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 »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全文在线阅读

《德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严谨》第七章 理财智慧:建立理财观,教孩子严格制定金钱规划

关灯直达底部

1.注意了!玩游戏也要节约

赵玲因为工作需要到德国进修,租住在一个两层的小洋楼上,房东是位30多岁的太太,独自带着儿子鲁卡斯生活。

一天,赵玲去房东太太家请教关于德国的风俗问题,发现鲁卡斯正坐在电脑前热火朝天地玩射击游戏,房东太太则坐在一边“观战”。看到赵玲来,她一边和赵玲聊天,一边不时关注着儿子的“战况”,一看到儿子胜利,她就会颁布一下口头嘉奖令。

在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鲁卡斯愈战愈勇,战况越来越好,他不时向妈妈“报告”:长官,我又顺利通过一局!长官,我赢得了新的装备!长官,我一定会坚持到最后的!

看到母子二人如此融洽,赵玲不禁感慨:德国妈妈真先进,这样支持儿子玩游戏,真不可思议。正当她想问问房东太太为何不阻止儿子玩游戏,反而支持他时,房东太太突然严肃的对儿子说:“鲁卡斯,请你马上停止战斗!”

听到妈妈的命令,正玩儿得兴起的鲁卡斯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扭过头一面茫然地望着妈妈,不知是怎么回事儿。赵玲心想:“她终于意识到不该让孩子玩游戏了吧?”没想到,房东太太阻止儿子的理由却让她大吃一惊。

房东太太刚刚连上的兴奋表情和开心的笑容都不见了,她认真地说:“将军,你知道吗,刚刚因为你的操作失误,明明一枚导弹就能击中的飞机,你却浪费了3枚导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值是多少吗?至少300万马克,你知道现在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身上没有1马克而不得不饿肚子,你怎么可以这样不懂节约呢?”

作为惩罚,房东太太果断地命令鲁卡斯停止游戏,到自己的屋子里去反思,眼看就要通关的鲁卡斯看着妈妈严肃的表情,不得不关上电脑,小脸涨得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眼看就要哭出来了。

然而房东太太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赵玲见状赶紧打圆场:“这是不过是个游戏罢了,何必这样认真?”没想到房东太太丝毫不领情,直到鲁卡斯低头认错才善罢甘休。

鲁卡斯郁闷地回到自己房间里了,赵玲说道:“我还以为您是因为儿子玩儿游戏时间太长而阻止他继续下去呢。”房东太太告诉她:“对于游戏时间我们早就有严格的规定,他每天有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打射击游戏,今天之所以让他停了,是因为我要让他记住,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能有任何浪费,这对他来说十分重要!”

这件小事给赵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到自己家那个不懂节约为何物的“小皇帝”,她深深地觉得自己在育儿某些方面的失败。她从德国妈妈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一定要善于抓住孩子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而不是姑息迁就或空谈一些大道理。

如今,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头脑中,“节俭”的概念根本不存在。这些孩子不知道量入为出,也不懂得物尽其用,花起钱大手大脚,看上去非常痛快,但铺张浪费的现象是日益严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成人节俭意识的弱化、节约教育环节的缺失和节约教育模式的僵化。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其占有欲也会无限制地膨胀。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父母必须要掏钱买。一旦自己对某个物品丧失兴趣,即便它再贵重,也会不假思索地丢弃。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节约,也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消费享受,这导致他们忽视学习,不思进取,甚至还可能因此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已是21世纪,物质生活早已今非昔比。那么,到底还要不要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呢?答案是肯定的,且“勤俭节约”还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古人以勤俭为美,而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方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德国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呢?我们不妨先通过一个小故事,来看一下他们的高明之处。

德国男孩杰西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深受宠爱,他一直花钱没有任何计划性,不管买什么都由着性子来,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转眼间,自由散漫的杰西卡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因为爸爸长年在外,而爷爷奶奶家离学校比较远,他需要在学校寄宿,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

为了帮杰西卡养成节约的习惯,并有效限制他花钱的速度,爸爸决定对他每个月的消费做出限量,约定每个月底回去的时候一次性给他下一个月的生活费。杰西卡对这个约定并无异议,他心想反正即便是花完了生活费,爷爷也会再给我寄钱,不会眼睁睁看我挨饿的。

到了中学后,杰西卡依然花钱如流水,有时和朋友出去吃顿饭就能花去半个月的生活费,所以不到每月中旬,他就囊中羞涩了。而每次身无分文时,他总会毫不犹豫地打电话给爷爷,而爷爷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寄钱给他。

然而在杰西卡上初二的时候,爷爷因为突发疾病住院了,生活无法自理,更没有能力给杰西卡继续寄钱了。一天,杰西卡又出现“财政危机”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拨通了爸爸的电话:“爸爸,我没钱吃饭了。”他以为爸爸会被他的可怜相打动,马上寄钱过来,没想到爸爸却毫不留情地告诉他:“没办法,孩子,你提前花光了应有的生活费,看来你只能饿着了。”

接下来的日子杰西卡过得十分窘迫,他想尽办法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对每一个马克都做好计划,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一天就能花去20马克的杰西卡,居然用这些钱撑到了月底。

体验到没钱滋味的杰西卡,终于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对有计划地花钱也有了一定概念。此后每个月收到生活费,他都会提前做好安排,这样一来,爸爸给的钱不仅让他过得不错,居然还有了结余。他用存下来的钱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和唱片,还参加了不少感兴趣的培训课程,他的中学生活因为学会了勤俭节约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俗话说“有钱难买幼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想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应从娃娃抓起。但由于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们进行节约教育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呢?德国父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让孩子在模仿中产生节约的意识。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因此,在对他们进行节约教育的时候,父母应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力亲为的节约行为会让孩子慢慢地领悟到一定的道理。这与父母一味地说教、讲大道理,或强制孩子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教育不是被动的,而是被感染的,且需要在渗透中实现。所以,父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行为,并用自身的行为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最好是从每件小事做起,比如运用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等行为来感染教育孩子,提高他们行为的理智性,从而使孩子真正地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其次,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比如,在农忙时节,父母可以让孩子去田地里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支持孩子用收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捐给希望工程;引导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用易拉罐做个花篮,或将旧凉鞋剪成拖鞋等。这样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节约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在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劳动的辛苦,赚钱的不易时,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最后,指导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父母应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而不是等孩子“狮子大开口”,想要多少就给多少,有求必应。当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钱,打算进行一些小额的消费时候,父母应告诉孩子消费应有个底线,不能无原则地大手大脚地花钱。对孩子来说,比起长篇大论的说教,让他们体验节约花钱要有效得多。

浓情智语

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辛,父母赚钱的不易,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还能激励孩子长大以后努力地赚钱。

2.儿童旧货集市,体验做买卖的快感

一位德国朋友在提到孩子的教育时,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儿子跑过来跟他要钱要买新款的手机,他对儿子说:“不,我不能答应你这个无理的要求。你可以去买新款的手机,前提是你要自己去挣钱。如果你真想挣钱的话,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我该怎么样去做呢,爸爸?”儿子急切地问道。

“你不是有不少弃置的旧玩具吗?那些你不愿意玩的玩具都可以拿到旧货市场上卖,同时咱们小区垃圾箱里会有些还能用的东西,你也可以拣来清理一下卖出去。”爸爸提示道。

“嗯,这是个不错的办法,我觉得可以试试!”

从那以后,每当空闲的时候,小男孩儿就会整理自己不需要的玩具,到周围小区的垃圾箱拣看上去还不错的玩具和小型家具拿去旧货市场摆摊,几次下来生意不错的他觉得自己的“储备品”不够,于是在爸爸的支持下到邻居家收购便宜实用的二手商品,再转手卖出去。

就这样,忙了一个暑假后,小男孩终于凑够了买手机的钱,但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他突然觉得不舍了,于是在爸爸的建议下将所有钱都存入了银行,继续使用那个各项性能都还不错的旧手机。

最后,这位德国朋友着重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德国孩子的理财教育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的确如此,德国的儿童旧货集市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凡德国的幼儿园,无论是设置在繁华的都市,还是人口稀少的小镇亦或是再偏远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常举办各种儿童旧货集市,同时积极鼓励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各项活动。

一般情况下,很小的孩子会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大一些的孩子则可以独立或和朋友、兄弟姐妹一起参加。总之,所有孩子都会将自己不再需要的玩具、图书、衣服、鞋子甚至自行车、旧电脑等整理干净,带过来摆在桌上或找块毯子就地一铺,开始了自己的买卖。价格都是双方商议出来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出价,买者可以还价,最后皆大欢喜,基本上一两个欧元就能搞定。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体验做买卖快感的同时,还会骄傲地拿着自己赚来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一无所获的孩子也不沮丧,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贵在参与,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关于孩子赚钱这一方面,风靡德国的儿童理财童话故事《小狗钱钱》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书中写着这样的话:“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金钱观念的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如今,在德国,孩子都明白靠自己赚零花钱的道理。到了六七岁,孩子就会主动停止给父母要零花钱,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没有本事”的表现。6岁以上的孩子会利用空闲时间里通过一些劳动来赚取收入。比如帮妈妈洗碗、整理花园、擦玻璃、打扫楼道、倒垃圾、割草、洗车等。这样的劳动一般会按时间计价,每次大约可以得到5~10欧分。

即便是经济富裕的家庭,德国父母也会鼓励孩子靠自己赚的钱来支付他们的保险费用及一些其他的学习费用。

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并不乐观。中国有句老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手中的钱绝大部分都是伸手向父母或长辈要的,几乎没有人会自己赚钱。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当然,中国的父母对此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自己辛辛苦苦地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怎能不满足孩子呢?

也正因为这样,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不肯让孩子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更不用说让孩子出去打工赚钱了。

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一种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思维定势。他们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除了学习别的都是不应该做的。打工也好,做生意也罢,那些靠劳动赚钱的活绝对是大人的事情,跟孩子没有任何关系。再说了,如果真让孩子在外打工作赚钱,自己就会成为旁人眼中“狠心、恶毒”的父母。就这样,孩子要钱要得理直气壮,父母给钱给得理所当然。

由此对比中德双方在育儿方面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孩子以花钱为主,德国孩子则兼顾赚钱。可见,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这也在提醒我们,想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中国的父母必须要彻底改变“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迟早都是要给孩子的”传统家族理财观念,应从“给钱”向“赚钱”的观念改变,学习德国父母的做法,从小就培养孩子赚钱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孩子总会天真地以为,钱是从ATM机里取出来的,或者只要刷卡,就可以任意地购买所有的商品。时间一长,轻则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乐的坏毛病,重则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对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德国父母的做法:

1.让孩子具备赚钱的意识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让孩子具备赚钱的意识,首先应引导孩子分清楚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让孩子知道任何人的财富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父母给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关于这一点,孩子应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2.引导孩子学会让钱生钱

赚钱会让孩子知道钱是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而投资的本质则完全不同,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让钱生钱。如果能让孩子参与投资,懂得巧妙运用投资工具让手里的钱生出钱来,那么孩子会升级为一个可以让资产增值的“投资者”,从而实现资产的增值。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和平时的零花钱积攒下来进行投资。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国债投资,或者带着孩子去买分红型的保险。根据孩子压岁钱和零花钱的具体情况,选择各种类型的分红保险。相信当孩子看到每一笔收入的时候,心中所涌起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地巩固他的理财意识。

3.引导孩子善于捕捉“商机”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捕捉“商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位父亲年轻时曾远赴海外留学,国外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子女挣钱能力的做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当他有了女儿之后,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理财”教育。

有一次,女儿跟他说:“学校里正打算举办一次二手书交易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会非常不错。就是鼓励大家把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籍、报刊带到学校里,几个人开设一个小型的书摊,自由贩卖、互相砍价。既能赚到钱,还能处理一些闲书。”

“既然这是个好买卖,你为什么不立刻行动起来呢?”在父亲的支持之下,女孩立刻张罗起书摊的事情来,结果一天下来,竟然赚了80多元。通过这件事,尝到甜头的女孩变得精明了很多,开始时刻留意起身边的赚钱机会来。

掌握以上几种方式,相信孩子不仅能从这些有价值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还能成为“理财能手”,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浓情智语

对于孩子来说,靠自己的劳动、智慧赚钱,才是正确的财富观,拥有这种财富观的孩子必将终生受益。德国家长向来对理财教育十分重视,他们深信,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这种财富观,长大以后肯定会努力创造财富;如果他从小生活安逸,只知道花钱而不懂得赚钱的话,长大以后肯定也是如此。

作为中国父母,假如你不愿让孩子在未来的某天成为一个好吃懒做、贪图享乐、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老大难”,那么就从现在开始鼓励他去赚钱吧!

3.2岁孩子就有银行账户?从小要存钱

在德国一个极其富有的家庭里,有这样一幕生活场景:

“爸爸,您快来啊,看我赚到了1马克!”4岁的米莉刚一进家,就大声呼唤起自己的爸爸,并得意洋洋地展示起自己的胜利果实。

“是吗?宝贝儿,你太棒了!”爸爸从里屋走出来,一把抱起女儿,然后好奇地问:“了不起的小姑娘,你是如何赚到这钱的呢?”

米莉一边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皱皱巴巴的纸币,一边对爸爸说:“这是我刚刚帮邻居埃利斯叔叔修剪草坪得来的!”

“你太能干了!草坪一定修剪得不错吧!”爸爸十分高兴,米莉骄傲地领着爸爸来到窗前,指着隔壁院子里平整的草坪,告诉爸爸哪一块儿是自己修剪出来的,爸爸再一次赞扬了她。

这是米莉第三次从隔壁埃利斯叔叔那里赚到零花钱了,为了让米莉学会存钱,他打算引导女儿从现在开始:“亲爱的女儿,你可以告诉我,你打算怎么来用这1马克呢?”

米莉爱着脑袋想了半天,犹豫地说:“本来我是想用它来买个小玩具的,可是一时半会儿还不想买它。爸爸,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爸爸温和地问米莉:“你每次从埃利斯叔叔那儿拿回来的一定都是些零碎的钱吧?这样如果暂时想不起买什么,随便放在那里很容易丢失,这样你的劳动就白费了。依我看,你不如将这些钱存进银行,等你想起要买什么的时候再取出来,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爸爸,太棒了!我有不少小伙伴都在银行有了自己的账户,我早就想有一个。不过爸爸,我应该怎么去存呢?”

“没关系亲爱的,这个忙爸爸可以帮你呀!咱们现在就去银行怎么样?”爸爸决定马上就带米莉去银行。

米莉跟着爸爸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在银行的柜台前,爸爸耐心地指导着米莉填写了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表格,教她如何告诉银行里的阿姨,最后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米莉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银行账户。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换一下,再看看下面这个场景:

春节假期中,一对中国夫妇带着6岁的儿子去二姨家串门。二姨很慷慨地给了这个6岁的小孩子100块钱。

回到家之后,爸爸说:“儿子,你还小,这100块钱让妈妈给你存起来。”

可儿子却不答应:“不,爸爸,我要去买最新款的变形金刚,我们班的同学还没有呢,这下可以好好地炫耀一下了。”

“你的玩具已经非常多了,而且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还买什么玩具啊,还是让爸爸存起来,等你长大上大学了再花。”

“不,我才不要存呢,就这100块钱根本就不值得去存,我就要玩具!”

看着儿子快要哭的样子,这位父亲只好妥协了,答应第二天带儿子去买变形金刚。

中国的孩子对银行、账户、存款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少之又少,对银行也始终没有什么概念。除非他们手头上有一大笔钱,才会想到存起来,如果仅有几百块的话,宁愿花光也不会去银行的。巧合的是,他们的父母大多也是这样想的。

就拿上述案例来说,在中国父母看来,钱是别人给孩子的,孩子愿意怎么花,就怎么花吧。何况,钱也不多,很快就会花完的。他们压根就没有给孩子开设银行账户,帮助孩子学会存钱的想法。更没有想到当孩子下次再买什么东西时,可以去银行取,而不是伸手向自己要钱。

在德国,孩子出生后,父母便会给他们开一个银行账户。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他从小学会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于事后能够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在日常生活中,德国父母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并不需要自己亲自去买单,而是鼓励孩子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积蓄。比如,孩子想买名牌球鞋、篮球、手机、自行车或出外旅游,父母就会让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储蓄去支付这些费用。

这样做,大的好处是让孩子体会到存钱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具备有计划地管理金钱的能力,增强理财意识。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向来鼓励孩子出去打工赚取零花钱。对于这部分钱,德国父母会引导孩子拟定一个消费计划,并监督孩子只花掉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部存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等下次用的时候再取。因而对于许多的德国孩子来说,银行户头里有几百甚至几千马克,是件见怪不怪的事情。

德国某权威机构曾对600万名6~13岁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80%的德国孩子一直有存钱的习惯,不会一次性把钱都花光。

德国父母的上述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父母即使留下了金山银山,如果孩子不思进取,只会挥霍的话,迟早会败光所有的财富。更何况,用盲目的消费理念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长期下去的话,孩子容易一切向钱看,不知奉献,只会索取;不想尽义务,只想享权利。

所以,不论富裕的家庭,还是普通的家庭,都应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储蓄、消费观,从而培养理财的好习惯。对此,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德国父母推荐的小窍门。

首先,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有正确的理财意识和科学理财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储蓄、节俭的父母教不出会科学理财的孩子。

其次,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制订家庭财务计划。在这个制订的过程中,孩子能清楚地了解到家里近期、中期、长期需要的支出有哪些方面,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家庭消费是多少,自己的花费是多少,最终能有多少剩余?这样的话,孩子会了解家庭的日常开销和收入以及挣钱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和体验挣钱的艰辛。与此同时,孩子还能体会到生活要有计划,需要节制,有目的地储蓄以应付紧急事件,不能无原则地挥霍消费。

最后,父母还可以利用孩子保管账户的方式,引导他们有存储意识,学会合理理财。比如,引导孩子将过年收到的全部压岁钱存入教育储蓄账户,让孩子自己去保管,并调整自己的花钱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支出各项开支时,父母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

浓情智语

孩子的账户上有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储蓄的意义,树立理财的观念。一般来说,孩子总是喜欢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因而,父母不妨陪孩子去银行,以他的名义开设一个账户。激发孩子不断存钱的欲望,这正是培养孩子良好理财习惯的开始。

4.记账很重要,对账时间到了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一位母亲不得不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到德国打工赚外快。离家万里之外,难免会想儿子。于是她经常给打丈夫打电话,询问孩子近况。这天,当她打电话给丈夫时,丈夫向她抱怨道:

“老婆,儿子最近的个头在‘噌噌’地长,也壮实了很多,只是越来越不让人省心。这不,昨天这小子缠着他爷爷要了200块钱,跟同学一起去逛街。在外面,他和同学吃香的喝辣的,还大包小包地买回来一大堆,净是些没什么实际用途的东西。到家时还朝他爷爷嚷嚷说,‘爷爷,你真是太小气了!200块钱不够花,要不是向同学借了50块钱打车,我就回不了家啦。’他爷爷无奈之下只好又补给他50块钱。

我平时工作忙,也很难顾得上照顾他,有时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今天中午,他又向我要了150块钱,说是开聚会,我也不好扫了他的兴,只得满足了他的要求,否则他又要大哭大闹个没完没了的。对了,儿子昨晚睡觉之前,要我今天打电话时告诉你一声,别忘了从德国给他买个原装的‘超人变形金刚’,他说同班几个同学都有,让你一定要给他买一个。”

听完电话,这位母亲毫不犹豫地对丈夫说:“没问题!明天我就去买,买好后马上给他寄回去,让他等着吧!”因为在她看来,大人再苦再难,也不能难为了孩子,虽然他花钱大手大脚,但只要有要求,就得满足。

身在德国的她在一家比较富有的人家作家庭助理,也就是国内所谓的家政。这一家的男主人是位富翁,拥有好几个公司,家境非常殷实,但他们夫妇俩对孩子的消费却斤斤计较,8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都有专门记账的本子。每个周末女主人都要亲自检查孩子们的账本,查看他们的各项消费内容。

一天,这位打工的母亲正在收拾房间,看到女主人翻开8岁女儿的账本,慢慢看着上面的内容,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出于好奇,这位母亲凑过头来看了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

“3月2日,好开心啊!妈妈给我10欧分,这是本周的零用钱。

4月1日。今天糟糕极了!前天妈妈给我的一块橡皮,让我不小心弄丢了,没办法,只好再买一块新的,这花去了我1欧分。我真的很心疼!

4月25日。我和同学去买零食,她买了一个大块奶酪蛋糕,而我因为手头拮据,只好买了一个小的芝士蛋糕。

5月1日。我把我不用的书和捡来的废纸卖完后,赚了2欧分!我发现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看完女儿的账本,女主人又拿起儿子的账本,但当她看到6岁儿子的“糊涂”账本时,眉头却皱了起来。她把儿子马克叫到身边,非常严肃地责备他:“马克,那2欧分到底花在什么地方你都说不清楚,这可不是个好兆头。妈妈可不希望你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你应该学习一下姐姐,她的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每欧分都能说出去向。你现在已经6岁了,应该学会记账,并且必须学会把账单记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小马克低着头好一阵子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女主人情绪稍微平缓后说:“对不起,马克,妈妈刚才太激动了。不过,这事我还是要跟你说一说的。你最崇拜的人是你爸爸,对不对?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爸爸总是说不清楚自己公司里资金的去向,那么,我想,再大的公司也会很快倒闭的。现在你连自己的零花钱都管不好,将来怎么可以像爸爸那样管理几个资产上千万乃至更多资产的公司呢?”

“妈妈,我错了。”一向倔强的小马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马克,妈妈现在来教你怎么记账,好不好?这样,你就可以像姐姐一样把账记得清清楚楚了。”

“好的,妈妈。”

一阵翻抽屉的声音响过之后,她说:“马克,你看,这是妈妈送给你的笔记本。记住了,以后你就用它来记账。现在,我们来把你今天的花钱情况作一个记录。”

……

看到眼前的一切,在女主人家打工的这位母亲若有所思,下班后马上往家里打电话,把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告诉了丈夫,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有个小账本,也能学会如何记账,怎样让每笔钱都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在德国父母看来,记账是理财的起点,也是理财的根本。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是理智理财的前提条件,而了解自己财务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记账。

通过详细地记账,孩子会知道自己的零用钱都花在了哪些地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当账上的余额不多时,他们就会学着控制自己的购买欲,调整自己的消费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懂得以收抵支、欠债要还的道理,也更善于规划今后的财务、审视零用钱的流向。

在引导孩子记账,并检查账本的过程中,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消费习惯,还能替他检视哪里有不足。所以,要想引导孩子学会理财,提高他们的财商,应从教会孩子学着记账开始。

有了账本,就有了可以计算的数字和真实的依据,不然,钱“哗哗”地花出去了,到底花在哪些事情上,是很容易忘记、混淆的。尤其是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很可能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用掉许多钱。比如,花2元买一个发夹,买口香糖用掉7块钱,买羊肉串花了6元,打电话3块钱等等,积少成多,小钱就变成大钱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德国父母的理财教育相比,中国父母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很多父母只会无条件地答应孩子的各项消费要求,塞给孩子花花绿绿的钞票。至于孩子是怎么样花钱的则从来都是不闻不问,更别提让孩子记账了。

那么为了孩子的将来,中国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德国父母的做法吧!

首先,他们在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时,还会郑重地交给孩子一个,让孩子对自己零花钱的去向做一个明确的记录。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逐渐知道了量入为出的道理,从而合理地安排各项支出。当孩子记录地非常清楚时,德国父母还会出乎意料地给孩子一点小奖励,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这种好习惯。他们深知对于孩子来说,与其给予很多的金钱,不如引导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

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生活氛围中,德国孩子无形中便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将每欧分的去向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在下一次父母发零花钱的时候,主动向父母汇报上一笔零用钱的花费情况。当然,如果孩子说不清某些钱花到哪里去了,且没有任何记录的话,父母会扣除一定数额的零花钱,以示对他的惩罚,让他记住这次的教训。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小迷糊”,经常出现“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或是“昨天才发的零用钱,今天就口袋空空的了”等情况,那么你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不妨趁此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记账,让他能够正确地对待、使用金钱,并最终具备基本的理财能力。

要知道,在眼下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能从幼年时期就懂得合理地支配、使用金钱,孩子无疑会占有巨大优势,因为他已具备了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理财能力。

浓情智语

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记账,应掌握最基本的原则:

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简单地记录一些日期、收入、支出、项目、结余即可。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可以将花费的项目细分一下,分别为食、交通、乐等,并加上“想要或需要”的选项。这样精细地分类,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审视消费时,能够一目了然。

其次,无论每笔消费的金额是大还是小,都要做详细的记录。

最后,记账是件繁琐的事,孩子有时难以坚持下去。这时就需要父母拿出足够的耐心去提醒孩子坚持下去,并把记账变成一种习惯。

5.买东西前想清楚,花了就没了

南希是一个可爱的德国小女孩,特别聪明。一次,她抱着一个卡通造型的罐子,来找姑姑玩。姑姑的同事们特别好奇那个罐子,便逗着南希打开罐子让大家看看她的小宝藏。原来这是一个装着各种各样糖果的罐子。

姑姑的同事捏着南希的小脸蛋说:“南希呀,你妈妈怎么敢给你这么多糖果啊,吃这么多糖果会长蛀牙的哦!”南希抱着糖罐子歪着头说:“妈妈说,这是南希一个星期的糖果,不可以一次吃完。”

这时,同事们跟南希的姑姑聊天才知道,原来,南希的妈妈是一位非常具有智慧的德国妈妈。她不跟其他妈妈一样,每天限定孩子的糖果数量,而是像发薪水一样,把南希的糖果定时放到她的小罐子里。刚开始的时候,南希特别开心,一下子吃掉了整天的糖果。后来再想吃糖果时,不管怎么哭闹,妈妈都会告诉她:“你已经吃掉了一天的糖果,不可以再吃了。”

几次下来,南希便有了主意。在吃糖果之前,会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这些糖果是几天吃的,每次能吃多少。看到南希的进步,妈妈把一个星期的糖果都放到南希的罐子里,而南希在吃糖果时也能做到节制。

吃糖果如此,南希在零用钱的花费上也是如此。南希的姑姑继续跟大家解释道,别看南希小,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为她是一个特别有计划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尤其是班级的各项活动花费,她都记得一清二楚、井然有序,她的出色表现让老师们称赞不已。

这一点也是源自南希妈妈的正确引导。以前,南希和其他孩子一样,零花钱都是一天一给,自从升入三年级,南希的妈妈就开始引导南希学会规划自己的零用钱,于是把一个月的零用钱全部都交给南希。刚开始,南希捧着这么多的零花钱,感觉很美好。兴奋之余,便大手大脚地花起钱了。结果还没有到月中,她的零花钱就所剩无几,剩下的日子她只能忍住购买欲,紧巴巴地捱到月底了。

在妈妈的帮助下,南希学会在接到零用钱的同时,做详细的消费计划,并开始学着记账,详细地记录每天的支出。在月末的时候,她还会仔细地查看自己的支出,重点记录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支出,以便引以为戒。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买东西前一定要想清楚,不然花完了就没了。

几个月后,南希便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有计划地消费,不但不是“月光族”了,反而还会有所剩余,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南希的故事一下子让姑姑的同事们陷入反省中……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天性严谨且保守呆板。在对待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上,德国父母也是如此。一般说来,他们跟孩子约定好给多少零花钱就给多少。如果孩子过早花完,就算天天追在大人屁股后面哭着讨要也不管用。因为这是在违反约定,是不允许的行为。

当然,在遇到孩子把零用钱过早地花光这个问题时,德国父母会耐心地跟孩子交谈,分析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一起商量该做个怎样的消费计划,才能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更值得肯定的是,德国父母为了引导孩子能够做到有计划地消费,还会教他们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从而做到合理消费。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小伙伴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渴求。而需求则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举个例子来说,孩子近视,需要配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孩子非得配一副昂贵的镜架,那这就是愿望。

在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在消费之前就会明白哪些东西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浪费,哪些是正当花销。知道买东西前一定要有计划、想清楚,该花的钱要花,不该花的钱则一分都不要花。如此这般,德国父母还向孩子传递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理念:商品是买不完的,我们必须学会理性地取舍,在满足部分愿望的同时,节制自己无止境的欲望。

利用这样的方式,德国父母既培养了孩子健康的金钱观,也锻炼了他们的理财能力,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利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孩子知道节俭,学会理财,才能杜绝大把花钱的恶习。”而这正是值得中国父母值得学习的地方。

如今,如何引导孩子科学地支配金钱,从小学会有计划地消费,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来自据某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最缺乏的正是有计划且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念。

在爱的名义下,中国父母在孩子消费观念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他们打着“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口号,一味地让子女生活在金钱堆里,过着重视物质享受,爱慕虚荣的日子。二是在他们看来,金钱是肮脏的,丑陋的,压根不是什么好东西,孩子手里有钱更不是好事。因而,他们会让孩子从小远离金钱,远离消费,到头来孩子自然无法支配金钱,更谈不上有计划合理地消费了。

事实上,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其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地增强,能否有计划地消费是孩子走向成熟、挑战竞争、学会生存的重要标志。况且不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因而父母必须要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统筹安排,做到有理性消费。

实践证明,越早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就越能帮助孩子尽快地进入到有效理财的领域中。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自律、独立精神以及分清事情轻重缓急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做金钱的主人。对此,德国父母的教育经验如下:

1.引导孩子做好某一阶段的消费计划。

一般来说,对于刚刚领到的零花钱,孩子总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因而,在购买某件东西的时候,孩子是冲动的、非理智的。对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详细地列出某阶段的消费计划,让他们分配好手中的钱,以保证在下一笔零花钱到手之前,能够每天有钱花。

也就是说,无论任何阶段的何种消费行为,都应在孩子的掌控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更加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只有这样,孩子的财务状况才能处于一个可控制、平稳的良好状态中,从而避免花钱混乱的情况。

2.帮助孩子做好采购计划。

首先,在孩子进行购物之前,父母应引导孩子分清“需要”、“想要”和“愿望”的区别,为即将开始的消费计划做一个铺垫。其次,在进入商场中,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一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形。这样自己的零用钱不仅会花光光,甚至还会出现超支的情况。

在购物之前,做一个详细的采购计划,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状况。如此一来,孩子便能很好地抵御商场的诱惑。

在孩子购物之前,父母可以传授一些“选择性花钱”的技巧,比如在买某贵重物品时,货比三家,学会对同类产品做一些价格、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或者告诉孩子一些省钱的小窍门,让他知道该怎样聪明地花钱。

当孩子想要购买某样东西又不在计划当中时,父母应帮助孩子一起计划怎样存钱来购买。这样不仅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消费的同时,还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通过努力和等待才能得到的东西更值得珍惜。

3.监督孩子是否能够如实地执行消费计划。

监督是对了督促孩子如实地执行已经制定好的消费计划,从而让计划更好地发挥效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手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年幼、自制力差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监督能够帮助他们认真地去落实自己的消费计划。

4.针对孩子的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奖惩措施。

在执行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惩:执行得好,可以用他喜欢的方式进行奖励,这样能够更好地调动孩子的执行积极性;遇到执行不佳时,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孩子有所畏惧,从而更合理地执行消费计划。

浓情智语

理财是始于消费的,因为收入减去支出才是“财”;理财又是终于消费的,因为今天的“财”要用于明天的消费。所以说,让孩子从小学会有计划地消费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孩子合理地分配自己的资金,更好地实现每一个消费目标。从而杜绝浪费,降低生活消费品质。

6.不必要的花费,便是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于是很多孩子花起钱来肆无忌惮、奢侈浪费,甚至觉得这没什么要紧,反正父母有的是钱。然而作为父母,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无论再有成就,家庭再富裕,也难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因为这种思想一旦深入孩子的意识当中,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甚至还会害了他们。

澄澄的爸爸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妈妈则是全职太太,在家负责照顾澄澄。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爸爸整日在外奔波。澄澄从小家庭条件就比同龄孩子好过不知多少倍,她用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穿的衣服都是最贵的,上的是全市最好的幼儿园,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不断长大的澄澄却并不快乐,因为她发现,爸爸对她表达爱的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给钱。

4岁时,聪慧漂亮的澄澄被幼儿园推荐参加全市青少年美术比赛,老师要求家长到场给孩子加油,澄澄也满心期待爸爸可以来参加。然而,澄澄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一等奖,却一直到比赛结束也没看到爸爸的影子。

当澄澄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成绩时,爸爸在电话里告诉澄澄:“宝贝女儿,你太棒了!爸爸太忙了,回不去,奖励你1000块钱,你喜欢什么玩具,自己去买吧!”

7岁时,澄澄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她十分希望爸爸能带她去学校,然而忙于工作的爸爸只是给了她2000块钱,然后告诉她:“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就去买来,记得要买最好的,别心疼钱,爸爸可就你这么一个宝贝女儿。”

久而久之,澄澄花起钱来越来越大手大脚,无论买什么眼睛都不眨一下。朋友过生日,几百块钱的礼物在她看来小事一桩;学校动员学生们捐钱建图书馆,她一下子拿出了2000块,妈妈说太多了,她却觉得少了拿不出手。

上了中学之后,澄澄更会花钱了,不是名牌衣服绝对不穿,每件衣服在身上穿不了几天就会扔到一边;手机、平板电脑,样样不能少,而且必须都是名牌。

随着物欲的膨胀,她的成绩却一落千里,为了和更有钱的同学攀比,她根本没有心思学习,一天到晚只想着怎么才能显得比别人更有钱,更有面子,这让爸爸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原本给女儿钱是为了她好,最后怎么变成了这样呢?

其实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澄澄的爸爸除了给她钱,从未给过他正确的教育,更没有教过她如何理财,这让澄澄觉得钱这东西不稀罕,唾手可得,根本不懂得珍惜,更想象不到为了挣钱,爸爸曾付出了多少艰辛。

这样的问题在德国是绝不会出现的,因为德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不仅会从小教育孩子金钱来之不易,还反复强调,仅仅珍惜是不够的,不必要的花费也是浪费,是要受到惩罚的。

一天傍晚,9岁的弗兰妮正准备出去玩儿,被妈妈叫住了。她发现妈妈的神情十分严肃,正纳闷到底怎么回事时,妈妈问她:“昨天去小商店买东西时,为什么又买了一个塑料袋?”弗兰妮还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儿,妈妈继续说道:“前天你去小商店买零食,是不是花5分钱买了一个塑料袋?”

弗兰妮点了点头:“是啊,妈妈,怎么了?”

“为什么不拿前天买的那个盛东西?”

“哎呀妈妈,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就为这么点事儿,您也太小题大做了吧,我和朋友们约好要去小广场,等我回来再说吧!”弗兰妮对此满不在乎。

妈妈有些生气,郑重地告诉弗兰妮:“这可不是件小事情,你这样做太浪费了,我平日是怎么教育你的,不必要的花费就是浪费!先去玩吧,好好反思一下你的行为,回来我跟你说说惩罚方式!”

虽然出了门,但弗兰妮心里一直都十分忐忑,她不知道妈妈会用什么方式来惩罚她。回到家,她发现妈妈在她的零用钱记录本上写下一句话:“为了让你能记得这次的教训,从今天起你的零花钱减半,时间期限是一个月。”

弗兰妮还想找妈妈理论,但看到妈妈阴沉的脸,始终没有把话说出来,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一“惩罚”。但因为对此事并不太能理解,她好几天都没怎么跟妈妈说话。

周末的早上,妈妈把弗兰妮叫到身边,温和地问她:“你是不是还在为零花钱减半的事情郁闷?”弗兰妮点点头。

妈妈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你记得,以后这种没有必要的浪费不可以再出现了,虽然这个购物袋只值5分钱,但今天浪费5分钱,明天浪费5分钱,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宝贝儿,你说对吗?”

听完妈妈的话,弗兰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是对的,能节约的就要节约,我们老师也是这样说的,这事儿是我做错了,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曾有位德国妈妈这样诠释自己的节约观:“我们德国的资源并不算丰厚,这样做无非是想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虽然我们家的家境不错,但始终很注意节约,比如能用的家具和家电绝不会换新的,作为代步工具家里的车子是二手的,孩子玩过的玩具我们也会去二手市场卖掉,以求在社会上循环利用,不造成浪费。”

在德国,无论什么样的家庭,父母都会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让他们明白浪费是十分严重的错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懂得节约才能学会理财,家境再好的孩子,如果不懂得这一点,金钱也会如流水般逝去。

反观中国的父母,很多时候为了撑场面,为了所谓的面子,不仅不去教孩子节约,反而带头浪费,购买昂贵耗油的新车,家具家电一定要紧跟潮流,房子几年就装修一次,对孩子更是毫不吝啬,想要什么给买什么,衣服动辄名牌,玩具玩几天就换新的。

客观地说,德国的物质条件远比中国丰富,且不少家庭都相当富裕,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节约,而中国人就做不到呢?这个问题十分值得父母们反思。

为了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更为了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建立正确的理财观,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从点滴开始,时刻注意节约,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获得理财智慧,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浓情智语

德国人十分重视节约,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不必要的花费不要出现,因为这也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德国父母,更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时刻做孩子的榜样,在节约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不让他们养成浪费的坏习惯,不做浪费金钱和资源的事情。

在中国,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家庭,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要明白一点,金钱是有限的,浪费一点就少一点,想让孩子将来不受穷,必须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懂节约、不浪费,只有这样他才能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和理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