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大巴扎最能展现老伊斯坦布尔的风情,可我们夫妻在里面不到半个钟头便头昏脑涨。珠宝、瓷器、皮革、服饰、地毯、金银铜铁器皿金灿炫目、各自成区。才逛一小段路就有无法消化之感,一切都太多太多了,无论店面、商品、色彩、气味或人。问题是根本走不出去,仿佛陷入永无止境的迷宫!
看过资料,你就会明白这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有顶市集有多惊人!面积31000平方米,店面涵盖61条街、超过4000家,平均每天吸引游客30万。
货品种类多如天上繁星,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直到十九世纪末,任何家庭成员在此逛个一天,就可从家具、器皿、棉被、地毯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全家人的穿戴、打扮的各种所需一并采办完满。其中包括男主人的弓弩、长矛、盾牌、弯刀。
有群男人围在通道里,闹哄哄地又喊又叫。在边上观察了一会儿,才明白他们不是在吵架、打架,而是讨价还价、标售商品。细看,几乎人手一部仿如黑砖头的通话设备。在那个年头,这可是最高端的手机。
伊斯坦布尔是传统丝路的最后一站,在早年,亚洲各国的货品均由此转进欧洲。奥斯曼帝国征服此城后不久,于1461年盖了两个木造大仓库作为纺织品贸易中心,后来演变成商场。接下来的500年,历经地震、火灾的大巴扎经过改建、扩充,成为现在这样的砖石、拱门、铁梁结构。
商店不断加入,街区随之扩张,并加盖顶篷跟原有的市集互相连接。到十七世纪初,几乎所有地中海的商家都会来此交易。工匠和买卖人聚集在以商品命名的街道,代代相传,备受尊敬与信任。
整个市场有如一座室内小镇,除了17家旅馆、4个喷泉、10口水井、2座清真寺,还有土耳其浴场、银行、警察局、茶室、餐厅。两万人在此就业,但从前制造棉被、拖鞋、头巾、毡帽的作坊已不复可见。
翻看照片档案,数以千计的店面,我竟然只拍了一家!搞不懂为何如此,细看画面才恍然大悟——这儿除了纪念品特别,还卖土耳其传统乐器!悬在半空中等待知音的那一伙,脖子较短、形如琵琶的是乌德琴;肚子圆圆、脖子较长、有七根弦的叫“萨”(Saz)。奥斯曼时代,土耳其人带着萨四处征战,使这种乐器在中亚、近东以及地中海一带广为流传。现今演唱会常用的伴奏乐器“巴格拉马”,就是萨的演化。
英俊的店主正在吹奏一管短笛,既打发时间,又能吸引顾客。肯定是吹得特别动听,才会让当时的我忍不住按下快门。
010 一群男人闹哄哄地围在大巴扎内,原来是在讨价还价、标售商品。
011 大巴扎数以千计的店面,我只拍了这一家,因为有土耳其传统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