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寂静苍穹下 » 寂静苍穹下全文在线阅读

《寂静苍穹下》哲蚌辩经者

关灯直达底部

辩经,不属于行色匆匆的擅入者。午后,掩映于佛门之内的树林间,火辣辣的阳光和密集的树叶形成了阴暗对比十分强烈的光线,而那些踩着光洁的鹅卵石的红衣僧人们,摩拳擦掌,不停变幻着表情与手势,时而吆喝时而念念有词,拍响了深寺高墙里最生动的节奏。

观光的远游客显得形迹模糊且可疑。僧人们的五官却分外分明,脸庞在林间的荫翳中清晰可辨。

与辩经的邂逅,缘起于午餐时在寺院餐厅里遇到的几位好心僧人,他们主动帮我把菜名翻译成藏语写在点菜单上,以免厨师弄错。为表答谢,我为他们点了一壶甜奶茶,然后就这般结缘。

能说一口流利汉语、英语,并从书面上进行汉藏互译的僧人多半不简单。果然,执笔的那位经师执教层次相当于“大学”的“教授”。喝奶茶聊天时,他推荐我下午去感受寺里的辩经。午餐过后,几位僧人告退,专有一位把我领到了即将开始辩经的辩经场里,简单告诉观看要领后离去。

由于不懂藏语,坐在辩经的僧人当中,我并不曾想深入到他们辩经的内容与细节当中。

我有些木讷地坐在那里。身边一位默默听辩、面目和蔼慈善的年长僧人注视我许久后,善意地斜过身子来,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辩经时的一些动作大意,比如:对辩者两掌相击,发出声响,是表示对立论者许可称对的意思;而以手背击掌,则表示错,藏语中“错”的发音和汉语比较接近,能听明白。

环顾四周的辩经者,对辩方有时击掌发问,挥舞佛珠,手拉立论者的僧袍或拍打他的身体;有时立论者精通经典,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辞穷;也有人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气氛热烈而紧张。一旁的年长僧人有时会向我翻译一两句两人所辩内容的重点,甚至还要让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不通佛理,结结巴巴按自己心里所想据实相告,他说学佛的过程,经论只是一个方面,佛理越辩才能越明。

我后来知晓,那些手势和言语也是很有讲究的,提问前,对辩者将右手向后扬起,和左手相拍,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往对方身前后拉起,先说一个“底”。“底”音是文殊菩萨心咒中最后一字,可以启请心中的菩萨,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高扬的右手则说明文殊的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意思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掌声则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同时也有用清脆的响声击醒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的意思。而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表明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中的众生解救出来。

日常的辩经,是僧人学习佛教的辅助手段,而不同班级的僧人,每学完一部大论,或是每年学期结束,必须参加辩经仪式,证明自己已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才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学习,这时辩经相当于考试。完成十三年的学习,即将毕业之时,僧人们将参加学生时代最后一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辩经。同普通辩经不同,大辩经的立宗方是来自毕业班的学生,或两人或三四个人一组,分别接受考问。而发问方则是某个年级的全班同学,集体向毕业班的同学提问“发难”,当毕业班的同学,经过了所有年级同学的考问后,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来决定其是否可以毕业。

一个僧人要取得某一种学位,尤其是高一级的“格西”学位,往往要经过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学经生涯。“格西”相当于汉语中的佛学博士,不仅要精通五部大论,参加辩经获得大家的认可,还要通过几项特殊的考试。在藏地,格西是一个尊贵的称号,意味着这个僧人已经精通佛学经典,有资格成为活佛的经师,有些甚至可以转世。

观看辩经的外来旅行者很多,但我希望,自己是那个午后辩经场里唯一不懂佛法的常人辩经者。

聆听僧人们辩经时摩拳擦掌的声响,我希望自己是这个午后辩经场里,唯一一个不懂佛法的常人辩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