来都是不兼容的。
最后的见面,屠苏在我家睡了一夜。同一张床,和衣枕卧,秋毫无犯。在这个充满纪念仪式感的告别之夜,彼此气息达至耳畔,我们好像需要格外调整和校正自己的心跳。直至天明,我假装没看到他夏天薄薄的浅色裤子外面情欲的湿迹。克己复礼,他有君子之风。屠苏眼睛里含了泪光,对我说:即使终生不再相见,在心理上,你是我一辈子或明或暗的情人。
此生,我再也没有见过屠苏。
6
分别之后的两三年,一个共同认识的朋友说屠苏后来提及,说和我“心心相印”。
分别之后的七八年,我意外发现屠苏用网名发表的回忆文章,再次说在精神世界里,我将是他“一辈子或明或暗的情人”。相隔时空的深情,让我落泪,但内心骄傲和往日的不快阴影,让我畏怯于重新建立现实中的联系。按照以往习惯,我默默以文字应和,给他起名“匹诺曹”。
我想对匹诺曹说,你是我天然的朋友,不加糖,不含色素,没有防腐剂。我贪图这种友谊,希望它源远流长,希望我们发白齿豁的时候还可以在一起温故知新。也许,纯粹的东西保质期不长,因为它连空气中的细菌都难以对抗。这是在中途,谁是唇齿相依的爱人,谁又是肝胆相照的兄弟?是否已到终点,为什么匹诺曹成为一张旅游地图──曾经是指引,很快便成纪念?
我曾经无法不炫耀,像贪吃水果的人,手指上难免沾染甜的果汁。我在与别人的交谈中流露,在文字中书写,匹诺曹就像长篇连续剧中的主人公,在每一集里占有戏份。惯性持续下来,即使在我和匹诺曹天各一方以后,我还在写作中编造他的存在,化装他的身份,我杜撰种种故事情节,以使月白风清的友谊至少能够在纸页上生生不息。因为融合部分真实,我的谎言看起来天衣无缝。真话有什么好呢,只能让我们成为平庸无奇的孩子;我宁可做一个童话中撒谎的木偶,被惩罚时刻威胁,也不愿忠诚于缺乏想象力的现实。
现在我沉默,我愿我是小偷,我愿我有熏黑的心和灵活的手,可以把匹诺曹从昨天的口袋里安全偷回,又不受到任何责问。然而,时间总是要收回它曾经许诺永远给我们的。所谓成熟,不过是你不会再为丢了的即使最宝贵的东西而伤心。所以,我就若无其事,只是偶尔在深夜里想一想匹诺曹说过的话,就像重逢。我由此得知回忆的音量:它像耳语,亲近,又忧伤。
和屠苏分别大约十几年之后,我偶遇路平安。当年我们都在一起玩儿,路平安是屠苏的同学兼同事,虽在学校不是同级,在机关不是同一个部门,但了解屠苏的基本情况。路平安说屠苏离婚了,事业坎坷,过得不好。我得到屠苏的号码,略带忐忑地打过去。屠苏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古怪,他依旧语速缓慢:“哦,你终于打来电话了。”那种口气里有犹豫迟疑,有叹息,但肯定说不上热情。那些所谓的惋惜和依恋,难道只是屠苏的文字抒情?也许他只想把我当作一块供起来的牌位,并不需要我复活。我匆忙向他要了快递地址,给屠苏寄了几本自己的散文集。然后,再次断了音信。既然他不需要对友谊温故,我何求知新。
不过,我始终感恩屠苏,因为他在文学上给予的鼓励和指引。有些隐身人的存在,对我们如此重要。你醒的时候,有人和你一起醒了;你睡的时候,有人和你一起睡了。虽然相忘于江湖,像一盘打得散落的棋……但,他只要在,就够了。
二十年后,突然,平衡木那端空了。没有了“我们”,我只是我自己,体会从复数变成单数的孤独。屠苏像水滴进入池塘,返回虚无。
7
去家里看望小夜,屠苏正好离世一个月。
小夜哭了,想找我聊天。我心怀恻隐,马上开车出门,前去安慰这个可怜的新寡。而且,屠苏提前离世,也让我对分别之后,他人生所走过的江河有一点好奇。
到达屠苏位于东三环的家,颇费周折。居住了七八年的小夜说不清家庭地址。我本来就路痴,小夜的信息数次出错,我被互相矛盾的指示弄懵了,绕来绕去。屠苏自己不谙世事,也找了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婆。
最后拐到一条路况复杂的窄小胡同里,如鲠在喉,车开进去不是,开出来也不是。我犹豫着是否要在一个垃圾堆旁边停车,混合着尿渍色的烂泥地,根本下不去脚。幸运的是,我在另外一个垃圾点找到勉强塞放的车位。
与屠苏小区仅一墙之隔的这条胡同,破败至此。临近CBD核心区和繁荣的三环主路,此处有高昂得令人咋舌的地价,但这条盲肠般隐蔽着样貌和功能的胡同,两侧建筑,一样简陋。一侧是廉价钢板房的小饭馆,另一侧楼体陈旧,有的房间竟然没有完整窗户,有的纱窗是千疮百孔,垂下长长的已经不能被风吹动的缕缕灰尘,几乎成了半个窗帘。没人修整,都等着拆迁——既然被摧毁的时刻指日可待,在窗户上加固一根钉子都是浪费。这是一条被乞求速死的胡同。走在里面,路段分别有不同的味道,有时气味也许并不存在,是视觉经验带来的想象中的并不美妙的幻嗅。
从胡同里能看到屠苏家所在的楼,可院门不冲这个方向,必须绕行。真正的入口,位于一座现代商厦后面。我只走了六七十米,绕了个弯儿,就从旧社会走进了明晃晃的新时代。商厦一层的星巴克里集中各式各样的城市脸,或聊天,或发呆,或看杂志,或敲击电脑键盘。在星巴克喝咖啡,是便宜又体面的社交方式和休闲方式。
咖啡馆的落地玻璃,和胡同里那些破漏纱窗,离得多远……六七十米,还是六七十年?还是离得多近……就像窗户,打破就在瞬间?从星巴克旁边的小路穿过去,就是屠苏家肉粉色的楼。高档楼宇几乎避免的那种肉粉色。
电梯里有胡同里的气味。
8
小夜圆润,长相年轻,比实际年龄显小。娇巧玲珑,有点袖珍,和她相比,我显得体格健硕,像个鲁莽的女巨人。小夜眼睛潮红,哭过不久的样子。她聪明,口才很好,表达流畅,说起来头头是道,不像电话里那个缺乏常识的指路者。
环顾亡友的家,我暗暗感慨。屠苏年近半百,来北京三十个年头,和同龄人相比,居住条件欠佳。单位的周转房,合住,屠苏的使用权只限于两室之一。好在另外那屋主人住到岳父岳母家,屠苏这才享有基础的隐私。家里布置堪称简陋,像年轻北漂住的过渡房。桌椅是在夜市大排档常见的,桌子是可折叠的简易桌子,椅子是面积圆小、无靠背和扶手的简易塑料椅——我小心坐下去,姿态谨慎,怕坐翻摔在地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过道大不了多少的勉强当作客厅的空间里,满墙,都是屠苏参加重大活动与领导或名人的合影。在这个微型展示厅里,贴满了逝者的殊荣。墙上的屠苏在各种场合微笑,都是小夜为了纪念离去的爱人,洗印出来的。
小夜说:你寄给屠苏的书,他没时间看,我读了。小夜的话让我心里一沉,并非因为自己被冷落,是因为突然意识到,我为什么觉得屠苏的家里有什么不对:他的书呢?我所认识的屠苏,办公室和宿舍里到处是他的书,连睡觉的单人床一半都让书占了,像他永恒的伴侣。他家虽然空间有限,总比集体宿舍宽绰,可我的目力所及,却是奇怪的空空荡荡,只有两个简易的小书架,没有溢出它们之外的任何本册。坐在屠苏生前居住的屋子里,我感觉不到他的气息。那个文学上曾经的点拨者与指路人去哪儿了?那个沉迷阅读的博学者去哪儿了?
通过小夜的讲述,我聆听屠苏的爱情神话。小夜正是屠苏此生第一个心动女生,那个少女诗人,两人同班,可是高中毕业后就天悬地隔地分开了,令屠苏分外失落。七虹算是屠苏正式的初恋——但小夜说,七虹其实是自己的替身;然而,自己离去造成的重创是任何人都弥补不了的。不仅七虹,包括后来屠苏未曾谋面的短暂笔友,还有写作的我,不过是屠苏在寻找小夜的种种碎片罢了。小夜承认自己以前写诗,具有天赋的她之所以放弃,是觉得文学虚无飘渺,她愿意在社会建设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小夜说重逢之前,屠苏厌世情绪严重,万念俱灰,准备剃度出家。小夜再度出现,一切峰回路转,否则屠苏孤独的灵魂无以为寄。
9
我一直不明白,即使屠苏心有所属,也并不妨碍与我的友谊。或许是,对于男女之间的情感,屠苏认为非此即彼:不能往婚姻方向发展,那么异性之间的友谊也应及时切割,所以他才有那么庄重而正式的告别仪式。算上去,屠苏从谈恋爱到结婚之间,我是中间一个短暂插曲。
愉快聊天的同时,屠苏需要消化隐秘的不适,包括我的成长。他喜欢被轻微仰视的感觉,喜欢被夸奖。我最初低于屠苏的写作水准,很快差别并不明显。我直言,他需警惕唯美却乏力的修辞倾向,避免过多使用酸甜气味的形容词。屠苏喜欢柔弱类型,我却拒绝扮演言情剧中目光迷蒙、心性依顺的女主角。
和我告别之后,屠苏迅速结婚。新娘叫明慧,与屠苏单位的原领导是同乡,毕业实习期认识了屠苏,芳心暗许。于是,她请这个叔叔辈的领导当恋爱介绍人。关于屠苏成家的细节,以及屠苏转变心意的历程,我知之甚少,也从未主动打听过。小夜说,当初屠苏选择明慧,是因为对单位领导的介绍不敢违抗,也希望明慧能用关系来推动自己的事业。对小夜的说法,我心生疑虑,与屠苏曾经的交谈,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让我觉得他不至如此世故,不会为了所谓事业,牺牲感情。我想,明慧身上,一定有什么东西让屠苏迷恋过。
小夜说,屠苏在走入婚姻的过程中就犹豫过,甚至在老家摆了酒席之后还萌生退意。但领导不满,在单位已公开关系,在老家已举行了准婚礼,说不愿意就不愿意了,怎么对明慧交待?不行,得领结婚证书。领导如此在乎明慧与屠苏的婚姻,这让屠苏婚后对领导额外的关照有了期待。
领导愿意给屠苏介绍女朋友,举手之劳,成人之美;若论提拔干部,就是另一回事了。明慧,都算不上领导近切的熟人。屠苏失策了。小夜愤怒于:明慧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境穷苦,甚至比屠家还惨。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让屠苏也让明慧,失去了彼此的优势。一旦发现明慧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不会提供什么帮助,这段委屈之下成就的婚姻成为对屠苏的煎熬。
10
和小夜见面后,我也与明慧联系过。是路平安提供的电话号码。
明慧的语气平静沉稳,给人感觉有礼貌、擅长倾听。明慧也在机关工作,职业带来的秩序感让她稍显严肃,听得出,是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她回电,和在短信里事先答应的时间都精确吻合,前后不会相差几分钟。
明慧总结,屠苏智商高、情商不高,难以处理复杂的情感和交错的社会关系。他选择困难,反复衡量,往往选出的是负面和恶果。无论仕途还是婚姻。
屠苏本来在机关很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论资排辈熬年头也能上去。后来有个重大项目上马,公司开创者正是屠苏的老上级,在他的动员下,屠苏跃跃欲试。毕竟那边待遇更高,只不过这项事业如果遇挫,工作人员将自谋去处,无论是过去的机关还是现在的公司,都不再负责解决出路。明慧提醒,新岗位假如真是个好机会,早被利益高层的七大姑八大姨捷足先登,轮不到你屠苏。此前,屠苏就想过应聘那些经济回报丰厚的企业,明慧就劝阻过:在高效率、快节奏的企业,屠苏根本拼不过生龙活虎、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她说屠苏还是适合留在机关,平平稳稳地度此余生。其实,以屠苏那种知识分子的心性,机关也不适合,做领导需要擅长摆布,业务能力可以弱于协调能力,而屠苏胜在书本层面的智力,在其他领域明显不足。明慧所谏,是肺腑之言,且是两害相权择其轻的考量。然而屠苏看来,妻子的温情和体谅既是安慰,也有自己的能力被轻视和低估带来的遗憾。屠苏自负,觉得有些发达者只是凭借意外的机遇,假设位于同一起跑线,屠苏觉得自己未必屈居人后。
多年的学霸生涯,让屠苏习惯被人仰视。没有了崇拜的明慧,让屠苏觉得一无是处。屠苏之所以果断地换工作,他的决心和力量,除了憧憬,也包含被婚姻捆绑所产生的对抗。他对明慧失望、对抗,他需要释放自己作为出色者的能量……和委屈。他从这个婚姻里什么也没得到,倒赔进了过去与未来的可能性。也许正是因为这点不甘,当屠苏的能力被小夜肯定并放大时,他的心理得到了豁然的满足。屠苏执意创业,还有隐秘原因,当时他已与小夜暗通款曲,并受到后者的跳槽鼓励。几年之后,投身的宏大事业不了了之,原来的岗位早被鸠占鹊巢,屠苏重回机关已没有选择,委身一个既次要又清苦的部门,升迁遥遥。
就在离开机关又重返的几年间,屠苏离婚了。
11
很难说清,在屠苏与明慧解体的婚姻里,小夜负有多大的责任。即使小夜不出现,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屠苏也许也难与明慧白头到老。关键是,在屠苏困顿于仕途和婚姻的时候,小夜适时登场。
作为屠苏一生中最早的暗恋对象,小夜的再次出场充满欲扬先抑的戏剧性。
小夜自述,第一个打给屠苏的电话,她诉说自己离婚后的落难处境: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地方住。善良的屠苏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英雄救美,飞蛾扑火。小夜把玩笑开得特别长久和正式,她一直维持寒苦的形象,这让屠苏怜惜不已,想尽办法弄到小夜爸爸的账号,立即打款。屠苏在与明慧的婚姻里或许没有完全的满足,像一颗蛀牙没有得到及时修补,小小的溃口,本来可以重视、也可以忽略不计,可屠苏让自己的生活从此决堤。可怜的屠苏,他的温柔善良,他的文学爱好,都成为有害的悲剧因子。他的软弱,他对初恋的怜惜与姑息,他尚未泯灭的拯救落难女孩的公子情怀,他文人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爱情期许……一切,导致他做出莽撞而沉重的选择。
自从与屠苏重新联络,小夜就不停往返北京。以屠苏财力,无以支撑宾馆住宿的开销。那时一家人住在明慧的房子里,屠苏自己有时住在合租的周转房——他在这里藏娇小夜。藏不住。这是单位的房产,同事都住这里。何况,小夜公然以屠苏爱人自称。和所有俗套剧本一样,明慧发现,屠苏总是躲在阳台偷偷发短信。屠苏的掩饰技巧乏善可陈,窥出端倪的明慧偷袭,马上就翻出底料。
明慧学识低于屠苏,即使屠苏难以实现她寄予的厚望,她也逐渐接受现实。明慧喜欢屠苏身上的老实厚道,也接受他交际上的吃力和经济上的困窘,但屠苏与小夜那种公然的僭越,触动了明慧的婚姻底线。痛苦之中,明慧选择隐忍;坚持提出离婚的,却是屠苏。两三年的拉锯战僵持下来,明慧无奈放弃。
罔顾幼齿的孩子,屠苏之所以主动且强烈地要求离婚,离婚之后几天就迅速迎娶小夜,原因无外乎几个。没有耐心忍受与明慧的争执。急于安慰受了委屈的小夜。完全公开的艳遇,使屠苏从无可挑剔的好形象,变成令人指摘的角色,他需要法律上的正式名分来平息非议。或许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小夜拟写的剧情陡然反转。
他的温柔善良,他的文学爱好,都成为有害的悲剧因子。他的软弱,他对初恋的怜惜与姑息,他尚未泯灭的拯救落难女孩的公子情怀,他文人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爱情期许……
小夜并非她最初所形容的走投无路。小夜说,她带屠苏去自己所在的城市,指点他参观自己体面的住所,屠苏才明白这是一出苦情戏。小夜的表述,从一个落难女孩的极端,走向了呼风唤雨女能人的另外一个极端。
12
谈到与屠苏的重逢,小夜说,她之所以联络屠苏,因为一个梦。她梦到屠苏死了。
其时,离异的小夜还在省会,她说在北京有个身居要职的司局级男友,地位和才华都出众。距离并未构成异地恋的干扰,男友心仪并宠爱小夜多年。经过磨合与考验,两人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婚期。当准备迎娶小夜的男友得知小夜噩梦,心疼惊悸的女友,他很快利用人脉找到屠苏下落,希望小夜解除心中芥蒂。
小夜甘愿离开功成名就的男友,放弃成为高官夫人的好运,决意走向潦倒却痴情的屠苏,走向他捉襟见肘的日子与入不敷出的债务……即使屠苏当时尚未解体婚姻。小夜郑重告诉屠苏:她在大学任教,又给企业做法律顾问,每逢重大立项在官场疏通关系,便需要与高层熟络的小夜亲自出马。立足学界,涉足商界,纵横官场,作为学以致用的通才,小夜早在四十岁前就一劳永逸,实现财务自由,不被生计困扰,她名下仅房产就有十多套。小夜流露出很深的社会背景,似乎具备帮助屠苏实现仕途梦想的能力。她说自己怎么与高官熟络,怎么与他们谈笑风生,办事怎么易如反掌。小夜承诺,如果和屠苏结婚,就助力他的事业。
以屠家的本分和保守,一开始他们当然不主张屠苏与明慧离婚。为什么他们后来转变心意,尤其是屠爸爸鼎力支持?是被屠苏的一意孤行所感召,还是另有隐情?
小夜曾对屠苏父母说她怀了孩子,能给屠苏生儿子,对屠爸爸来说,大喜过望。早年我与屠苏的交往中,他曾谈及为了供他继续学业,小妹所做的牺牲。十多岁的少女,正是城市家庭父母的掌上明珠,绝不会舍得让一个刚刚初潮的女孩子下田泡到冷水里劳作,也舍不得让屠妹妹牺牲自己的未来供养哥哥的未来。但屠家小妹很早辍学,屠家任由年幼的女儿风吹日晒、挥汗如雨,因为农村家庭对儿子怀有隆重的寄望,相信那种回报值得这种付出。在相对漠视女孩权利、重视男孩荣耀的地方,才能如此选择。更何况,小夜许诺,只要屠家父母支持,婚后马上送给他们一套房子居住。有钱、有本事、有生孙子的可能,连续的利益诱饵,令人怦然心动,似乎值得鱼死网破地下注。
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屠苏,一直相对沉寂,小夜虚构的远景,屠爸爸喜闻乐见,由此动摇,就像当初抵押女儿的命换儿子的运,他只能赌那个赢面大的。
最为关键的转折,是小夜帮屠弟弟调动了一次工作。屠弟弟上班的学校离家稍远,他想换到离家更近的学校。小夜雷厉风行、大显神通,据说一个电话搞定。这次恰逢其时的施展身手,使屠家对小夜扭转态度。屠弟弟调动工作的例证在眼前,小夜的通天本领绝非虚言,她必对屠苏的仕途有所作为。小夜流露自己熟识诸多达官显贵。最离谱的是说与国家领导的夫人相处甚欢,经常一起喝喝茶,买买衣服什么的。当那位夫人形象出现时,小夜指着屏幕就聊起她的点点滴滴。其实谎言容易戳破,抵抗不住几句追问。凡与高层有特殊交道的,一般有着来历和渠道,这种事情上,没有空穴来风,而小夜说不清来历。假话,气球一样,膨胀而虚无……屠家低微而迷信,从来不存针尖大的质疑。父母本来就会根据屠苏的态度来决定对小夜的取舍。既然屠苏和明慧并不幸福,还不如迎接新的机遇。钦佩能力的,感谢恩情的,呼唤未来的,屠家纷纷改投赞成票,支持屠苏另娶佳人。只有这样,才能一改屠苏颓势,才能让屠苏重振旗鼓,再创考上北大那样的辉煌。
13
半文盲的父母,当年培养出显赫的北大学子,全家容光焕发。高考发榜之后,屠爸爸宁愿债台高筑,也要花钱请了放映员,在村里一连三天放露天电影庆祝。蓬荜生辉,光宗耀祖,那种感受太令人陶醉了,如同铁匠儿子考上清华,满县的人都想成为铁匠一样。屠苏高考创造的奇迹,绝非涟漪短暂,在当地曾像地震那样影响很久……教育的金字塔尖,北大啊。
北大,分配到每个省的名额都极为珍稀。几千几百个高考学生中,只有一个能上北大。据说北大中文系的历史,近乎半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屠苏的童年是被欺负的。因为个子小,因为学习好。考试时他耸起肩膀,不让坐在背后、他内心轻视的男孩抄袭自己的卷子。他要捍卫一种公正原则。屠苏的脖颈、衣领和后背,溅着钢笔囊里溅出的一腔墨水,是他身后的复仇者所为。不过,他同情那些笨拙的差生。屠苏向往捍卫的公正和他心怀的一腔柔善,无法在一个简单的行为里同时存在。屠苏后来用成绩为自己赢得了尊严。他永远是尖子生,是状元,是地位不被撼动的学霸,是老师和学校引以为傲的榜样。
他人的期待,很难说是命运的奖励还是灾难。天才的缺陷,一如他的优势那么明显。或者说,成为天才是有代价的。他们跌跌撞撞,走过的,多是一条带血的路。这是令人恐慌的消息,屠苏同一宿舍的兄弟,竟然先后走了四个。高达半数的比例啊,他们陆续死于自己的中青年,都够不上遥望老年的距离。天才、名牌大学、少年班,这些光耀门楣的牌匾下面,哪个,不是埋满尸骨。
是否天才敏感,是否年少辉煌使他们丧失必要的受挫练习,是否鹤立鸡群使他们缺乏在团队中的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学校教育中的佼佼者,进入社会,未必如鱼得水,也许狼狈不堪。
14
虽以当地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但屠苏的骄傲能持续多久?不管你曾经多么风光,来到精英之地也会平淡无奇,像一滴融入池塘的水,分不出哪一滴更混浊,哪一滴更清澈。那些屠苏看来光鲜的城市身份、城市习惯和城市生活,在北大学子中相当于标配,根本不能拿来炫耀。城市孩子把大学当作延续的教育,对乡村中挣扎出来的屠苏来说,意味着实现阶层晋升的跳板。
毕业后屠苏留在北京。不算如意。文笔出色的屠苏本来分配给某位领导当秘书,没想到,最终被才华略输但更有背景的同学代替。为了留京,慌不择路的屠苏流落到工厂,在蒸汽、齿轮和噪声中写材料、写报告、写领导讲话稿。几年后,企事业单位改革,岗位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屠苏复制高考夺冠的历史,一骑绝尘,终于踏入政府机关耀眼的大门。
鲤鱼跳龙门,屠苏一次次创造奇迹。故乡人看待屠苏是即将开展丰功伟业的大人物,未来不可限量。
作为典型的寒门弟子,屠苏忧伤而无声无息地努力。他是十里八乡的美谈。他的人生闪烁几个灯塔般的光亮,照亮远方。故乡那些被感召的仰慕者,并不了解,多数时间里屠苏都在汪洋里独自漂泊。每个人都在黑暗中行走,包括屠苏和每个离开故乡的人。故乡只是记忆里模糊的微光,暗得,甚至不如家门里的一灯如豆。
屠苏不是那种读成功学长大的孩子,他甚至对抗和轻蔑那种类型,然而现实要求殊途同归,他必须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们一起角逐跑道,看起来像引为同道。他必须跑得既快又稳,即使缺乏装备,他也必须光脚奔跑在密布渣石的道路上。他甚至不能靠摔倒来赢得一个休息的机会。他禁不起输。
何况,北京到处都是他这样只能靠自己改变命运的卖汗卖血的打拼者。举例来说,北漂里天津人所占比例很少。一方面,天津作为城市,远不如其他省份的面积广阔、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京津两地距离近,落差没那么大,天津人容易安身立命于本地并感到满足。地域和阶层的落差,催生忘我而赌命的奋斗者。跑啊跑,传送带上的生存,像既美好又残酷的童话,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桃皇后说的:“你必须全力奔跑,才能待在同样的地方。”
故乡人眼中他是传奇,然而,作为薪资微薄的小公务员,在北京的汪洋中,他只是近于无限的分母之中微小的一个。北京是个黑洞,有多少明亮的起飞,就有更多的陷落和葬送;每个成功者的励志故事背后,是一万个失败者的悲剧结局被掩埋。屠苏必须撑下去,不能从涨停的股票,变成跌停的股票。否则,他家族的骄傲、故乡的信任就倒了。屠苏背负沉重的寄望,重得,似乎大过整个的未来。
15
尽管我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从明慧告诉我的离婚过程里,还是看到屠苏的迫切里流露出自私者的品性。
两人在婚姻存续期间,日常开销用明慧的钱,屠苏的钱用于存储。离婚时,屠苏的账面只有区区几万块。明慧不知道这个作伪的存款是屠苏自己操作,还是被幕后的小夜操盘。即使存在转移财产的疑点,明慧并未计较。她只要孩子果核。明慧甚至说,如果屠苏有钱,让他留着贴补自己的爹娘。离婚之后,可能工资卡并不直接掌握在屠苏手里,果核的抚养费,屠苏支付得不及时也不够数,后来只是偶尔象征一下。给,明慧就拿着;不给,她不催要。明慧说自己不是出家人,也并非出世者,不该给的她不要,该给的拿走也不行。之所以不追剿屠苏,并非混沌和不精明,她在捍卫果核权利的同时,也想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母亲的尊严与宽容。
不仅抚养费不按期按数交纳。上幼儿园的果核高烧,明慧找屠苏帮助,屠苏没问半句孩子的病况,只是不耐烦地说:“孩子的事,你不是说可以自己解决吗?”随后挂了电话。明慧伤透了心。我吃惊,屠苏那么像是好爸爸的男人,如此冷漠。他毫无歉疚吗?他要彻底抹除前尘,以崭新、美好的自己,开始值得的新生?
我想起,屠苏两任妻子都告诉我:他基本不做家务。无论是婚姻的和平阶段还是解体时期,屠苏都没怎么管过孩子。屠苏的时间更宝贵,应该用于更重要的事情。可以视之为清高,可他的清高需要别人的不清高来喂养。有时懒惰,也可以被包装在清高里。我一直认定屠苏柔情,从没想过,这种柔情可能由部分的绝情来喂养。
为了抵达自己所向往的幸福,屠苏大步流星,走得坚决,简直有些杀气腾腾。这样的屠苏,让我陌生。
16
屠苏真的奔向幸福了吗?
伪装成灰姑娘到来的小夜,约等于仙女。小夜说自己不菲的嫁妆,保障屠苏得以自由,包括经济自由。从此书生不必操劳,放心地阅读、冥想、研究学问,只做自己情愿的事。我感慨于小夜富不外露,今天的简朴和以往的风光落差巨大,小夜不抱怨。她再也没有上班,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偶尔被咨询和请教,剩下的时间,宅在家。小夜说离开职业女性的角色并不可惜,毕竟辉煌过了,为以前生活的城市留下几个著名工程,比如隧道、剧场之类。小夜并非政府决策人、承建公司老板或者总工程师,她不仅精通法律业务,还与省部委、与市政府疏通关系,这些工程才得以立项。
小夜不在北京置业,宁可放弃投资者的眼光和兴致,因为屠苏不喜欢。他们可能要回故乡,或者漫游世界。小夜提到自己经常周游世界,上次出国给屠苏买了十几万的瑞士表。她一贯纵容屠苏,屠苏想买辆售价十万以下的车,小夜转到紧邻的4S汽车店,甩手买下十多万的车,希望屠苏更有面子。
即使没有生存压力,小夜还是节俭,她宁可保留挣扎者身上潜在的印记和勒痕。我请她吃饭,她选在楼下网送外卖的盒饭小馆。谈及拣选影集,她的语气急促起来:“你相不相信,相不相信,光是洗照片就花了我两千块钱儿!”小夜微微站起,身体前倾,两只手臂撑住桌边,口气恼怒。小夜说到“钱儿”的次数那么多,这个铜质的字眼儿,密集贯穿整个谈话过程。回忆最初重逢,屠苏要求小夜来京陪伴自己,小夜犹豫,招致屠苏的不快反问:“你到底是要人,还是要钱?”小夜神色活泼:“我说,当然要钱儿了,人有什么用,钱儿才重要。”儿化音明显,小夜的发音是“钱儿”,有股市井的痛快。
与小夜七年的婚姻质量,别人不得而知。实际情况是,小夜没像当初许诺那样,给屠家生下孙子,也没有帮屠苏大展宏图,她宣称的富足在婚后呈现的更是负数。除了帮屠弟弟调动成功,小夜对屠苏一家毫无建树。似乎没有手眼通天的本事,屠苏活着的时候,小夜无法在北京自谋生路;屠苏离世之后,小夜无法返回家乡重振旗鼓。怎么看,她都像是寄居在屠苏身上的拖累。如果说,出身贫寒的屠苏希望借助婚姻,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当他后来发现,小夜并非神通广大,屠苏是否再次涌现悔意?
17
许诺中的前景,就像孕育中的胚胎不翼而飞。小夜当年说未婚先孕,后来不了了之。可小夜告诉我,婚后数年她才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艰难怀孕,是果核谩骂,使不堪骚扰的屠苏要求小夜流产了胎囊。每次,胎儿都是戏剧性地怀上,又戏剧性地消失。
明慧不希望屠苏再要孩子,可能是想保护本已受伤的女儿不要再失去想象中的父爱和利益。屠苏直接告诉过明慧,不会,因为“嫌小夜脏”。何出此言,是编造吗?究竟是愤怒的明慧编造了一句狠话来安慰自己的创伤,还是即将恩断情绝的屠苏顺嘴说出一句重话来取悦前妻以息事宁人?
屠苏曾有一次对果核说:“爸爸心里苦。爸爸错了,可爸爸回不了头。”是否,屠苏终于看穿小夜的品性?是否他已觉醒,尚未泯灭的良知,使他难以在一个所谓美妙其实丑陋的感情关系里支撑着自己去日复一日地耳鬓厮磨?是否他禁不起第二次失败,他丧失了再次激流搏击的勇气?多情又骄傲的屠苏,前路已断,他只能继续前往悬崖。
离婚时各有交待,屠苏对明慧的嘱咐是:“照顾好孩子,把她交给你放心。”明慧对屠苏的嘱咐是:“好好生活。”离婚后联络很少,屠家找她办理丧事,明慧才得知屠苏平常都住办公室,他只在周六回家一天,周日就回单位。屠苏离世前,是清明节的三天假期,监控录像显示屠苏只身一人,住办公室,活动半径仅限于周边百米。屠苏孤独,他给自己过了一个清明节。明慧疼惜这个自己往日珍重的男人,伤感地说:“当初答应我‘好好生活’,他没做到。”
被明慧称为“低级错误”、被同事概括为“自作自受”的第二段婚姻,究竟带给屠苏什么?明慧所言的细节,难以置信。可若非实情,一个以虚构为职业的小说家都很难捏造。当父母要把屠苏骨灰带回老家安葬,小夜提出,骨灰分成两份,一半带回去,留下一半放在北京。她关心的是丧葬费用如何分配。如果说小夜忙于洗印屠苏与名人的合影,我能理解,可一个沉浸悲伤、自称准备殉情的弱女子怎么还有心思顾虑别在丧葬费上吃亏?连我这个外人都不忍屠苏尸骨不全,小夜怎么忍心提议把骨灰一分为二?还是明慧想出办法,说果核作为唯一的骨血,为自己的父亲在老家买好墓地,不用出资的小夜才放弃对屠苏的善后构想。这让我有了奇怪的联想,《圣经》里所罗门王的故事:两个母亲都说自己是婴孩的母亲,难分真假,于是所罗门要把婴儿劈成两半;只有不忍自己的孩子被一分为二的,才是真正的母亲。
明慧的惋惜与难过,让我觉出她对屠苏的留恋。她说,当初并不富裕的屠苏曾给过自己特别像样的婚礼。屠苏问过明慧恨不恨自己,毕竟前妻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他。明慧不恨,她对屠苏甚至是感恩的,被挫折历练,她才因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当初离婚的重要理由之一,屠苏说:因为明慧离开自己能活,小夜不行。
明慧果然活得不错,事业和职位胜过屠苏。除此之外,令她真正骄傲的是女儿。明慧希望果核拥有良好的性格与教养。孩子恨过爸爸,她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都被屠苏忽略和冷落,好在并未产生致命的破坏性。她绝非小夜形容中满嘴脏话、热衷暴力的混混儿。明慧说:果核优秀,情智双商都高。学习成绩出色,处事冷静清醒,超乎年龄的早熟早慧,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人缘使她一直担任班长。我禁不住夸孩子“厉害”。明慧说:“有一种厉害是做事果断,有一种厉害是性格强悍,很幸运,果核属于前者。”明慧并非只看分数,她训练孩子的综合能力。果核放学早,作为单身妈妈的明慧不能天天请假接送,所以果核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班级里最后离开的孩子。小学和中学,她一直在各种兴趣小组里等待迟来的妈妈。奥数。书法。诗歌。英语。朗诵。围棋。小提琴。柔道。缺少父爱,果核并没成为问题儿童,相反,她是耀眼的天才少年。
……扑朔迷离,明慧和小夜的版本,到底哪个更靠近真相?
18
小夜早从职场退役,据说与身居领导要职的男友分手,导致她无颜面对过去的社交圈,人际关系都斩断了。丧偶的小夜,孤孤单单。她与屠家关系紧张,无法跟法律意义的亲人们在共同语境下回忆屠苏,她无法找到专注而仰慕的倾听者。小夜以为我暗恋过屠苏,必有锥心之痛,所以能在一起谈、配在一起哭。我的表现,让她失望。
二十年来,屠苏生活在一个我完全陌生的世界里。我想不明白,屠苏一把年纪了,怎么会想起来读博,而且是和中文专业不相干的教育学博士。工作本身繁重,屠苏不得不像高考学生那样刻苦,抓紧每分每秒,夜以继日地苦读。屠苏在职读博期间撒手尘寰,小夜说自己正积极活动,为他争取学位证书。我诧异,小夜怎么能想到给未及答辩的亡故者申请学位呢?人都走了,要这个证儿有什么用?我隐隐地恨这个证书,如果不是为此拼命,年近半百的屠苏何苦有家不回,孤独地死在办公室?
除了证书,小夜还想在寺院供奉永生牌。当屠家想利用儿子分房子、票子和车子时,是她为屠苏操办后事种种。小夜话锋一转,启发我:“你,不该为屠苏做点什么吗?”她明确表示让我写纪念文章,以后想给屠苏出版一本回忆专著。想起屠苏,我会难过,但我不是那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哭泣者。我无法立即加入缅怀者的合唱,不仅因为难以在镜头下分泌眼泪,还因为,我只写自己眼中真实的屠苏,直言他的优点与弱项,无法歌功颂德,恐怕不能按小夜的要求为屠苏增加赞美的重量。小夜同意我的态度,但事与愿违,她难掩遗憾。
仅仅一个下午的短暂相处,我和小夜因屠苏而建立的临时情谊已呈现败坏的迹象。我从小夜的谈话里不断提炼出另外的内容,离她所需要的安慰越来越远。我克制出的温和语感,其实是在用强力压缩怀疑。我们都明白,彼此印象欠佳,对方不是自己欣赏的类型。与小夜告别,她逆着路灯的光照。我们的身高落差很大,面对面站立,我再怎么调整,也是俯看小夜的角度……近于,低看的角度。我们语气友好,掩盖敌意。因为屠苏离去的余温,我们坚持着,把耐心用到说再见的时刻。
想不清楚,屠苏为什么钟情小夜。尽管明慧说屠苏悔恨,可屠苏与小夜每天打一个电话,微信也频繁,似乎爱意绵恒。厌烦购物的屠苏,津津有味地在淘宝网挑选各种衣裙,一一截图发给小夜,根据回馈的意见买来送给小夜。看起来,她是他的公主。
即使情侣间有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亲昵,我还是诧异,他们彼此使用昵称之外,还用叠字指代物品。什么睡觉觉、洗脚脚之类,并非情色暗示,就是直接的低幼语言。屠苏热衷自拍,让我意外,尤其自拍照竟然经过美颜。微微发福的屠苏,在调高的亮度下,有着异样的唇红齿白腮粉。也许,屠苏使用的是小夜退役的二手机,照相会经过自动修饰。因为小夜主动邀我合影,她的相机不是那种简单的美颜处理,而是加了雪花。坦率地说,屠苏的美颜自拍像经过不自然的敷粉,给我隐隐的不祥之感……有点,像殡仪馆里的化妆。
19
没见屠苏最后一面,我如鲠在喉。
屠苏骨灰葬回老家,我决定专程去墓地拜祭……是怀念,更重要的原因是怀疑。因为小夜而焕然一新的屠苏,令我如此陌生。我对小夜态度矛盾。一方面,有所抵触;另一方面,我没有抚慰亡友之妻,反而不恭,多少让我愧悔。我自责。是否,屠苏不告而别让我不知迁怒于谁,转而指摘小夜?我想,如果不是小夜乖谬的表现,我可能终生默默缅怀屠苏,而不会远赴千里寻找答案。
我不愿向小夜索要屠家的地址和电话。小夜说,屠爸爸给邻居鱼塘下毒,屠妈妈唯利是图,屠妹妹从业风尘。她明显防范我与屠家接触。即使小夜给了联系方式,他们之间裂隙深重,屠家恐怕对我也不会有好脸色。
我决定找明慧帮忙。
屠苏走了以后,明慧和果核一起去参加追悼会,鞠躬,送别。多年不见,她发现婆婆穿的,还是自己当年买的旧衣。明慧希望公婆体面,不能破衣烂衫地去见儿子最后一面,所以去商场给他们买了丝棉袄。
明慧说,婆婆是以童养媳的身份被娶进门的,没有文化,但她具有农民的朴素与诚恳。婆婆几次向明慧道歉,说儿子对不起她,如果不嫌弃,愿意终生把明慧当作女儿看待。明慧对屠妹妹的评价与小夜大相径庭。她说,屠妹妹刚上初中就辍学,为了供养考入北大的屠苏,妹妹小小年纪就起早贪黑,干最苦最累最重的农活。屠妹妹在艰难、颠沛与辗转中,婚姻也受挫。尽管受文化程度和接触环境所限,屠妹妹有自己的局限,但她善良、耿直、天性纯净,不仅不犯泼,还特别重情义、讲道理。妹妹有承担,是个女汉子。屠苏有所亏欠——妹妹舍得用自己青春期的血汗浇灌屠家,才有屠苏的进步。
与屠家关系良好,明慧很容易联系到在外地打工的屠妹妹,说明我的心愿。此前,趁着学校放假,明慧已带着果核前去祭扫。明慧说:“让妹妹陪你,说话方便。老人伤心,就别通知他们了。再晚南方就入冬,没有暖气,你住不习惯,容易感冒,还是早去早回吧。”
她的体恤,令我感动。
20
临出发,我才知道,要去省会。屠苏的埋骨之地,不在我原来认定的鼓城,两地相距二百多公里。由于城市体积的几何膨胀,吞食许多村庄和荒郊野郊,失去土地的屠家现在生活在省会郊区,看起来像被纳入城市户口,只不过还是农民身份,没有医疗和退休金的保障。
那个我印象很深的地名:鼓城,屠苏只是在那里读书。就在鼓城中学,他初识小夜。情窦初开,青梅竹马——这些成语如果越出字典,吉凶未卜,不一定值得回味和歌颂。就像书本里真理的等号,从来不是现实中笔直的路。屠苏从鼓城中学考入北大时,小夜只是一场没来得及发酵的无痕春梦。基本能够确认,小夜的爸爸当年是教过屠苏的学校老师,至于小夜声称爸爸是大学教授,不知侥幸落实了哪类知识分子政策。屠家从来没有任何人见过小夜父母,大概只有屠苏见过。
十四五岁的屠苏,已在远离家乡农村二三百公里之外的地级市鼓城独自求学;换言之,青春期之后的屠苏,家人并不了解,因为相处时间很少。但屠苏并非孤雁,他有亲情的关爱。屠苏排行老二,有姐姐和弟弟妹妹,但他的成绩出色,全家集中财力,把所有赌注都放在他身上……屠苏凝聚着整个家族播种到远方的希望。
屠苏感恩虽感恩,但不喜欢父亲的武断和急躁。他温和的好脾气,因为,他潜在而强烈地要求自己,走向父亲性格的反面。屠苏明显与家中女眷亲近,念及妈妈和妹妹,深怀牵挂。只有一个妹妹,可屠苏跟我提起从来都说“我的小妹妹”,叫名字也用昵称。屠苏梦想着,她由于自己过上更好的日子。当我得知妹妹因他辍学,才知道屠苏的惦念里包含着愧疚。
屠妹妹电话里的声音大,和屠苏相反——因为耿直豪爽的性格,也因为打工留下的后遗症。她原来做零件组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她从来不因加班抱怨,反而欣喜,加班有加班费,累点不算什么;而且加班时被钉在岗位上,出不去,就不用花一分钱。缺点是眼睛越来越看不清,尤其装耳机零件,尺寸太小了,很毁视力。眼睛不行了,她就调到包装车间,噪音大,说话得嚷。屠妹妹大声跟我约好时间和地点,为了哥哥,她难得请了事假。
不年不节,中途回家的女儿让父母诧异。了解情况以后,屠苏父母执意要我去家里坐坐,然后陪我一起扫墓。
21
屠苏父母住的像是回迁小区,旁边还有零星菜地。楼房简易而实用,空间小,但一室一厅够老两口住了。
屠家人就是想象中的朴实样子,我没觉出交流障碍。屠苏长得像父亲,尤其草食动物的眼睛和微卷的头发,还有体形。我偷偷猜想,如果屠苏有晚年,也许就是这个模样。屠苏妈妈戴着套袖——无论在家、出去吃饭还是上坟,她全程戴着套袖。这是多年底层劳动留下的习惯。她的手干涩,握住我,还没说话,就红了眼睛。屠妹妹下夜班就赶火车,一脸倦容,看到妈妈流泪,她也难过地低了头。
略感惊讶的是,我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屠爸爸指着茶几上一张放大的照片,说:“看看,你认识几个?”集体合影,三四十人的规模,站成两排,屠苏位于后排的边角位置。我的确认识一些,这些名人是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介上的熟面孔。这是一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屠苏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协调和服务工作。屠家引以为傲,这张拿得出手的奖状一样的照片镀了塑料膜,禁得起来宾的手反复摩挲。这种巧合让我感慨,无论去屠苏的妻子还是父母家里,我首先参拜的,都是他履历光荣的照片。作为辅助的工作人员,这份合影的光荣,多少有点狐假虎威。再残酷一点,珍馐美味之所以昂贵,在于它的主材,至于陪衬的是绿叶还是萝卜花,不在考虑范畴。屠苏和名人们平起平坐,再像,也不过是模拟成功者。
屠苏之所以令家人和家乡人艳羡,不就是因为,他抵达了这种辛酸的成功吗?一种倚近成功的成功,到底是更像成功还是失败?还是说,来自虚荣的成功,才能带来最为真实具体的心理享受?屠苏一路攀行,以靠近这样的光荣。谁想到,在一张照片里已经与名人比肩的屠苏,梦断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