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的吹嘘方兴未艾,另一种比螺旋藻还“神奇”的藻类——盐藻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盐藻素”、“盐藻胶囊”、“盐藻片”各显神通,号称具有“治病强身”的种种功能。中国食药管理部门也批准了多个盐藻保健品,似乎也就给它们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盐藻制品到底有啥用?真的那么神奇吗?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盐藻也确实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至少,是之一),在几十亿年前就出现了。一般的生物对于生长环境多少有些要求,而它们却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在各种各样“恶劣”的环境中都能活下来。之所以得名“盐藻”,就是因为可以在高盐的环境中存活。动物吃了太多的食盐会“咸死”、盐碱地上难以长庄稼、细菌在高盐中也会脱水而死……而盐藻,却可以在海水到饱和食盐水的各种高盐环境中安居乐业。低到零度、高到几十度的温度,高酸、高碱的环境,强光照射,也都不能阻止它们的繁衍生息。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也就经常被商人们用来暗示“吃了它也可以增强生命力”。这基本上还是出于“以形补形”和“神奇之物必有神奇功效”的传统思维,自然是很不靠谱。就像吃了乌龟无助长寿、吃了豹子无助奔跑、吃了跳蚤无助跳高一样,吃了耐盐、耐高温低温、耐酸耐碱的盐藻,也丝毫不能降低你在这些环境中的不适,更不用说增加生命力了。
当然,这样的类比其实没有说服力。盐藻到底有啥用,我们还是需要去看科学的研究结果。
首先,它能耐高盐,主要原因是细胞内含有大量甘油。其他藻类、细菌或者动植物,在高盐环境中,细胞内外形成巨大的渗透压,环境中的盐要进去,细胞里的水要出来,而细胞内盐浓度的增高又会破坏各种酶的活性,最后细胞也就只好含恨而死。而盐藻之中有大量甘油——一些种类的盐藻在超高盐浓度的环境中,细胞内的甘油能达到干重的一半!当然,盐藻还有其他的一些防御机制,比如通过细胞膜上的“主动运输”方式,把盐从低浓度的细胞内搬运到高浓度的细胞外。
不管是甘油还是“主动运输”的载体,都只对盐藻有用。吃到人体内,也就是一些甘油和普通的蛋白质而已。指望它们增强体质,只能是美好的一厢情愿。
不过盐藻的特殊之处中也有一种对人类有价值——积累胡萝卜素的能力超强。常规的蔬菜水果中,胡萝卜以胡萝卜素含量高而著称,而一些盐藻品种在特定的种植条件下,积累胡萝卜素的能力比胡萝卜高几百上千倍。此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比较可观。
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盐藻要耐高温强光,也需要超强的抗氧化能力。胡萝卜素有很多种结构,化学合成的都是反式结构,而盐藻中的有大量的顺式结构——化学试验显示,顺式结构的胡萝卜素抗氧化能力要更强。所以,要说盐藻是“天然胡萝卜素”的最佳来源,也不算过分。除了人们更喜欢“天然产品”,天然胡萝卜素和合成胡萝卜素的差别,也加大了二者的价格差异。一般而言,天然胡萝卜素的价格是合成产品的几倍。
胡萝卜素更多的用途是食用色素,以及在化妆品和护肤品中作为抗氧化剂。它也可以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使得蛋黄和肉的颜色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这些用途的市场需求很大,也就促进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热衷于研究如何养殖盐藻——筛选优质的品种、优化养殖条件、改进收获分离工艺,等等。
不过这些用途对于中国消费者大概没啥吸引力,保健品才是有“钱途”的方向。所以,所谓“盐藻素”的功效,在中国也就比较多。盐藻中有相当多胡萝卜素以及其他具有抗氧化能力的色素,还有不少蛋白质、脂肪酸和矿物质等等,只要选好试验参照物,总是很容易作出“保健功效来”——比如用不含胡萝卜素或者维生素A的食谱做基础,添加与不添加盐藻素的喂养结果就能出现明显不同,也就可以宣称“科学研究证明盐藻素能够如何如何”了。
中国食药监批准了几种盐藻保健品,功效成分都是以胡萝卜素为核心。也就是说,如果你缺乏维生素A,那么吃这样的产品的确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你不缺,那么吃它就不大会有意义——至少在监管意义上,那些“调节酸碱平衡”、“预防和辅助治疗XX疾病”的说法都是虚假宣传,在法规意义上是需要被追究处罚的。