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全文在线阅读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第四章 放养法则:放手与约束随行,引导孩子变得坚强勇敢

关灯直达底部

1.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天下每一位父母最爱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他们的内心,而孩子每受一点伤害,父母都会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正因为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出于对孩子的爱而对他百般呵护,甚至有意无意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帮助孩子推卸责任,最终使得孩子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主动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这并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害。

在这一点上,中国父母尤为严重,孩子热了冷了,跌倒或做错什么事,父母首先并不是从孩子自身寻找原因,而是将问题引向别处,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什么都是别人的问题,我做什么都是对的。

小菲的妈妈很喜欢孩子,但因为身体较弱,直到30多岁时才怀上她,因此从小菲一出生妈妈就对她百般呵护,宠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小菲3岁的时候,一次不小心把放在桌上的白瓷花瓶碰到了地上,然后自己吓哭了。

看到心爱的白瓷花瓶碎了,爸爸十分心疼,说了小菲两句,小菲若有所思地听着爸爸的批评,有点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爸爸和蔼地说:“小菲,以后走路慢点,就不会把东西碰掉了。”

小菲含着泪点了点头,这时听到声音的妈妈跑过来,对着小菲爸爸就是一通抱怨:“谁叫你把白瓷花瓶放在这里,你看,摔在地上把咱们小菲都吓哭了……”

看妈妈这样说,小菲有些惊奇,她说:“妈妈,是我跑得太着急,把花瓶碰掉的。”

妈妈一把揽过小菲:“宝贝,不怪你,坏花瓶,吓倒咱们家小公主了。”

听见妈妈这样说,小菲也跟着学:“坏花瓶,吓到菲菲了。”

从那之后,小菲每次做错事或不小心摔倒,总会先抱怨:“都怪……”而不是寻找自己的原因,上了幼儿园之后,因为她的这种坏习惯,小朋友都不喜欢和她玩儿,生怕哪个不小心会被她怪罪,这让小菲很不开心,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得知这一切后妈妈一筹莫展,后悔当初不该这样教孩子。

在这一点上,中国父母应该向德国父母学习,看看他们是如何去做的。

在德国留学的刘洋到导师家里做客,导师家有个名叫维妮的4岁女孩,看到家里来人,她十分兴奋,在客厅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围着刘洋转,一会儿抱着刘洋送她的小布熊到处跑,还找出自己的毛绒玩具和小熊放在一起,喋喋不休地给玩具们讲故事。很快,客厅就变得一片狼藉,玩具丢得到处都是。

看到女儿如此“人来疯”,导师板起面孔,佯装生气地说:“维妮,安静点儿,妈妈要和阿姨说话。”

看妈妈有些生气,维妮连忙说:“好的,妈妈。”不过只是安静了很短的时间,维妮马上又开始到处乱窜了。

刘洋正担心小维妮会被玩具绊倒时,只听“砰”的一声,刘洋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维妮因为跑得太快,在绕过玩具的时候,被桌子腿搬到了,脑袋还磕在了一旁的小凳子上,起了个大包。

小维尼爬起来疼得哇哇大哭,刘洋赶忙跑过去想抱起她,没想到导师却拉了她一把,示意她不要去,然后不紧不慢地走过来,先看看孩子的脑袋,感觉没什么问题,马上放松下来,脸上甚至还有了笑意。

刘洋十分不解,这要是在中国,哪个妈妈不得飞奔过去,一边打桌子腿,一边帮孩子擦眼泪,然而导师却不像个亲生妈妈,孩子磕成这样都不心疼!正想着,导师温和地对维妮说:“宝贝,试一下,看能不能站起来了!”

维妮张开小手,想让妈妈抱,但妈妈显然没有抱她的意思,而是不断鼓励她,让她自己站起来。

小维妮很不情愿地慢慢站了起来,对绊倒自己的桌子和磕疼了头的小凳子十分恼怒,一阵“拳打脚踢”。

看到这里导师制止了小维妮,表情严肃地说:“刚刚是你自己不小心摔倒了,这是你的不对,不能怪桌子和凳子,谁叫你跑得这样快?妈妈不是告诉过你,在房间里要慢慢走吗,来,现在慢慢走一下,看着前面的桌子和凳子,看,你离它们远一些,绕开它们,不就不会摔倒了吗?来,宝贝,再走一遍,真是妈妈的好宝宝!”

疼痛未消的小维妮在妈妈的指引下,围着桌子走了两圈,果真没有摔倒,导师笑眯眯地对维妮说:“妈妈说得没错吧,这是你的责任。”

维妮看看桌子和凳子,没有再说话。很快,小维妮又嘻嘻哈哈地玩儿了起来,把刚刚受伤的事情抛在了脑后。

看到导师的行为,刘洋有些不理解:“她这么小,会不会太严苛了。如果是外人,会觉得您不够爱孩子呢!”

导师笑着说:“在德国,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孩子自己跌倒,就得自己爬起来。我怎么会不爱她,这样做就是为了锻炼她的独立性,让她树立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出了问题要自己负责任!我怎么可以把明明是她的责任推到桌子身上呢?”

听完导师的话,刘洋陷入了沉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不小心摔倒是很正常的事,同时也是很小的一件事,但作为父母,如何做,怎样来解决却不是一件小事。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摔倒时,都会选择毫不犹豫地飞奔过来将孩子抱起,这样的行为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疼爱,实际上却帮助孩子推卸掉本该他们承担的责任,导致了孩子责任意识的缺失。

这样的结果不仅无法避免孩子的哭闹,还会让孩子很快就有第二次摔倒的可能,因为他们每次摔倒后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然也就不懂放慢脚步,减少摔倒的概率。这当然不是深爱孩子的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想让孩子不再摔倒,教孩子推卸责任不如让孩子认清事实,懂得如何规避,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更快更远。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也爱孩子,但爱的方式不是纵容或娇宠,而是严格和理性。当孩子跌倒,德国父母从不会马上跑去抱起或扶起,而是心平气和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告诉他跌掉的原因,这也让德国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失误,必须自己承担。

中国父母要充分理解德国父母的这种“严苛”,并尝试去实施,因为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为将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2.想自己出去买东西,鼓励

当孩子告诉父母:“妈妈,我想自己出去玩儿”、“爸爸,我想帮你去报亭买杂志”,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回答只有两个字:“不行!”他们的理由有时看上去冠冕堂皇:“让孩子一个人出门怎么可以?外面车多人多,被撞倒了怎么办?被人拐走了就糟了!”

而德国父母却不这么想,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想一个人出去玩儿,或者帮父母买东西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孩子长大了,可以独立了,能帮家人做事情了。”然后欣然答应孩子的要求。

在他们看来,孩子每一个想独立的想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未来的日子都要靠孩子一个人打拼,未来的路都要靠他自己走,现在的一切锻炼都是为将来打基础,要学会放手。

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公园玩儿,妈妈王敏怎么都放心不下,他们当中最大的孩子只有七八岁,能照顾好自己已经不容易,怎么放心让明明跟他们一起出去呢?明明被妈妈拒绝,十分沮丧,一个人跑去房间玩儿游戏去了。

第二天,王敏去单位上班,和她邻桌的是位名叫莉莎的来自德国的研究员,她也有个跟明明年纪相仿的儿子,名叫韦德。吃午饭的时候,王敏跟莉莎谈到了自己的儿子,她感叹道:“儿子才5岁多,心就野了,总想甩开父母,自己出去玩,真不叫人放心啊!”

莉莎很奇怪地说:“这是好事情呀,韦德去年就能帮我到超市买东西了。”

听到莉莎这样说,王敏十分吃惊:“让这么小的孩子独自去超市买东西,你怎么放心呢?”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他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很聪明,我家离超市不算远,只有一站路而已,他2岁多的时候就能记得从超市到家里的路了,我尝试过好几次,在后面偷偷跟着,看他会不会迷路,结果证实他能够做到从超市安全到家,再后来我就给他钱,让他帮我去买些容易挑选的东西,他每次都完成得很好呢!现在,我让他帮忙买菜,他都能挑到成色不错的呢!”莉莎自豪地告诉王敏,而且鼓励她回去也试试看,让明明慢慢独立起来。

虽然在单位答应得好好的,但王敏回到家还是犹豫了。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的明明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一下子就扑了过来:“妈妈,妈妈……”见儿子满头大汗地从外面回来,王敏一边给儿子擦汗,一边问:“怎么跑这么快,摔倒了怎么办?什么事儿让你这么兴奋啊?”

“妈妈,刚刚我跟隔壁家伟伟一起玩的时候,他说他经常一个人去商店帮家里买东西,是不是很能干?我好羡慕他,我也想跟他一样,帮妈妈买东西!”明明一边说一边扯着妈妈的手央求道:“妈妈,你有什么要买的东西吗,我可以去小区门口的商店帮你买回来!”

“谢谢你,好儿子,妈妈没什么要买的东西。”虽然家里的盐快用完了,王敏正想下楼去买,但听儿子这么问,担心孩子自己去买东西会出状况,为了避免万一,尽管这有些打击儿子的积极性,但还是撒谎说什么都不需要。

第二天到了单位,莉莎热情地问王敏,是不是尝试过了,王敏摇摇头,莉莎告诉她,韦德这个周末要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公园玩儿,明明是不是愿意一起去?王敏一下子来了精神,她周末要加班,丈夫出差还没回来,正发愁周末该让明明去哪儿,如果能跟莉莎一家去公园,正好解了燃眉之急,于是忙问:“好啊,是你和爱人一起带着孩子去吗?”

“哦,不是的,是韦德和3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不喜欢大人们跟着,我们也就省心了。”莉莎笑着说,表情很轻松。

“他们去公园没有大人跟着怎么可以?”王敏一下子不放心起来,“万一有坏人来怎么办?他们磕着碰着怎么是好?”

“放心吧,他们已经去过两次了,每次我都交代好韦德,要和小伙伴好好相处,相互照顾,他们每次回来都好好的,要我说,你家明明也应该一起锻炼锻炼的。”

王敏被说得很不好意思,而且周末把明明一个人关在家里也不是很放心,干脆让他和韦德他们一起去公园,想到这里,她狠狠心便答应了。回到家,明明听妈妈说周末可以跟韦德一起去公园,而且没有大人跟着,高兴地又蹦又跳。

为了让儿子更好地规避危险,更为了让自己放心,王敏喋喋不休地交代了好多注意事项,明明一边答应着,一边说:“妈妈,这些你都说了一百遍了,我都倒背如流了,放心吧,我是男子汉!”

周末早上,明明兴奋地往自己包里塞了好多零食,说要分给小伙伴们吃,还带了两瓶水,学妈妈平时帮他整理郊游物品的样子,找到了帽子和户外服,看到儿子想得如此周到,本来很不放心的王敏觉得心里有底了。

接着,王敏开车把明明送到韦德家门口,忐忑不安地去公司加班,因为事儿不算多,不到中午就忙完了,突然想起儿子的王敏驱车到了公园,想看看他们玩儿的怎么样。

刚到公园人工湖,她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因为她一眼就看到儿子和韦德几个人在湖边不知找什么,“哎呀,说过多少遍,不能去水边,多危险,不行,我得教训教训他去,万一脚下打滑,摔下去可怎么是好?”

想到这里,王敏急匆匆地想过去找儿子,此时恰好碰到一个邻居,问她在做什么,她忙说了自己的担忧,邻居笑笑说:“你看,那个湖边有栅栏的,他们很安全,不用这样担心,做父母的就应该学会放手,这样孩子才会长大,才能变成坚强独立又可靠的男子汉。如果你总是这样,只能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一辈子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你希望这样吗?”

“当然不!我希望我的儿子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王敏一边说,眼睛依旧没离开儿子,她发现儿子似乎找到了什么,兴奋地跟其他小伙伴打招呼,还拉着另一个小伙伴从水边离开。

在儿子后面跟了小半天,王敏疲惫不堪地开车回家,发现儿子已经提前到家,明明高兴地说:“妈妈,我也刚回来,今天玩儿得太开心了,谢谢妈妈!”

王敏问他今天有什么收获,他说:“我又新交了几个好朋友,而且还帮韦德找到了掉在水边的钱包,虽然我把衣服弄脏了。”明明不好意思地说,“不过,韦德告诉我怎样把衣服洗干净的办法了,我一会儿就要试一下,自己洗衣服!”

听到明明小大人儿一样的话,王敏不禁感慨:“儿子确实长大了,看来以后真的要对他刮目相看了!”

在中国,很多父母总是不放心孩子这个,不放心孩子那个,孩子出趟门,左怕狼右怕虎,孩子独自买个东西,这也担心那也担心,这样只能让孩子越来越畏首畏尾,越来越依赖家长,不仅无法学会独立,还会变得性格懦弱。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做,鼓励他的独立行为,才是对他最好的爱。

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为中国父母可以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

首先,踏过心中的那道坎儿,不心疼、不约束、不着急,不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孩子;其次,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还要付诸行动;最后,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真真切切地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做到以上这些,相信孩子一定会感谢你的鼓励,并在你的鼓励下逐渐变得独立和自信,快乐地长大成人。

浓情智语

德国将放养当作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方式,孩子想自己出门买东西,这是一种进步,是孩子长大的表现,对此不仅不能加以限制,用各种理由来阻止孩子,而且还要鼓励他的这一大胆想法,让他更快更好地独立起来。

当然,在鼓励孩子大胆出门,勇敢踏出第一步的同时,作为父母还需将可能遇到的状况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避免遭遇不必要的麻烦,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3.玩蚂蚁,随便

慧慧刚学会走路,步履蹒跚地在前面兴奋地走着,奶奶在后面气喘吁吁地拼命追,还不断喊着:“小宝贝儿,你慢点儿走,奶奶跟不上了!”慧慧才不管,步子越来越快,还不停地“咯咯”地笑奶奶追不上她。

走到小树旁,慧慧减慢了脚步,地上有个不知是谁丢下的小金桔,金灿灿的颜色很吸引人,慧慧二话不说,上前捡了起来,想也不想就准备塞进嘴里。奶奶一个箭步跑上前,从慧慧手里抢过来说:“地上捡的多脏啊,想吃奶奶给你买!”

看到刚要到嘴里的金桔被奶奶“横刀夺爱”,慧慧马上哭了起来,旁边散步的几个大人赶忙围过来,不知道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怎么了,奶奶告诉围观的阿姨说:“我家慧慧总这样,一出来捡着个什么就往嘴里送!真不叫人省心啊,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几个妈妈样的阿姨也附和道:“我家牛牛也这样,不管脏净,上次从树上掉下来个毛毛虫,我一个不留神,他差点儿塞嘴里了,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哎,真愁人,孩子怎么都这样,说多少回也不听,只能我们做大人的多看着点儿了,可不能让他碰脏东西,回头生病就麻烦了!”几个大人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中国父母对待孩子可谓是慎之又慎,不能碰脏东西,更不能乱吃东西;不能脱离家长的视线,更不能乱跑。殊不知,这种种限制有时并非是为孩子好,反而是害了他。在德国父母的教育法则中,完全不是如此。

德国父母认为,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他们早晚都要离开父母独自“闯荡江湖”,与其让他们长大后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让他们在挫折和困境中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找到直面人生的勇气,学会独自应对生活的本事,这也是德国人常说的“放养”。

研究生毕业后,林惠和丈夫一起到德国工作。刚到德国时,因为对德国风土人情不太熟悉,每个周末的下午,他们总会一起到家附近的湖畔边休息游玩,林惠非常喜欢这片乐土,因为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能看到很多可爱的孩子。

林惠的孩子只有2岁,因为两人工作忙没时间照看孩子,暂时寄养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家,所以每次看到德国父母带着孩子其乐融融地游玩、散步,他们总是留恋地看了又看。由于德国是个开放国家,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黄皮肤的,嘬着安抚奶嘴的、骑着小车的,还有在地上爬行的孩子到处都是。

他们常去的湖边有一大片的花园草地,这里自然成了附近孩子们首选的游玩儿之地。每次遇到可爱的孩子,林惠总喜欢上前逗弄一下。一天,她看到一个步伐蹒跚的混血小男孩儿,长得有些像自己的儿子,于是忍不住上前想看看他在做什么。

不料刚走到近前,林惠吓了一跳,这个胖嘟嘟的小男孩正拿着一只大蚂蚁往嘴里填。她四处望了一下,发现男孩的妈妈正在跟其他人聊天,于是赶紧走过去,从男孩手里把蚂蚁夺了过来,用不太熟练的德语告诉男孩:“宝贝,这个不能吃。”

小男孩一脸茫然,用稚气的声音回答道:“阿姨,我不吃,我只是跟它说说话。”听到孩子跟陌生人交谈,男孩的妈妈走了过来,礼貌地跟林惠打了个招呼,当林惠告诉对方自己看到的事情时,没想到男孩妈妈一点儿也不吃惊:“没事,孩子知道小动物是不能吃的,它就是拿着玩儿罢了。”

林惠很奇怪:“孩子玩儿蚂蚁多脏啊,您怎么不说说他?”

“没关系的,昨天小家伙想尝尝青草的味道,结果吃了一嘴的绿色汁液和泥巴,哈哈,我们一家人都嘲笑了他,以后他肯定不会再尝试这种难吃的东西了!”男孩妈妈像说笑话一样谈论着自己的儿子。

林惠有点儿生气,“这个当妈妈的怎么如此不负责”,正想教育一下她,旁边传来一阵掌声,她转身看去,原来有个德国小姑娘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周围很多大人,却没有一个伸手扶她,反而在一旁起哄,一边鼓掌一边数数,看她什么时候能自己爬起来。

林惠暗想:德国的家长怎么可以这样呢?并打算过去扶起孩子,然而没等她走到近旁,小姑娘自己蹒跚地站了起来,似乎还挺高兴,摇摇摆摆地跑着继续玩儿去了。

这时林惠的丈夫走了过来,跟男孩的妈妈打了个招呼,两人继续往前走,林惠说起这些奇怪的见闻,丈夫笑着说:“你在国内待的时间太久,自然不能理解,其实这是德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放养’。”

“孩子又不是牛羊,怎么可以放养?”林惠反驳道,“要是我儿子在,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像小狗一样在地上乱爬,更不会让他把蚂蚁当成食物放在嘴边儿,多脏呀!”

“所以说,咱们的孩子比德国孩子们要娇弱啊,就是这样造成的。你有没有发现,德国孩子独立性都很强,这都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持独立的个性,在德国父母看来,孩子出来玩儿,只要没有掉进湖里或被狗咬伤的危险,其他做什么都是被允许的。

你也发现了,这里刚会走路的孩子虽然走起路来踉踉跄跄,却没有家长跟在他们后面时刻用手护着,德国父母并不介意孩子摔跟头,因为摔跟头会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孩子摔倒只要没什么大碍,他们都不会扶,而是等孩子自己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听到这里,林惠若有所思地说:“确实是这样,咱们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培养孩子呢?”

丈夫笑着说:“我早就跟家里人打电话说过了,孩子想玩什么,只要没有危险,就放手让他玩儿去!”

很多中国父母在这一点上,都跟林惠的想法很一致,如果带孩子出去玩儿,必须要在草地上铺好垫子再让孩子爬,一旦超过垫子的区域,就会大声阻止;如果孩子抓土,不要说往嘴里放,即便是摸一下,大人都会大惊小怪,然后马上用纸巾帮孩子擦干净,还要告诉他:“脏,以后不要这样!”至于小蚂蚁,小瓢虫等等是绝对禁止孩子接触,猫狗更是不能碰……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逐渐变得越来越“讲卫生”,跟大自然和小动物们越来越疏远,做事也开始变得畏首畏尾,什么事情没做之前就要考虑到,父母是不是同意,让不让去做。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动手能力,更让孩子变得娇弱,非但不能避免生病,反而更容易被外界的风吹草动伤害到。

想让孩子更独立,更强壮,就不要在这些小细节上太过用心,让孩子玩玩蚂蚁没有什么,即使偶尔吃点儿草,舔一舔泥土也并无大碍,他所获得的东西远比在干净的垫子上用湿巾擦拭双手后玩玩具要多得多。作为父母,要成全孩子的这种需求。

浓情智语

大多数中国父母在第一次看到德国父母这种“放任不管”的教育理念后,都会感到费解,但事实证明,在这种“放养”之下,德国孩子的意志力明显比中国孩子要强,独立性和动手能力也超越了中国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

当然,让孩子随便玩蚂蚁,随便吃泥土,这样的事情很多中国父母依然无法接受,因为这种行为确实不怎么卫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折中的办法,在卫生允许的条件下放手让孩子尝试某些新奇的东西,比如抚摸一下家里的小猫咪,摘下一个翠绿的毛毛草,这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快乐,增长知识,还能锻炼他做事大胆,不畏首畏尾的性格。

4.让孩子多尝试,他会更了不起

从孩子懂事开始,很多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各种引导和教育,希望他将来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优秀的人才。然而在中国父母看来,教孩子知识显然比教他技能更重要,因为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为,只要孩子聪明,学习好,就能有好的前途,而让他学习好的前提就是要照顾好他的饮食起居,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做,从小给他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以求让他“不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事实证明,不少儿时熟读唐诗宋词,了解各种知识,掌握各项学习本领的孩子,长大后却一事无成,甚至连独立生存下来都很困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只掌握了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而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深爱他们的家长。很多中国家长在教授孩子各种知识的同时,剥夺了他们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只会“纸上谈兵”,一到“实际作战”时就不知所措。

除此之外,中国家长还有一种思想误区,那就是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大包大揽,什么都想亲力亲为,进而导致孩子长大后依然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一遇到问题马上手足无措,只得向父母求助。

在德国,这样的问题是永远不会出现的,因为德国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不断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第一次做得不好,即便将一切搞得一团糟,也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直到将事情做好。德国父母坚持认为,没有尝试,孩子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让他们多加尝试,他将来才会变得更了不起。

陈晨的老公在德国任教,陈晨和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娇娇在国内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暑假时,陈晨带着女儿坐飞机到德国探亲,在那里她学到了很多东西。

刚到德国时,老公的助手维诺开车来接机,陈晨很担心语言交流有问题,见到维诺后用很不熟练的德语打了招呼,没想到维诺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这让陈晨十分惊奇,因为看长相,这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德国小伙儿。

一路上,维诺用中文熟练地给陈晨和小娇娇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很快娇娇就跟这个18岁的大哥哥混熟了,后来得知他曾经在中国生活过2年,难怪他的中文这样好。到家后,因为实验室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维诺客气地谢绝了陈晨一起用晚餐的邀请,驱车去了单位,傍晚陈晨的老公回来,娇娇扑到了爸爸怀里说:“爸爸,我想死你了!”

一家人聊了聊家常,娇娇问爸爸:“今天接我们的大哥哥真好,我很喜欢他,咱们周末邀请他来家里做客吧!”

爸爸笑着说:“好啊,我正想说呢,他可是我的得意门生,他在你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独立了,你得好好向他学习学习呀!”

周末时,维诺如约而至,而且还依照中国人的习惯,买了一些礼物,用红色的包装袋装着,这让陈晨很惊奇,这个大男孩显然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陈晨客气地邀请维诺进来,维诺将礼物放在鞋柜旁,从身后拿出了一个抱抱熊,用中文对娇娇说:“这是送给你的。”

再大的孩子也喜欢毛绒玩具,娇娇看到抱抱熊,马上高兴地跳起来:“谢谢维诺哥哥!”维诺指了一下娇娇的爸爸,说:“我是你爸爸的助手,依照中国的规矩,你应该叫我叔叔的!”说完自己就笑了起来。

双方落座后,陈晨忍不住好奇,连忙问他什么时候去的中国,维诺微笑着说:“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德国有个规定,高中毕业之后必须服兵役或民役,我选择了民役,也就是去一些地方做义工。我们不少同学都选择了非洲或南美国家,但我的父亲曾在中国做过研究,我也很喜欢中国,于是选择了那里。”

想起丈夫告诉自己维诺是个十分独立的孩子,她开玩笑地问他:“听说你从小就很独立,那么当时你去中国的机票是自己赚钱买的吗?”

“呵呵,我当时还没有赚到那么多钱,所以我是坐着火车去的中国,车票钱是我给几个邻居家修整草坪和篱笆赚来的。”

“什么,坐火车?”陈晨十分惊奇,“坐火车怎么能到达中国呢?”

维诺马上打消了她的疑问:“从德国乘坐经过莫斯科横贯西伯利亚的火车,就能达到北京。”

“那得多辛苦啊,你的父母不担心你吗?他们怎么舍得你走那么远?”陈晨继续问道。

“其实我觉得坐火车比飞机好多了,还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体验。如果说父母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但他们还是希望我能够尝试一下,就当我成人礼后的一次旅行罢了。”

“当时你认识多少中文呢?我发现你现在的中文很流利呀!”

“中文很难学,当时为了去中国,我认识了差不多500个字吧!”维诺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

陈晨更吃惊了,语言不通也敢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他就不担心在中国无法生存吗?自己在来德国度假前可是下了很多功夫的,虽然说的不怎样,但交流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看到陈晨吃惊的表情,维诺笑着说:“没关系啊,一切都是可以尝试的,我走的时候爸爸告诉我,只要能认清男女厕所,问题就不是太大,他的鼓励让我信心百倍!”

“怎么有这样的家长,孩子那么小就让他独自去国外,怎么能放心?”陈晨暗想,“这孩子家境应该不太好吧!”

于是,她和维诺聊起家庭,维诺告诉她,他的父亲经营一家农场,但父亲对他一直很严格,而且鼓励他要有自己的想法,勇敢探索和尝试,通过自己的能力挣钱,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如何赚钱,怎样让自己生存下去。

陈晨委婉地问维诺:“你会不会觉得父亲对你太苛刻了,不够爱你?”

“怎么会呢?我现在很感谢我的父亲,在我儿时给了我这些正确的引导,也感谢他让我尝试了各种机会,现在我是研究所最年轻的助手,这都得益于我父母对我的教育。”

听了维诺的话,陈晨扭头对丈夫说:“看来,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对娇娇的教育方式了,让她也成为跟维诺一样优秀的孩子。”

维诺谦逊地说:“其实德国父母都是如此的,我们也都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在中国生活了一阵子,因为那几年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还学到了一口流利的汉语,这对我的人生很有好处。”

在陈晨和维诺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维诺一直将“尝试”这个词挂在嘴边,敢于尝试,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每个人在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陌生的、从未接触过的事情,这些看上去困难重重或难以超越的事,如果不具备敢于尝试的精神,是很难有勇气直面的,而假如永远不去尝试,就等于将自己框定在所熟悉的领域中,很难再有所进步。

和德国孩子相比,中国孩子的尝试机会少之又少,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勇敢探索,而是因为中国的家长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剥夺孩子的尝试权利,不许做这个,不让干那个,总以“孩子还小”作为借口,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久而久之,孩子的尝试之心就会在拒绝之下消失殆尽。

不想让孩子丧失尝试的权利,作为父母,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父母的做法,放手让孩子多尝试,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得到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放养”法则的同时,还不忘鼓励孩子多去尝试,只要父母认为这件事情不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坏,即使会栽跟头或吃点儿小亏,只要孩子乐意,父母也乐意让其去做,因为他们相信,尝试多了以后栽跟头的几率就会变小。

不少中国父母也许会觉得这是对孩子狠心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恰恰是爱孩子的做法,因为孩子儿时尝试的东西越多,将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给予孩子无微不至地呵护,将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办下来,以为这样才算对孩子好。但事实上这样的行为非但不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试想一个时时处处都需要父母呵护和照顾的孩子,长大后被推到社会上,还有谁能像父母一样对他百般呵护呢?到那时,看着手足无措,不知该做些什么的孩子,父母就只能有后悔的份儿了。

小学二年级的雯雯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从得知这一消息雯雯就高兴地又蹦又跳,可有人欢喜有人忧,雯雯很兴奋,可是妈妈却很担心,她暗想:“雯雯才8岁,这次夏令营要在外面和同学老师一起生活一周时间,孩子如果水土不服怎么办?孩子走路走累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热了冷了怎么办……”

不过尽管很担心,为了不让雯雯扫兴,妈妈还是答应让她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去夏令营。虽然答应了,心却放不下,她给雯雯老师打电话,一再请老师路上多多照应,她从3天前就开始准备,给雯雯备了好几套衣服,生怕她路上会冷,会被水打湿,没有换的衣物。

不仅如此,妈妈还在雯雯包里塞上了营养品,叮嘱她不要饿着,累了一定要休息,及时补充营养。临出门,妈妈又反复叮嘱她,路上注意安全等等,雯雯感觉很不耐烦,干脆跟妈妈说:“您要真这么不放心,就跟我们一起去好了!”妈妈想:“真让家长跟着,我肯定去!可学校明文规定不让父母跟着啊!”

雯雯走后,妈妈坐立不安,越想越觉得不放心:“这样小的孩子怎么照顾自己啊!”2天后,她开着车追到夏令营去了……

有这样一个妈妈,雯雯幸又不幸,说她幸福,是因为妈妈对她无微不至,说她不幸福,如此一刻不能离地“看护”的确让人受不了。其实雯雯的妈妈一直处于教育误区之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适应将来的生活,给予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独立行走的能力,什么都不让孩子自己做,什么都包办,孩子如何成长,怎样才能独立起来?因此在孩子儿时教会他们独立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在这一点上,德国父母做的就非常好,因为他们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从不包办代替。甚至在德国法律中都有规定,14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为全家人打扫房间、擦皮鞋等。

德国人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其良好的劳动能力,还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仅能够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独当一面。

12岁的德国男孩瑞克活泼可爱,他非常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还是班里的小领导。

一个周末,班里组织郊游,早上瑞克气喘吁吁地赶到学校,却因为忘记带父母签字的同意书而被拒绝上车,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妈妈见他又回来了,奇怪地问:“人家都去郊游,你怎么回来了呢?”

“我忘了带您放在桌上的那张签字书了。”其实瑞克在路上就想到,昨晚妈妈让他将签字书放进包里,他说早上再放,结果早上起晚了忘记放进去。他很恼恨,却只能暗自怪自己,因为马虎大意,把好好的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错过了。

妈妈看他很沮丧,于是走过来说:“孩子,你还想去郊游吗?妈妈有个好办法。”

“怎么,您愿意开车送我去山区参加活动吗?老师说如果我可以在10点钟赶到山区,还是能够参加活动的。”瑞克眼前一亮,他希望妈妈能够答应送他。

“不,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帮到你,但开车送你去不行,因为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但我有个好办法,你可以上网找找公共汽车,看哪辆能到,然后坐车过去。”

听到妈妈的话,瑞克有点儿失望:“那儿很远,怎么会有直接能到的公共汽车呢?如果转几趟车,肯定赶不到了。”

“那你是打算不去了吗?”妈妈平静地问道。瑞克发了会儿牢骚,然后回到房间打开电脑,不一会儿,他兴奋地跑出来:“太棒了,妈妈,我找到一辆可以直达山区的公共汽车!”

为了节约时间,妈妈开车将他送到了公共汽车站,他顺利登上了公共汽车,并在10点前赶上了郊游队伍。因为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从这件事之后,瑞克变得更加自信,而且更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了。

事实上,在了解到孩子的困难之后,瑞克的妈妈完全可以开车将儿子送到山区,但她并没有如此,而是坚持让儿子自己找车,自己去,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出生在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莫尼参加了中学的毕业典礼后,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期待着毕业礼物,因为他知道,很多同学的家长都给孩子准备了厚重的毕业礼物,有的是新衣服,有的是旱冰鞋,甚至还有的得到了一辆小轿车。

然而当莫尼回到家,兴奋地问父亲自己可以得到什么礼物时,父亲却慎重地递给他1马克,并告诉他:“去吧,买份报纸,然后认真读一遍,从分类广告栏目中找一份工作,出去闯闯,它现在已经属于你了!”

“这就是我的毕业礼物?”莫尼很诧异地望着父亲,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失望。

“是的,儿子,你已经中学毕业了,爸爸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你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得到你想要的礼物!”爸爸鼓励道。

在爸爸的信任和鼓励下,莫尼鼓起勇气,认真地从报纸上找招聘信息,然后找到了平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餐厅服务员,这个假期,他赚到了第一份工资,并为自己买了一辆崭新的山地车。

从那之后,他学着不再依赖父母,独立处理所遇到的事情,这份独立和不断增强的信心,让他最终获得了人生的飞跃。

后来成为银行家的莫尼每次谈起自己的成功,总会感慨地说:“当时我还以为这是父亲给我开的玩笑,几年后当我去部队服役,坐在旷野中回忆我的家庭和生活时,才突然意识到父亲送给了我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在其他同学得到轿车或衣服的时候,我的父亲给了我整个世界。”

从表面上来看,德国父母似乎都很“残酷”和“狠心”,不肯开车带孩子找到郊游地点,“不舍得”送给孩子昂贵的毕业礼物,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隐含的实际上是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是深深的爱意和恒久的期待,因为德国父母深知,在孩子年少时培养他处理问题时的自理能力,引导他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这些是孩子日后成功的最好基础。

如今在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为了这棵“独苗儿”,不少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动一下,习惯于让他们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失去独立性,丧失在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德国父母的做法,对孩子“狠”一点,让他从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让他自主前进,最终拥有独立能力。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认为让孩子拥有独立精神,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自己动手做事,自己赚取零花钱。在德国,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会被认为没有出息或者可耻的。

比较一下大多数中国父母“孩子还小,只能被照顾”的教育方式,德国父母无疑更胜一筹。谁也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照顾孩子一生,为了不让孩子在离开父母呵护后无法独立生存,趁孩子还小,赶紧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吧!

6.被别人抢走玩具,自己解决

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朋友之间因为争抢玩具或其他东西产生冲突,甚至吵架、打闹,弄得场面一团糟。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少中国父母往往不知该如何去做,自己的孩子抢别人玩具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如果自己家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则会愤愤不平,甚至帮孩子抢过来,有的还告诉孩子:“他是坏孩子,以后不要跟他玩儿!”

其实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妥,孩子们无论是吵架还是打架,其实过后很快就会忘记,而不少家长却开始“记仇”,还有些家长不让孩子跟和抢玩具的孩子玩儿,殊不知这样做不仅犯了过度保护的错误,还给让孩子将人简单地分成了“好人”和“坏人”两种。

那么在孩子被别人抢走玩具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呢?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德国父母的办法。

在德国父母看来,吵闹和争抢都是孩子交往的一种方式,这非但不是坏事,还有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而作为家长,不要简单地充当法官角色,而应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孩子的内心想法,帮他分析问题,并鼓励他自己解决。

乐乐的爸爸在德国的领事馆工作,找了个知书达理的德国太太,一家人其乐融融。在德国出生的乐乐很快就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3岁的他第一次来到一个新环境,惊奇地发现周围都是和自己长得不太一样的孩子,而且他们显然比自己个头高一些,乐乐有点儿害怕,但看到这些土生土长的德国孩子比较友善,还是高兴地跟他们玩儿在了一起。

一天,爸爸送给乐乐一辆遥控车,乐乐爱不释手,带到了幼儿园,想跟小朋友炫耀一番。没想到,刚到幼儿园不久,一个比乐乐高小半头的德国小男孩二话不说,把遥控车抢过去就自己玩了起来,乐乐一下子傻眼了,呆在一边不知如何是好。

他想起在家妈妈告诉他,有困难找老师,于是慢慢走到老师面前,用很低的声音告诉老师:“我的遥控车被他抢走了。”老师顺着他的手看去,发现是卢卡抢了乐乐的遥控车,于是走过来问卢卡:“你为什么要抢乐乐的玩具?”卢卡说:“因为我很喜欢,想玩儿一会儿。”

老师继续问:“经过乐乐的允许了吗?”

小卢卡低下头:“没有……”

“那你应该如何去做呢?”老师继续引导卢卡。

“乐乐,我可以玩儿一下你的遥控车吗?”卢卡转过头问乐乐,乐乐尽管不太愿意让他玩,但看到他如此诚恳地要求还是点了点头。

老师看两个孩子相处得还算和谐,就到一边忙其他事情去了。结果遥控车在卢卡把遥控车霸占了一整天,乐乐只是远远看着,却不敢要回来。

傍晚回家之后,乐乐郁郁寡欢,妈妈看他不开心,于是问他怎么了,他把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宝贝儿,卢卡并没有说不让你玩儿啊。”

“可是……”乐乐委屈地看着妈妈,眼泪差一点儿就掉下来了,“他一直没有给我,直到放学回家的时候才还给我。”

“为什么不告诉卢卡,你也想玩儿一下呢?”妈妈问。

“我怕他不给我。”

“你没有问,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给你呢?老师让卢卡跟你打招呼,他是不是很客气地跟你说他想玩儿呢?他不是不给你,而是不知道你也想玩儿,你们可以轮着玩儿啊,或者可以玩玩其他玩具,你说呢?”听到妈妈这样说,乐乐安心了许多,第二天继续带着遥控车去了幼儿园。

一大早卢卡就等在了教室门口,笑着跟乐乐打招呼:“乐乐,今天可以让我玩玩你的遥控车吗?”乐乐正在想怎么说,卢卡继续说道:“昨天我玩得很开心,可是妈妈跟我讲以后不能随便抢别人东西,还让我带来最心爱的玩具答谢你,所以今天我带来了这辆小坦克,也给你玩一下吧!”

乐乐一看,是自己一直想玩的玩具,于是高兴地说:“谢谢你,那我们轮流玩吧。”看到卢卡跟乐乐交换玩具,又有几个小朋友围了上来,也想交换,年龄稍大一些的卢卡将所有玩具按照顺序分给大家,约定每个人玩一会儿就交换一下,到放学的时候,几个孩子将所有玩具都玩了一遍,乐乐也玩到了不少自己没有的玩具。

回到家,他把一天的见闻告诉妈妈,妈妈欣慰地说:“我们家乐乐是大孩子了,懂得分享,而且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真棒!”

这次的事情之后,乐乐懂事了很多,处理问题上也开始有了“小大人”的样子,一次妈妈带着乐乐在小区健身中心玩滑梯,前面有个跟他差不多大的女孩正在排队,眼看要排上时,来了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男孩,一把推开小女孩,自己上了滑梯,滑完一圈之后,还想再玩儿,乐乐拉住他,平静地说:“大哥哥,原本是我和这个小妹妹先来的,然后你想先玩儿,我们让给你了,现在你滑完了该轮到这位小妹妹了吧!”

男孩看了一眼旁边不开心的小姑娘,然后看了看乐乐,有点儿不好意思,于是排到了后面,看到乐乐这样解决问题,妈妈欣慰地笑了。

乐乐的妈妈很善解人意,在听说儿子被抢了玩具之后,没有气冲冲地帮孩子“讨回公道”,也没有去找老师,而是引导儿子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卢卡的父母也很通情达理,他们教导孩子不随便抢夺其他孩子玩具,并且带去自己的玩具和别的孩子分享。

不能不说,德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不仅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还让孩子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和为人处世的办法。

设想如果这样的场景发生在中国,一般父母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咱以后不带玩具去幼儿园了”或者“妈妈再给你买一个!”要么告诉孩子:“他跟你抢,你也跟他抢啊,咱又不是打不过他!”这两种极端的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都很不利。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们所谓的“被欺负”,在孩子看来可能并不是这样,假如孩子本身并不介意玩具被别人拿去玩儿,家长大可不必那么紧张。而如果孩子对此表现得很不开心,则可以引导他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明白,并试着沟通,争取找到让双方满意的方式。

在这一点上,中国父母可以跟德国父母取取经,听到孩子的玩具或者其他东西被抢的事,或看到孩子被大孩子“欺负”,不要那么紧张,心平气和地鼓励孩子,让他自己想想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从正面引导孩子,进而让他学会独自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你的一言一行,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浓情智语

德国父母认为,只要孩子们之间的争执没有伤害到他们,大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介入。孩子之间出现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帮他解决,而是引导并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然后鼓励孩子去处理,让孩子逐渐学会谦和。

在不少中国父母看来,孩子被别人抢走了玩具,无论具体原因如何,都认为孩子“吃了亏”,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一般小孩子抢玩具大多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交往的方式,出现这种问题时,借鉴德国父母的方法,相信争端很快就能得到和平解决。

7.亲近大自然的计划,你来定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德国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之所以会如此,得益于德国公民的环境教育。他们认为必须从小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够让整个国家的环境变得更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孩子从小亲近自然并热爱自然。

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大人们强迫的,而是孩子们自愿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到野外玩儿,而且在德国整个热爱自然的大环境下,不会有孩子只想呆在家里。

奔奔的爸爸林志是一名高层管理人员,对教育十分重视,一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奔奔还在襁褓中的时候,由于工作需要,他被外派到德国进修一年,这一年让奔奔的爸爸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儿童教育方面也收获颇多。

刚到德国的时候正是炎炎夏日,德国的孩子也有暑假,和林志一起工作的德国同事家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名叫皮特。一天,皮特蹦蹦跳跳地到单位去找爸爸,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告诉爸爸他放假了,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好好玩玩,爸爸一口答应,然后拿过小本子,问起皮特的假期打算。

林志很好奇皮特拿的是什么,成绩单吗?怎么过暑假,不应该是大人帮他安排吗?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安排呢?正当他满脑子都是疑问的时候,皮特热情地跟他打起了招呼,他忙问:“皮特,你拿的那个是成绩单吗?”

“不是的,叔叔,我们没有成绩单,这是我的暑假证!我已经选好了一些想去参加的活动,正打算让爸爸看看。”

“什么是暑假证?”林志一头雾水。这时皮特的爸爸走过来说:“这是孩子的‘暑假安排表’,只要花10欧元就能买一本,上面有很多活动内容,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去年正赶上我的公休假,皮特选择了和我们一起出去度假,玩得非常开心,今年暑假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不能陪他玩儿了,看看他今年要选些什么吧。”

林志拿过暑假证,翻开后里面有个“暑假活动簿”,上面写了大约14类活动内容:参观游览、步行、登山、骑马、自行车运动、舞蹈、糕点制作、美术手工、计算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个类别下面还有各种细分,比如参观中有参观报社印刷厂、消防队、听老警察或导游讲故事、游览市中心大教堂等。在环境保护一项中,孩子们还可以了解最新型的发电风车以及与太阳能有关的知识。

通过了解,林志得知德国的教育专家认为,让孩子自己决定暑假生活,不仅能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更是锻炼孩子自主意识的绝好机会。只要孩子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快乐,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皮特的爸爸希望皮特能通过假期多亲近自然,但为了尊重儿子的意愿,他并没有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要去做什么,而是和蔼地问皮特:“今年暑假你有哪些打算呢?”

“爸爸我想先参加学校组织的野外探险,大概三四天的时候,带队的是我们的生物老师,他说他会保证我们的安全,不过这需要您给我一点点活动经费,并在同意书上签字。”爸爸说:“去野外探险是个好主意,我可以给你一部分钱,但这需要你做一些家务来交换,你觉得怎么样?”皮特马上点头答应下来。

皮特走后,林志问同事:“孩子这么小,你怎么放心让他去探险?”“你不觉得这是他亲近大自然最好的方式吗?而且这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皮特的爸爸兴奋地说,似乎一点都不为孩子的安全担心。

当林志提出这个问题时,皮特爸爸表现得很轻松:“放心吧,他从小就接受过很多关于野外环境的知识以及安全常识教育,现在正是验证这些知识的时候,而且还有老师保护他们,没有问题的。”

果然,三天后皮特安全地回来了,林志去皮特家拜访时,听皮特兴高采烈地讲述一路上发生的惊险故事,皮特的爸爸告诉林志:“在探险过程中,这些孩子们肯定吃了不少苦,皮特回来时身上脏兮兮的,像是饿了好久,吃了一大堆食物,但他很开心,也学到了好多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次活动中学会了勇于承担责任和抉择果断的品质,我觉得这很值得!”

皮特说:“我们确实遇到了险境,那天我们经过一片山林,有个同学不小心掉进了枯井,我们想了好多办法,后来从其他地方找到了树藤,然后将所有人的腰带系在了一起,才把他拉了上来,我险些被他拽下去,幸好我把脚牢牢地扣到岩石角上,才没有给大家添麻烦。”

听着皮特绘声绘色地讲述,林志羡慕不已,德国的教育确实了不起,将来等奔奔长大些,也要这样做,只是这种教育方式,在国内行得通吗?

其实林志的担忧并不多余,在中国无论是亲近大自然的计划,还是寒假暑假计划,甚至平时的衣食住行,很多父母都愿意一手操控,用“孩子还小”、“不安全”、“不放心”为借口,剥夺孩子自己安排的权力,他们往往认为孩子服从就好,想让他们去哪儿就要去哪儿。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各项家长们感兴趣的活动,让中国的孩子假期过得比上学还累,不仅没有机会亲近自然,还无法培养独立的能力。

德国人认为,让孩子自己制订亲近自然的计划是培养孩子热爱环境的最好办法,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积极独立的生活态度,合理安排生活的最佳方式。在德国,孩子即使玩得浑身都是泥巴,也不会被家长斥责,反而会受到鼓励,因为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学会了某种技能。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你会吃惊地发现,中国幼儿园里那种刻板的课程表在这里根本就不会出现,他们每天的活动几乎都会在户外进行。比如有所幼儿园是这样安排的:上午老师们会带领孩子到森林里观察植物和小动物,玩一些安全的探险游戏;中午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谈论在森林中的新发现;短暂的午休之后,老师则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草地上做游戏,顺便教孩子们一些知识,直到下午放学。这个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仅热爱大自然,而且独立性很强、喜欢思考、反应敏锐、有独特的决断力。

作为一名中国父母,如果你也想让孩子拥有这些品质,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制订计划,充分激发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相信通过你的培养,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浓情智语

德国人将孩子看作一粒种子,认为孩子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能过分呵护,给孩子留下尽可能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这会让他更好地适应环境,茁壮成长。在德国人看来,没有哪个孩子生来不喜欢树林、池塘、草地、野花和小鸟的,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自然中去,亲近大地,不仅能够让他们从小懂得保护环境,还能学到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让你的孩子也自己制订亲近大自然的计划,张开双臂来拥抱自然,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徜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