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全文在线阅读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第二章 品格教育: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优秀品格不马虎

关灯直达底部

1.爱护小动物,善心开始发芽

爱护小动物,是大多数德国孩子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小孩子刚刚踉踉跄跄学会走路时,很多德国家庭就专门为孩子喂养了小金鱼、小狗、小猫、小兔子等小动物,并让孩子亲自养,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更加弱小的生命,也正是由此,德国父母将爱植入孩子的内心,并让孩子的善心开始发芽、结果。

德国的幼儿园更像是动物园,因为那里也饲养着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它们,老师还要求孩子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情况,看它们如何游戏、进食,还要做好“饲养记录”。

等孩子们上学后,他们的作文里常常会出现关于小动物的描写,优秀的作品还会被当作范文发表。

除此之外,德国父母还鼓励孩子用储蓄的零花钱到动物园中“领养”动物,或者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些都成了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艾布特是个德国小学生,他的有关小动物的作文就曾被当成优秀作文贴在学校的壁报上,他这样写道:

4岁时,爸爸送给我一条雪白的小狗当生日礼物,它有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圆圆的黑鼻子,爸爸让我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我觉得它长得这么漂亮,一定是个小女孩,所以我叫它艾伦。

可能是因为我总是给它好吃的,所以它和我特别要好,我要是外出不带它,它就好不高兴。我回到家,它会第一个冲过来,围着我兴奋地转来转去,我一把它抱起来,情不自禁地转上几圈,还在它的额头上奖励给它一个大大的吻,它则吐出一截红红的舌头喘着气,我想,它肯定害羞了。

别看艾伦是个女孩子,可是它很调皮,总是在客厅跑来跑去,我说它是我的妹妹,爸爸乐坏了,说自己有了一个乖女儿,妈妈也认同了我这个漂亮的妹妹。

可是,艾伦太小了,根本不懂得去洗手间,总是随地大小便,将家里弄得又臭又脏,沙发和床上沾满它的毛。爱干净的妈妈打扫卫生时,总是不高兴,有一次还抱怨爸爸说:“真是给我添麻烦,艾伦太不讲卫生,太调皮了。”

妈妈一向很节俭,自从有了艾伦,每个月它要吃的粮食也是一笔开支,假如艾伦生病了、感冒了,耽误妈妈的时间不说,还要给艾伦去医院看病,艾伦还要洗澡、修指甲……

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朝爸爸大喊大叫,还要把艾伦送给别人,这可不行,我抱着艾伦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求求你不要把艾伦送走,我保证一个月内教会它大小便,保证帮妈妈一起打扫房间,保证不乱花钱,将省下的零花钱给艾伦用!我保证!”

我胜利了!

半年后,艾伦果然不再随地大小便,而且很通人性,长得越来越好看,连我最好的朋友都夸它是个“迷人的姑娘”。妈妈也越来越喜欢艾伦,时不时给它改善一下伙食,还让我和它一起为艾伦做了两套漂亮的衣服,每天傍晚,爸爸会带着我和艾伦出去散步,大家简直太爱艾伦了。

尤其是爸爸,自从艾伦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他就很喜欢艾伦,我要是犯错,爸爸会不高兴,可是艾伦咬坏了他的新皮鞋,啃坏了家具,用它的小爪子破坏了刚刚刷好的墙,将他的文件弄得脏兮兮的……他从来不大声呵斥艾伦,还亲昵地叫它“小可爱”。

昨天下午,我放学回家,看到爸爸坐在院子里,艾伦依偎在他身边,爸爸一边看书,一边喂零食给艾伦吃,金黄色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好美丽、感人的画面啊!

从艾伦的身上,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爱,我们是一家人,谁也不能将我们分开。

等艾伦长大了,我要娶它!

“爱护小动物,养一只宠物,与孩子一起付出爱,同样也收获着快乐”,艾伯特的爸爸这样说。

的确,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珍爱小动物到珍爱大自然,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在德国,爱护小动物的孩子不但收获了一份良好的品质,还会收获来自父母与他人的赞美,收获小动物给予他们的爱与温暖。

一般而言,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小动物,尤其是小狗小猫,很多孩子看到这些小动物都要忍不住摸摸它们,跟它们一起玩儿。

可是,滔滔就不喜欢小动物,总是嫌它们脏,走在路上看到小动物就拿小石块丢它们,甚至打它们。小动物们都被吓跑了,要不就朝他狂叫,还有些小狗反过来袭击他,有几次把爸爸妈妈给吓坏了,幸好有惊无险。

以前,妈妈为了培养滔滔的善心,为此在家里养了一只猫,可是滔滔竟然总是抓着小猫的尾巴使劲扯,还拔小猫身上的毛,弄得小猫惨叫不止。渐渐地,小猫特别怕滔滔,见了他就跑。

一次,妈妈带着小猫出去散步,小猫再也没有回来。

为此,妈妈不止一次地教育滔滔一定要爱护小动物,“小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等道理,起码不要招惹小动物,否则会伤害自己,可是无论妈妈怎样说,滔滔依旧我行我素。

其实,像滔滔这样的孩子在中国有很多,他们仿佛与小动物是天敌,或者嫌弃小动物,尽管有些父母像淘淘妈妈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却无济于事。

在德国,也有这样的孩子,但虐待动物的孩子轻则受到家长与老师的批评,重则还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假如效果不好,还很有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疗,因为德国父母认为,这种行为比孩子成绩下滑更要严重,属于“品德问题”。

德国父母,包括大多数德国人之所以在这方面如此重视,绝非小题大做,如今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孩子小的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不利于他们成长,会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

因此,虐待小动物一定要引起父母的格外注意,以防让恶的种子在孩子内心滋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爱护小动物,并且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假如你不喜欢小动物,当着孩子的面虐待小动物,往往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不是“叫”育,父母一定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来影响和教导孩子,就如某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习育”和“化育”,所谓习育就是“习得→习惯→习服→习性”,而化育就是“灵魂的建设”。

家长是建设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你的心里和手中绘制了一张怎样的“图纸”,决定铸造一栋怎样的“大厦”,你用心去画一幅好的“图纸”,这座大厦必定雄伟坚固,反之,就是豆腐渣工程,终将倒塌。

浓情智语

德国人做事不但严谨,而且助人为乐也蔚然成风,这就是德国父母对孩子“怜弱教育”结下的果实。除此之外,同情和帮助弱势群体也是德国父母对孩子进行“善心教育”的一堂重要课程。

在德国,父母们经常带着孩子去敬老院、贫民区等地方,让孩子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为贫困的人买礼物、接济给他们食物等,以此引导孩子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小生命。

德国的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协管员”与老年志愿者,这都是孩子们自发组成的,他们帮助盲人过马路,为游客领路等。一个7岁的小男孩由于把上门乞讨的老人给轰走了,结果男孩的学校为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斗大会”,通过启发,全校同学都认识到了:弱者也同样受尊重,关爱弱者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善良心灵美好的表现!

2.男孩不玩刀枪,不在心里埋暴力种子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德国人如今很是能够深刻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更加格外重视对于孩子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父母不希望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章小飞是一名德国留学生,春节期间曾回了一趟国,亲戚得知他回来,都带着孩子去他家聚会,一大家子人,好不热闹。

小飞有个表哥,前几年生下一个儿子,小家伙3岁了,长得很讨人喜欢,虎头虎脑的,在客厅拿着一把枪跑来跑去。小飞见他很可爱,忍不住想抱抱他,可是小家伙突然用枪口对着他的脑袋说:“打死你!”

小飞搞不懂这孩子为何对自己产生这么大的敌意,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也不计较,在场的所有人听后也就是笑笑而已,有人还觉得挺好玩儿。

在一天的相处中,小飞发现,这个小家伙不单单是对他,对其他人也是这样,动不动就拿着玩具枪对着别人“扫射”,或者拿出包里自带的“宝剑”,乱砍一气,口中念念有词“我要将你们统统消灭掉”、“我要杀死你”、“砍死你”……

这让小飞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表哥表嫂都是中学教师,也算得上知识分子,上一辈老人也都是老实巴交的人,怎么就造就出了一个“杀人成性”的后代了呢?

他想起刚到德国时,与其他同学免不了游遍德国的著名景点,逛逛德国的商场,吃吃德国的美食。

一天,他们来到德国图林根森林,那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玩具之路”,周围市镇几乎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名牌玩具,很多德国人都将这条位于德国中路的道路上的旅行称之为“梦幻之旅”。

在这里,徐小飞见到了他一生中从未见过的玩具,琳琅满目,果真是非常“梦幻”,光积木模型就看得人赞叹连连,音乐毛绒玩具更是做得精致并深受德国儿童喜爱,那里还有“木马的摇篮”、“洋娃娃之乡”等。

但是,让徐小飞感到颇为奇怪的是,在这条包罗万象的“玩具之路”上,竟然没有发现一家生产塔克、枪炮等玩具的厂家,他不禁好奇地问他的德国同学原因。

同学告诉他,在德国,枪炮、坦克等都被人们称为“暴力玩具”,他们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假如他们总是喜欢用这些玩具“杀人”,长大后就不可能成为和平人士,因此德国玩具厂家生产的都是健康的玩具,或者益智玩具。

这让徐小飞深有感触,在中国却不一样,他从小到大,只要去玩具店或者商场,映入眼帘的,肯定是一些刀枪、大炮、坦克等类的玩具,且这些玩具深受他这样的小男孩的喜爱,只要拿到手,就学着电视上的“英雄”打打杀杀,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人。

在很多中国家庭里,一看玩具的类型就能判断出这家的孩子性别,有男孩的家庭,家里肯定少不了“刀光剑影”,亲戚送礼物给男孩子,更是喜欢送一些手枪、机关枪、坦克等。

而在德国就不同,在德国老师的家中,徐小飞发现,他们家有一个十四五平方米的玩具间,里面摆着各种工作台及各式各样制作玩具的工具,还有五花八门的玩具,可是,在这些玩具中却不见手枪等玩具,尽管老师家有个叫本尼的3岁小男孩。

老师一家人除了茶余饭后带着本尼亲手制作玩具之外,他们还送给本尼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今年本尼收到的生日礼物就是他的妈妈们儿时玩过的乐高拼插玩具和50多个可爱的蓝精灵。

德国人认为,玩具不止是给孩子一个人玩的,而是给大家玩的,这样有助于教育孩子和家庭的团结,每到周末,德国很多地方都有旧玩具交易所或者玩具跳蚤市场开放的时间。

男人天性尚武,我国自古崇尚“男耕女织”,上战场打仗,商场做生意,朝廷做官的都是男人,男人天生就喜欢玩刀枪,“暴力”、“武力”似乎成了男人的代名词。

男孩子想当英雄没有错,但是不能在孩子的内心埋下暴力的种子,在这一点上,严谨的德国人就很重视,即便是暴力玩具,也不能让孩子接触。

此外,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题材”的教育,孩子如果总是欺负弱小,与其他人打架,首先父母就会对孩子做出严厉的惩罚。在学校,如果哪个孩子成了喜欢欺负人的“小霸主”、“孩子王”,学校的态度非常鲜明,只要超过两次仍不悔改,校方就会果断地开除,接着再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管教。

而在中国,大多数父母都认为,男孩子“玩这样的玩具才像个男子汉!”在玩具店,清一色的小男孩更是乐滋滋地摆弄着心仪的“绝杀武器”,然后将自己“武装”成英勇的“X战警”、“变形金刚”、“江湖大侠”……他们还喜欢将这些“武器”带到学校,因为同学们会很羡慕,他们也觉得很神气,谁也不敢欺负。

男孩子争强好斗无可厚非,但是暴力玩具往往会使得孩子跟其他孩子去“比划比划”,不但容易伤到人,且将暴力倾向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内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实,锻炼男孩子英雄气质、男子汉气概的方式有很多,给他们讲讲英雄的故事,为锻炼他们的勇气,带他们去玩一些“男人”的游戏,做一些男子汉该做的事,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会有胆量且敢担当。

浓情智语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是德国人一直反对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尤其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很多德国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证实,孩子小时候如果经常使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会有暴力倾向,不利于社会和平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联邦议员也指出:让德国男童少与玩具枪炮为伴是“明智”之举,或许还能有效防止德国重蹈历史覆辙!

不仅如此,在德国,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格外注意引导孩子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影视节目当中频繁出现的暴力镜头,让孩子懂得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不应该去效仿的。

3.说到就做到,父母作表率

在中国父母们的观念里,孩子说谎是一种很不懂事的表现,认为等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得讲诚信,会说到做到。

事实上,说谎并非仅仅是不懂事的表现,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品质问题,而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教育不到位,更有可能是,父母说到却做不到,总是撒谎,孩子也会跟着学。

著名儿童教育家马尔库沙说:“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样,一直在注视着您。”

父母的一举一动均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你要求孩子说话算话,你必须对孩子说话算话。即便你确实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兑现承诺,也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对诚信这一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

所以,要想培养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出表率,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否则,孩子很难对你信服。

诚信是走遍世界的通行证,丢失了这个证件将寸步难行。

囡囡的父母都在德国留学,后留在了那里,囡囡也出生在那里。

在德国的幼儿园,老师很少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偶尔会有一些动手实践的作业会让孩子回家完成,比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天堂的模样,或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一栋别致的小房子、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等。

起初,囡囡很喜欢这样的作业,回到家后立即开始动手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作业,妈妈很高兴看到囡囡这些积极、认真的表现,所以总是表扬她。

然而,一段时间后,妈妈却发现,尽管作业很少,囡囡回到家后,第一时间不是做作业,而是看动画或者玩儿自己喜欢的玩具,当父母催她赶紧完成作业,她才极不情愿地坐下来。

一次,老师让小朋友观察蜜蜂是如何采花粉的。第二天是周末,天气非常好,花园中的蜜蜂飞来飞去,妈妈就叫囡囡趁着这个大好机会,赶紧出去观察。可是,妈妈催了好几次,眼看就要到傍晚,小蜜蜂都要回家了,囡囡却一边说:“我一会儿就去”,一边坐在花园的树底下玩着积木。

为此,妈妈很生气,对她说:“你刚才不是说一会儿就出去观察吗,半天了都不动弹,小孩子不能说话不算话!”

“那大人就能说话不算话吗?”囡囡突然抬起头,反问妈妈。

“妈妈从来都是说到做到,不像你。”妈妈说。

“不对,上个月你答应过给我买的新衣服呢?上周你答应给我做的披萨呢?还有,昨天你答应给我讲故事,你怎么到现在也没讲给我听?”囡囡理直气壮地说。

见囡囡跟自己犟嘴,妈妈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抬起手就想给囡囡一巴掌。

此时,邻居梅夫太太扶着花园的栅栏喊道:“请住手,你不能打孩子。对不起,我不该干涉您教育孩子,我在花园里听到你们的谈话,我必须告诉您:囡囡是对的,错的是您,您应该向孩子道歉。”

“我要向她道歉?为什么呢?难道我让她完成家庭作业是错的吗?”听到梅夫太太的话,妈妈觉得莫名其妙。

“孩子贪玩不做作业,做妈妈的管教管教,难道还要向孩子道歉,这是什么逻辑?”妈妈想。

梅夫太太来到囡囡家的花园前,说:“您知道囡囡为什么不做作业?不听您的话吗?那是她对你的失信表示反抗,您答应她的事情没有做到,那么她答应您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到呢?诚信是相互的,您不守信,如何让对方守信?您是囡囡的妈妈,您的一举一动正在影响着她。难道,您不该为今天的事情负主要责任,并向囡囡道歉吗?”

妈妈被梅夫太太的话说的哑口无言,蹲下来问囡囡:“告诉妈妈,你是故意不做作业的吗?是不是像梅夫太太说的那样,你在怪妈妈说话不算话?”

“是的,我就是要告诉妈妈,你答应我的事情必须做到。”说完后,囡囡跑回房间,拿出一个笔记本让妈妈看。

笔记本上全记着妈妈的“不诚信”事件,一件件、一桩桩,虽然有些字不太会写,但罗列地很清晰,让妈妈感到万分羞愧。

从这之后,只要答应囡囡的事,妈妈再也不敢食言了,而囡囡也成了一个说话算话,说到做到的、讲诚信的小姑娘了。

妈妈对梅夫太太甚为感激,因为如果没有当初梅夫太太的“训斥”,妈妈也不会对此体会得如此深刻。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许下诺言:只要你在幼儿园听老师话,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下次数学成绩提高10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汽车;先把作业做完,然后带你去广场玩儿滑梯……

孩子对你的话信以为真,于是开始认真努力照你的话去做,希望能达到最终目的,然而,当孩子取得成功之后,父母往往不去兑现诺言,要么是周末加班,要么说玩具汽车影响孩子学习,要么说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去广场……

孩子觉得被大人欺骗了,久而久之便对父母失去信任,甚至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去骗人,最终误入歧途,此时家长悔之晚矣。说话不算数,毫无疑问,是一种不讲诚信的表现。

总之,父母一定首先要认识到讲诚信的重要性,不但在社会上与人相处要讲诚信,还要注意在家庭内部讲诚信,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顺利成长,大意不得。

吉哈德对自家院子里另一栋非常古朴的老房子很感兴趣,但是为了建一个漂亮的小花园,爸爸决定拆除这座小房子,吉哈德告诉爸爸:“等拆房子时,一定要告诉我,我要看看房子是怎样拆的。”

爸爸满口答应了下来。

很多天过去了,一天吉哈德放学回到家发现房子不见了,他难过极了,跑去质问爸爸。爸爸突然想起了对吉哈德的承诺,说:“对不起,爸爸错了。”

数天后,爸爸居然在院子里盖起了一模一样的小房子,然后当着吉哈德的面将它拆除,终于兑现了诺言。

这就是一个德国爸爸,为了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做出的举动,你是否感到不可思议,觉得大可不必因为孩子劳师动众?其实不然,建一座房子远比培养孩子讲诚信的品质要容易得多。

当孩子委屈、失望时,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要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失信了,答应孩子的事情并未做到。假如有,一定不能因为爱面子而将错就错或者找借口去搪塞孩子,要勇于向孩子道歉,并做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过错,并有所作为,向孩子证明你一定能够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可能会超越能力范围,但说到却做不到就属于诚信问题了,它最终的惩罚会同时落到父母与孩子的身上。

浓情智语

在德国,大部分父母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做好榜样。

在德国,如果你乱扔垃圾或在没有停车标志的地方随便停车,立即会有人过来阻止你,并灌输给你遵守社会公德、为下一代做好榜样的道理。与此同时,德国人会用社会信用记录来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德国中央银行还设有专门掌管社会成员,包括个人、企业信用信息的服务机构,从事信用评级、信用管理等业务,这项工作由德国信贷信用保护协会来完成。

正是因为此,德国人人都守信用、讲诚信,德国父母也不例外,因为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孩子当然也都成了讲诚信的典范。

4.写写悔过书,父母也有做错时

在某论坛上,孩子们列举了父母的“十大罪状”,而父母做错事又不肯认错成了他们最讨厌的“罪状”——他们总觉得自己说得对,出了错还不许我们提出来!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告诉他们,做人一定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要找任何借口,谁都会犯错,关键是要面对错误、改正错误。可是,当有些父母自己犯了错,却不肯向孩子道歉,尤其是在误解了孩子,或者错误地批评了孩子时,更是不愿意正面向孩子承认错误,唯恐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尊严与威信。

有“童话大王”之称的作家郑渊洁说过:“家长在感到与孩子沟通困难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交流?如果在大人眼里,孩子是与其平等的独立人,那么当大人做了错事,就要大胆地向着孩子认错。”

父母也有做错的时候,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孩子认错,在这一点上,德国父母就做得非常到位,他们不仅鼓励孩子顶嘴,而且还善于向孩子写悔过书,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孩子道歉。

在德国家庭里,父母经常与孩子展开“辩论赛”,孩子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质疑父母的表现,父母即便是被孩子说得“体无完肤”,也不会骂孩子,更不会觉得丢了面子,下不来台,相反父母会因此替孩子感到高兴,因为孩子有了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他们像对待大人一样平等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更是无条件尊重,即使有时候孩子的要求有些过分,父母也不会粗暴地拒绝,而是跟孩子商量,寻找协商的可能性。

鑫然妈妈在刚刚接受了邻居雷奥尼太太关于“孩子可以争辩、顶嘴”的观念之后,又被雷奥尼太太的一个举动深深震撼了:她居然向9岁的尼可拉斯写了悔过书,还大张旗鼓地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

听说此事之后,鑫然妈妈惊讶地跟在德国上学、上班多年的爱人说:“真是搞不懂这些德国人,雷奥尼太太居然向一个9岁的孩子写什么悔过书,还贴在大门上,搞得人尽皆知,这多伤孩子的自尊啊,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可她爱人却说:“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很多德国父母都这样做,雷奥尼太太做得很对,作为父母就理当如此,写悔过书是对孩子道歉、认错的表现,也是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教育孩子学会认错的最好方式,我建议你该跟雷奥尼太太好好学学,这对你教育鑫然大有裨益啊。”

这天吃过晚饭后,妈妈带着鑫然来到雷奥尼太太的小院子里,一番问候之后,妈妈提起了“悔过书”的事情。

“雷奥尼太太,门口的悔过书已经贴了两天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妈妈问。

“唉,我对孩子犯错误了,因为我的自私伤害了我亲爱的儿子,因此我必须向他表示道歉,他可以要求我对他物质补偿或者写悔过书,这是他的权利。”雷奥尼太太很诚恳地说。

“妈妈,我原本想跟您要一只足球作为补偿的,可是后来我思考了一下,觉得写悔过书更合适。”尼可拉斯小大人一样认真地说。

“没关系,亲爱的,不管怎样,妈妈只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雷奥尼太太摸摸尼可拉斯卷曲的头发继续跟鑫然的妈妈说:“你一定觉得很奇怪,事情是这样的,前天,菩提树下大街开了一家钢琴培训班,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弹钢琴,但因为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买不起昂贵的钢琴,所以至今我都不会弹。现在,我希望尼可拉斯可以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我坐在聚光灯下为大家弹奏一曲,所以,我没有经过尼可拉斯的同意,当即给他报了名……”

说着,雷奥尼太太竟然像个孩子一样脸都红了,还羞愧地低下头去。

“尼可拉斯,我的宝贝,妈妈错了,是妈妈太自私了,没考虑你的感受,对不起!”雷奥尼太太再次扭过头对着儿子说。

“妈妈,这件事都过去了,咱们不要再提了好吗?”尼可拉斯居然反过来懂事地安慰起了妈妈。

“好的,不提了,我也已经给尼可拉斯退了班,尽管支付了一笔违约金,但我觉得很值得。”说完,雷奥尼太太笑了。

因为没有争取孩子的同意,私自决定给孩子报了培训班,所以要向孩子表示歉意,甚至写悔过书张贴在家门口,这对于中国父母而言,的确是天方夜谭,但在德国,它就如同家常便饭。

人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丢脸,父母也不会因为向孩子道歉而感到不好意思,相反懂得认错的父母更值得孩子敬佩,也更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关系。

李岩对此深有体会。一次,她下班回到家,看到书房里被翻得乱七八糟,7岁的女儿正坐在地上翻着一本儿童杂志。

李岩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女儿将书房弄乱了,于是一进门就对女儿大发脾气,还命令她20分钟内将书房收拾干净。女儿起初争辩了几句,最后还是没能说服妈妈,撅着嘴气呼呼地收拾起散乱的书籍。

晚上,李岩的爱人外出回到家,李岩这才得知是爱人下午回到家找以前的旧资料,才把书房弄乱的,为此,李岩悔不当初,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女儿。

李岩来到女儿的卧室,对闷闷不乐的孩子说:“宝贝,妈妈错怪你了,我进来时正好看你在书房,所以……”

尽管李岩这么说,可女儿显然对她的这番说辞并不满意。李岩也知道女儿想要她说什么,但是她的担心来了:女儿会不会从此不把我放在眼里?以后还会不会听我的话?

一番挣扎后,李岩鼓足勇气第一次对女儿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妈妈不该不听你解释,现在向你表示道歉。另外,你还帮妈妈整理好的书橱,是个好孩子,既然妈妈错了,就该接受惩罚,至于惩罚的方式,你来选。”

女儿听完李岩的话,终于笑了,这场小风波就此过去。

有一次,李岩跟女儿再次提起此事,问女儿:“假如妈妈当初不向你道歉,你会怎样?”

“大人做错了可以不道歉,那我以后做错了,我也不道歉。不过,妈妈最后还是道歉了,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女儿说。

李岩感到很欣慰,原来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像德国父母以及李岩那样,多反省一下自己,不随便指责孩子,多做自我批评,同时检讨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过激、太差,如果有,要及时改正。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当父母犯了错,虚心向孩子认错,并付诸行动,不但不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使孩子加深对父母的体谅和了解,也会使得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知错就改的良好品德。

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错怪了孩子,此时孩子的内心非常压抑,假如你大声地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我错怪你了。”孩子就会很快原谅父母,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坦诚相见的朋友式关系。

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父母的形象也会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里,父母向孩子承认错误,是一种无言的人格力量,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浓情智语

有研究表明,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还可以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会犯错,认错并不丢人,并不会丧失尊严,反而更加让人尊重。

假如孩子见父母向自己认错,还会产生一种“平等”的心理,感受到父母将他们当成大人一样看待,激发他们内心“自我约束,自我限制”的自觉性,觉得父母不但可敬,而且可亲可爱,如果他们有心里话,会愿意主动说给父母听,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5.严守红绿灯,父母是榜样

与德国人相处过,或者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触:德意志民族非常讲究秩序。

在德国,大到展会、庆典,小到外出购物都见不到拥挤的人群,人们都是安安静静地等待着或者井井有条地排队。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维持秩序的标志牌和禁令牌,事无巨细地都有明文规定,并要求人们去严格遵守。

例如,商店的营业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假如要求8点开始营业,店员通常7点左右开始上班,整理货物、擦拭门窗,8点就会准时开张,甚至不会偏差半秒。此外,飞机、火车、甚至公交车也各自有着准确的时刻表,可称得上是守时的模范。

德国父母带着孩子上街或者去学校,总是自觉排队,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遇到红绿灯更是严格遵守,即便另外一条车道上一辆车也没有,也无人闯红灯。

这是德国人严谨的体现,也是严格遵守秩序的体现,德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以身作则,无论大事小事就表现出遵守秩序的典范,从而形成了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品格和魅力。

陈骅自认为在国内是一个做事很严谨,非常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对随地丢香蕉皮、闯红灯、乱插队的人嗤之以鼻。但是刚到德国的一段时间,她却曾经受到别人的斥责,理由竟然是不遵守公共秩序,最让她记忆犹新的莫过于第一次闯“黄灯”的经历了。

这天,陈骅跟好友以及她5岁的儿子去逛街,欣赏德国这座惬意小城的美丽风光,顺便让朋友带着自己熟悉熟悉这个温馨却陌生的城市,免得以后生活上有诸多不便。

初到德国,到处都充满新鲜感,看得陈骅有些眼花缭乱,三个人不知不觉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刚要过马路,对面交通信号灯变成了红色,尽管车流很少,车速很慢,但所有人都稳稳地停住脚步,等待着绿灯变亮,陈骅也站定在一边。

很快,红灯一闪一闪之后变成了黄灯,于是陈骅下意识地抬起腿向马路对面走去,但刚迈出一步,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声音,似乎发生了十分重要的事情。

陈骅的德语水平不是很高,只听得懂一点,她好奇地回过头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看到一个牵着小孩的德国妈妈,一会儿指指陈骅,一会儿指指自己和陈骅好友的孩子,不停地跟其他人说着什么,一副很是生气的样子。

她牵着的德国小女孩,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现在发生的一切,然后抬头问问妈妈:“妈妈,她怎么这么做?”而且,周围的人也对着陈骅指指点点。

陈骅见众人都针对自己,很尴尬,也很生气,她觉得这个德国女人好奇怪,一是两人互相不认识,二是陈骅并没惹着她,她为何对着别人没好气地不住地大喊大叫。尽管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是通过她的表情与语气,陈骅断定那个德国女人是在说她的坏话。

“那位夫人指着我说什么?”陈骅退后一步,问原地未动的好友。

“她在指责你。”好友一边说,一边满脸歉意地对那个德国女人点头表示歉意。

“为什么?我又没做错什么事。”陈骅有些疑惑。

“你闯红灯了。”好友说。

“我没有啊,黄灯已经亮了。”陈骅为自己辩解道。

“在德国,黄灯是提醒司机的,你刚才灯还没变绿就要过马路,这就算闯红灯,就算违反了交通规则。”好友不太高兴地说。

“啊?可是,可是这关那位夫人什么事?”陈骅有些不服气。

“假如她今天没带着女儿,她不会这样做,她顶多会说你一句‘没素质’也就算了,可是因为带着孩子,而且还有我的孩子,并且孩子们都发现了你的违规行为。她是怕孩子受了你的不良影响,以后会效仿你闯红灯,那是很危险的,所以她不得不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你。”好友解释道。

听到这些,陈骅感到脸火辣辣地烫,于是很不好意思地朝那母女俩笑笑,然后稍稍鞠了个躬表示道歉。

走过路口后,陈骅尽管心里很不舒服,觉得自己丢人了,但依旧有些疑惑,德国父母为何对这样的一件小事如此看重。

好友以德国父母的身份向她进行了详细地解释:“闯红灯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不仅关系到自身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司机与路人的安全,关乎生命安全,怎能是小事呢?另外,闯红灯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德国人觉得,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好榜样,不能让孩子学到不好的东西,可是你刚才竟然当着两个孩子的面闯红灯,而这两个孩子正处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万一他们将你的行为看在眼里,然后进行效仿,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最为重要的是,闯红灯是对规则的践踏,是对法律的蔑视。今天可以闯红灯,明天也可以偷窃、抢劫,甚至杀人,因为这些都是对法律及其规则的践踏,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些都是你闯红灯的一种延展……”

“这……”陈骅听完后更加不好意思,但还是觉得好友有些“上纲上线”,认为这件小事不至于如此吧。

回到家后,陈骅闷闷不乐地对爱人说:“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刚来德国,对德国的规则不熟悉,不知者不怪,德国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儿,不近人情,我好歹是个外国人啊。”

陈骅这样说,无非是想从爱人那里得到一点心理安慰,她其实早就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毕竟被人指责的感觉不好受,更何况一个大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众人“围观”,还被好友当着孩子的面儿说了一通。

“你本来就是错了嘛,不管是哪国人,都要严格遵守规则,她们的批评是对的,以后你一定要以此为鉴,不然怎么教育孩子,给孩子做好榜样呢?”没想到,爱人也义正言辞地加入了“反对”陈骅的阵营。

尽管陈骅吃了“闭门羹”,但还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跟爱人保证以后一定要牢记规则,遵守规则,一方面是为了不“带坏”孩子,另一方面她可不想再“丢人现眼”了。

的确如陈骅所遇到的事情一样,德国父母就是如此严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种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从不闯红灯,因为在他们看来,必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但如此,如果他们见到有人闯红灯等违规行为,还会站出来严厉谴责对方。

在中国,闯红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在车流湍急的十字路口,有人或急或缓地从中穿行,只要不是交警,更无人出来阻拦。不管是公交车站、地铁站、火车站等地方,随意插队的人比比皆是,有的父母上车后,还告诉孩子“赶紧去抢座”,因为拥挤,因为不遵守规则,当着孩子的面与人发生争执的事更是不胜枚举……

《爱与自由》一书的作者孙瑞雪说:“你几乎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一个在自由中成长的人。”自由过了头,就容易走向混乱、无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试想,假如人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任意在马路上穿行,假如坐车不用排队,假如没有法律约束,假如……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有时候违反规则的事情看上去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对孩子的影响将是终身的,规则是为了社会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对每个人都起着制约作用,也是良好社会秩序的有力保障。

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为孩子遵守规则的榜样,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做一位合格的家长,要从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公民开始。

浓情智语

一位德国男子误闯了红灯,被电子警察记录了下来,回到家后,他的妻子告诉他,房屋贷款已经由25年减到了15年,孩子就读的学校通知取消了他的助学贷款,学费由每学期的500欧元增加到800欧元。

在德国,如果你闯了红灯,就会像这位德国男人一样不仅会被罚款,还会形成社会联动的治理机制,因为这关系到违规者以及孩子的安全,还会关系到孩子成长与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我国尚未形成如此严格的惩罚与治理机制,但是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如果因此而放纵自己,无视规则与秩序,最终惩罚结果会落到孩子身上。若想让孩子守规矩,很好地约束自己,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6.宽容待人,养成良好品德

二战期间,一支德国部队在森林中与对手进行了激战,两名战士因此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小镇,因此彼此照料着,如同亲人。

两个人艰难地在森林中跋涉,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然而十几天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部队。

一天,他们抓到了一只鹿,于是他们靠吃鹿肉又度过了几天。或许是因为长期战争的原因,动物都四散逃窜或者被杀光了,此后连续几日他们都未得到一点其他食物,仅剩的一丁点鹿肉被较为年轻的战士背在身后。

更不幸的是,在他们饥饿难耐之时,又遇到了一股敌人,好在求生的欲望最终使得他们巧妙地避开了。

当他们自以为安全之时,只听“嘭”的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肩膀上中了一枪,鲜血直流。后面年龄较大的战士赶紧跑过来,吓得语无伦次,抱着受伤的战友嚎啕大哭,然后把衣服撕烂为战友包扎伤口。

夜晚很快再次来临,未受伤的战士嘴里一直念叨着年迈的母亲,两眼直勾勾的,因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尽管饥肠辘辘,他们却谁也没动仅剩的鹿肉。

谁也不曾知道,他们是如何在那一夜等待着死神的降临。第二天,上帝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召唤,部队找到了他们。

30年过去了,那位受伤的战士对人们说:“你们知道是谁朝我开了一枪吗?他就是与我曾经共患难的战友,他去年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我受伤,他来抱住我时,我触摸到了他发热的枪管,当时我恨透了他。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这么干。但是,我想他无非是为了得到我身上带的鹿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是因为他年迈的母亲活下去,那一晚我就原谅了他。30年来,我装作根本不知道谁朝我开了一枪,也从未跟任何人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的母亲终究没能等到他归来,我与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在老人墓前,他却跪在了我的面前,请求我的原谅,然后我们又做了二十多年的朋友。”

一个心胸宽阔,宽容待人的人,才能收服人心,成就巨大的人格魅力,这位战士对于战友的宽容感动了无数人。

宽容,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宽容可以让人感知快乐与幸福,正如古希腊某位哲人所说:“学会宽容,世界会变得更为广阔;忘却计较,人生才能永远快乐。”

只有度量大的人,才有积极、稳定、健康的情绪,而只有这样的情绪才可以让一个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对他人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获得好人缘的有效手段,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必备品质,是社会人必须拥有的良好品格之一。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主要在儿童、青少年阶段形成并基本定型的,早期性格对人的一生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格外重视和培养孩子宽以待人的良好品格。

壮壮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无论做什么事情,家人总是对他宠爱有加,舍不得骂,更下不去手打,这使得壮壮很是自私、霸道。

一天,壮壮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结果在壮壮前面的乐乐不小心倒退了一步踩了壮壮一脚,在壮壮新买的运动鞋上留下了一个黑黑的脚印。

乐乐很是懂事,赶忙说“对不起”,还蹲下身用小手一点点擦去壮壮脚上的脏土,可是壮壮对此不依不饶,当即大哭大闹,非要在乐乐的脚上也踩上一脚,搞得游戏无法进行下去。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就如壮壮一样,心胸狭隘,得理不饶人,这会严重影响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到学习及以后的人生道路。因为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宽容,才能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好人缘。

来自德国的戴尔特与壮壮在同一所幼儿园,而且是同一个班。他的父亲是驻华大使,去年跟随父亲来到中国的他,中文说得不是很流利,但由于他聪明伶俐且活泼开朗,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喜欢他。

一次,戴尔特玩儿得太累了,于是在学校的滑梯格子间中睡着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被家长们接走了,可是妈妈迟迟等不到戴尔特,于是找到了老师。

大家都以为,戴尔特可能因为调皮,去学校的其他地方玩儿了,所以幼儿园让几个老师和妈妈一起在学校找了很长时间,却还是没找到,天渐渐黑了下来,老师和妈妈急得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半个小时后,滑梯的格子间传来了戴尔特的哭声,大家闻讯而至,才看到抹着眼泪,脸上脏兮兮的,吓得发抖的戴尔特。

妈妈心疼得要命,如果换成是中国妈妈,肯定劈头盖脸地教训老师一通:“你们太不负责任了,孩子一个人睡在了这里居然没发现,孩子着凉了怎么办?吓着了怎么办?摔下来怎么办?”甚至有可能因此为孩子换一所幼儿园。

可是,当老师向这位德国母亲道歉时,她却一边哄戴尔特,一边宽慰老师说:“戴尔特,听着,不要哭了,已经没事了,老师找不到你急得都快哭了,她很难过,也不是故意的,你不能怪老师,懂吗?妈妈也跟老师一样着急,可是妈妈看到老师因为你睡在了这里,如此焦急,老师这么喜欢你,这么替你担心,你该亲亲老师,安慰一下她。”

只见戴尔特擦擦脸上的眼泪,踮起脚尖,轻松地在老师的脸上亲了一下,还拍拍老师的肩膀,笑着说:“老师,戴尔特很好,已经没事了。”尽管他脸上还挂着一滴泪珠。

此情此景,让在场的所有人心中有了一丝宽慰,一丝感动,对德国母亲的宽容也有了一丝敬佩。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人“善良品质”的重要一部分,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很善良、性情温和、很惹人喜爱,而缺乏宽容之心的人大部分性情怪诞,容易走极端,不容易被他人所接受,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是很好。

我国某教育机构曾经对中小学生做过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过去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你会怎么办?

结果显示,只有29.9%的孩子选择会原谅对方,但有24%的学生表示无法原谅或者绝不会原谅,其余的孩子表示可以原谅,但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因为父母的娇惯和在为人处世上的自私,以及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导致很多中国孩子自以为是、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如壮壮一样,受不得一点委屈,非要原原本本还回去,甚至要加倍还回去。相比壮壮,戴尔特这个德国小男孩要更加可爱,那位德国妈妈更值得人尊重,她的教育方法也更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让孩子学会宽容尤其重要,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与伙伴处理好关系,更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浓情智语

德国人认为,孩子的宽容之心主要来源于父母,要培养孩子宽容的良好品德,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同时抓住教育契机善加引导,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态与应对各种环境的能力。

为人父母,若能宽容、遇事不斤斤计较、大度,与同事、邻居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模仿父母,以同样的方式处理朋友、同学等之间关系,同时变得好善、宽容、乐于助人。

相反,如果父母不具备自身修养,没有宽容之心,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变得自私自利,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困难重重。除此之外,父母要教会孩子理解他人,也可以用名人故事培养孩子的宽容心。

你是想培养一个心胸豁达、宽以待人的孩子,还是想培养一个心胸狭窄、无法容纳他人的孩子,这完全取决于你。

7.礼貌用语不离口,父母言传身教

德国近期对一些孩子的家长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礼貌有加、举止文明”已经成为44岁以下德国年轻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甚至超过了以前德国父母格外看中的勤俭持家、恒心与毅力等品质。

有位记者曾采访过某德国学校的校长凯梅尔博士,他说:“行为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准。”

如今,大多数德国父母也认为行为文明比法律更为重要,缺乏行为文明被看成是严重的国家问题。

在德国,由于生活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时候他们的心情比较差,无法做到维持文明的习惯,再加之不良影视等的影响,很多孩子也出现过不少不当行为,比如见到长辈、老师等不打招呼;上课嚼口香糖;朋友、同学之间相互起绰号;随便乱说脏话等。

为此,很多德国学校都增加了“人际交往和行为礼仪”课程,每周上两个学时的课,孩子们通常从最基本的礼仪常识学期,例如见面要相互问候,进屋前先敲门,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感谢”,给他人造成了不便要说“对不起”等。等孩子们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后,老师会逐渐再传授给他们人际交往和言谈举止的必要知识。

然而,仅仅让孩子懂得讲礼貌、会交际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大部分习惯还来自于对父母的效仿,所以,德国父母不仅仅很支持学校的做法,还非常注重言传身教,即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非常讲礼貌,在进孩子的房间前,总是先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允许后再进入等。

德国父母对待礼仪方面严以律己,孩子更是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讲礼貌,礼貌用语从不离口,最值得中国父母学习的还有他们的餐桌礼仪教育。

在妮妮还没出生之前,她的妈妈就总是看到很多家长一到饭点儿就双手端碗,追在孩子屁股后面跑,想方设法给孩子喂一口饭。孩子吃顿饭,没有一个小时根本不解决问题。

妮妮妈妈可不想这么累,所以在妮妮还在肚里时,她就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妮妮出生后更是积极帮她培养独立吃饭的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妮妮刚1岁时,她就会自己吃饭了,为此妈妈还沾沾自喜。

但是,不久后,她的这种喜悦很快在拜访一个德国家庭的时候消失了。

施瓦克是妮妮爸爸的好友,人很热情,喜欢热闹。一次,施瓦克在家里摆宴,请妮妮一家来吃饭。

施瓦克有两个孩子,较大的一个4岁,而较小的孩子只有2岁,跟妮妮差不多大。

车子刚刚到门口,施瓦克一家就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站在门口迎接他们,令妮妮妈妈很是惊讶的是,施瓦克的两个孩子相当有礼貌,不仅很大方地用生涩的中文跟他们说“您好”,还在他们进屋之后,又是搬椅子,拿水果,又是拿玩具给妮妮玩儿。

相比之下,妮妮显得有点“怯场”了,不仅话都不敢多说一句,在接过德国小孩递过来的玩具之后,甚至忘记了说“谢谢”。

“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懂事,你们是怎么培养的呀?”聊天时,妮妮妈妈不禁问施瓦克的夫人。

“谢谢您的夸奖,在德国,如果孩子不懂得讲礼貌,长大后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我们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礼仪,而且以身作则,给他们做示范,同时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施瓦克夫人说。

“比如,在孩子们玩耍的时候,我们会教会他们懂得谦让;去别人家做客时,我们会让他们学会与主人问好……我们最初的礼仪教育是先从餐桌礼仪开始的。”施瓦克夫人说着指了指餐桌。

恰好,厨艺颇好的施瓦克此时已经做好了饭,晚餐即将开始。果不其然,在餐桌上,妮妮妈妈见到了惊人的一幕:只有2岁的德国孩子将自己的椅子费力地搬到餐桌旁边,并在4岁哥哥的帮助下坐了上去,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小盘子,里面盛着一些食物。

“才2岁的孩子能自己吃饭吗?”妮妮妈妈有些担心。

但是,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吃饭时,2岁的小伙子尽管餐具用起来有些不习惯,甚至用手去抓,但他从未向父母求助,确确实实是自己在吃饭,且在吃饭中不停地要这要那,父母将食物放在他的盘子中,他总是会笑着说“谢谢”。

而那个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很正式地与大人们坐在一起用餐了,在他吃饭的过程中,施瓦克夫妇还不停地示范给他,餐具如何用,吃饭的时候不能吧唧嘴,腿不能乱踢等。

2岁的小家伙很快吃完了饭,打算离开餐桌时却被施瓦克叫住了,并告诉他:“等一会儿宝贝,在别人还没吃完的时候,你不能离开你的座位,这是对客人的尊重,懂吗?”

尽管小家伙有些不乐意,并恋恋不舍地看着沙发上的玩具,但还是回到了座位上,并耐心地等所有人都吃完。

而妮妮呢,尽管也是自己吃饭,但是当施瓦克夫人给她添加食物时,她只羞涩地低下头,却没有说一个“谢”字,即便妈妈说“你要说谢谢”,她还是一声不吭,而且吃饭期间见妈妈盘子的东西好吃,就跟妈妈“抢”食物,两只脚也总在椅子腿上左踢一下右踢一下,吃完后还不顾妈妈的阻拦,跑去看电视了。

晚饭后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两个孩子则跟妮妮一起玩儿,施瓦克说:“在德国,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品德不好,不讲礼貌,即便再有能力,再有才华,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自然也就无法成功了。”

听了他的话,妮妮妈妈心里不禁一紧:妮妮需要加倍努力才好啊。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在礼仪教育方面,由施瓦克一家的举动,以及两个德国孩子和妮妮的差别就能看出来,由于中国父母与德国父母之间的认识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孩子的举动也有着天壤之别。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小时候不懂礼貌没关系,长大了就懂事了,但德国父母认为,要让孩子懂礼貌、讲礼仪,必须在他们刚出生时进行影响与教育,不能指望他们长大后一夜之间就全部懂得。

据德国联邦健康教育中心统计,由于德国父母格外重视礼仪教育,近年来德国青少年的犯罪率普遍下降,青少年烟民也越来越少了。

让孩子养成讲礼貌的好品质,父母言传身教是重中之重,在德国,家长如果让孩子帮忙做事,从不用生硬的口气与语句去命令孩子,而是说“请你帮我……好吗”,孩子做完事,家长从不会忘记说“谢谢”。

此外,德国父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与孩子商量,比如父子一起看电视,父亲想换一个节目,总是事先对孩子说:“宝贝儿,我可以换个频道吗?”

对于不文明的孩子,德国社会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孩子逃学,国家就规定其家长必须接受罚款,如果情况很严重过,就要被判处监禁,而家长会将这种惩罚再落实到孩子身上,以便让孩子改正。

德国有句谚语说:“你怎样冲森林叫嚷,森林就会给你怎样的回声。”德国的文明教育就验证了这种“回声定律”。

在与孩子相处时,不仅要记得教会孩子讲礼貌,也不要忽视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这样,孩子才能给你美妙的“回声”。

浓情智语

谈到如何培养孩子的行为文明习惯时,教育专家凯梅尔博士总结了五个词语:榜样、解释、劝诫、环境、体验。

所谓“榜样”就是,让孩子善于发现身边的榜样,其中父母的榜样最为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

“解释”即看到身边讲礼貌的人或者事,让孩子从中得到启发,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劝诫”即对孩子进行激励与规劝,孩子讲礼貌的好行为,父母一定要给予表扬,不讲礼貌的行为要进行劝告甚至惩罚。

“环境”即在家庭内部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感受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

“体验”即教给孩子助人的技能,有计划地为孩子安排与他人的交往活动,让孩子体验各种道德观念,比如带孩子乘车先买票,排队上车,主动让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