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行与读书 » 旅行与读书全文在线阅读

《旅行与读书》序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关灯直达底部

詹朴[1]

敲敲门,房门打开,年轻的身影探出了头。

房门之外他那年长的室友,有点难得地露出不太好意思的神情,拿了一份书稿,请他看一看,给点想法。在这之外,或许没有直接说出口的是:这些文章是那样的私人,比较像个人旅行的游记,像对着亲友故事分享的重整,而且是由一段一段的情节拼组而成,如果结集成书,会有什么样的人有兴趣读一读吗?

挑着灯,读完了。

青年想了想,这该从何说起呢?

这数十篇文章,主题都是关于他年长室友最主要的人生志趣:旅行和读书,时而讲读书,时而讲旅行,时而透过旅行来讲读书。当然也跟组成的旅行伙伴有关,所以还有许多篇幅,叙述旅行中遇到的那些食物。

像是一个书生,看了一辈子的书,从某一天开始踏出了门,其实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透过那些旅行中遇到的经历来回想过去读到的书中的源起和典故。像是一个旅人,一个一辈子渴望旅行的旅人,从内心自我探索式的追寻,到现实中背着背包抵达遥远的另一端,或者说从书本中的旅行一路走到现实世界中的旅行。

所以什么样的人会看这本书呢?所以这本书是写给什么样的人看的呢?当然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人会想看:喜欢旅行的人,喜欢旅行中探索美食的人,也去过书中提及的那些地点而好奇不同旅者观点的人,和青年一样喜欢透过故事旁支的叙述来获取知识和想象画面的人。

可是比起那些人,这些文章更像是写给旅人自己的。像是对着过去年轻的自己的分享:“也许过了三十年才抵达,但最终我们还是到了当年那些看着书想象中的地方。这里还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也许是看着吉卜林所写的《基姆》(Kim)描述过的那些印度的风景民俗,还有那钵跟喇嘛一起化缘的饭,想象印度这样的食物是否常见;也许是看着邮购的地图,想象某座岛屿上的一草一木。

有多少对于世界的想象最初都是来自于这些故事或是其他人的游记,而真的抵达了,也许比想象中的更奇特,也许比想象中的更平凡,也许什么都没有变,但等到真的到达了却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了;也许会失望,也许尽管失望却还是很满足。旅行是孤独的人在寻找不孤独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独的人在寻找孤独的方式。

我们已不是活在探险家的时代,所有的地方就算再偏远,也几乎都有人抵达过。大量的照片和经历被传送了出来。这是一个信息充足、旅行更加便利的时代,要去到电影中、小说中、历史中那些描述过的地方,好像没那么困难了。描述多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却好像少了,即便透过寂寞星球也很难再能碰触寂寞。

旅行方式一直在转变,也许要花更大的气力去选择避开而不是选择探索;也许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观光景点,但是生活中和风土民俗中的细节是一直在变动的,仍然可以找到一道菜,一个角落,是自己的体验;也许再也没有到不了的岛屿了,但抵达的过程和心情仍然是百分百专属的。在现代找不到的,于是透过了书,穿梭时代去想象,毕竟旅行永远是想象和真实并行的。

这是一本旅人对过去的自己诉说的书。每一篇也许是一个夜晚的床边故事,也许是一次饭后的茶余时光。未必会有开头和结尾,是一章一章的经历。喜欢读很多很多书的旅人总是有太多想说的,而想说的是说不完的,于是透过几段旅程作为引子,一边回顾一边追忆,让想说的那些事,渐渐联结成一块。

其实原本的版本是更杂一些的,更多的主题交织在一起,青年虽然喜欢阅读越长越好的文章,但却建议先专注讲旅行吧。于是年长的室友丢回了一个题目:那帮我写一篇序吧。可能还是有没说出口的,其实是想问问看:这些旅行有趣吗?会找到有共鸣的人吗?

可是还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呢?

不同于年长室友之前的旅行散文。这一回,青年已经不再是这本书中一起旅行的主要角色了,而是走出了镜位之外,存在于这字句建立的空间中看不见的另一端,发生在故事的前一段或下一段,那些不一定收录在书中的。更多的时候,他转化成一个第一手的读者或听众,见到了这些故事还迷蒙一片的形状。有些故事他没有听过,有些故事他听了数十遍。也有些时候,会在共同的屋子中看到一些旅行过后的痕迹,也许是一双被磨平鞋底的鞋,也许是一瓶花椒、一罐印度茶,也许是故事中那块混纺的印度地毯,或是看到某个来自遥远的地方、包装上印着看不懂的文字。

原来真的到了这些地方啊。

蒂姆·伯顿的电影《大鱼》中,主角的父亲总是讲一些奇幻的故事,而主角从来都不太相信这些故事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他父亲的记忆里面有这么多不一定存在的故事,那这些真实的时间里,他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所有虚构的故事必然混杂了真实的记忆,众多的经历才有办法堆栈出这些想象。而与虚幻交杂的故事可能代表了内心中的某种盼望。

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在青年登场的旅人的上上本书中,那些旅程,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景色,却可能有类似但不尽相同的记忆,情节在转折之际有微妙的不同,以为的情绪也跟回忆中的不一样。也许翻出了照片,看到的又是另外的模样;也许是比想象中更矮小的影子;也许是比记忆中更辽阔的山河。

什么才是真实的呢?第一人称的旅者身旁常常还有一起旅行的旅伴,跟许许多多的作者一样,将这些暗示包含在文字中的另一侧,隐隐约约;包含在“我们”之中,包含在“一行人”之中,一起看到了这些地方,低调又开心地一起出发。

而最终,永远都在身边的旅伴还是休息了,也许没有谁可以永远结伴同行,所有的旅行还是会回到独自一人。那位年轻的室友也脱离了旅程,来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开始了另外的故事。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本书的他把介绍的任务就先搁着了,搁了许久,去面对他原本是旅行却莫名定居在异乡的混乱人生。

就这样又过了好几个月,有天,收到了旅人在不知道哪片海洋钓鱼的照片:在船上一手拿着钓竿,一手紧握着一大尾活鱼,还是用智能手机传来的。

原来都还在旅行啊。青年默默想着。还是在追寻新的地方,或是在不同的地方寻找过去没能停留的,也许上次钓的是幼时南投池塘旁的青蛙。

旅人的旅行接触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还是在继续,就好像电影该有的结尾,经历总总,还是会背上背包,再度踏出家门。

毕竟还有没去过的地方呀,毕竟还有那么多耗尽一生想看也看不完的书;有些地方不一定会再回去,但还有更多想去却没去的地方,所以能出发的时候还是记得要出发。

很久很久以前,年长的室友对年轻的室友提议,休学背着背包一起去沙漠中探险。

“可是我还在学校啊,可以等长大之后再去吗?”

“等你长大之后可能就很难出去这样久了。”

当时不了解,后来才知道长大之后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应该早一点丢下一切就出发的。

二十几年前,有一本书叫《旅行》,而这次旅行的旁边多了读书。《旅行与读书》,就好像一对搭档,一个叫旅行,一个叫读书,他们总是一起出发,带着彼此,去到很遥远的地方。

于是好多记忆挤压结合成一块,好多信息只记得片段;如果能记得更多就好了。还是要写下来吧,还是印成字吧。青年私心地想,那么多回忆的片段如果找不到了,该怎么办?

那么多知识的花絮,在一起的时候,以为是自己的,可是分开了,却总是散落成一撮一撮,连不成一线。

如果可以,也帮我留下旅行的痕迹;如果可以,要让文字带着去旅行,带着还去不了的人们,就如同当年想着不知道有一天是否可以去到这些书中所描述的地方时那年轻的自己。

于是关上了门,青年渐渐脱离了旅程。但是回到家中,书柜还是共同的,拥有的记忆还是联结着的。

[1] 詹朴/APUJAN品牌总监。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女装时装设计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