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 »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全文在线阅读

《法国父母这样教孩子乐观》第六章 有效沟通:架起与孩子间的桥梁,和谐对话快乐亲子

关灯直达底部

1.孩子打碎花瓶,父母从不着急“问罪”

在某杂志论坛上看过这样一个例子:

情景一:

有一个小男孩很贪玩,什么东西他都摆弄,有一次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吓得手足无措。小男孩以为这次得受到严厉地批评,没想到他的母亲走过来,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今天我高兴,打碎一个花瓶算什么!”

后来,这个男孩养成了爱摔东西的毛病,因为他认为摔东西不是犯错的表现,直到后来,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有一次竟把商场里的一个商品给摔了。

情景二:

有一对双胞胎男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不小心将客厅里的花瓶打碎了,孩子的妈妈看到后非常生气,走过来,不问缘由,直接打了两个孩子的屁股。

后来,这对双胞胎男孩长大了,干什么事情都缩头缩脑的,不敢闯荡,没有担当。

情景三:

有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吓得不敢出声,缩着头走到一旁,他的母亲看到这种情况,说道:“孩子,没事,花瓶打碎了没关系,下次小心就是,但是你仔细看看被摔碎的花瓶,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小男孩看到妈妈并没有责怪自己,便也不再害怕了,于是走到碎掉的花瓶跟前,俯下身,将碎片一片一片捡起来,发现瓶子里面竟然也写着字。自此,小男孩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是如此,思前想后,为什么会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后来,这个小男孩成了远近闻名的瓷器专家。

通过打碎花瓶这一件事情,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反应,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成年后的性格、习惯,甚至是事业是否成功。所以说,孩子的“打碎花瓶”后的处理方式,家长应该要慎重更慎重。

塞德斯曾说过:“人如同陶器一样,小的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幼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就像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什么样的养分就形成什么样的雏形。的确是这样,孩子幼年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法国父母是这样做的,孩子犯错误,他们不会先着急“问罪”,而是先问清楚情况,根据不同原因、不同性格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法国父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从来不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发生类似事情他们会先搞清楚状况,听孩子讲完,然后再做决定。

乔治生活在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里,他聪明开朗,喜欢踢足球和赛车,还很喜欢帮助别人,是个兴趣广又善良的孩子。对于这些,乔治的父母都给予孩子很多支持和鼓励。

一个周末,乔治写完作业,就在院子里玩起了足球,一会儿用头顶,一会儿用脚踢,足球被乔治操纵得很“神气”。可没想到,有一脚球没控制好,球“嗖”地飞了出去,只听见“咚”的一声,乔治看到足球砸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乔治顿时心“砰砰”地跳了起来,他很怕妈妈会批评他,为掩盖自己闯下的大祸,乔治四处看了看,发现没有人看到他在这儿踢球,于是抱起球慌张地跑回了屋子。

邻居家的人回来后,看到自家玻璃碎了,便到乔治家里来问,因为他们知道,乔治经常会在附近踢足球,乔治的妈妈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妈妈想:不是乔治能是谁?她知道打碎玻璃事件十有八九跟乔治有关,但她没有急于责骂乔治,而是在送走邻居后才把乔治叫出来,想问个清楚。

乔治妈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切了一盘水果端到乔治面前,问乔治是否来点?乔治摇了摇头,示意不吃,这时,妈妈才开始问乔治:“你知道邻居家玻璃碎了是怎么回事吗?”乔治似乎早就想好了怎样应对,他想了一下,然后说:“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我。”但说完这句话时,头很自然地低了下去。

从乔治的表现来看,妈妈可以完全肯定邻居家的玻璃就是乔治打碎的。于是,妈妈笑呵呵地用一只手指指着乔治的鼻子说:“宝贝,你难道不知道说谎话鼻子会变长吗?你看,你的鼻子都长了!”说完大笑起来。

乔治赶忙捂住自己的鼻子,没敢多停留,赶紧跑到镜子前去看是否真的长了,当他意识到妈妈在和他开玩笑时,小脸一下子红了起来。

最后,乔治鼓起勇气,对妈妈说道:“妈妈,对不起,邻居家的玻璃是我打碎的,但我不是故意的。”乔治妈妈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勇于承认错就是好孩子,你不是故意的,妈妈当然知道,所以不怪你,下次注意就好了。不过,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邻居阿姨道歉去,然后买一块新的玻璃给人家装上……”

法国父母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体谅孩子的过失,同时做到遏制自己的情绪,凡事以平常心来对待,包容孩子的过失,同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更容易形成包容别人的可贵品质。尤其是孩子的偶然性过失,法国家长更不会斥责。

所谓偶然性过失就是指孩子无意间所犯的错误。中国有句古话:“不知者无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待这样的孩子,法国父母通常是体谅,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孩子解决问题,避免下次再犯。如果孩子是故意而为之,他们也会宽容孩子,但绝对会先给孩子讲清危害,并督促孩子改掉此类毛病和习惯。

相反,我们很多中国的家长性格急躁,从来不给或者很少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孩子打骂一顿,目的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并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长记性。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需要犯错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犯错误的同时,他们才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在错误中成长的孩子,更具有日后披荆斩棘的精神。

但是在没有长大之前,孩子就像是一朵娇嫩的花骨朵,需要呵护、浇灌,需要父母合理指导,而不是父母发泄情绪的出气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少犯错误,才能更好地成长。

所以,中国父母要向法国父母学习,用真诚的心去包容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指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地成长!

父母要具备以下几点才能做到正确看待孩子犯下的错。

第一,父母要学会适时沉默。如果总是批评孩子,这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不了,与其批评孩子,不如找个时间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谈,这比直接的批评更有效。

第二,父母要学会宽容。每个人都会犯错,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犯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在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错。

第三,父母还可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孩子适合说教,但有的孩子就适合鼓励,还有的孩子适合激将法。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

第四,适当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事实证明,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惩罚后才能“长记性”,所以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压力,督促孩子更好地去改正错误。

第五,引导孩子弥补自己的过错。做错了事情后孩子要想的是怎样尽力弥补,将错误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父母要让孩子拥有这方面意识,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人。

快乐妙语

沟通是一座桥梁,能架起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误会,沟通是人类进步的开始,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法国父母非常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所以,他们可以和孩子更加融洽地相处。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父母去学习,在中国,父母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孩子犯了错,即使很想和父母承认错误,但一想到父母的威严,就会打消孩子的“沟通”欲望,这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

2.父母做错了,向孩子真诚道歉

古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很多摩擦或者是无意的冒犯,例如:挤公交车不小心踩了别人一脚,吃饭时碰倒了别人的筷子,工作中和同事意见产生分歧,错怪了别人等。

上述这些,大多数人在得知自己是错的那方后,都会和对方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而正是因为这声“对不起”,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和谐融洽地在一起。表达歉意是一种高尚的修养,家长对待孩子也应当如此。

有心理学家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法国父母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若是做了对不起孩子的事情,一定会郑重其事地给孩子道歉,直到赢得孩子的原谅为止。

但是在中国,很多父母却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愿意跟孩子道歉,觉得给孩子道歉,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所以即使“得罪”了孩子,他们也绝不嘴软。

但法国父母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孩子和家长一样是平等的,家长犯错误要是不跟孩子道歉,这是明显地对孩子不尊重,这样一定会深深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损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法国父母认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家长,一定是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的人。

保尔是法国阿尔比市有名的神经科医生,救过无数个患有神经性疾病的人,他在当地威望很高,谁也没有想到,原来他在小时候,也是个异常调皮的孩子,甚至是外人眼里的“坏孩子”。

保尔小时候爱玩弹弓,经常自己研究制作,而且他做的弹弓威力很大,有一次,他不小心射击,将邻居家的小伙伴打伤了,由于伤势重,邻居小伙伴住了几十天医院,而保尔也因此闯了大祸,邻居将他告到法庭,他的父母被罚了款。

保尔的妈妈得知后非常气愤,所以当她的儿子带回家后,这位大学教师的妈妈忍不住把保尔好好教训了一顿,为了惩罚他,不准他读书了,而是让他去农庄里反省。就这样,保尔在农庄住了半年时间。

后来,他的妈妈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他的处罚过于严重,也对自己进行了多次反思,认为孩子虽然犯了很大的错,但是没有必要受这么大的惩罚……

思前想后,这位母亲决定把孩子接回家来,让孩子继续上学读书,并郑重地给孩子道了歉,她说:“妈妈的做法太欠考虑了,实在对不起,我不应该因为你犯错就私自终止你的学业,请你原谅妈妈的鲁莽,妈妈保证下次不会这样对你了。”

一直以来,保尔都知道自己的错实在太大,所以并没有怪妈妈,而妈妈如今这样真诚地和他道歉,他有些受宠若惊,并且更深一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后,他潜心学习,考上了理想的医科大学,最终成为了一名很有作为的神经科医师。

上述事例说明,父母认为向孩子道歉这件事情,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但这位法国妈妈告诉我们,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家长做错事,要和孩子一样,勇敢地表达出歉意,这样,孩子才会服从父母的管教。

在我国,有很多名人也是这样做的。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民主战士。有一次,他因某些事情太过烦心,所以动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一巴掌甩过去,女儿脸上落下了很深的印记。

这一幕恰好被刚从外面走进来的儿子看到了,儿子认为父亲做得不对,于是便挺身而出,斥责父亲不该打小妹,并表示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该打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儿子认为这样批评父亲还不够,他又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在家里家外讲民主,你怎么能动手打人呢?我要告诉你,我对你的做法很不赞同。”

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然后,他坐下沉思起来,他越想越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也认识到了打女儿确实不对,于是,便走到儿子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你妹妹,请你们原谅我!”

接着,闻一多又说道:“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道歉,肯定会使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日后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且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难免会犯错,有时候会冤枉错怪了孩子,这时家长应真诚地向孩子道歉。通常这种时候,孩子也一定会愿意原谅家长的。如果家长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家长对孩子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不理,甚至会反驳父母。

在对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相反,如果家长不想或者认为没必要向孩子道歉时,这在心理承受能力上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后果,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很多父母都认为跟孩子道歉就没有威信了,其实不然,父母做错了,向孩子真诚道歉不仅不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父母勇于认错的正面的、良好的形象。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一种豁达的表现。错怪孩子了,对孩子说:“对不起,请原谅我”而不是一味地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父母教育孩子,传授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如果被孩子发现家长并不是这样做的,你觉得以后家长的那些话对孩子还有说服力吗?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地位不平等的观念。而父母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父母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呢?

第一,注意态度。父母给孩子道歉不能过于严肃,当然也不适合调侃,因为前者容易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后者过于轻描淡写,则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并不当回事。只有用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才合适。

例如,妈妈不小心碰到了女儿的书,可以这样说:“女儿,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没事吧?”这样,孩子就会理解并且能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真诚,而家长也在无形之中教育了孩子。

第二,父母要学会放下自己的面子。每个人都会犯错,既然犯错是家常便饭,那么犯错后道歉也是理所应当的,家长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是没面子的可耻之事。

第三,家长不要觉得是小事就不给孩子道歉。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大人这种纷繁复杂的观念,他们看事情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孩子眼里,事无大小,家长做错了,就应该道歉。

第四,向孩子道歉一定要及时,态度要诚恳。父母道歉态度不诚恳,直接影响到孩子向他人道歉的态度。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道歉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为错误找理由。

言传身教很重要,孩子的天性模仿力很强,所以父母的作风在无形之中就为孩子打开了一道门,如果家长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绝对大于说教。

快乐妙语

妮可·基德曼曾说过:“跟孩子说声‘对不起’不是那么难。”尊重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没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但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自己应该以身作则。

有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力。父母做错了,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虽然需要勇气,但对孩子来说非常有必要。人人平等,向孩子道歉并不会损害家长的尊严。

父母给孩子道歉,既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还具有激励作用。

3.从不一味地反驳孩子的错误观点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麻烦,这给很多中国家长带来了困扰,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想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观点,尽力培养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法国家长认为孩子自己犯错,接受点儿教训,自然就会改正了。况且,孩子犯错的过程,本身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如果不犯错,孩子永远都不可能有进步,所以他们从不一味地反驳孩子的错误观点。

事实也证明,人只有在不断地犯错和改正中才能长大,犯错不仅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还会促成孩子身上不可多得的财富和品质。

与之见解不同的中国家长则认为,只有对孩子实施惩罚措施或者严加管教,孩子才能吸取教训,有所进步。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父母采取这种措施,也许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成效,但不能长久。

小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今年7岁了,读小学一年级,平日里算得上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是那次的“果汁”事件却让小云的妈妈非常生气。

一天早晨,小云在喝果汁,由于起床晚了,所以妈妈一直在旁边催促她快点儿。也许是太着急了,小云不小心将果汁洒在了餐桌上,看着浸在餐桌布的水渍,小云觉得很好玩,于是故意将杯子里剩下的果汁都倒在了桌子上。

小云的妈妈看到后很生气,立即斥责道:“你要干什么?你怎么这么调皮?以后再这样我就要打你了。”说完赶忙收拾桌子。可是,让妈妈不理解的是,没过多久,小云又故伎重演,这次妈妈气坏了,直接打了小云的屁股,小云很生气,躲进卧室大哭起来。

妈妈也不想理小云,任由她自己哭泣。可没想到,小云没哭一会儿就又跑了出来,指责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做‘实验’,我在做用布吸水的实验,坏妈妈!如果是爸爸,他会让我做实验的。”

后来,妈妈才知道,爸爸是给小云做过这样的实验,只怪自己没多听小云解释,导致小云受了委屈。

孩子小,成长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犯错误,然后不断地改正。不然,孩子又怎么能够成长呢?法国家长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愿意听孩子解释,在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并不会凭借着自己的想法,急于将孩子的错误推翻。

乔治喜欢玩悠悠球,每次妈妈给的零用钱他都用来买悠悠球,但过不了几天悠悠球就没有了,乔治要求再买。

乔治妈妈很奇怪,以往买了那么多的悠悠球,都莫名其妙消失了,乔治妈妈觉得很奇怪。妈妈先将乔治叫过来,问他:“你买的那些悠悠球呢?”乔治看着妈妈的眼睛,心虚起来,支支吾吾半天都没说出是怎么回事。看到儿子闪烁不定的眼睛,乔治妈妈继续说:“没关系,把你的原因说出来,妈妈不怪你。”

这时乔治才鼓起勇气,说道:“为了能和同学一起玩,我送给他们了。”妈妈又问:“就是为了维系友情吗?”乔治听后,点点头。

“原来是这样,你做得很对,想赢得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或许用其他的方式会更好一点儿呢?班级里那么多同学,你都要一个一个送吗?”妈妈语重心长地说道。

后来,妈妈教乔治摒弃用“贿赂”的方式来维系友情,而是以一颗坦诚的心,并且去结交和自己玩得来的朋友。很快,乔治就懂得了友情的真正含义。

上述这个案例讲述了孩子想拥有同学的友谊,但又不知怎么办才好,于是便选择用物质去维系。显然孩子的想法、行为是错误的,这时候,妈妈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孩子,反而帮助孩子想办法,最终让孩子获得了真正的友谊。

特别是有些孩子调皮、性格暴烈固执的时候,家长就更不应该采用不恰当的管教方式。有的孩子做错了事,可能他们已经很自责了,家长再不断“旁敲侧击”,埋怨孩子,只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心理。

小浩过生日的时候,爷爷送了他一块手表,价格对于小孩子其实很不适宜,因为它太昂贵!果然有一天,小浩回到家,发现胳膊上的手表不见了。

小浩很难过,将此事告诉了爸爸,爸爸很生气,再加上他本来脾气就不好,于是将小浩大声斥责了一顿,说:“你就是这么笨,连手表都能丢,以后也别指望谁再送你东西了,你也不要再要了。”

听了爸爸的话,小浩伤心极了,本来就很自责的他越来越想不开,最后,他竟然怪罪在爷爷身上,说爷爷明知道自己这么小还送这么贵的东西,导致他挨骂……

案例中的小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应,主要责任在于爸爸的蛮横,不理解小孩子的脆弱心灵,只知道否定斥责孩子,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孩子人格的侮辱。所以,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

对待这类事情,法国家长就不会这样做,孩子犯了错,他们会先问清楚原因,在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改正错误观点,并用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中国家长这样训斥孩子:“你说错了!”、“不是这样的!”、“小孩子懂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否定孩子的话,不给孩子留一点余地的做法。

法国父母会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这些观点,会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稚嫩身份,会用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欣赏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父母要知道孩子还小,他们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理解,虽然有时候这样的理解和观点是错误的,但这也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探索,包含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里面。

亲爱的家长,要学会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一味地反驳孩子的错误观点,即使是孩子犯错了,也要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宽容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父母不急于反驳孩子的错误观点,要做到哪几点?

第一,保持心平气和。父母不要急于向孩子发脾气,因为这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孩子小,心理成长还不健全,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对此,家长不要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而是要认真指导,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观点。

第三,尤其是那些意志力不坚定,个性调皮的孩子,他们会重复同样的错误,所以常常折腾很久。对此,家长不可失去耐心,更不可对孩子失去信心。

快乐妙语

凡事都要看到好坏两面,孩童时期犯了错,如果及时改正,那么在以后的人生中就会避免犯这些错误。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犯错了,就否定孩子的其他方面。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信任,正确引导孩子。事实证明,正确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4.长大想当总统,爸妈先给孩子“投一票”

你的孩子有什么理想?当老师、警察、科学家,还是当总统、总理、主席?抑或是当西餐服务员、油漆工、公司白领?在孩子有限的认识里,他们对理想的概念也会很另类,所以,他们的理想很有可能不是父母期待的那样。

遇到这种情况,法国的父母只有一个表现——支持。

对于理想非常远大的孩子,即使只有万分之一能够达成的可能性,父母也会非常支持,而不是打击孩子,甚至嘲笑、讥讽孩子。如果孩子的理想很渺小,父母也不会指责孩子没志气,同样是非常支持,并会想办法让孩子拥有为此努力的积极性。

在中国,情况正好有些相反,即使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也会“情不自禁”去为孩子设计理想,并从小开始,一步步为理想而铺路,让孩子为理想而一步步前进。为了能够实现理想,父母不得不为孩子挑选学校,挑选专业,甚至是挑选朋友。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安排有不满情绪,或是不服从,而是想要走“自己的路”,后果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全盘否定。

莫嘉娜出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中,她是个长相平平,学习平平,也没有什么突出性格特点的平凡女孩,莫嘉娜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虽然她在外人眼里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在莫嘉娜家人眼里,她却是掌上明珠。

莫嘉娜从小学习就不刻苦,但因为头脑灵活,她通常花费少许精力就能够得到一个一般的成绩,并且从来都是“一般”,没有下降过。家人对莫嘉娜的成绩,也从来都不勉强。

但是,在莫嘉娜刚上高中后,她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想要考取索邦大学!”妈妈听到后感到非常震惊,要知道法国索邦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每一个文科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而女儿一直以来的学习状态与成绩,想要考那所学校真有些无稽之谈的意味。

虽然妈妈是这样想的,但她并没有这样说,反而,她鼓励女儿说:“你有这个理想真让我高兴,虽然你的成绩一般,但是我知道,我的女儿天生就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只要努力,考上索邦大学并不是一个梦,我希望你能够成功,并且,如果我能够起到帮你实现愿望的辅助作用的话,我也会很开心的!”

莫嘉娜又说:“是的妈妈,我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我已经想过了,我目前所在的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很理想,只要努力,成绩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考上索邦大学应该不是问题!”

原本莫嘉娜就很自信,再加上妈妈的鼓励,使得她更加相信自己能够考上,此后,莫嘉娜努力学习,她的聪明才智就是她提高成绩最好的武器。当家里的其他人都知道了莫嘉娜的远大理想以后,也都表示非常支持,他们都坚信莫嘉娜经过努力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果然,自从莫嘉娜决心考索邦大学之后,她就开始努力起来,她提高得很快,每隔一段时间,她的提高都非常明显。最终考取了理想的索邦大学。

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很大,只是能够发挥出来多少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身边人对自己的赏识就是一种能够吸引她努力的强大魅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萌生很多想要积极努力的想法,但是大多被父母们的不理解而断送。

莫嘉娜的父母在听说孩子有考重点大学的愿望后,虽然清楚地知道这实在有些难以实现,但依旧对孩子大力支持,同时,愿意为孩子实现愿望而做出任何帮助。莫嘉娜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坚定了她自己的决心,并且很想证明给家人看自己是可以的!

其实,不管孩子的理想是多高,还是多低,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要知道,每一种人生都值得骄傲。

曾经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位的那段时间里可谓是个风云人物,大大小小的聚光灯总是围着他转,不仅如此,杜鲁门的家人也跟着备受关注。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同国家的友人去拜访杜鲁门的母亲。

有一天,访客对杜鲁门的母亲真诚地赞叹道:“您有一位值得骄傲的儿子,我们很羡慕您!”杜鲁门母亲听后笑道:“是的,有这样的儿子我真的很骄傲,但是,我的另一个儿子同样让我感到很骄傲,他此时应该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母亲没有开玩笑,她说的另一个儿子是个农夫,每天都要在田地里种植农作物。虽然杜鲁门令他的母亲感到很骄傲,但是另一个农夫儿子同样让她骄傲。因为不管是谁,都在用双手去实现自身价值,都值得尊敬。

杜鲁门的弟弟对总统哥哥也是十分尊敬和崇拜,但他认为自己也生活得很有价值,因为,他用双手赚取生活的费用,并且,同样能够将父母养活得很好。

杜鲁门的弟弟之所有这么有自信,即使哥哥和自己仿佛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他依旧很自豪,并不觉得比哥哥渺小,这种心理,就是源自于母亲的支持、赏识。对于孩子来说,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比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更加重要。

虽然杜鲁门是个美国人,但他的母亲赏识孩子、不打击孩子理想的教育方式与法国人如出一辙。对于法国人来说,支持、鼓励,并且陪伴孩子度过漫长的学习过程是最重要的,结果反倒是可以忽略不计。

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非常难得,即使那个理想看起来是那么的高不可攀,但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践,就将理想的生命遏制住,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就算孩子的理想非常不切实际,家长也不要将其毁灭,因为,看似是毁了孩子的一个理想,实则毁的是孩子的一生。

玲玲在12岁时随父母定居法国,离开生活了12年的祖国,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开始新的生活让玲玲感到很不适应。

到法国以后,不仅家是新的,课程也是新的,还没有了朋友,虽然在中国时玲玲学习了很长时间的法语,但她依旧不敢和真正的法国人交谈。为了能够让玲玲很快融入到法国的生活中,妈妈给玲玲找了一个小伙伴——邻居朱莉。

朱莉和玲玲同龄,第一次见面朱莉就表现得非常主动,她拉着玲玲的手给玲玲介绍这个地区的各种事情,还邀请玲玲到自己家做客。虽然对朱莉的话,玲玲有很多都听不懂,但是朱莉每次都耐心地给玲玲反复解释,于是,两个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一天,朱莉在玲玲家给玲玲辅导功课,两个人学习完毕后,就开始聊起来,朱莉问玲玲长大后要当什么,玲玲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前想当时装设计师,但是妈妈说,那个好难,还要学画画,学色彩搭配,最好还要学习几种外语,我一听就没有信心了,就不想当了。我现在也不知道以后要当什么。”

朱莉听后很遗憾地说:“这样啊,其实我也没有想好要当什么,但是听你说时装设计师感觉挺不错的!”她们二人简单聊天后,朱莉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学,朱莉看到玲玲后,迫不及待地跑到玲玲身边说:“玲玲,听了你说服装设计师以后,我也很想当,于是,我昨天和我妈妈说这个事来着,我妈妈非常高兴,她还说,在法国时装这一行非常有前景,实现愿望虽然没有当服务员那么简单,但也不会像当总统那么难,很值得为此努力!所以,我们一起努力吧!”

玲玲听朱莉说完,也非常兴奋,她又重拾了以前对时装的热爱之心,她想和朱莉一起努力,为理想奋斗!

当孩子向家长表明自己有什么样的理想后,家长不要因为理想过于远大而打击孩子,给孩子前进的道路上增设诸多荆棘,让孩子还没有实践就不敢向前了。这不仅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心,还会将孩子打击得不再敢有“高目标”的想法,从而没有底线地对自己降低标准。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够有大出息呢?

孩子需要尊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尊重孩子的理想,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并不代表父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不管是否合理。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如果孩子的理想有些“偏”,父母要及时引导,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批评和命令。因为在孩子眼里,他虽然抱有很大的理想,但是对理想不是很了解,这需要父母来帮助了解,对理想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正式确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做出努力。

家长怎样支持孩子的想法?

第一,在精神上支持。孩子有什么想法,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表示欣赏,耐心倾听,让孩子明白父母是支持他、相信他的!

第二,有能力的家长,在物质上给予支持。孩子的想法如果要实施,家长一定要“给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支持孩子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失偏颇,家长可以在先肯定赞扬的情况下,慢慢引导孩子走向正轨,脱离错误的轨道,走回正道!

快乐妙语

法国的父母,对待有理想的孩子时,会表现出很大的耐心,他们首先会肯定孩子是个有理想、有抱负并值得夸奖的人;其次,会帮助孩子对理想做出具体分析,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理想,从而得出这个理想是否能够继续。最后,父母会根据孩子情况,给予孩子全方位地支持,帮助孩子向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5.蹲下来跟孩子聊天

法国家长尊重并理解孩子,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而有尊严的人来看待,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蹲下来,平等地和孩子聊天。

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在法国的家庭中,孩子和家长一样有人格尊严,可以提出他们的任何想法和意见,而家长也会说出他们的理解和建议,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只商讨,不争吵。

一个从法国回来的人给一位中国妈妈讲述了她在巴黎时的所见所闻:

于丽作为中法交流生到法国巴黎读大学,在一次聊天中,她给一个中国妈妈讲述了法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这让我很受启发。

于丽说:“有一次,我跟朋友在饭馆吃饭,看到坐在我们对面的一个法国小女孩站在餐桌前闷闷不乐,我觉得很好玩,仔细听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哥哥坐到她心爱的位置上,所以她很不高兴,在闹脾气。”

中国妈妈听后,赶紧补充道:“小孩子都这样,她哥哥肯定起身将位置让给她了!”

于丽说:“没有,起初我也以为是你说的这样。就在这时候,我看到女孩的妈妈蹲到她面前,轻声说,这两个位置是一样的,但既然哥哥已经坐下了,那就不是你的了,你没有权利让哥哥起来。如果下次有机会,一定让你先选,好吗?”

“她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还有,那小女孩同意了吗?”中国妈妈问道。

于丽笑了笑,接着说:“女孩眨了眨眼睛,看了看妈妈和哥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这就是法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并且尊重每一个孩子,不会因为谁大谁小就要屈尊让谁。

法国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这样,法国人认为:与孩子交流,当然要蹲下来,与他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孩子年龄太小,身高也很矮,如果父母不蹲下来,怎么与他们平等地聊天呢?

是的,蹲下来与孩子聊天,这是人与人平等关系的象征。孩子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人,应该受到同样地尊重与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权利。

可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大声呵斥:“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笨”、“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等,这就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认为只有这样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用命令式的语调或者是粗暴的语言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威严,让孩子更听话。

“砍去民主,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这是魏书生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用来描述中国家长再合适不过了。中国家长向来是说一不二,无论有无道理,都是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或者是以“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当说辞,而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以此来强调家长的威严和权力。

其实,孩子的“视角”是一个相对很“低”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东西和成人并不相同,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站在和他同样的高度,“蹲下双腿,也蹲下心灵”来和孩子说话。

中秋节的前一天,一对夫妇带着3岁的女儿坐火车回家。在火车上,一向乖巧的女儿总是哭个不停,无论夫妇两人怎么哄,给巧克力,给糖果或者是玩具等,孩子都不听劝,仍旧伤心地哭着。

孩子父亲因为烦躁索性扬手打了孩子一巴掌,母亲见状心疼了,就蹲下来抱女儿,当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眼前的一切并不是火车上人的脸和车窗外的风景,而是大人们的腿和晃动的双脚!

这一刻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哭闹,而且怎样哄都哄不好的原因。的确,若是大人的视线范围和孩子不同,想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猜测绝对没有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问题来得真切。

孩子的身高只有大人的一半,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自然和大人不一样,所以有时候大人想要了解孩子,就得“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蹲下来和孩子聊天,可以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年龄受限制的范围,去理解、包容那些所谓的父母不能接受但又符合孩子作风的事情,同时,在旁边及时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和孩子玩到一起。

有位中国爸爸就做得很成功:

小新和爸爸关系特别“铁”,在外人看来,他们不像是父子,更像是“哥们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小新爸爸喜欢蹲下来和小新聊天。

小新爸爸曾留学法国,所以在接受了一些“法式”教育后,他对怎样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看法。自打小新出生后,小新爸爸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但是他选择的方式是让小新天性发展。

据小新爸爸说,他每次和小新交流时,总是“蹲下来”,做出一个倾听者的姿态和小新对话,有时候父子俩打打闹闹,丝毫没有做父亲的架子和威严。

对此,小新爸爸感慨地说:“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虽然它只是一种形式,但是这样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更能够淡化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界线,没有陌生和疏离感,能够与孩子零距离接触。也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水管能够在管道里自由流动,完全是因为水管两头的高度一样,如果一头高一头低,那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

同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只有蹲下来和孩子聊天,彼此之间才能有平等的交流。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天使,都是上帝创造的奇迹,为了延续这个奇迹,家长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样平等对待孩子?

第一,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政策。很多家长常常要求孩子做“高水准”的事情,通常是自己做不到的,却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

第二,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很多家长热衷于对孩子进行体罚,以此来惩戒孩子没考好试,没做完作业,没听家长的话,等等。孩子是独立的人,说教可以,但体罚就不对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长总喜欢替孩子做决定,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常常自以为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第四,把孩子当成“大人”,孩子有权参与家庭各项事务,提出不同意见。家长要给孩子发言的权利,行动的自由。

快乐妙语

著名教育家爱莫森这样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孩子。”宋庆龄也说过:“让我们做父母的真正蹲下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把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孩子,才会使他们早日成为参天大树,远远高于我们给予他们养分的第一任老师。”

想了解孩子就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如果父母总是居高临下,或者用威严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内心对父母排斥。事实证明,家长只有“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不仅身体要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分享孩子的欢乐悲喜,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6.孩子不高兴,静静听他讲完

苏格拉底曾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这句话告诉我们:听要比说更重要。

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需要合作共事,而会倾听的人,不仅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水平,还关系到怎样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然,学会倾听孩子也是做父母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有诉说情感的需要,尤其是孩子,他们还小,各方面发展都不健全,容易受挫折和伤害,如果家长不及时跟孩子沟通或疏导孩子,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某些方面的极端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孩子不高兴,先静静听他讲完。

法国某小学的三年级班主任在班级里开设了一堂“特殊”教育课,而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

有人说是医生,也有人说是画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老师注意在后墙角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时,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男孩坚定地说道:“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老师觉得很新鲜,接着问道:“你既然想当飞机驾驶员,如果有一天你驾驶的飞机飞到上空,但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

男孩想了想回答说:“我会用话筒通知所有的乘客和空乘人员先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打开降落伞,先跳下去。”

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还有不少同学说他是“胆小鬼”、“逃兵”,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笑,因为他注意到了男孩眼眶里的泪水在打转,他想听听这个男孩到底要表达什么,于是问道:“你跳下去做什么?”

男孩忍住眼里的泪水,回答道:“我要下去拿燃料,我还会回来,我要救他们!”

男孩说完这句话,原本闹哄哄的班级顿时鸦雀无声,而这位老师已经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为了孩子的真挚,为了这颗悲天悯人的心!

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一个非常懂得倾听的人,他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孩子先把话说完,一句“你跳下去做什么”让孩子有了表达自己感情的机会。是的,作为一个倾听者,我们就该有这样的耐心和平和,让孩子静静把话说完。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中国家长通常不会让孩子把话说完,也许他们只听到“我打开降落伞,先跳下去”就开始训斥孩子,根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法国家长就不这样,他们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尊重并平等对待孩子,创造与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

法国家长还喜欢聆听,他们认为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亲子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并能与孩子建立友谊,获取孩子的信任。

心情沮丧时,我们都渴望有人能够坐下来听自己说话,孩子也一样,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忽略了倾听孩子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倾听不光只是听孩子讲话的内容,还要注意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观察孩子的情绪,并表示谅解和同情,对孩子的想法要肯定,对不同的感受或意见不要作出轻率的结论。

许多家长感到苦恼的是为什么孩子不信任自己?平时在家什么话都不爱说。其实这不怨孩子,父母也有很大的责任。如果家长能够敞开心扉,坐下来真正与孩子谈心交心,还会发生这种情况吗?

当然不会。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逐渐信任家长,亲子关系自然也就更加和谐了。

看过一位老师在某论坛上发表过这样一个例子:

小溪刚升入重点高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的爸爸是文化局局长,妈妈是一名外企经理,家庭条件非常优越。

小溪也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爱帮助同学,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唱歌、跳舞都很不错。但是这段时间以来,班主任发现她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不表现自己了,连同学之间的交往都很少了,成绩更是下滑得厉害。

班主任觉得很不正常,于是找了一个时间,去小溪家做了一次家访。做过这次家访后她才知道,原来小溪是长期被父母忽视造成的。

小溪的爸爸是个局长,常常忙得不可开交。而她的妈妈,更是如此,在外企工作,长期飞往国外,根本没时间照顾小溪。

这次小溪的班主任特意坐下来,让小溪和父母对话,发现这个孩子对父母之间的谈话很反感,没聊几句,她就借故离开了。

这时,小溪的父母才发现女儿的变化,因为以前的小溪总是缠在爸爸妈妈身边,从来没有这么冷淡过。

小溪的父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班主任走后他们开始商量着怎样试着与女儿进行交流。

晚饭后,小溪妈妈来到她的房间,轻轻敲了敲门,随着一句“请进”,小溪妈妈走到这个很久都没有来过的房间,发现小溪正在床上看书,于是坐在床边开始和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看到小溪仍旧无精打采不想继续话题后,小溪的妈妈开始运用策略,话锋一转,说道:“今天你的班主任夸你了!”

小溪妈妈知道肯定是因为自己和爱人工作忙,忽视了小溪,所以导致孩子不愿意和他们沟通,心里有怨言,所以故意将话题引到这上面来。

小溪警觉地看了看妈妈,说道:“夸我什么了?”

“她说你很聪明,学习努力,喜欢交朋友,在班级人缘很好!”小溪妈妈说道。

看到小溪放松了心情,小溪妈妈说道:“孩子,爸爸妈妈的工作忙,所以这段时间忽视了你,是爸爸妈妈不对,请你原谅我们。”

小溪听到妈妈这样说,再也忍不住了,于是咬着嘴唇说道:“你们都不理我!”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两个月前的一次期中考试,小溪考了班级第一名,老师特别夸奖了她,说她很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回到家,小溪将此事告知父母,但是爸爸妈妈都忙着自己的事情,根本没听清小溪说什么,只是“嗯、啊”的就过去了。

还有一次,小溪和同学吵架了,心情非常不好,想回到家跟妈妈找点儿安慰,还没开口,妈妈就说自己玩去吧,我现在很累,没时间听你说话。小溪听了妈妈的话,知道自己即便说出来,妈妈也不会搭理自己,所以心中的郁结越来越深,性格也越来越孤僻。

听到女儿这样说,小溪妈妈才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知道自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更没有学会倾听孩子的情感,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化。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当孩子有话要说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插嘴,静静听孩子把话说完。

很多家长都不明白,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也不论孩子要说的事情是好还是坏,家长都要尽可能找时间去倾听,从而了解孩子,而不是因为自己工作忙就拒绝孩子的开口。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的耐心倾听,因为这样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给他们挑战自我的信心。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宽容孩子,分享他的快乐和悲伤,为孩子的进步竖起大拇指,引导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爱的家长,不要再指责孩子了,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向法国父母学习,做孩子的倾听者,花点时间和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倾听孩子,给孩子最贴心的关注,这是爱的最佳途径!

家长在倾听孩子诉说时要注意什么?

第一,倾听时一定要认真。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要用眼睛看,用心听。

第二,倾听孩子诉说时,不要随意妄加评论。孩子的世界是成人不理解的,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深入到怎样去解决问题,所以有时候只需要大人倾听就可以了,无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先听孩子讲完,自己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最后说。有的家长喜欢打断孩子的话,其实这不是一个好听众应该有的表现。

快乐妙语

倾听,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倾听,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古时候,齐王听取邹忌谏言,才能号令邻国;唐太宗倾听魏征谏言,才有贞观之治。所以,倾听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会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修养,能帮你赢得友情、亲情和爱情。认真倾听孩子,能让你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教会孩子怎样平等待人。

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两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从倾听中了解别人,尊重别人,真心实意地关心别人。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真诚的心来感知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排解孩子心中的苦闷,你将是孩子心中最优秀的父母!

7.直接告诉孩子“我爱你”

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争相讨论的一个话题。有人说,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人说,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人说,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诚然,上述这三种爱有爱情、手足情和母子情,中国古代人用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现如今,作为21世纪的家长,该怎样对孩子表达爱呢?

在法国,你常常会看到“宝贝,妈妈爱你”或者是家长吻着孩子的额头或亲吻孩子的脸颊道“晚安”,通常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敬家长。但是中国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很少有这样的表达方式。

法国家长崇尚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会随时随地对孩子表达“我爱你”。他们认为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家长含蓄的爱,不直白地表达,孩子就会对父母的爱无动于衷,或者怕孩子担心父母根本就不爱自己。

乔治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他今年才3岁,是我们全家的“小天使”。

每天早晨,乔治起床后,都会笑盈盈地敲我们的房门,然后用他那稚嫩的声音说道:“爸爸妈妈早安!我爱你们!”

小家伙每天起床特别早,正好整治了我和丈夫睡懒觉的“恶习”!小家伙每天都会对我们表达爱意,很惹人喜欢。我知道,这主要是我们都善于用这种方式表达爱意。

每天早上,我都会对他说:“早安宝贝,妈妈爱你!”晚上关上房门前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耳濡目染的,小家伙自然也会对我们如此。

爱孩子就要大声告诉孩子“我爱你”,不需要羞羞答答。但我们中国父母就不是如此,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通常是含蓄和内敛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喜欢把对别人的爱用在实际行动中,忽略语言表达,甚至是不会表达,难以开口。

其实,这种忽略语言的方式并不好,尤其是对孩子,因为孩子对家长比较依赖,若是父母不表达,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有被轻视、被遗弃的感觉,由此引发的后果也会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孩子亲情意识变得淡薄,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

小刚是个聪明又乖巧的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工作特殊,又都身居高位,收入高,自然工作也很繁忙,所以很少有时间照顾他。

随着小刚一天天长大,转眼就到了要读幼儿园的年龄,需要上下学接送,但是夫妻俩又都没有时间,所以商量着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

为了不让小刚知道以免他哭闹,所以妈妈对小刚说要去爷爷奶奶家玩,小刚就很乐意地跟爸爸妈妈去了,小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要被留在那里。

到了下午,小刚的爸爸妈妈瞒着小刚偷偷溜走了,等孩子反应过来时,家里就只剩下了爷爷奶奶,小刚一直哭个不停,爷爷奶奶劝了好长时间才把他劝好。

以前在家里的时候,小刚的父母常常会对孩子说“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是爷爷奶奶虽然慈祥,但是为了教育小刚,表现得还是比较严厉,更不会对小刚说“我爱你”之类的语言,所以,在爷爷奶奶家生活的小刚越发变得沉默寡言了。

一段时间后,小刚的父母来看孩子,发现小刚变化很大,对他们也不亲近了,反而越来越疏离。

小刚在这样的氛围下心情得不到释放,爷爷奶奶不会表达,小刚以为不爱他,加上被父母寄养,感觉到自己被抛弃,父母不爱他了,所以才变得越来越自闭。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爱,而孩子的感受是直观的,他们不懂得父母和爷爷奶奶那“含蓄”的爱,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对亲人的误解,认为他们不爱自己。

而很多家长以为,只要对孩子严厉,给他买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零食,就已经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其实不是这样,孩子心智尚不健全,他们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的是直观地表达,简单的是说“我爱你”,如果不说,他们是难以感受到的。

很多中国父母为养孩子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却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对孩子表达爱很简单,孩子做了一件让你开心的事,不妨说一句“我爱你!”或者是在沮丧时,也可以说“我爱你、相信你、支持你!”

对孩子表达直接的爱,能够让孩子心灵的承受力增强,不仅可以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更好地展现自己。

每个家长都应该记住,孩子是需要关爱的,是需要父母对他们表达“我爱你”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关心,才能更加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

直接告诉孩子“我爱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启齿,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观念应该摒弃,多对孩子表达“我爱你”。

家长向孩子表达爱意,除了直接地说“我爱你”,还有哪些途径呢?

第一,多挤出一点儿时间与孩子相处。例如,带孩子去公园散步,在相处过程中与孩子谈心。

第二,鼓励和表扬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家长信任、相信孩子,这是对孩子表达爱意最恰当不过的方式了。

第三,了解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的决定。

第四,多送孩子一些小礼物表达心意。孩子收到家长的礼物,肯定会心满意足,欢呼雀跃。对于孩子来说,含蓄的爱也许他们并不能理解,相反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会让孩子印象深刻。

快乐妙语

台湾作家张晓风曾对他的孩子这样说过:“我爱你,我答应你,永不在我对你的爱里掺入不纯洁的成分,你就是你,你永远不会被我们拿来作比较。”

父母的爱都是伟大的,是世间最宝贵的情感,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财富。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儿童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法国父母爱孩子,他们会直接表达出来,告诉孩子“我爱你”!亲爱的家长,向法国父母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